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训练

时间:2022-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发散思维训练——改变世界的三个苹果在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时,教师特意借助模糊材料。神秘的微笑如此“迷人”,恐怕是达·芬奇始料未及的。究其原因,西方的思维模式以分析为主,中国的思维模式以综合为主。现代汉语仍然没有形态变化,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逐渐清楚,理解的灵活性减少了,靠语法分析的成分增加了。——语态平稳,表示可以、同意;好!

第二节 发散思维训练——改变世界的三个苹果

在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时,教师特意借助模糊材料。所谓模糊材料,是指无明显意旨,有多重含义,可作多层次、多角度、多向型思考的材料。材料是模糊的,学生对材料的认识与理解各不相同,但观点却可以是明确的。

模糊材料常见于文艺作品,较典型的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她神秘的微笑令人陶醉;她那微微斜视的柔和明亮的眼神,抿着的嘴角微微翘起,形成轻盈的笑靥。对微笑的含义,人们作了种种猜测:

有人说,那是温雅、端庄、宁静的微笑,是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美的典型;

有人说,那是甜蜜的微笑,蒙娜丽莎当时正度蜜月;

有人考证说,那是忧郁的笑,因为她一月前失去了爱子;

有一位神经科医生说,那种微笑表明她患了面神经麻痹;

还有人说,那是嘲笑,是嘲笑我们作出种种猜测的愚蠢。

神秘的微笑如此“迷人”,恐怕是达·芬奇始料未及的。

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中国文学作品,语言往往蕴含着无限的阐释,这就决定了思维方式具有发散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大象无形”,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象外之象。

究其原因,西方的思维模式以分析为主,中国的思维模式以综合为主。因此,西方的语言有形态变化,有时、数、性、格的限制;而汉语没有形态变化,汉语句子的组织常常是靠意合而不是形合,连词、介词常常省略,词与词,句与句,几乎不需要任何中介而组织在一起。在古代,研究汉语的语法书几乎没有。古汉语由于没有形态变化,一句之中,字与字的关系有时难以确定,可以作有多种解释,灵活圆通跳跃,模糊性强。现代汉语仍然没有形态变化,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逐渐清楚,理解的灵活性减少了,靠语法分析的成分增加了。不过,现代汉语的综合性依然存在,因而模糊性和多义性依然存在,学习汉语,还得重视语感。

对朦胧诗的理解,就是千差万别。对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的解释,历来多分歧,如语文教材中的《锦瑟》。此外,人们熟知的《乐游原》,亦有不同的理解: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有人说,后两句可理解为“夕阳无限好,正是近黄昏”,可解读为“辉煌的赞叹”或“美好之留恋”。理由是,“只是”的古义无“只不过”一解,引申作为“可惜”明显不当。再说,李商隐为排遣心中的“不适”而登古原,观夕阳,如表现的是沉沦迟暮伤感的情绪,则失去了应有的情景义理。

然而,从语境语感上讲,“可惜近黄昏”似乎更自然,而以“正是正当”去解释总觉得别扭。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面对夕阳鲜红,既会多生恋意,也自然会惋惜“好景不长”。所以多数读者会赞同这样的说法:此诗“既包含个人迟暮之感伤,又象征大唐帝国的日落西山”。

在我国当代诗歌史上,留下了辉煌一页的朦胧诗,曾引起极大的争议。其原因在于诗歌失去了传统的明朗色彩,而蒙上了一层朦胧的氛围。它的主题模糊,意蕴甚深却不求显露,使其费解从而产生各自有不同的理解。

请看北岛《回答》中的两句诗: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贵是高贵者的墓志铭。

联系作者写诗的年代——“文革”中,朦胧诗其实并不朦胧,鞭挞的是那个梦魇的岁月。当然,你理解为咒骂姚文元之流,哀悼张志新烈士也未尝不可。

有人置换了诗中的几个关键词,于是就变成了下列诗行:

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在人妖颠倒的“文革”中,政治骗子的头上罩着五彩的光环,而指斥骗子的人则无一例外地下地狱。

