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论写作思维的特点

理论写作思维的特点

时间:2022-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理论写作思维的特点1.理论写作思维是建立在抽象思维基础上的思维,因此具有抽象性特点抽象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指分离、排除或抽出。所以,理论写作思维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能够反映世界的本质,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维现象。所以,概念的正确性,语言的准确性,逻辑推理的合理性决定理论写作思维的正确,反之,就会导致理论写作思维的错误。

第二节 理论写作思维的特点

1.理论写作思维是建立在抽象思维基础上的思维,因此具有抽象性特点

抽象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指分离、排除或抽出。抽象,是思维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等活动。主体在进行思维时把对象物中偶然的、变化不定的现象和因素舍弃掉,而将对象物中那些必然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东西抽取出来,并用概念、范畴等形式将其固定下来,以解释和反映对象的价值。抽象的目的是让自己的揭示接近绝对价值,把主体从面对变幻不定的世界时所产生的焦虑不安中解脱出来,使精神在现象的流逝中寻得一方安息之地。

理论写作思维的抽象性特点主要在于,它能从纷纭复杂的表面现象中,从直观感性的认识中,抽取和概括出事物存在和运动中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东西,它能超越直观经验的局限性,驰骋于事物之间的深层关系去认识和把握它。

从抽象的不同表现我们可以把抽象思维的抽象分为两个大类:一是逻辑抽象,二是直觉抽象或叫做非逻辑抽象。

逻辑抽象是按逻辑规则达到对事物必然性及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认识的抽象,即形成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在这个过程中,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起着重要的作用。

非逻辑抽象或直觉抽象是不经过逻辑过程而直接作出抽象判断或抽象结论。例如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直接抽象出书法笔画的运行规律;我们看到一个人,并没有形成关于这个人的概念,但从面相就可以直接抽象认识这个人是心地善良还是内心凶狠的人。

非逻辑抽象是人的经验在起作用,可以使人直接做出判断。同时,它伴随着直观对象。

抽象思维的抽象性,可以使人摆脱现实的局限,能够创造和发展自我意识,从事精神生产。任何抽象思维都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能够抽出事物的精髓,反映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也可能抽出事物的皮毛,对事物作出歪曲地反映。由于抽象性离开了具体的现实事物,在抽象认识过程中,主观自我意识就会渗透其中,因此,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抽象的主观性成分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带入了前人的偏见。从前人的思维成果出发进行抽象思维,忽视了客观的发展变化;二是对前人思维成果理解和运用发生偏差,导致思维对现实的歪曲反映。在写作主体的抽象形成过程中,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正因此,在理论写作思维中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面对对象世界,二是提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维直接面对鲜活的世界,就能避免某些偏见的干扰,思维成果拿到实践中去检验,就能避免空幻性,保证有效性。

抽象思维是产生概念的思维,理论写作思维则是运用概念的思维,二者是发生在不同阶段的思维。

由于概念、范畴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理性抽象的结果,而逻辑则是客观现象的相互关系及发展过程、规律在主体思维中内化、抽象而形成的产物,因此,抽象思维在主体意识中的展开,其实是由外部事物发展过程及规律作为客观基础的内部思维过程。形成的思维结果则是整体性的概念体系,反映思维主体对客观世界的理性的系统认识。

由于抽象思维脱离了具体的表象世界,具有很大的主观性,所以不同主体对相同的现实事物进行抽象,会形成千差万别的认识,互不相同的概念,而不同的认识和概念就会构造出不同的理论体系,运用不同的理论体系进行思维,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理论写作思维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能够反映世界的本质,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维现象。

康德认为,我们生活在现象与本质相混杂的世界里,但是我们只能准确地把握现象世界,而无法把握世界的本质或物自体。本质或物自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世界本质的反映只是人的一种美好愿望,本质是永远也达不到的终极目标。人类认识所能够达到的最高成就乃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的目的在变,眼中的规律也会变,二者的统一更会变,所以,一切认识都是相对的。人的思维只能达到相对真理的认识,而永远不可能反映绝对真理。这样,世界就在我们的抽象思维中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不同的内涵,形成不同的认识,产生出不同的理论体系。

