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完形思维训练与要求

完形思维训练与要求

时间:2022-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完形思维训练与要求写作的完形思维需要训练,通过训练才能体会到完形思维的规律和特点。写作目的的明确会形成一种完形心理压强,促使写作思维由继发过程进入完形过程。在完形思维过程中,社会因素起了重要作用。文体作为写作思维的形式,是一种大致的轮廓的整体形式,对完形思维整体构想起规范作用。

第五节 完形思维训练与要求

写作的完形思维需要训练,通过训练才能体会到完形思维的规律和特点。我们对学生进行完形思维训练时,要求对下面这些字进行完形组合。这些词语是:子、夜、秋、打、寒、钟、游、雨、心、风、叶、敲、梧桐。

当没有告诉他们这是一句诗的时候,没有人能够进行完形组合,因为他们没有文体范式,这些词语是杂乱无序的。可是,在规定了组合成为诗歌这种文体范式之后,很多人都能够进行完形组合,而且,每个人的组合都不相同。下面是完形组合的成果:

秋风雨打梧桐叶,寒夜钟敲游子心。
寒风打叶梧桐雨,秋夜敲钟游子心。
秋叶风雨打梧桐,游子寒夜敲心钟。
梧桐叶打秋风雨,游子心寒敲夜钟。
梧桐雨打秋风叶,游子钟敲寒夜心。

由此证明,完形思维过程中文体范式是一种内驱力,驱使思维内容成为有序的形式,没有文体范式,就没有完形思维的方向和归属。

完形思维训练有以下要求:第一,要有明确的写作目的。

对完形思维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就是写作主体的写作目的。在完形思维过程中,写作目的进一步明确,即作者随着思维过程的深入发展,思维内容的明确,会逐渐认识到写作的价值和意义,既认识到自己思维的内容会对读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逐渐根据思维内容明确了文章的阅读对象,也就是说,思维的发展使思维主体意识到文章写作的针对性,这就构成了写作思维主体的写作目的。这种目的会使思维主体在诸多思维内容中做出选择,即从何种角度,何种观点,何种情感来表现思维内容。

写作目的在写作思维开始前只是一种朦胧的愿望,是一种灰靶,随着思维的开展,这个灰靶逐渐明朗化,目的逐渐在思维中变得清晰起来。

写作目的的明确会形成一种完形心理压强,促使写作思维由继发过程进入完形过程。

一方面,写作目的的明确使写作思维在众多内容中有了明确的选择标准和依据。

另一方面,写作目的的明确使写作思维有了中心,思维活动的指导性与问题的求解过程都围绕这一中心而展开。

写作目的与思维目的有一定的联系,但不是一回事。写作思维的目的是对写作对象的认识和构想,而写作目的,是作者的主观意图,即想通过写作对读者产生某种影响,这种目的制约、影响着写作思维目的,使思维目的合乎作者的写作目的。因而,写作目的的明确是写作思维由发散到收敛的前提和依据。

第二,要按照社会规范进行完形思维。

在完形思维过程中,社会因素起了重要作用。社会因素是完形思维实现的内在依据,包括下面三个方面:

监督机制

读者需要

文体规范

文章写作是为了与读者进行对话交流的,每个社会都会对此进行一定的监督审查,凡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进步的写作,就会得到社会的许可;凡是阻挠社会和谐、进步和发展的写作就会受到批评或者查处。这种监督机制很自然地就会在写作主体意识中留下痕迹,使他的思维按照社会规定的方向发展。

读者需要是写作主体思维的参考依据。文章是为读者写的,写作主体必然要反映读者的需要,传达读者的心理愿望,采用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给读者带来愉悦、陶醉和满足感,这样才能使写作获得成功。如果故意疏远读者,漠视读者,甚至于伤害读者,写作思维就会钻进死胡同,必定会失败。

文体是完形思维的模式,这种模式是社会的约定俗成,个体写作者只有在群体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才能得到群体的认可,如果完全脱离群体对于文体的规定任意创作,就不会得到群体的认可。

经过继发思维之后,思维主体具有了明确的写作目的,于是文体的确定就是思维的重要内容。

文体作为形式规范是完形思维的范式,它的作用在继发思维阶段处在遮蔽状态,因为那时,思维主体的中心任务是扩展和丰富思维内容,范式没有什么作用,因此被弃置不用。但是,到了完形阶段,形式规范作用就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

文体意识的出现是在写作目的与思维对象扩展认知基础上出现的,因为,思维进行到这个阶段,用什么文体形式表达和组织思维内容就成为主要任务。

完形思维阶段的目的,就是完成思维内容的形式构造。按照完形心理学的观点,形式就是内容,思维过程就是形式消灭内容的过程,就是把内容改造成为有表现力的形式的过程。文体作为写作思维的形式,是一种大致的轮廓的整体形式,对完形思维整体构想起规范作用。

第三,在写作实践中感悟完形思维,达到训练目的。

完形思维过程的实现,使写作思维达到了终点,在思维主体心中必然会引起一系列情感体验。“审美的顿悟——也就是创造出审美统一体的一种体验——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6]这种完形现象也就像灵感。我国著名诗人郭沫若说:“这种现象并不是灵魂附了体,或是所谓‘神来’,而是一种新鲜的观念突然使意识强度集中了,或是先有强度的意识集中因而获得了一种新鲜而又累计地增强着意识的集中度的那种现象。”[7]情动于中,使作者不能不写。所以,思维主体被一种巨大的完形压强驱使着,产生了欣然命笔的写作冲动,使写作主体进入文字外化的实践过程。郭沫若的早期创作便是例证:“五四运动发动的那一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民七民八之交,将近三四个月的期间差不多每天都有诗兴来猛袭,我抓着也就把它们写在纸上。”[8]

完形思维的实现使思维主体获得了从旧的完形压强中解放出来的自由感以及实现完形创造的愉悦感,增强了写作主体的完形思维信心,使之更加热爱写作事业。

但是,完形思维的实现,只有在写作实践过程中才能感悟其规律,同时,也不能够保证一定可以写出令人满意的文章,这是因为从思维的实现到文章的完成,中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即文字书写——实践。所以,完形思维最大的局限就在于它是思维的成果而非写作实践的成果。思维最终也只有通过写作实践才能变为现实的文本,对此我们必须有清楚的认识。整个写作思维过程只是展示了主体内在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要变为现实,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训练,这个训练是思维转化为现实的基本技能,只有掌握了一定技能的人才能实现思维的转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