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继发思维的场效应

继发思维的场效应

时间:2022-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继发思维的场效应——客观环境与思维意志1.继发思维场——客观环境客观环境是指一个人生存的背景,有微观和宏观的区分。由此可见,社会客观环境的压力是继发思维得以进行的外部推动力。客观环境的压抑、制约与主体内在的要求发生冲突,是继发思维深化的主要原因。再次,社会环境决定写作思维的内容和范围。

第三节 继发思维的场效应——客观环境与思维意志

1.继发思维场——客观环境

客观环境是指一个人生存的背景,有微观和宏观的区分。微观环境是个体生存背景;宏观环境是群体生活背景。写作思维主体都是既置身于具体的家庭生活之中,又置身于群体的社会生活之中。他的思维必然要受到这两个方面的影响。

继发思维过程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明显的,这是由于继发思维过程是在原发思维激情过后的冷静思考,是进一步对思维对象深入认识,因而必然涉及思维对象的社会因素。王先霈先生认为:“在通常的情况下,一个人投身于文学创作活动的最初的推动力,来自文学以外的领域;最重要的创作情绪,是社会性的情绪,是由社会生活、社会的矛盾和斗争引起的情绪。”[10]陕西七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批农裔城籍作家,当时的创作动机主要是农村生活的贫困压力,以及人们对于作家的敬重。换句话说,写作为作者带来一定的荣誉,又可以让他跳出农门,过上城市生活,甚至可以把老婆孩子的户口迁移到城市。精神上的荣誉和物质方面的实惠形成一种合力,驱动这批作家拿起笔来描述自己经历的挫折、困惑和理想。而他们的挫折、困惑和理想又代表着占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村有志青年的共同心声,因此,可以说他们的创作是由社会促动的,又反映了社会的心声。由此可见,社会客观环境的压力是继发思维得以进行的外部推动力。社会生活的感受是作家从个体的生存环境和过程中感知到的,也是在与其他生存者相比较中产生的。

贫困使个体的生存发生危机,当一个人处于非常艰难的生存境遇中时,他会激发起全身的力量为自己谋求新的出路,一方面,他会对自己的生存境遇提出抗议,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改变或者跳出此种境遇;另一方面,他会在自己的心里幻想一种美好的生活,安慰自身现实生活的不足,想象着在他的生活中会出现一种奇迹。在前一种情况下会产生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在后一种情况下会产生浪漫主义作品。不管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作品,都是生存压力的结晶,环境舒适,没有压力,继发思维就缺乏动力,就不会深入展开,写作主体就会沉溺于舒适的现实,对现实产生满足感,就没有非写不可的创作冲动。

客观环境的压抑、制约与主体内在的要求发生冲突,是继发思维深化的主要原因。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这样总结了写作的基本规律:“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人是为尊严而生的,一旦受到欺凌、侮辱和迫害,剥夺了它应有的荣誉和尊严,他首先会在心里激起反抗情绪,由此演化成为创作情绪,生出写作的欲望、意志、力量和毅力。主体受压抑的程度越深,对现实的认识就越清楚,对事物的合目的合规律性特征或相反维度的特征的揭示就越深刻,深化并丰富原发思维对象的动力就越强大。

其次,社会环境是写作继发思维方向发生两极分化的基础。写作主体面对社会深入思考往往会受到两个相反方向作用力的影响:一是顺应社会环境的诱导和召唤,发出赞歌,适应客观环境以求生存;二是反抗客观环境的压迫,以愤怒的声音呐喊,以改变社会现实的不合理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只看到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另一些人却只看到社会生活中丑恶的一面,有些同时看到了两个甚至更多的方面,这都是由于社会环境对其思维方向产生了诱导作用。由此,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对社会生活就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态度,就会形成两极乃至多极思维对立现象。

再次,社会环境决定写作思维的内容和范围。一般写作者都是以个体思维活动的内容构成写作对象的,个体的思维内容必然受到个体生活环境的影响和限制。个体生活经历在写作主体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生活环境是他思维的范围,一般人很难超出它自身的局限性。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人与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的人,他们的思维有着很大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局限,很自然地就会影响到思维者的思维内容和范围。从整个社会环境来讲,任何个体的思维必然会受到整个社会思维的影响。每个人都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生活,他的思想和认识问题的方法,都是社会环境教育的结果。每个社会的主流思想一般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特定社会中每个个体的思想都会带有一定的统治阶级思想的印痕,即使他是社会的被压迫者,如果没有外来思想的输入,他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既定社会的思维定势而去进行全新的思维。

一个个体思维者要想突破社会环境对他的束缚,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和努力。为了成就思维的个性,他必须具有明显的外位意识,站在既定生活世界之外,吸收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新鲜空气,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既定生活世界。

2.继发思维场中的思维意志——主体的内在心理素质

继发思维在特定的客观环境中,受到很多束缚和影响,或者顺应或者对抗,都需要写作主体具有顽强的思维意志,才能从表面现象深入到事物的内在属性,才能揭示真理,表现真理。在这个过程中,写作主体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首先,主体的情感态度是继发思维得以进行的内在推动力。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序》中说:“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宗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洪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主体的感情态度,是其主观能动性的表现。面对现实,人起欲望、生抱负、有追求,必然伴随情感体验。欲望得到满足,抱负得以施展,追求得到实现,就会快乐。反之,这些如果受到阻碍、压抑,则会感到痛苦、悲哀,不同的情感态度会激励主体采取相应的手段来使自己得到平衡。在写作中,能否对原发思维对象深入思考,扩展内容,与主体的感情态度的强烈程度是分不开的。唐代诗人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11]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感受到触发思维,但是只有少数人在强烈情感的推动下,才能进入继发思维过程。这就涉及一个人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态度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入世的,还是出世的?只有积极的关注现实、拥抱人生,才能激发出强大的情感动力,反之,思考消极被动、认识肤浅,就会使初期的触发随风而逝。

其次,主体的思维意志与信心是继发思维深入扩展的重要保证。

写作中的继发思维是辛苦而艰难的过程,只有冲破种种束缚与局限,才能不断拓宽思维空间,发现新的,深刻的,有价值的写作内容,这就要求主体付出很大的努力。古诗“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非常逼真地形容了继发思维的艰难。写作主体是否具有顽强的思维意志,能不能坚持“苦思冥想”,是思维能否扩展、深入的关键。

信心是主体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在思维过程中,有信心,意志就会坚定,没有信心,就不会产生思维意志。同时,信心能够激活人的创造性思维,使思维处于良性活跃状态。在思维过程中,信心是建立在对能力的训练上的。平时注意对写作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训练,就会逐渐培养起思维信心。成功是对信心的鼓励,失败是对信心的考验。在写作思维中,信心又与人的抱负、追求、理想有密切的关系。毛泽东年轻时就极为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所以,信心不仅在思维中,在人生的任何方面都是极为重要的。

再次,毅力与恒心是继发思维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重要心理素质。

在继发思维过程中,主体的毅力表现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决不轻言放弃的人总会取得成功。

恒心表现为在思维过程中不急不躁,不急于求成,总是耐心地长久地进行思考,以求取得更加深刻的认识。写作思维是个体的一项寂寞的事业,耐得寂寞,方有恒心可言;同时,继发思维又是一件痛苦的事业,能吃得苦,也才会有恒心。有毅力,有恒心,思维才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