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继发思维的特点

继发思维的特点

时间:2022-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继发思维的特点继发思维是有针对性地思维活动,写作定题为思维确立了解题的方向和目标。继发思维过程是思维围绕定题有目的地发散扩展的过程。继发思维只有经过全面搜索之后,才能展现思维对象的丰富内涵和整体面貌。继发思维一方面是对感知表象的联想、想象,另一方面是对其合目的合规律属性的认识,抽象是信息增殖的主要方式。

第二节 继发思维的特点

继发思维是有针对性地思维活动,写作定题为思维确立了解题的方向和目标。假如要写一篇景物定题的文章,主体的继发思维就会在对景物触发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围绕景物合目的合规律性特征进行深入思考、认识,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改造。

继发思维过程是思维围绕定题有目的地发散扩展的过程。主体意识中积累的信息得到充分的调动与激活,写作定题由原来初感产生的局部信息得到最大量化,逐渐使写作灰靶显露出来。这就形成了继发思维过程区别于触发思维过程的特点。

1.继发思维具有巨大的拓展性

继发思维在原发思维的基础上展开,它的突出特点就是突破触发或原发思维就事论事的束缚和局限,由此及彼,扩展思维空间,在相互关系中寻求更广更宽更深的内容。

首先,确认思维意向——全方位搜索各种意义,确定思维意向之后,才能拓宽思维空间。如上例“文化大革命”的意义,从文化角度认识,思维空间就一下子拓宽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跳出了狭隘的个人恩怨圈子。

其次,扩大思维范围——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正所谓“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继发思维阶段,主体不断地四处搜寻,拓展思维范围,寻找与思维定题有关的对象信息。托尔斯泰创作《复活》时,继发思维就经历了一个对对象范围的拓展过程。开始,只是一个普通的法院案件,孤立地看这个案件,思想就会受到限制,他就无法完成写作。继发思维驱动他把这个案件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对整个俄国社会进行探索思考,于是,认识得到了深化,达到了当时最高水平,写出了具有启示意义的世界名著。

再次,拓展思维对象——由小到大,由不全面向全面,由局部向整体的拓展。比如阿Q形象的塑造,鲁迅从阿Q的名字开始,逐步深入,一点一点揭示阿Q的个性和命运,最后,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2.继发思维表现为思维的搜索与引申性

思维搜索是指思维主体调动一切心理能量在脑海里搜寻检索与思维对象有关的信息,充实、丰富思维对象的内容。思维搜索的心理活动方式就是联想,就是从某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内在联系的另一事物。诗人艾青说:“诗人的脑子里对世界永远发出一种磁力:它不息地把许多事物的意象、想象、象征、联想……集中起来,组织起来。”他进一步说:“联想是由事物唤起的类似记忆;联想是经验与经验的呼应。”[4]

联想是类似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纵向拓宽的思维活动过程。

联想是一只有线的风筝,在思维的天空永远有一只理性的手操纵着。向着什么方向联想,能联想到什么内容,是由思维主体的意识——主观意图、目的、倾向、态度——决定的。

《社稷坛抒情》进行的是政治联想,想到的是古代帝王到今天平民生活等,以此思考社会变化。《我与地坛》进行的是生存联想,想到的是与我生活有关的种种人和事,以此思考人生的意义。

《文化苦旅》进行的是文化联想,想到的是文化人的悲苦命运,以此思考中国文化的命运。任何作者所联想到的内容都与他的写作意向相关。由此可见,在文章写作中,联想机制不是随意展开,而是有理性意味的,是服从于写作目的这一根本任务的,是思维为解决写作问题而运用的一种基本方式,所以,思维搜索是围绕触发思维的定题进行的,是有目的地展开联想。

具体的搜索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搜索与思维对象相关的信息材料,尽可能地占有思维对象的全部材料。

二是搜索思维对象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找出与周围事物的各种关系,在相互关系中深化对思维对象的认识。

三是搜索与思维对象有关的理论观念材料,因为任何事物都有现成的观念附着于其上,只有理解了原有的各种观念,才能从新的维度创造性地理解思维对象。

通常所谓“苦思冥想”,就是思维搜索。继发思维只有经过全面搜索之后,才能展现思维对象的丰富内涵和整体面貌。

思维引申是指思维主体对思维对象进行合理地引申发展,从而显示思维对象隐含的意味和潜在的意味。

思维引申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扩大思维对象的范围、性质、内容,使思维对象隐含的意义得以凸现。例如龙泉明先生在研究郭沫若的创作时有一段话说得很好:“‘五四’时期,郭沫若主张抒写自我。他说:‘诗底主要成分总要算是自我表现’……他认为,‘个人的苦闷,社会的苦闷,全人类的苦闷,都是血泪的源泉,三者可以说是一根直线的三个分段,由个人的苦闷可以反射出社会的苦闷来,可以反射出全人类的苦闷来,不必定要精赤裸裸地描写社会的文字,然后才能算是满纸的血泪。’这就是说要通过抒写自我,达到表现社会的目的。”[5]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创作过程中的继发思维就是要从个人扩展到社会,从一个社会扩展到全人类,这样引申思考,就能够深化认识,思维对象隐含的意义就会凸现出来。

