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是散文思维

什么是散文思维

时间:2022-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什么是散文思维一般教材都把散文界定为:写真纪实、取材广泛、写法自由灵活、诗意浓郁、抒发情感、语言优美的文学体裁。严格来讲,抒发情感是诗歌的专利,而散文则突出识见、感受、思考。以上这些,都是从散文写作的现象来总结的,多是外在的特点。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最优秀的散文都是知性散文。

第一节 什么是散文思维

一般教材都把散文界定为:写真纪实、取材广泛、写法自由灵活、诗意浓郁、抒发情感、语言优美的文学体裁。现在,散文的定义需要辨析,有些内涵可能过时了,有些内涵不能作为散文专利,所以,散文需要重新认识。

“写真纪实”。这不是散文的专利,也就不能成为界定散文的要素。小说也有一种纪实小说,新闻就更加要求写真纪实,戏剧也有纪实性的戏剧,传记文学突出的就是写真纪实。所以,散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不是写真纪实,而是真实感受,思考见长,思想创新

“取材广泛”,就是不管什么,散文都可以写,或者说不论什么都可以写出散文。这一点确实是散文的长处,小说、戏剧、叙事诗、纪实文学、报告文学都要求一个完整的事件,边角料只有散文可以加工成为文学作品,在这方面,散文的散和杂文的杂,是一个意思,不成系统的杂乱的材料,经过散文家的加工处理,使之成为一片散文作品的内容。

“写法自由灵活”。这是散文的特点,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议论、可以说明、可以描写,不受情节限制,不追求事件的完整性,闲言碎语都可以成为散文,这是其他文体不可能做到的。

“诗意浓郁”。在改革开放以前,散文确实存在这个特点,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抒情时代,但现在不是一个抒情的年代,而是一个实用的年代、一个反思的年代、一个寻求精神家园的年代。诗情画意失去了它的光彩,实实在在的思考,冷峻的反思,追求深刻的哲理正成为当今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散文诗意浓郁的特点被哲理思考所取代。

“抒发情感”。这个特点在抒情散文时代确实存在,而且得到充分发展,似乎狭义散文就是抒情散文。但是随着浪漫抒情年代的结束,散文的抒情色彩渐趋淡化,回归原来思考本色。严格来讲,抒发情感是诗歌的专利,而散文则突出识见、感受、思考。新时期以来的散文,理性意识复活,改变了抒情散文的模式,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得到了世人的普遍认同。

语言优美能否成为散文的特点?这需要分析。因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要求语言优美,那么,这一点就不是散文的特点。应该说,散文追求个性化语言表达,个体思考用个性化语言表达,最能够体现独特性,与众不同。

以上这些,都是从散文写作的现象来总结的,多是外在的特点。不能据此界定散文,我们在这里从散文内在的思维来谈几个特点。

第一,散文表现人的独特感受和思想感悟。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最优秀的散文都是知性散文。这一传统持续了几千年,只有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散文偏于抒情。新时期以来,散文又回归传统,突出理性的表达,散文美是建立在一种创造性的思想或者精神基础上的理性美。每一篇散文,读者从中能够有所收获,受到一定的启迪,产生审美的快感。没有思想的散文,是缺乏美感的,因为,不论语言多么华丽,多么美艳,如果言之无物,不能给他们以理性的启迪、创造性的思想发现,他们都会感到失望。阿瑞提是这样描述文艺创造的:“努力追求爱情的满足、使命的完成、理想的实现或伦理的要求;人的渴望与人的局限之间的矛盾、社会支配与内在自我的冲突、真理与谬误之间的斗争、旨在追求象征的无限性与人自身的有限性之间的对立——这些都常常成为艺术作品当中的情感内容。”[1]这就说明,真正的文学作品是对人类深层次的思考,是需要思想的。特别是对散文来讲,这种思想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散文不能依靠动人的情节吸引读者,不能依靠虚幻故事来迷惑读者,必须依靠实实在在的思想创新打动读者。

我们今天处于一个理性的时代,反思社会、反思人自身成为社会潮流。而散文正是适应了这种反思的需要,所以,人们需要从散文阅读中获得思想创新的美感享受和启迪。因此,一篇散文有深层次的思想,读者就会感到美;散文如果浮泛浅薄,读者就感到丑陋。那种空泛的抒情文字,已经彻底失去了美感,只剩下滑稽与荒诞了。

第二,散文美表现在写作主体的个性与社会心理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美感,散文写作内容应该与人们的常态生活或者传统审美心理保持一定的距离。从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见出不同,写出不同,就会产生一种美感。完全不同的事物,彼此审美距离越大的事物,作者能够发现其中的相似,就越能够得到一种美感享受。如果完全是社会生活的熟悉的人事物景,其中的审美意味没有与读者的审美心理拉开距离,也就没有美感;相反一旦拉开一定的距离,美感就产生了。在非常熟悉的事物中忽然看到了他以前没有看到、没有感受到、没有想到的内容,这时候就会产生美感。这种距离是作家从心理上造成的,读者的心理与作者的心理距离越大,这种美感效应也就越大;这种距离越小,美感效应也就越小。余秋雨这样说过:“在文章表里关系上,我也不喜欢以现代的文笔,现代的事端,去表述一个耳熟能详的陈旧内核。我觉得,悠久而丰厚的中国散文传统,留给了我们很多手段性的珍宝,今人有可能对它们经过改造提炼,来表述新的文化反思成果。因此,恕我保守,我是比较注重散文的文笔、意境和前后气韵组接的,但又请恕我鲁莽,我想用这一切来说一点前人未曾说过的话,造一点只有现代人才会有的思维境界。”[2]所以,创作散文的过程,是作家追求自己独立个性的过程,这种个性越独特,与普通读者的心理距离越大,美感也就越强烈,这就是文艺理论里的“陌生化”效应。

