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是完形思维

什么是完形思维

时间:2022-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什么是完形思维1.什么是完形“完形”一词是中文翻译格式塔心理学派时创造的一个术语,是对“格式塔”的意译。这就是完形心理趋势,是一种心理压强。完形心理学认为图式是先天带来的,对此我们要正确认识。这里我们只有结合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图式原理,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写作完形思维的过程。在写作思维过程中,完形思维是普遍存在的。

第一节 什么是完形思维

1.什么是完形

“完形”一词是中文翻译格式塔心理学派时创造的一个术语,是对“格式塔”的意译。我国文艺美学家滕守尧最早介绍这种心理学理论,并且运用到文艺理论研究之中,他在视觉思维前言中说:“‘格式塔’是德文字Gestalt的译音。英文往往译成form(形式)或shape(形状)。其实,在格式塔心理学中,它既不是指一般人所说的外物的形状,也不是一般艺术理论中笼统指的形式。前一种偏指一种空间结构,后一种偏指各部分的排列关系,它们都不符合格式塔的确切含义。为了将它与上述二者区别开来,中文一般把格式塔译为‘完形’。这个词比较接近‘格式塔’的原义,因为格式塔心理学在谈到‘形’时,的确非常强调它的‘整体’性。”[1]

这里所说的整体性,包含了内容、形式、形状、结构、构造等等因素,是各种因素的综合。

形状是从外部空间结构来看的,例如一首诗的外部空间结构不同于散文的外部空间结构。例如我们把筱敏的诗歌《我的墙》排列出来,从空间结构上可以看出这是诗歌的结构形状:

我刷掉了我的
乳白色的墙。
我的手臂一上一下
奋力地刷着。
脚踩着木梯,微微地
有点儿摇晃。

我刷掉了铅笔头画出的
会打架的小人。
刷掉了用一个半圆和几条射线
组成的升不起来的太阳。
刷掉了门背后
一道道长高的十八道横杠。
我刷掉了我的
乳白色的墙。

我要让我的墙重新变得纯洁,
就得付出我从前不曾有过的力量。
取代乳白的,
是淡淡的,叶芽儿般的绿,
不是浅灰,
不是暗黄。
我是那样的艰辛、劳累,
而这会成熟似的淡绿
就会在我手下顽强地
蔓延,生长。

哦——我的墙
是重新变得纯洁了!
我倚在门框上,
像一根强有力的柱子
庄严地
想……

1981年5月  

(选自《海韵》第六集)

我们可以把这首诗歌以另一种形状排列出来,就成为散文,这只是因为其内在的排列关系是相同的。

我刷掉了我的乳白色的墙。我的手臂一上一下奋力地刷着,脚踩着木梯,微微地有点儿摇晃。

我刷掉了铅笔头画出的会打架的小人,刷掉了用一个半圆和几条射线组成的升不起来的太阳,刷掉了门背后一道道长高的十八道横杠。

我刷掉了我的乳白色的墙。

我要让我的墙重新变得纯洁,就得付出我从前不曾有过的力量。取代乳白的,是淡淡的,叶芽儿般的绿,不是浅灰,不是暗黄。

我是那样的艰辛、劳累,而这会成熟似的淡绿就会在我手下顽强地蔓延,生长。

哦——我的墙是重新变得纯洁了!我倚在门框上,像一根强有力的柱子庄严地想……

从形式的角度看,这首诗歌的内部关系是一种相互联结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也就是散文构成的关系,所以,form这种形式的概念主要是指构成这种形式的内部关系,而不是外部形状。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是形状(shape)使得这种同一关系的内容成为不同的作品,而不是形式。而我们汉语常常使用形式这个词来区分文章,而没有意识到形状的作用。

形状与形式都涉及结构,但是,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考夫卡不同意把格式塔翻译成为英语的Structure,因为这个词主要表示结构,而认为铁钦纳翻译成为configuration比较适合,这个词具有构型、建构的意思,具有动作意味,于是中文翻译成为“完形”。