其二,合理引申发展材料的潜在意义。例如鲁迅写作的《阿Q正传》,对阿Q的描写就是对阿Q进行了合理引申发展,由阿Q头上的癞疮疤扩大范围到对“光”、“亮”的忌讳,从而把阿Q性格上的弱点充分暴露出来了。后来的评论家指出阿Q也是要革命的,就是从阿Q的种种行为表现中引申发展出来的认识。

人的思维的突出功能就是信息增殖,拓展就是信息增殖,就是由一个材料生出很多材料来。

3.继发思维使认识不断深化

随着思维的不断拓展,主体认识的不断深化,主客之间相互交融的不断深入,逐步达到对思维对象合目的合规律性特征的认识。

继发思维一方面是对感知表象的联想、想象,另一方面是对其合目的合规律属性的认识,抽象是信息增殖的主要方式。材料经过抽象之后,就具有双重属性与蕴涵,即原来的内容加上了主体认识的内容。抽象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指分离、排除或抽出。这里是指从许多具体事物中,舍弃没有达到合目的合规律的属性,抽出合目的合规律的属性,这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概念的形成,就是进行思维推导,推导是根据已知推出未知结论的思维方式,也是信息增殖的主要方式。属于理性思维在继发思维过程中的表现。推导有归纳推导、演绎推导、类比推导等等不同形式,人的思维的突出特征就在于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推出未知。推导的关键是逻辑,在严密的逻辑规则下推导就能获知。不能凭空推导,更不能瞎想。

我们由此可以看到,随着继发思维的扩展,逐步深入到事物合目的合规律的认识领域,理性思维就会发生作用。为此必须做到:

首先,实现时代背景、理论背景和现实对象的结合,使认识得到深化。

继发思维为思维对象寻找、发现或者创造一定的背景,继续深入思考现实事件的深层意味。原发思维由于受具体的信息刺激,形成原初思维成果,这种认识一般是就事论事。继发思维不满足于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不满足认识的表层意蕴,而要深入事物的历史之中考察其背景渊源,揭示事物的深层即合目的合规律的层面。对于任何事物,只有将之与其背景联系起来加以认识,才能突破原初认识的局限,获得更深刻地认识。

深入背景就是把写作对象放在特定的背景上来认识,从而发现对象单独出现时难以被人认识的特性,只有深刻地理解了对象的特性,才能更好地表现对象。阿恩海姆指出:“所谓理解力,就是从一种难以辨别的背景或前后关系中把一种隐蔽的性质或关系识别出来的能力,也是一种可以导致重大发现的能力。与此同时,背景对识别这种关系又会造成一定的困难,这样一来就又引出了一个较特殊的问题。这就是:不管怎样说,‘永远不要离开背景去看待一件事物’这一警告,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离开背景或前后关系去看待事物,就会歪曲它们,篡改它们,甚至使它们变得面目全非,最起码也会使它们发生某些改变。”[6]背景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从现象上看,有宏观背景与微观背景之分。从类别上分,有家庭背景、社会背景、自然背景、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现实背景等,任何事物只要和特定的背景结合起来,就会显示出特定的社会意义。

背景的深入是一个人为的过程,是思维的结果。客观的背景是没有写作意义的,主观构想的背景是人赋予事物社会意义的过程。继发思维就是要使自己思维的对象在特定的背景上显示其内在的意义。

其次,融合思维对象与写作主体的主观意向,使认识得到深化。

客观事物的意义是认识的结果,主体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同时也把自己主观的思想感情附加在客观事物之中,实现相互交融。思维生发就是由一点认识产生出多个认识的过程,即由一件事滋生演变出很多事,由一点意思生发出很丰富的意思的思维过程。主客相互影响和融合是生发的基础和前提。

鲁迅先生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过:“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7]人的思维的突出功能就在于此,由一个可以生出多个,由已知可以推出未知,由原发思维对象生发出新的思维内容,丰富了对象的内涵,拓宽了对象的天地。

在思维生发过程中,写作主体的主观情感态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一个认识产生多个认识,是从不同角度认识对象的结果,同时主体也附加给对象以主观情感的意味。例如,陶铸对松树的认识,生发出多方面的特征意义,这意义又与主体自身的情感态度相融合,写作主体由自身对松树风格的认识,生发出对共产党人风格的赞美之情。经过主客观意义融合,就深化了继发思维的认识。