第三,散文美在于文本中流露出的自由感。说散文是美文,实际上就是说这种美在于自由的表达。自由表达思想感情、自由进行形式创造,这是散文文体的独特属性。散文写作讲究随心所欲,尽兴而已。古今中外、天南地北、花鸟鱼虫、山水风云都能够因为某种相似性,自由组合起来。而要做到这一点,作者必须不受任何束缚。用天马行空、“心游万仞”、嬉笑怒骂融于一炉的自由境界为读者创造一种自由的美感。

李泽厚说:“自由的形式就是美的形式。就内容而言,美就是现实以自由形式对实践的肯定,就形式言,美就是现实肯定实践的自由形式。所以,美是自由的形式。”[3]他进一步指出:“自由是什么?从主体性实践哲学看,自由是由于对必然的支配,使人具有普遍形式(规律)的力量。因此,主体面对任何个别对象,便是自由的。这里所谓‘形式’,首先是一种主动造形的力量。其次才是表现在对象外观上的形式规律或性能。所以所谓‘自由的形式’,也首先指的是掌握或符合客观规律的物质现实性的活动过程和活动力量。美作为自由的形式,首先是指这种合目的性(善)与合规律性(真)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和过程本身。”[4]从散文创作的实践来说,作者只有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有目的地追求真理,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并且掌握了散文创作的规律,思维达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才能创造出散文这种“自由的形式”,给读者一定的美感享受。

据此,我们认为散文美突出三个特征:一是具有思想创新,突出相似思维的创造性,二是要与一般人拉开审美距离,三是散文具有自由的属性。而思想创新、自由感都是通过创造性相似思维实现的,所以,相似创造思维才是散文的内在思维特性。

如果看见秋天落叶,伤感人生青春易逝,红颜易老,这种伤感是没有创造性的。因为从古到今,类似的人生认识和情感体验早已经不新鲜了。第一个在月亮的阴晴圆缺,四季的冷暖变化与人生情感的变化中发现相似性的人是天才,第一个把这种认识写成散文的,就是创造性的散文。但是,后来人的不断重复表现就让人失去感觉甚或令人生厌了。可是今天一旦有人从落叶中看出来人生的辉煌,而对松树的常年青,常年绿,感受到一种僵化、一种保守不变的表现,这就与传统的读者在心理上拉开了距离,一种陌生的相似性被发现,就意味着一种新思想的诞生。这样的散文就具有创造性,这种认识是新鲜的、独特的,读了这样的散文,我们就会感受到美。

美在创造,而创造就是在不同事物之间建立新的联系,这需要一颗进行相似思维的大脑。我们习惯于把世界上的事物区分开来,看成是完全不同的。但是相似思维却把这种互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通过相似性比较,发现某个道理,感受到某种情感,把这个发现的过程表现出来,就能够在文章中建构一种审美的艺术境界,读者进入这个境界,就会领会这种相似联系,就会产生一种意料不到的惊奇,这种惊奇使他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散文的美感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

余秋雨的散文《废墟》里有这么一段话:“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微笑着收纳了这种创造。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这里,作者把废墟和大地的关系看作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同时又把废墟看作是秋天里的一片黄叶,生命来自大地,最终回归大地,秋天的落叶在这里成为美的化身,因为它的存在得到了大地母亲的充分肯定。这些思想都是相似思维的成果,这里的相似思维不是外在形式的相似,而是内在生命的相似,某种生命属性的相似。作者的这种思考与一般人的心理拉开了距离,做了一种独特的思考,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感悟到了一种新的道理,发现了废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于是,废墟不再是一种悲哀,不再是历史的痛苦,而是我们今天应该珍藏的纪念品。读者阅读到这里,就会在这种相似思维的类比之中获得一种意外的美感。

散文美最主要的还是一种创造美,它是通过相似思维实现的。作者对这个世界互不相关的事情之间的相似性有所感、有所悟,写出来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散文。因此,我们把相似思维作为把握散文、界定散文、欣赏散文、创作散文的根本出发点,抓住这个出发点,我们就能够真正揭示散文创作的奥秘。

新时期散文创作,最大的成绩就是突出了散文文体内在相似思维的特征,思想解放运动使散文作家突破了禁区,大胆开拓散文思想境界,相似联想,不断创新,刷新了读者的阅读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家园,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和追捧。散文是人类精神的园地,创新思想是散文的生命,而只有正确运用相似思维,才能使散文获得自身的价值,获得审美意味。

结论:散文是写作主体根据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生活认知,运用相似思维,发现并且建构个性化精神家园及其“有意思”形式的文学体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