原始人的意识里,世界的本质就是神或神性;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世界的本质就是物质,是物质的运动,所以,对世界的理论思维不同,思维的成果也就有差异。现象世界有其存在的规律性,人的思维只能根据自己的目的反映现象世界某方面的规律性,根据规律形成对现象世界的相对认识。抽象思维从表象世界抽取“本质”,实际含义是依据主体目的抽取出表象存在、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主体抽象出来的本质是他对事物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这种抽象思维产生的观念认识在人类社会必然会出现分歧,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就是在这种抽象思维过程中形成的两大基本理论体系。现实生活中的人,接受了其中的一种理论体系,他在进行思维时,就会从这种理论体系出发,他的理论体系就使他的思维远离对实际事物的抽象过程,而直接进入理论写作思维过程之中。

2.理论思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真理与谬误共存,具有或然性特征

这里所谓或然性,是指理论写作思维在对世界的认识上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进行理论写作思维并不能保证可以揭示生活世界的规律,不能保证思想表达的正确性。从写作的角度看,运用一定的概念以及符号等抽象信息进行判断、推理、论证,并用语言形式表现,是对表象的概括、蒸发,舍弃了具体、生动的感性内容。所以,概念的正确性,语言的准确性,逻辑推理的合理性决定理论写作思维的正确,反之,就会导致理论写作思维的错误。

理论写作思维在主体意识中的展开,实质上是由外部事物发展过程及规律内化为主体意识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与客观过程及规律尽可能相符合、相同一,排斥主观的情绪、情感等因素对思维的干扰,实事求是地形成思维的结果。但是在实际思维过程中,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实事求是的思考问题,而是从一定的目的出发进行思维,这就很容易从局部看问题,从主观情绪出发看问题,就会产生理论写作思维的误区。

人的思维一方面关注着世界的外部现象,另一方面关注着世界的内部规律。关注现象时就会运用形象思维形式;关注内部规律时,就会运用理论思维形式。运用抽象信息进行思维,由于脱离了具体的表象世界,就容易造成主观性、片面性。因而理论写作思维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一定能够反映世界的运动发展规律,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维现象。

现象世界有其存在的规律性,人的思维只能反映现象世界的规律性,根据规律形成对现象世界相对的认识,我们把规律当作本质,这是我们认识论的局限。所以,理论写作思维从表象世界抽取出本质,实际含义就是抽取出表象存在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是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

由于理论写作思维并不能必然地反映事物的内在发展规律,因此,理论写作思维的结果是真理与谬误并存的。决定理论写作思维结果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的理论写作思维与表象世界的关系。理论写作思维与表象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认识就可能接近正确,接近相对真理;反之,理论写作思维远离表象世界,我们的认识就可能是错误的,就可能产生谬误。

严格来讲,直接从表象世界抽象、概括出来的概念,基本上是正确的,而在这些概念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新概念就可能远离我们的生活世界,可能出现谬误。例如:鬼、神的概念不是表象世界的抽象概括,是从表象世界的概念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它没有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是虚幻的、荒谬的。

在理论写作思维过程中,我们要力求使自己的认识建立在严密的逻辑基础上,形成严密无隙的认识系统,不论从概念到判断以至推理论证过程,都尽可能环环相扣、无懈可击,使自己的论证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理论思维必须同表象世界相联系,必须正确反映表象世界的规律性,接近相对真理。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说过:“任何人都知道(而且自然科学也在研究)观念、精神、意志、心理的东西是进行正常活动的人脑的机能,把这种机能同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物质分开,把这种机能变为普遍的抽象概念,用这个抽象概念‘代换’整个物理自然界,这是哲学唯心主义的妄想,这是对自然科学的嘲弄。”[7]

所以,人在进行理论写作思维的时候,是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出发,还是从一定的理论体系出发去阐释这个世界、表现这个世界,就决定了理论写作思维是正确,还是错误,意识到这一点就能够客观对待自己理论写作思维的成果。

