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是继发思维

什么是继发思维

时间:2022-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什么是继发思维1.继发思维的含义继发思维是现代心理学在研究创造过程时发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再次,继发思维过程是思维发散扩展的过程。继发思维就是要剥去“庸人思路”,转换观察角度,深化分析深度,最大可能扩展主体关于对象方面信息的丰富度、新颖度。

第一节 什么是继发思维

1.继发思维的含义

继发思维是现代心理学在研究创造过程时发现的一种心理现象。美国心理学家西尔瓦诺·阿瑞提说:“人在处理任何情况时,无论采取在刺激之后直接反应的办法,还是遵照一种复杂的符号与选择的办法,他都倾向于用正常的心理功能或者是采取由他的文化所形成的通常方式去进行。如果他的活动有认识过程的参与,那么它们一般都会遵循所谓的亚里士多德逻辑或正常的逻辑思维,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说法就是遵循着继发过程的思维。”他进一步说:“原发过程的活动完全不同于继发过程,后者是思想处于清醒状态下使用正常逻辑时的活动方式。在创造过程里,原发过程也可以通过与继发过程奇妙而复杂的结合与综合当中再次体现出来,这种综合虽然无法预见,却可以得到心理学的解释。”[1]这种过程就是一种思维过程。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突然发现某件事情可以写出一篇文章,或者因为某件事情的触发心中萌生出写一篇文章的念头,可是,当你拿起笔来的时候,却发现原来的想法太简单了,实在不能完成写作计划。这种情况说明,仅仅对社会生活有触发思维还不足于进行写作,你还必须深入思维,进入写作思维的第二个阶段——继发思维。

清人黄宗羲在《论文管见》中说:“每一题,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处缠绕笔端,剥去一层,方有至理名言。犹如玉在璞中,凿开顽璞,方始见玉,不可以璞为玉也。”[2]这里所说的“庸人思路”,就是一般人所设想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种最平面化、一般化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这里所谓的思想其实是不思不想,只是承袭前人的思路,或者对前人进行机械模仿,没有任何创新,显得非常平庸。触发思维常常是对事物表层或表面现象的感触,也是大家都能够感受到的内容。好文章必须具有一定深度,具有一定的新颖度,要剥去表层,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即透璞见玉;要转换角度,寻找新的透视点。继发思维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按照写作定题,伸开思维的触角,全方位的探求解决问题的新信息、新知识,从已知探求未知。

基于此,我们认为:继发思维过程是写作主体在触发思维的基础上,围绕写作灰靶最大幅度地展开思维扇面,不断丰富心理内容的思维过程。它既是在认识上比较、选择、深化的过程;又是在材料及信息方面扩展、改造、增殖的过程。

在观察人类思维活动时,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有的人考虑问题非常深刻,有的人看问题则很肤浅。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思维层次上的差距呢?过去的人以为这是人的智力不同造成的,但随着思维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这完全是由于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那种看问题比较肤浅的人常常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事物的表面,而那些看问题比较深刻的人则将注意力集中于事物的本质上,思维着眼点的不同造成了思维深度的不同。对此,只要对比一下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的思维方式就不难明白。对于同样的情况,乐观主义者总是会向好的方面去想,即使是遇到了不幸和危险,也会从中找出有利的一面。而悲观主义者则凡事都向坏的一面去想,对任何事情都持悲观批评态度。思维着眼点和思维取向的不同,造成人们对同一现象截然相反的判断。

对事物追本溯源式的思考,是继发思维的精髓所在。这一阶段思维主体总是对事物刨根问底,力图究其本源。要培养继发思维,强化主体看问题的深度,必须研究不同专业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领会它们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都是人类智慧对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深刻认识的高度浓缩,对它们的研究和理解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继发思维。

2.继发思维的要求

继发思维实际上是思维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和要求,具体来说:

首先,继发思维是有针对性地展开思维活动。写作定题是思维有了解题的方向和目标,比如要写一篇人物定题的文章,主体的继发思维就以描写人物形象,传达人物智慧风貌为中心,展开认识和信息加工活动。

其次,继发思维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思维活动的。一方面探寻写作定题的所有内涵,比较所有的认识,从中做出选择,进而集中、深化;另一方面不断地进行扩展,围绕写作定题扩展材料范围,尽可能的增加定题的有关信息,并根据认识对其进行加工、改造、增殖。材料的扩展,既丰富了写作目标的内容,也会不断丰富、深化主体对写作定题的认识。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促进,逐渐接近写作目标。

再次,继发思维过程是思维发散扩展的过程。主体意识中积累的信息得到充分的调动与激活,写作定题由原来初感产生的局部信息得到最大量化,逐渐使写作灰靶显现出来。

继发思维就是要剥去“庸人思路”,转换观察角度,深化分析深度,最大可能扩展主体关于对象方面信息的丰富度、新颖度。作家玛拉沁夫谈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这样说:“从纷繁的社会生活中,撷取到能够凝聚成为哲理的原料,在我的感受中,那是最费心力的了。譬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一篇只有八百多字的散文《旅行家树》。旅行家树,是一种乔木,在非洲到处都可以看到。它长得修直、洒脱,像开屏的孔雀,漂亮极了;但它并不娇嫩,不论是在沃土,还是在荒漠上,它都能蔚然成阴。这是一种很普通的自然现象,我为了从这种树木的特殊性格中开掘一点人世哲理,并通过艺术描绘将它体现出来,这篇仅有八百多字的散文,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3]

继发思维是从不同的角度,巡视对象的各个侧面及其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从多要素、多层次、多结构、多机制、多过程、多功能、多因果等联系或关系上分析和综合问题,进而深入地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必然性。比如,对“文化大革命”的深层动因进行考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既可分析出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动因,还可分析出个人的、历史的、国际的动因。有人从文化背景的角度进行思考,发现“文化大革命”实际上是无文化群对文化群的一种反动。这个认识既反映了“文化大革命”的本质,又体现了时代对文化的渴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种认识就比我们惯常从政治角度看问题,把“文化大革命”归结为一种权利之争、路线之争、阶级斗争等认识显得更为新颖、独特,对我们这个高科技时代更有启示意义。一个人继发思维的广度与他的知识范围的宽广、生活经验的多少有密切的关系。知识面广,经验丰富,信息量大,材料积累多,思维的参考系就多,思维必然就开阔,考察问题就全面,因而思维的变通性和创新性也就比较突出。

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继发思维的发散和聚敛的结果。这两者相辅相成影响着思维的创造性。发散的幅度宽,范围广,知识信息量就大就多,就能为思维聚敛提供丰富的材料。在这个基础上,思维才会深入,创造力才会凸现出来。而思维的深度一旦触及了事物合目的合规律的层面,就会打开主体的视野,使其由此及彼,进一步拓宽范围以至无限。

总之,继发思维是触发思维活动的继续深入,触发思维形成的写作目的制约着继发思维的方向,而写作主体的知识和人生经验,制约着继发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