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东高校诗教及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状况调查分析

广东高校诗教及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状况调查分析

时间:2022-05-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广东高校诗教及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状况调查分析广东高校诗教及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状况调查分析徐燕琳摘 要:高校诗教是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是文化艺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我们所做的广东高校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状况调查,广东高校诗教情况较好,但也有提升空间。大部分同学认为,传统文化课程意义重大。

广东高校诗教及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状况调查分析

广东高校诗教及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状况调查分析(1)

徐燕琳(2)

摘 要:高校诗教是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是文化艺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广东省88所高校的抽样调查显示,诗教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较好,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学习热情较高,求知欲旺盛。虽然目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较好。

关键词:广东 高校诗教 传统文化 校园文化 调查

诗教是弘扬传统文化、建设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所谓“诗教”,源于《诗经》“温柔敦厚”的教育作用,从肯定诗歌的教育宗旨和功能,发展为对传统文明和传统文化精华的默化和传承。在高校中,诗教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是文化素质培养的内容和途径,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有益补充。诗歌作为两千年来延绵不绝、代代传承的文化载体,在人文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所推崇的人生境界,更是修身与治国的高度统一。高校学生既是诗教的接受者、受益者,同时也是诗教的传承人,担负着为传统文化存亡续绝、继往开来的伟大职责。

近半个世纪来,随着以文言为载体的古典诗词的教学和写作日渐式微,“诗教”的传统一度中断。随着各界的努力,近些年来,诗教的观念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同,中华诗教在全国得到蓬勃发展,形势日益看好,令人鼓舞。在高校,特别是伴随着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1999年杨叔子院士提出的“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校园”的诗歌教育理想已经变成现实。在不少高校,诗歌教育、诗歌氛围已经蔚然眼前。以广东情况为例。根据我们所做的广东高校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状况调查,广东高校诗教情况较好,但也有提升空间。

我们通过华南农业大学中文系117位同学,向广东省内88所高校在校学生随机发放并回收了1 211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 200份)、收集49所高校近年(2006—2009)全校公共选修课表122份,以了解各校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全校性公选课设置情况、广东高校学生对本校民族文化艺术课程和活动的参与情况、认识态度,收集他们的意见建议。

根据收集到的全校公选课课程表,49所高校中,45所开设了民族文化、艺术类课程。

img2

诗教类课程属于文学类。我们对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细致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 诗教内容的全校公选课达到一定数量,部分课程质量较高

从收集到的课表情况看,各校开设情况如下: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诗词格律;韶关学院:唐诗宋词研究;中山大学:词选与词的写作、《诗经》导读、唐诗研究;华南师范大学:苏轼其人及其诗文;广东金融学院:中国古典诗歌鉴赏;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古典诗词欣赏;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大学生必读古诗文赏析;广东工业大学:古典诗词吟唱与写作;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唐宋诗词鉴赏;湛江师范学院:诗词与人生;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经典爱情诗词鉴赏;肇庆学院:唐宋诗词鉴赏;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古诗选讲;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汉魏六朝乐府选讲;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诗词鉴赏、诗词与人生;东莞理工学院:中国古典爱情诗词赏析;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古典诗词欣赏方法;深圳大学:古典诗词欣赏方法、中国古代诗歌经典导读、唐宋词欣赏;广东商学院: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中国诗歌鉴赏。共计28门。此外尚有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的《论语导读》、中国古代经典导读,深圳大学《论语导读》、中山大学《论语》研读等课程。

目前上述学校开设的诗教类课程,主要为鉴赏类,多以欣赏性的课程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启迪思考。有的学校,如湛江师范学院开设的“诗词与人生”课程,更将诗词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一些学校,如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则授之以渔,教授具体的诗词创作。这一方法亦值得借鉴推广。

2. 诗教和国学教育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问卷调查显示,部分学校有诗词类学生社团。许多学校有国学或诗教活动。诗教和国学教育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仅就接受调查的同学反映,广东商学院有诗画社,华南理工大学有诗词协会,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有诗社。各校诗教活动也相当丰富。来自广州中医药学院的同学说,学校有诗词写作比赛;有嘉应学院诗乐舞活动、惠州学院诗歌朗诵、文化艺术节、深圳读书月“诗歌人间”主题活动、暨南大学语言艺术音乐欣赏晚会、诗歌节、北京理工珠海学院组织的大学生艺术团文艺晚会、诗歌朗诵、广州中医药大学诗词写作比赛、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华南师范大学、茂名学院、广东海洋大学诗歌朗诵活动,中山大学诗词竞赛、古代知识竞赛,对联创作书写比赛,古典诗词创作,韩山师范学院的韩湘杯诗歌创作比赛等;此外还有许多国学类的活动,如广州中医药学院国学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有国学经典讲习团,并定期举办“城市国学论坛”,结集出书,设立国学义教实习基地。嘉应学院的国学班、广州中医药学院健康学院国学周、韶关学院纪念张九龄诞辰活动等。这些活动既有学术性又有娱乐性、参与感,形式活泼,在学生中影响大,效果也比较好。