理论写作思维是一种离开具体现实事物而进行的抽象活动,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它所形成的理论认识也具有浓烈的主观性。正如列宁所说:“即使在最简单的概括中,在最一般的基本观念(一般桌子)中,都有一定成分的幻想。”[8]这种主观性理论成分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带入了前人的偏见,是从前人思维成果出发进行的理论思维推导,忽视了客观的发展变化,因而出现理论与实际脱离的现象;二是对前人思维成果理解和运用发生偏差,导致理论写作思维本身在展开过程中发生偏差。所以,理论写作思维不可能反映事物永远不变的本质,我们的理论认识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这一切就在于理论写作思维与表象世界的关系怎样。理论写作思维与表象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认识就可能接近正确,接近相对真理;反之,理论写作思维远离表象世界,所形成的认识就可能是错误的,就会产生谬误。

同时,由于在社会生活中真理性与谬误性并存,因此也给概念世界造成混乱。我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可能接受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不同体系中的基本概念的含义是极不相同的,当我们对其进行兼收并蓄时,我们的概念体系就是一个正确与错误相混合的体系;同时,每个概念在理论体系中处于不同的层次,需要我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理顺其中的层次关系。当我们运用概念进行理论写作思维时,如果概念混乱就必然导致理论写作思维的混乱;如果概念层次错误,就导致理论写作思维结果的错误。例如,一个人头脑里既有唯心主义思想,又有唯物主义思想,这样就会在他的理论写作思维中出现矛盾,出现混乱,无法进行前后一致自圆其说的思维。因此,任何人想要进行连贯统一的思维,都必须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为自己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样,他在思维活动中才能够前后统一,清晰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再如,有人评价人自身的人性与兽性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由于概念的混乱造成的;其次由于以兽性为人的劣根性来评价人,又是因为概念的错误而产生出要泯灭兽性发展人性的错误认识。正确的思维,首先要求概念层次的正确,人性与兽性不是一个并列关系,而是包容关系。人性是动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兽性只是人性中动物性的表现,也是人性的部分内容。其次,既然人性是动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那么,人要消灭掉其兽性,它就消灭掉了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消灭掉了,人还存在吗?人的社会性是在动物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人首先是动物,是兽,然后才是社会的人,没有动物性也就没有了人的社会性。人性的复杂性就在于二者并存,所以,人有时候是狼,有时候是小绵羊。狼性是人的生存动力,羊性是人群居的基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克制,完成着人性的实现,二者处于平衡状态,就是平常人生。当动物性突出时,人就会变得残忍,变成为狼;当社会性突出时,人就会变得柔顺。只有前者会使人成为强盗,而只有后者又会使人成为奴才。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出,理论写作思维首先要求概念必须清晰,不能混乱,为此,我们必须对各种概念进行比较、鉴别和整理,排除不能兼容的异质概念,只有这样,思维才能正确进行,产生自圆其说的结论。其次,是保持概念层次的前后统一、一致,在思维过程中概念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会滋生、派生新义,这都容易引起思维的变化。上例中讨论的兽性与动物性,尽管内涵相似,但有一定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易导致认识的分歧,导致理论写作思维产生错误的结论。唯物主义基本概念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是理论写作思维的第一步。理论写作思维就是要以正确的概念认识对象,所以,必须把观念建立在客观世界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结论。

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它的真理与谬误需要用实践来检验。在理论写作思维中不断提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够避免我们的认识发生错误。这就要求理论写作思维必须同表象世界相联系,必须正确反映表象世界的规律性,接近相对真理。从事理论写作思维的人必须具有两方面的素质,一是同表象世界相联系,保证思维结果接近正确;二是在理论思维过程中,力求使自己的思维建立在完整、统一、科学的理论体系基础上,形成严密无隙的逻辑顺序,从概念到判断以至推理论证过程,都是在一个系统内展开,做到无懈可击,使自己的理论认识立于不败之地。从事理论研究必须既有实践感,又有理论感,才能学会理论写作思维。

3.理论思维不仅是按照理论体系思维,也是把自己的认识组织成系统的思维,所以,具有系统性特点

理论写作思维是表现人的认识从个别到一般,从相对到绝对,从局部到整体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这就是写作思维的系统性特点。

概念、判断、推理是逻辑思维过程的系统性表现。理论写作思维都要经过概念的生成过程,形成基本概念,再进行判断,由判断才能进行推理。这个过程是一个系统的逻辑思维过程,这个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思维的正常进行。

