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触发思维过程的特点

触发思维过程的特点

时间:2022-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触发思维过程的特点思维的特点就是解题,原发思维过程的发生就是在写作活动中主体为内在思维提出问题,即写什么?原发思维过程是写作主体与生活碰撞的产物,是生活世界的浪花在写作主体意识中的闪现,因而,是主体对生活世界的能动反映。

第二节 触发思维过程的特点

思维的特点就是解题,原发思维过程的发生就是在写作活动中主体为内在思维提出问题,即写什么?这个问题的出现,引发了写作主体的思维活动。

写作已经成为知识时代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摆在每个知识分子面前的一项必须完成的课题。虽然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掌握写作理论,掌握不同文体的格式,但是写作的根本问题是每个写作主体必须生成特定的写作内容,也就是说,必须通过特定的思维过程,生成属于自己的有意思的形式。因为任何一次写作思维,都是特定写作主体站在特定位置,为了特定目的所从事的一次有意思的活动,任何个体的位置都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任何个体在特定位置上的思维都是具有特殊性的,他思维的方式和路径以及思出的意思都是具有个体色彩的,是任何他人都不可替代的,当然,他所面对的问题也只有靠自己的思维来解决。

1.现实问题性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世界中都会遇到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推动我们思考或者思维的内在动力。问题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人生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生存问题、发展问题、自我实现问题,作家首先思考的内容就是这些基本问题。原发思维是在个体需要和社会现实之间张力的刺激下产生的,是在写作主体对现实问题自觉感知的情况下展开的。

现实问题是在主体对生活的感知、体验、领悟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生课题,这个课题的产生,使写作思维有了发挥作用的阵地。

问题是思维的目标,目标的确定,决定了思维的基本方向。但是,思维不是直接指向目标,而是发散开来,寻找达到目标的各种途径与手段,直到发现一种最直接、最新颖、最吸引人的途径与手段,思维又一次集中在这个方向开始思考,这时,第二次发散思维开始工作,寻找沿途的各种具体景点,丰富文章的内涵,这次发散就像风筝在空中翻飞,但是有一线牵引,不致迷失方向。

人类思维是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是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发展、丰富、提高的。所以,思维具有四个基本要素,即问题、条件、材料、方式。原发思维是在这四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在限定—发散、发散—限定的过程中完成其思维任务的。限定,就是把问题限定在具体的某个方面,思维能够集中起来,具有一个目标,思维就能够围绕目标进行;不限定,思维就失去针对性,就难以展开有效的工作。限定之后才能发散,这个发散是有目的的发散,是为了解决思维的对象问题才采取发散思维,调动大脑的信息储备,判断、认识思维对象。能否认清思维对象,这既与思维主体的条件有关,又与思维主体占有的材料多少有关,也与一定的思维方式有关。

2.主体能动性

触发思维本身就体现为主体对外界事物的能动反应。生活世界的特征能否触动某一主体的思维活动,主要取决于该主体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如果该主体对任何东西都缺乏兴趣或者麻木不仁,那么外界的任何刺激都不会触发他的思维活动;相反,如果该主体对社会生活充满热情,充满爱心,那么周围的一草一木,他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引发他相应的感受,促动他的思维进入兴奋状态。原发思维过程是写作主体与生活碰撞的产物,是生活世界的浪花在写作主体意识中的闪现,因而,是主体对生活世界的能动反映。

写作主体头脑中出现的原发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主观的产物,而是对生活世界某些特征的反映。我们认为,生活世界关系着写作主体的生存与发展,因而生活世界中的每件有特点的事都是主体关注的对象,必然会影响、刺激写作主体的思维,促动主体的写作欲望。前面提到作家冯骥才看到高女人与矮丈夫,他们的幸福是包括作者在内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的生存状态,因此,就引起了作家的关注和思考。

生活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对写作主体提出某些问题,要求写作主体用有意思的形式对他们做出审美的回答。当社会把这些问题作为任务交给写作主体,那么这些问题也就成为写作主体意识中的问题,成为他如何审美生存的问题,也成为他写作思维的主题。

从主观的角度来讲,写作主体为了一定的目的,在社会需要与个体感触的基础上,通过写作实现个人的奋斗目标,必然会引起写作原发思维活动。生活世界不断为主体提出新的写作课题,主体为了适应生活世界,并在生活世界中活出意味来,就必须用诗性的方式去思考它,用诗意的途径去解决它,即使原发思维,也反映着主体对于生活的一种诗意追求

只有追求上进,积极进取的人,才会不断涌现写作的触发或原发思维活动。

首先,生活世界关系着写作主体的生存与发展,因而生活世界中的每件有特征的事都会引起主体的关注,都会影响、刺激写作主体的思维,都会触动主体的写作欲望。

其次,生活世界又一定程度上要求写作主体用诗意的方式解决生活的一系列问题,要求写作主体把适宜地解决这些问题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把回答如何诗意生存的问题作为自己的思维主题。

最后,写作主体为了一定的诗意生存目的,在社会需要与个体感触的基础上,通过写作实现个人奋斗目标,必然会引起原发思维活动。所以,原发思维是写作主体目的性与生活世界特征之间关系的直接反映。

3.审美情感性

审美是一种高级心理需要,一般人对生活世界的反映停留在基本需要的层面上,是由基本需要决定其生活态度的。所以,他们对生活世界的反映是直观的行为。写作主体则超越了基本需要的满足,在更高层次上对生活世界进行审美思维。审美层次是一种超越物质、超越现实的精神活动,它能让人产生一种高级情感。生活世界对作家的触动是在高级审美层次上展开的,所以,原发思维过程伴随着丰富的主体审美情感,激发着写作主体的活力,提升着写作主体的信念和追求,保持着写作主体旺盛的创造力。

由于原发思维过程和社会生活保持着一定的同步关系,因而也伴随着主体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判断活动。这种情感和审美判断就成为写作思维得以进行的内在动力。

没有特定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判断,即使产生了写作问题,思维主体也会无动于衷。审美是一种高级精神需求,本身也是对世界的一种判断,体现着主体的能动性。审美情感具有两极特征,即仇恨和热爱。触发思维有可能从两极方向发展,一是对外界的满足快感,发出歌唱的声音,一是对外界不满足,发出反抗的呼声。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赞成美是追求自由的形式,诗意的栖居就是走在追求自由之路上的生活。

原发思维过程标志着写作主体对生活的敏感与活力,也标志着写作主体的创造力。

中国古代一直流传着“江郎才尽”和“伤仲永”的故事。从思维角度来说,就是主体面对生活世界失去了追求的动力,缺乏一种站在生活之外审视生活的外位意识,缺乏一种站在生活之巅要求生活的自由意识,沉沦于生活之中,与生活一起机械的运动,被生活催眠和麻醉了自己的思维。思维麻木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对生活世界没感觉,没体验。

对人生有所追求就会对生活充满热情,让自己保持生命活力,就会不断积极创新,就会不断在头脑里萌生各种各样的原发思维活动。

由此可见,原发思维活动与主体内在的人生理想、人生抱负、人生追求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在生活世界中的内在追求会激励人对外界生活不断做出积极反应,使原发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另一方面,原发思维的不断出现,给主体诗意的解决现实问题不断提供新方式新途径,又使主体对自己产生信心,激励主体进一步追求人生理想与抱负。

原发思维的出现标志着主体的创造力处于旺盛阶段,当主体对生活麻木不仁,对人生无所追求时,生活世界的任何特点都根本不会触动他。生活世界的特点对主体能够起到触发作用,说明主体渴望创造,处于思维的兴奋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