除此,似乎也可以这样联想:在假货充斥的年代,正如人们愤激所说:“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骗子是真的。”而难得的打假者,则被泼上污水,狼狈不堪。

该诗的关键词还可作这样的置换:

卑鄙是高尚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卑鄙者的墓志铭。

高尚者的人格被迫扭曲,卑鄙者却脸上贴金,谈来令人酸楚。

当然,诗无达诂,朦胧诗尤其如此,还可以也应该作别样的解读。

对曹禺的戏剧《雷雨》,同样有不同的理解。可以说它是对中国旧家庭罪恶的揭露和批判;又可以说它是对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中存在的挣扎与残酷,悲凉与恐惧的剖析和观照;还可以说它是对人与人之间权力与欲望争夺的思考。连曹禺自己也说,“并没有明显地意识着我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他指的是作品的歧义、复义或多义。

在口语表达中,同一句话,同一个词,因为语调、音调不同,赋予它强烈的感情色彩,可以产生种种不同的效果。

以“好”字为例:

好。——语态平稳,表示可以、同意;

好!——语态干脆,表示赞成、欣赏;

好!!——语态亢奋,其意约等于“真棒”;

好?——语态迟疑,表示“好吗?”,有疑问;

好?!——语态赌气,其意若曰:打住,让我想想;

好??——语态反感,约等于“好什么?”或“好什么好?”

因为汉字——汉语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我们中国人是非常讲究弦外之音的。

以上说的是欣赏、阅读和听说含义模糊的语言材料,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样,讨论和写作,即提供模糊材料供学生讨论或写作,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下列材料:有一篮子葡萄,你先吃好的还是先吃差的?

有的同学说,先挑好的吃,否则,好的也会变得不新鲜,变成差的,其结果始终吃的都是不好的葡萄。这就跟“靓女先嫁”的道理一样,“靓女”错过青春年华也会变得人老珠黄。国企的改造也是如此,不要等到严重资不抵债了再让其破产。

有的同学说,先吃差的,把希望留在最后。现实生活中不乏“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哲理。

有的同学说,先挑好的吃,剩下的全扔掉。因为吃好葡萄是一种享受,而吃坏葡萄则会拉肚子,得不偿失。生活,要讲究质量。联系到社会生产实际,要树立精品意识。海尔的老总张瑞敏,就亲自抡大锤,将不合格的产品砸掉。

还有的同学说,不分好坏,摸到哪颗吃哪颗。其理由是,前几种吃法都只是一种主观愿望,社会现实往往是别无选择。真正的强者要勇于面对现实。

这类讨论无所谓正确答案,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都行。

还有这样一则材料:

某公司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招聘经理的考试。主考官将三瓶带有黑灰的酸奶分别出售给甲、乙、丙三位应试者。甲见酸奶有黑灰,不动声色地掏钱重新买了一瓶。乙拿着有黑灰的酸奶,彬彬有礼地请服务员换了一瓶。丙呢,则把黑灰吹到一边,将酸奶喝得只剩一两口时,找服务员大吵大闹:你们违犯了“食品卫生法”,我要到防疫站举报你们!服务员只好赔给他1瓶酸奶。于是,丙花1瓶的钱喝了两瓶酸奶。

要求:写一篇短评,对甲、乙、丙三人作出评价,你认为经理会选谁。

由于材料无明显的倾向性,限制少,学生不拘一格地展开了想象,对甲、乙、丙三人的评价亦迥然不同。

有的同学赞同乙。理由是,甲花钱大手大脚,公子哥儿气息浓,这样的人当了权,企业会破产的。丙呢,精明过分,形同无赖,这类人唯利是图,损公肥私,专会挖社会主义墙脚。乙则不卑不亢,处事得体,若委之重任,是值得信任的。