3. 学生对诗教和国学的态度

在调查中,许多同学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向往。在提供了有效问卷的1 200人中,705人认为有必要开设传统文化课程,123人认为没必要,27人无所谓。大部分同学认为,传统文化课程意义重大。暨南大学一同学说:“原因有:一是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应仅仅局限于现代知识的学习,还应包括自己国家的文化学习,提高文化修养,丰富精神内涵,有助于成为全能人才;二是开设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课程给大学生提供一个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交流平台,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三是开设民族传统课程有利于促进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传播与发展。”

部分同学提出,诗教和传统文化,是潜移默化的人文素质。一位同学说,他喜欢写律诗,因为有意蕴、内涵。广州中医药学院二院2006级中医学陈同学说,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增强个人素养,促进人身心健康发展”。中山大学2006级生物医学工程郑伟锐说:“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是优秀的,也是民族的象征。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对于完善人格和提高素质都有很大帮助。”广东工业大学2006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黎健飞同学说,他喜欢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可以使我们更好的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广东工业大学2006级英语翻译的蔡彩萍同学认为,大学应当担负起传承的重任。她说:“文化修养是一辈子的事情,很多人没有太在意,但是大学作为人文素质的培养圣地,必须担当起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

也有同学从就业、个人能力培养、未来发展等方面,发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07级中文叶素华认为这些活动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学习与锻炼的舞台”。暨南大学一同学说,“一方面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再者培养个人兴趣爱好,这是无形的资本。”华南农业大学2008级专业印刷旧文信息处理丘丽文同学说,“现在很多企业看重的是品德素质,个人修养,不是看专业文化有多高。”

面对传统文化的流失,同学们表示了深深的忧虑。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李明海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外来文化的大量输入,严重导致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失传,传统文化被同化程度严重。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发展理念在物欲横流的腐朽生活下逐渐被侵蚀。”陈杼同学认为,“因为现在很多人,不仅仅是大学生,太多的人大概连国粹有些什么丝毫不清楚,时尚和潮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是作为优秀中华民族的一员,基本的民族常识是必备的,不要求懂,但要有了解,大学开设相关课程,可以填充广大学生的知识空白。”汕头大学李桂清说,现在民族文化在青年中的遗失非常严重。提高青少年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兴趣是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条件。文化向心力也关系到民族向心力。是民族团结凝聚的重要推进剂。他们纷纷表示希望、建议、要求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广东工业大学2008级测控技术与仪器的倪苑同学说:“现在民族文化正在一点一点丢失,我们在热衷追求外国文化时常常丢了自家最宝贵的精华,开设这类课程有助于挽回大学生薄弱的民族文化传承意识,我们不一定要很精通,但最起码的,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了解自己国家民族传统文化。”广东药学院刘经惠说:“因为如今大学生对这些传统的文化热情越来越低,应该开设这些课程,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至于在我们这一代遗失。”

从调查情况看,同学们对于包括诗教在内的传统文化学习很有热情。事实上,在1 200份有效问卷中,接近一半的同学,即595人表示他们选修过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课程,包括文学、音乐、美术、体育、舞蹈、戏曲、民俗民间文化、地方文化等;457位称没有;另有148位正在考虑是否选修。选修过、没选修、考虑选修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0%、38%、12%。由于接受调查的学生来自各个年级,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尚不能选修公共课程,而高年级的同学仍然可以在毕业前选,所以,大学生选修这类课程的比例其实已经不低了。在相关度调查中,仅有76位同学表示这些课程与他们的专业密切相关。401位同学表示有一些关系。719位认为完全无关。联系之后的就业,456位同学认为,多一门知识、技能,对求职有帮助。分别有514位、196位同学认为与就业关系不大或完全无关。由此可见,同学们对于这类课程的学习的确是主动的、积极的。大部分人是从兴趣出发,较少从现实角度考虑。