由一点认识扩展到全面认识,也是认识的系统性表现。理论写作思维要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必须由局部到全局、由部分到全部、由点到面一步一步系统进行,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由不完整到完整,由不系统到系统,是形成理论体系的必然步骤。认识不系统,就会出现表达上的漏洞,就会使自己的思想出现混乱、矛盾。理论写作思维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对未知的认识,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由已知条件进行规律系统的推导。如果已知条件不系统,处于杂乱状态,就无法推出未知。

理论写作思维过程的系统性也表现在对学术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要在某个学科内思考学术问题,就必须对学术问题进行系统思维,系统研究,也就是在某个学科知识范围内系统进行理论思维,离开了学科系统,理论思维就成为杂乱的,也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从理论写作思维的实际情况来看,思维主体都是在一定的理论体系下进行思维活动的,每个人接受的理论体系不同,其思维就会不同。正如我们前面探讨的,理论写作思维必须体现理论体系的系统性,思维过程中不能同时出现不同理论体系的概念和术语,只能在一个理论体系下进行系统思维,如果理论系统出现混乱,那么,就会出现前后矛盾,导致结论错误。

系统性是理论写作思维必须强调的特点,因为理论思维要求严密无隙,不能出现漏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思想建立在牢靠的基础上,立于不败之地。

系统思维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如果说读书识字是一个人接受知识教育的基础,那么系统思维就是现代人认识世界的钥匙,没有这个工具,认知的大门是紧闭的,我们将看不到隐藏在事实背后的那些复杂的、井然有序的规律,看不到千差万别的世界实际上统一于一个简单的模式结构中。

系统思维的重要性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它能极大地简化我们对事物的认知。现代人缺乏的不是知识,也不是信息。恰恰相反,现代人所拥有的知识、信息已经远远超出实际的驾驭能力,已经成为一种负担,干扰人的正常思考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有一种简化手段来重新规划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使它们精简有序,清理出一定的“内存”让大脑有思维的空间。在这一点上人脑与电脑的工作原理相似,电脑缺乏必要的内存时就会停止运行,人脑缺乏基本的“空间”时同样也不能正常思考。

原始时代,人们通过创造文字的方式来简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一个字或一个概念就可以代表成千上万类似的实物,大大节省了大脑的“内存”,让头脑腾出大量的空间可以进行深入复杂的思考。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人类面临头脑超负荷的窘境,太多的知识和信息充斥着每一个人的大脑,使人们的头脑再也没有“闲余的空间”去深思熟虑。在这种情况下,系统理论的出现为人们简化浓缩“头脑存储”提供了有效的工具。通过练习系统理论,人们认识到以往看似截然不同的事物或学科其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它们的背后,在更深的层次上,它们有着统一的模式结构——系统。用系统的思维视角去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可以极大地简化我们的思维,以往那种让人眼花缭乱、不可捉摸的复杂思维图景,可以在瞬间变得井然有序、简洁清晰。

系统思维的另一个重要性是整体观。以往人们不论分析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习惯于将事物割裂开,对其各组成部分进行解析。这种局部观的思维模式固然有利于思维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进行细致的考察,但却忽视了一点,即在宏观尺度上事物是以整体的形式存在的,对局部的细致研究并不能完全解释事物的整体,要想整体把握事物,就必须将各个局部按照某种结构模式统一起来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过去,由于人们对整体性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一直找不到可以将事物的局部统一起来的科学模式,在处理问题时一般都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直接手段,而事实证明,这种直接的办法在处理整体性问题时效果并不显著,有的时候甚至还有可能激化矛盾,起到相反的作用。系统理论的出现让人们第一次拥有了能用整体思维去认识事物的工具,有了这个工具,人们就可以通过调整结构的方式,整体地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这时候在思维的视野里,世界不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空间,而是统一在一个整体结构下的系统。