有的同学赞同丙。说甲太窝囊,乙表现平庸,丙才具有当今企业家的精明,与外商打交道不吃亏。以他的精明,改变一家企业的面貌,指日可待。

也有同学断言会选甲。为什么?武大郎开店嘛。当今社会上,仍有不少领导嫉贤妒能,宁可用奴才,不愿用人才。再则,甲亦可能是人才,只因他以前锋芒毕露而名落孙山,这次有意装愚守拙,以博取“武大郎”的青睐。

学生就是这样联系实际,展开丰富联想,有论有据地评价人物。评讲作文时,教师让不同的观点交锋,课堂气氛热烈。

更多的时候,教师仅要求学生就模糊材料写一作文提纲,在课堂上讨论,让学生彼此交流信息,尽可能打开思路,从一切角度,各个方面独创地设想,冲破一切程式、模式,训练发散思维。

附文:

改变世界的三个苹果

上帝给了人类三个苹果。

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三个苹果也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

第一个是夏娃的苹果。夏娃在伊甸园里偷吃了圣果,于是,就是这样一个苹果有了人类,当然这个苹果是不存在的。但正是这样一个虚假的苹果给了人类生命,给了人类文明,把一个新的时代创造在了人类面前。偷吃了一个苹果,西方人眼中的社会就有了根源,我们无法不相信这样一个美丽的神话,同样,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人类社会来源于一个小小的苹果,而这第一个苹果也仅仅是一个开始。

第二个苹果就是牛顿的苹果。牛顿的苹果同样也改变了这个世界,把西方人的科学文明带到了一个新的高点。牛顿的苹果就是这样奇特,正好砸在了他的头上,但是,苹果的秘密不在于它是否砸到了牛顿的头上,万有引力总是要被发现的,要是当初牛顿没有发现苹果的威力,说不定明天早上你从床上掉下来你也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秘密,这就是人类的文明。每个人都有牛顿一样的苹果,但牛顿的苹果给了人类“物理”这样一个学科,化学也好、数学也好,自然学科的各个子学科都要记住一个人——牛顿,与其记住牛顿这个人,我们不如记住牛顿的苹果。

第三个苹果估计猜也猜到了,是乔布斯的苹果。乔布斯的苹果给了人类科技文明的一个果实,我们不能不承认西方人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世界以后,又给人类开创了一个新的世界。如果说前两个苹果给予人类的是文明与科学上的圣果,那么乔布斯的果实就是物质上的。我们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就是乔布斯给了这个世界和人类无数商机,他的苹果并不是没有夏娃和牛顿的甜,我们这个世界不能没有电脑,我们这个世界不能没有乔布斯,电子产品的那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是乔布斯给咬下的,他给我们咬下了一个新的时代。

西方人的三个苹果给了世界三个震撼,也给了人类三个不同的时代,这三个苹果是世界的,是人类文明的一个产物,当我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角落的时候,我们要记住,我们是生活在苹果的肩膀上。

第一个苹果给了夏娃:从夏娃摘下苹果的那一刻开始,人类从此就和苹果牢牢地维系在一起。驱动她的只是人类永恒的好奇心和逆反心态,却未想到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这种水果自此被符号化,代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叛离固定模式的努力。

第二个苹果给了牛顿,在人类探索世界的道路上留下了漂亮的一笔。

第三个苹果给了乔布斯,让人们为这个苹果狂热,这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已成为时髦的代名词,令世界上最早的家用笔记本电脑诞生,引领了一场触屏手机的革命。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于北京时间2011年10月5日辞世。

苹果董事会称:“世界因他无限美好。”乔布斯之所以让世界膜拜,是因为他用一系列苹果产品,包括音乐播放器iPod、智能手机iPhone以及平板电脑iPad,对全球的消费电子产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苹果公司发布的新一代iPhone4S,也成为乔布斯留下的最后一个作品。乔布斯逝世前说:“对我来说,成为墓地里最富有的人并不重要,晚上临睡前能够说我这一天做了些美妙的事情,对我来说才是重要的。”

诱惑亚当与夏娃的苹果让我们来到世界,砸在牛顿头上的苹果让我们了解世界,被乔布斯咬了一口的苹果让我们体验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