从教学反馈意见看,情况喜忧参半。对于所学的民族文化艺术课程,283人次认为很有价值,学有所得。不过,也有271人次认为理论过多,缺乏实践;150人次说没学到什么。458人认为课程增进了他们的兴趣。260人说还是没兴趣。7人甚至因此厌恶相关内容。(注:这两题有多选)另外,337人认为本校开设的此类课程已经开设很多或者能够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371人认为不够或不能。436人不置可否。

150位同学提出了课程设置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其中84人认为应该增设课程、优化课程设置;另外,认为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改善宣传方式的59人;提出增加师资、扩大投入、争取社会支持的98人;希望增加、改进社团活动方面的139人;103人说要增加课程趣味性;106人认为教学应该提高实践性;其他意见113人;没意见133人。

大部分同学都很关心这类课程的开设,认为学校教育是国家文化工作的一部分,应该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民族传统文艺。广州中医药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唐凌峰说:“一方面国家要非常重视,地方要大力支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要好好保护、大力宣传,对国粹要大力保护并发扬,再者各级学校要适当有针对性地开展此类课程,供学生选择性地学习,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想方设法增加教学形式,使教学多样化。”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潘梦冬认为,“社会应该强化民族概念,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要将这种文化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对于学校教育,大家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习成为主动的事、快乐的事。南方医科大学谭光仲就说:“假如学生没有兴趣,不要进行强迫性的学习,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是很重要的。”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陈彩芳认为:“开课程是最直接的方法。但是上课难以避免枯燥乏味以及考试压力,一定程度上会妨碍对此的学习以及兴趣培养。要是能有多点不花钱的有关民族文化艺术的欣赏、表演,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去娱乐大众,我觉得这样更容易接受。”这些意见都非常中肯,为高校民族文化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正如广州大学赵慧琳所说:“这是一种积淀,只有发自内心才会真正体会其中魅力。如果真的开设,就用心给上课的同学以最大的激情、最丰富的内容吧。”同学们的这些意见,虽然没有具体针对性,但于高校诗教工作的开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调查以外,据了解,许多大学的相关院(系)教授本人不仅积极开设相关课程、传道授业,而且直接参与到诗教活动中,身体力行地投入这一宏伟工作。

中山大学中文系吴承学、张海鸥、彭玉平等教授是高校诗教的积极倡导者。吴承学教授认为,大学生的培养教育,包括知识层次、能力层次和人格层次。“古代读书人强调君子人格。传统的文学教育不只是要让人去舞文弄墨、写写诗词,而是把人培养成健全人格的君子。温柔敦厚,诗教也。就是要培养一种高雅的文化传统、传承文化的人才。应该培养人的人文情怀,培养高尚的人。”“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本土传统的丢失。将丢失的找回来,将断裂的链接起来,回归传统,也是创新。”为此,他承担了一个美国岭南基金会的项目“中国文学传统的传承与实践”。现在,中山大学中文系已经组织了四届“蒹葭杯”穗港澳大学生研究生诗词大赛,成立全国大学的“诗教学会”,而且还在准备组织更多高校参加的、范围更广的华人华语诗词大赛。2009年还得到广东省教育厅批准立项,成立广东省诗词传承与实践研究生暑期学校。这些活动得到了许多本校、外校老师甚至社会人士的支持和参与,在全校甚至穗港澳地区以及更大范围反响很大,也很好地调动了大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教学要求是,将文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加强传统文化修养,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主要通过诗词教育和经典文化教育实现。通过古代文学课程改革,开设了唐诗导读、宋词欣赏等,构成系列。现在开设的课程有诗词写作、现代新诗欣赏与写作、诗歌鉴赏。此外还通过第二课堂加强培训。比如台湾的陈其铨校友,以及台湾中华弘道书学会的大师,每年开办书法教学班,包括初、中、高级。韩山师范学院学院诗歌创作研究中心坚持举办韩湘杯诗歌创作比赛,取得了成绩。2008年在全国教学评估中,中文系学生被任意抽出提问,例如诗词粘对之类的课外问题,全都知道,都答得很好。韩山师院教学评估最终评优,中文系的整体表现作用很大。这说明,扎扎实实的学风是有益的,文学教育、诗歌教育是可行的。