有一天,系统学专家的儿子突然问道:“爸爸,别人都叫你系统学专家,你能告诉我什么是系统吗?”父亲望着还在上小学的儿子,一时不知该从何谈起,他略微沉思了一下,问道:“那你认为什么是系统呢?”儿子自以为是地说:“我觉得系统好像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机器。”父亲听了不禁哈哈大笑说:“不错,真不愧是系统学专家的儿子,能想到这一步已经很不简单了。不过,我还是要告诉你,系统不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机器,它只是一个概念。”儿子听了疑惑地问:“那什么是概念呢?”系统学专家耐心地解释道:“概念是一个词汇,它可概括地表示许许多多具有相似性质的现象。比如说,动物这个概念,它就能概括地表示鱼、鸟、老虎、人等等。而人这个概念,又可以概括地表示大人、孩子、老人、男人、女人等等所有的人。”儿子又问道:“那么系统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父亲继续说:“系统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它可以概括地表示许许多多的概念,比如一朵花,一滴水,一条鱼,一辆汽车,一个人,一支军队,一个国家,一个地球,整个宇宙,我们都可以概括地说它们是一个系统。”听到这里,儿子高兴地说:“爸爸,我明白了,系统不是一个高级的机器,它是一个高级的概念,可以管住所有的概念,比它们都大,就像司令一样,我说的对不对?”父亲望着儿子哭笑不得地说:“对于你来说,能理解到这一层关系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我还能说什么?”

系统是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即系统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元素相组合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不等于其局部的简单相加。如果深究“系统”这一概念,我们会发现这一概念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某种高级属性,具有无限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其内容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系统论或者系统学。

系统思维是指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从思维的属性来看,系统思维是一种模式思维,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者形象思维等等思维形态,系统论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方法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最高级的思维模式,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概念能够像“系统”那样深刻影响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也没有哪一种抽象思维方法能够像系统思维方法那样为普通人迅速接受、理解并且应用于指导思维实践活动。一般人经常应用的系统思维方法有:整体方法、要素方法、结构方法、功能方法等等。

4.理论思维具有明确的思维目标——解决理论认知问题,所以,思维具有单向性特点

理论写作思维是朝着一个未知方向集中思维,求得一个认知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针对性非常突出,凡是与此无关的内容,思维都要加以排除,只选择思维合目的性的内容。这是因为理论写作思维的概念是明确的,要认识的目标是确定的,所以,判断、推理是单向前进的,这是他与形象思维的不同点。

由于目标确定,思维就会对头脑中的信息进行有目的的选择。理论写作思维不仅对前人遗留下来的精神产品或思想材料,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加以比较对照,剔除谬误,补充其不足;而且对现实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新的信息知识,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保留能够实现思维目的的信息材料,剔除无用的信息材料,使思维在选择中朝着确定的目的直线前进。

例如:理论写作思维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往往是从一个基本的问题开始,系统展开思维,对作品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鉴别,直到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思维才能结束。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的认识方法,但是,只有坚持一种认识方法,单向直线进行思考,才能最终形成结论。

5.理论写作思维是按照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模式进行的,所以,具有模式性特点

理论写作思维反映了人类对思维基本过程的认识,这一过程在人类思维中是一致的,这是人类能够交流思想的基础。尽管人类的语言不统一,但是表达思维成果的写作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这就构成了理论写作思维的基本模式。

简单地说,这种模式有三个环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理论写作思维不论多么复杂,这种思维模式是不会改变的。所以,掌握理论写作思维就是掌握这种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也是理论写作思维区别于其他写作思维的突出特点。

感觉到了规律就意味着我们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已经形成了预期。我们识别规律的能力是进行预测和形成预期能力的基础。

在这里,规律就是模式形成的基础,理论写作模式的形成,就是建立在对人们思维发生的规律的认识这一基础上的。没有问题,就不会引起思考,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最终就会产生答案。

这种模式也会在读者中产生阅读预期,读者也是按照这种模式来理解理论文章的。如果理论作家没有能够在读者中造成必要的预期,那么,写作就不可能成功。同样,如果读者没有能够从文章中理解这种模式,没有预期,就不会产生惊奇,也就不会由预期产生阅读的快乐。

理论写作思维的基本模式是按照认识的规律形成的,但是,这种模式又会产生许多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写作个性化的体现,也是写作艺术的表现。“我们从我们所知道的模式中衍生出关于我们感觉和行为的一般原则,并且把我们的预期建立在那些模式上。然后我们会努力把新的观察和经历融合到这些模式里面。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当我们的观察和经历迫使我们创造另一个模式的时候,就产生了发现。”[9]

理论写作思维的模式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每个时代都会在前代理论写作思维模式的基础之上加进自己的特色,形成适应自己时代的理论写作思维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