继发思维不断扩展思维对象的内容,提供丰富的思维材料,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从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上升到整体属性的认识;从具体现实意义的认识上升到背景、历史、文化深层意味的认识;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扩展思维,逐渐深化事物的意境;进而实现对写作对象认识上的质的飞跃,由具体上升到抽象。例如《何以解忧》的作者从解忧开题,先谈到饮酒解忧,扩展到翻译解忧、读书解忧,进而扩展到旅游解忧,最后,升华为在梦中忘忧,把海外游子思乡的忧愁表达得非常充分感人。

4.继发思维表现出主体能动性

继发思维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思维活动的:一方面探寻写作定题的所有内涵,比较所有的认识,从中做出选择,进而集中、深化;另一方面不断地进行扩展,围绕写作定题扩展材料范围,尽可能增加定题的有关信息,并根据认识加工、改造、增殖。材料的扩展,既丰富了写作目标的内容,也不断丰富、深化着主体对写作定题的认识。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促进,逐渐接近写作目标。高尔基在《谈谈我怎样学习写作》一文中说:“在求生的斗争中,自卫的本能在人身上发展了两种强大的创造力:认识和想象。认识——这是观察、比较、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事实的能力,简单地说,认识就是思维。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但它主要是用形象来思维,是‘艺术的’思维,可以说,想象——这是赋予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与事物以人的品质、感觉,甚至还有意图的能力。”[8]

写作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突出地表现为想象。

想象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指通过对记忆表象的分析、综合和改造而进行的新形象的创造。它与记忆联想不同,关键在于改造。但想象要对表象选择、改造、重新组合,又需要知觉材料和记忆联想提供原料。改造是继发思维对原发思维对象不能适用于写作主体表现需要的某些方面进行改变加工,使之适合于主体的写作目的。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长妈妈就是在原型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加工和改造,很好地表现了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法国美学家列斐伏尔早就认识到:想象能引导人们进入现实的最深处,发掘隐藏在现实深处的必然规律;同时,能够突破现实事物的外壳,超出主体现实的视域,促进人们认识五官感觉所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使人高瞻远瞩预见未来,产生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写作是一项探索人类诗意生活方式的有意思活动,他正在探索的生活是现实中尚未存在的生活,是存在于作家想象中的生活。所以,美学家王朝闻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作,没有想象也没有艺术欣赏。”[9]写作活动中的想象思维可以突破原发思维对象的局限,使思维向纵深发展;同时,想象思维可以弥补现实思维对象材料的不足,把片断的信息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

继发思维中的想象变形是改变思维对象的外形,使事物原来的面貌发生一定的变化,产生出新形象。在继发思维过程中,作家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就会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的方式对思维对象作合乎创作情理的变形处理。这种变形处理有很多种方法。

一是使用扩大法和缩小法,把思维对象变大或者变小,使某一方面的特征凸显出来。例如拉伯雷笔下的巨人,是把普通人的形象扩大;《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是把尼尔斯缩小,它们都是为了以陌生化的方式突出创作主体对人生的理解。

二是运用黏合法,把不同的对象根据需要黏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奇特的形象。例如人面狮身像,半人半兽,既有人的属性,又有兽的属性,可以表现常规难以表现的内容和思想。

三是运用漫画法,突出思维对象的某一个特征,使之变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鲁迅创作阿Q就运用漫画法突出其性格上的缺陷。

四是采取夸张法,有意夸大思维对象的某些方面特征,使之达到惊人或者可笑的效果。例如《儒林外史》里刻画的守财奴,临死还不忘记灯碗里点着两根灯芯,硬是伸着两根手指,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不肯闭上那吝啬的眼睛。这种夸张达到了非常感人的效果。

五是通过幻事法,这种变形不改变人物而将世事变形,使常人在奇异的世事里旅行,给人奇特的感受和深刻的启迪。例如中国古典小说《镜花缘》,让主人公经历大人国、小人国、女人国等奇异的国家和世事,表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外国的认识和看法。美国小说家写一个人在山上奇遇一些怪人玩九柱戏,给他喝了一杯酒之后,使他昏睡一觉,结果醒来后,世事大变,二十年过去,他已经不适应社会生活了,也属此列。

继发思维中的变形,是一种变态思维,即心理学上被称为幻视、幻听、幻触、幻味、幻本体等,是人的异常知觉,在文学创作思维中被作家运用来创造新形象。

继发思维主体的能动性还表现为通过类比,达到由此及彼的认识。类比是把思维对象和另一个事物联系起来,发现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通过比较,获得新的认识和启迪,达到由此及彼的思维目的。

类比思维是拓宽思维空间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在写作活动中,类比思维成为象征手法使用的内在心理基础。没有类比,就不会产生象征。例如《松树的风格》、《海燕》等有名作品,都是在感知外界事物的基础上,通过继发思维的类比,发现了深层的象征意味,发现了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共同点,从而创作出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