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走近《读者》

走近《读者》

时间:2022-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楚天广播电台每周二的编前例会上,张立功台长不止一次地给与会同事介绍《读者》,推荐《读者》,摘读《读者》的文章。《读者》 这朵当今中国期刊界的奇葩,就绽放在这里。从民谚中我们可以掂出《读者》的份量。从武汉未出发之前,我曾计划力图走近《读者》,了解和读懂《读者》。唐瑞德可能更想不到,今年5月 《读者》的双期发行量达到850万份,广告收入也连年翻番。

在楚天广播电台每周二的编前例会上,张立功台长不止一次地给与会同事介绍《读者》,推荐《读者》,摘读《读者》的文章。 张台长阅读的一个个闪烁人性光芒和蕴藏文明真谛的动人故事,仿佛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凝重而又崭新的境界,在场的人几乎是流着泪水把文章听完,这种情景不知有过多少次、多少回。

一篇看似平淡无奇的文章何以让人震撼? 一本普通的杂志为什么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创造国内期刊发行量之最? 有人说它像一道风景,但没有人真正看清过;又有人说它像个故事,但从来也没有被人讲过,在许许多多读者心中是个谜。 为了揭开这个谜底,我们在酝酿《文化产业启示录》选题时,组委会特别推荐,让我写写《读者》。于是在4月上旬的一天,我从武汉登上了西去甘肃的列车,经过一天一夜的劳顿,来到了一片大漠的陇中盆地 ——兰州。

兰州,位于中国西部的黄河岸边。 《读者》 这朵当今中国期刊界的奇葩,就绽放在这里。 据甘肃省委宣传部介绍,这本散发着墨香与书香,洋溢着至真、至善、至美人性光辉的期刊之花,迄今已逾22年。

22年,足足可以让一代人从无到有,长大成人。这22年。她一直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与你相遇,从不说教什么,也不过激地抨击什么,没有居高临下的颐指气使,也没有苍白无力的无病呻吟,只是静静地、一点一滴地汇集着古今中外人类思想的精神甘露,挖掘着那些蕴藏在许多普遍人心底的点滴美好,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广洒九州,洒向香港地区和美国、加拿大,问候着、滋润着、感动着千千万万你我这样普通的中国人。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曾坦言,她在每次出国时,身边总要带上一本杂志,这就是《读者》。

当你走在兰州街头,你会不经意间听到流传的民谚: 在兰州,说到粮食有两个:填饱肚皮靠拉面,精神食粮是《读者》。 从民谚中我们可以掂出《读者》的份量。 当这本杂志被许多人当成一种精神的必需品时,我们似乎对她平添了几分猜想,这就是《读者》。

今年元旦前夕,甘肃省委书记苏荣来到《读者》杂志社看望采编人员说:“《读者》品牌的形成以及由此产生的《读者》现象,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怎样看待这一现象,如何挖掘《读者》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深刻内涵,对于认真总结新时期文化、出版规律,推出精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省委、省政府还首开全国先河,发文授予一家杂志社为“弘扬先进文化模范集体”称号,并奖励人民币60万元,这就是《读者》。

吴仪同志说,她每次出国时身边要带上一本《读者》。

从武汉未出发之前,我曾计划力图走近《读者》,了解和读懂《读者》。 而人到了兰州,约见总编辑彭长城的事却定不下来。 事后得知,彭实在是太忙了,也太累了,那几天他几乎天天工作到凌晨二三点,早晨上班又第一个走近自己的办公室,我有点不忍心去打扰他,又不得不打扰他。

4月12日晚上8点,在记者下榻的兰州金融宾馆一间普通客房里,终于见到了《读者》杂志的总编辑彭长城。

彭长城,这位出身书香门第、一米七八的河南汉子,头发有些稀疏,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思维敏捷,情感丰富,对待自己认定的东西从不言弃,一干到底,这也就决定了《读者》现在的命运。他坐在我们对面,说话很随和,像个兄长在聊天。 他自己推崇的一句话是:一个人一生只能干一件事。

彭长城觉得自己一生唯一的事业就是《读者》。现在是,将来也是。这位1982年初从兰州大学历史系分配到《读者》杂志、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毕业生,一干就是22年,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了。 从1986年开始担任副总编、常务副总编、总编辑至今,默默地参与并主持着这本杂志的品格塑造和个性建设,他的智慧、精力、心血几乎全部放在《读者》上面,尤其他既通编辑又懂市场的复合型睿智,在全国杂志界并不多见。

“一本杂志创造一时的高发行量并不难,难的是长期创造奇迹”。彭长城说,1986年《读者》的发行量在中国期刊中排第16位,从1989年开始进入前10名,1991年至2000年连续10年间,《读者》发行量排在中国9000种杂志前5名,其中3次第一名、5次进入二三名。据世界期刊联盟FIPP的最新统计显示:《读者》已成为继美国《读者文摘》、《国家地理》、《时代周刊》之后世界排名第四、亚洲第一的综合类期刊。 美国《读者文摘》杂志的总编辑兼首席执行官唐瑞德在与《读者》杂志总编辑首次对话时,非常惊讶地提出,为什么中国最受欢迎的一本杂志不是出在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也非得风气之先的上海,而是出在中国西部的兰州? 唐瑞德可能更想不到,今年5月 《读者》的双期发行量达到850万份,广告收入也连年翻番。2002年《读者》一年的码洋加上广告收入超过2亿元,杂志社人均利润超过百万元。有消息说美国通用汽车为中国提供了4500个就业机会,而读者提供的就业机会要比这个数字多得多。

对此,彭长城用“寺庙理论”来形容。 他说成功首先应该是杂志的成功,这本杂志就像一座光芒四射的寺庙,因为庙里的佛像有光环,所以庙里的和尚也有了光环,实际上庙宇的光环照到我的头上了。

彭长城认为, 《读者》 今天的成功应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 的办刊宗旨,得益于创刊22年一以贯之的“真、善、美”主义,同时归功于同事们的付出。 在他看来,人性是人类终极的基本道德点,只有人性的东西才可以征服人心。在所有的观点与想法当中,我们推崇的唯一主题还应当是 “真、善、美”,即使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还是应该有所敬畏。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说过一句话,人最敬畏的还是天上的星空和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 当一个人的内心出现矛盾时,有什么可以让他平衡?我想还是道德感。以教育和文化的形式保存下来的文章,尽管看起来有些保守,实际上在拯救、在平衡着内心,如果缺乏道德感,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

(原载2004年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文化产业启示录》,因版面转载时节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