完形思维中的所谓完形,是指整体的构成,就是既包含形状,也包含形式和内容,也就是说,从内在的形式到外在的形状,既包含了形的意义,也包含了动作的意义,有一个完成的动作,这就是组合、建构,具有了心理驱使能动的功能和作用。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在心理存在着一种自组织的状态,也就是说,认识是在心理结构的不断完形改造过程中实现的。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知觉中表现出的这种‘简化’倾向,是一种以‘需要’的形式存在的‘组织’(或‘建构’)倾向。这就是说,每当视域中出现的图形不太完美,甚至有缺陷的时候,这种将其‘组织’的‘需要’便大大增加;而当视域中出现的图形较对称、规则和完美时,这种需要便得到‘满足’。这样,那种竭力将不完美图形改变为完美图形的知觉活动,就被认为是在这种内在‘需要’的驱使下进行的,可以说,只要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这种活动便会持续进行下去。

知觉中这种对简洁完美的格式塔的追求,还被某些格式塔心理学家称之为‘完形压强’。这一物理学上的类比,生动地标示出人们在观看一个不规则、不完美的图形时所感受到的那种紧张,以及竭力想改变它,使之成为完美图形的趋势。”[2]

例如,我们随意在这里画上几条划线,它们是互不相连的,但是,在我们的心理上,总是把他们完形成为某个整体形式,总是把他们看作是一种三角形或者这是一个白帆。这就是完形心理趋势,是一种心理压强。这种心理压强的形成,有其现实经验或者图式的基础,如果头脑中没有这种三角形或者白帆的经验或者图式,人是不会把这些线条看作是三角形或者白帆的。

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观点非常多,我们只能选择那些有助于我们理解写作思维过程的原理来做一简要概括:

首先,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内容是繁杂无序的,格式塔就是简化工程,去掉多余的信息,构成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形式。

其次,格式塔强调整体性,这个整体性是按照需要完成的,也就是说完形的实现就是需要的满足。不完整才会产生完形心理趋势,追求完美就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结论。

再次,经验图式是完形的内在依据,对一个人来说,能否进行完形思维,关键就在于是否建立起来心理图式。完形心理学认为图式是先天带来的,对此我们要正确认识。

格式塔的错误就在于把形归结为先天性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存在,而且,对此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定位。正是由于这一点,巴甫洛夫才批评说格式塔的研究等于零。实际上,形式、形状、结构、建构这些内容都可能合乎皮亚杰的图式理论,也就是说,人类“形”的观念,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实践建立起来的,它与模式、范式、图式具有相似的含义。这里我们只有结合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图式原理,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写作完形思维的过程。

2.什么是写作完形思维?

在写作思维过程中,完形思维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每个人头脑里所掌握的社会生活现象和信息都不是完美的,而是支离破碎、不完全、不成形、有缺陷的。如果我们给自己提出一个写作要求,那么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完形心理压强,驱使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对这些凌乱的现象进行整合,完成整体构想。如果我们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了文章的形式结构图式或者经验,就能够促使自己对这些不完整的信息资料进行完形组合,最终完成写作任务。反之,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所以,写作完形思维就是在继发思维之后对杂乱的信息资料按照一定的写作要求进行简洁化、系统化、完美化、整体化加工处理,使之成为完整的文章形式结构的思维过程。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对写作完形思维这样来认识:

写作完形思维是在继发思维扩展之后,进一步明确中心,定体成形,完成文章整体序化构想的思维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是从视觉角度来探讨人的认识过程的,写作实际上是用语言抽象思维的。但是,二者之间是有一定相似性的,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也可以揭示写作思维的奥秘。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这两个信息进入你的头脑,你马上就引起一系列完形想象,他们之间一定会发生什么故事。

阿Q看见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一起,就会扔一块石子过去。就是因为他使用传统观念进行完形想象。如果你的观念现代化,那么,你就会对此进行合理的完形想象,他们可能就是同事,要完成一个项目。这可能不是一个关于性的故事,而是一个合作的故事;不是一个关于性的冲突,可能是一个事业的冲突。那么,什么冲突会吸引读者?这种思考就是小说文体的思考。

形式作为完形思维的规范,它的作用在继发思维阶段处在遮蔽状态,因为那时,思维主体的中心任务是扩展和丰富思维内容,范式没有什么作用,因此被弃置不用。但是,到了完形思维阶段,形式的规范作用就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写作思维主体只有掌握了种种常用写作样式,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对心理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准确表情达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