结  语

总的来看,广东高校近些年的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许多学校对于诗教类课程比较重视,教学效果较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也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必须看到,从全省范围看,大部分学校在师资、教学、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总体来说,当前高校诗教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尚有很大的工作空间,需要加强整体规划,系统地进行推动和引导,将其提高到大学教育的高度,民族教育、生命与美的教育、人的培养的高度来进行。同时,在学校与学校之间、省份与省份之间,也期待更多的交流与合作,使资源、人员、信息在更广阔的天地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推进诗歌教育,一方面要认真研究政策、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要总结相关课程开展的经验,发掘和开拓各种课程资源,探讨新形势下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同时,改进传统的学院式教授法,建立系统的连续性的课程体系,研究和总结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学校教育、校园传承。它需要我们统筹安排,全局作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资源共享、互助合作。它需要学校、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虽然道路还很坎坷,但相信经过多方的努力,前景必会更美好。

【注释】

(1)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广东传统非物质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项目号:ELA080326)。

(2)徐燕琳,广州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

img2

诗教类课程属于文学类。我们对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细致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 诗教内容的全校公选课达到一定数量,部分课程质量较高

从收集到的课表情况看,各校开设情况如下: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诗词格律;韶关学院:唐诗宋词研究;中山大学:词选与词的写作、《诗经》导读、唐诗研究;华南师范大学:苏轼其人及其诗文;广东金融学院:中国古典诗歌鉴赏;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古典诗词欣赏;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大学生必读古诗文赏析;广东工业大学:古典诗词吟唱与写作;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唐宋诗词鉴赏;湛江师范学院:诗词与人生;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经典爱情诗词鉴赏;肇庆学院:唐宋诗词鉴赏;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古诗选讲;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汉魏六朝乐府选讲;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诗词鉴赏、诗词与人生;东莞理工学院:中国古典爱情诗词赏析;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古典诗词欣赏方法;深圳大学:古典诗词欣赏方法、中国古代诗歌经典导读、唐宋词欣赏;广东商学院: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中国诗歌鉴赏。共计28门。此外尚有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的《论语导读》、中国古代经典导读,深圳大学《论语导读》、中山大学《论语》研读等课程。

目前上述学校开设的诗教类课程,主要为鉴赏类,多以欣赏性的课程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启迪思考。有的学校,如湛江师范学院开设的“诗词与人生”课程,更将诗词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一些学校,如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则授之以渔,教授具体的诗词创作。这一方法亦值得借鉴推广。

2. 诗教和国学教育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问卷调查显示,部分学校有诗词类学生社团。许多学校有国学或诗教活动。诗教和国学教育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仅就接受调查的同学反映,广东商学院有诗画社,华南理工大学有诗词协会,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有诗社。各校诗教活动也相当丰富。来自广州中医药学院的同学说,学校有诗词写作比赛;有嘉应学院诗乐舞活动、惠州学院诗歌朗诵、文化艺术节、深圳读书月“诗歌人间”主题活动、暨南大学语言艺术音乐欣赏晚会、诗歌节、北京理工珠海学院组织的大学生艺术团文艺晚会、诗歌朗诵、广州中医药大学诗词写作比赛、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华南师范大学、茂名学院、广东海洋大学诗歌朗诵活动,中山大学诗词竞赛、古代知识竞赛,对联创作书写比赛,古典诗词创作,韩山师范学院的韩湘杯诗歌创作比赛等;此外还有许多国学类的活动,如广州中医药学院国学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有国学经典讲习团,并定期举办“城市国学论坛”,结集出书,设立国学义教实习基地。嘉应学院的国学班、广州中医药学院健康学院国学周、韶关学院纪念张九龄诞辰活动等。这些活动既有学术性又有娱乐性、参与感,形式活泼,在学生中影响大,效果也比较好。

3. 学生对诗教和国学的态度

在调查中,许多同学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向往。在提供了有效问卷的1 200人中,705人认为有必要开设传统文化课程,123人认为没必要,27人无所谓。大部分同学认为,传统文化课程意义重大。暨南大学一同学说:“原因有:一是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应仅仅局限于现代知识的学习,还应包括自己国家的文化学习,提高文化修养,丰富精神内涵,有助于成为全能人才;二是开设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课程给大学生提供一个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交流平台,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三是开设民族传统课程有利于促进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传播与发展。”

部分同学提出,诗教和传统文化,是潜移默化的人文素质。一位同学说,他喜欢写律诗,因为有意蕴、内涵。广州中医药学院二院2006级中医学陈同学说,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增强个人素养,促进人身心健康发展”。中山大学2006级生物医学工程郑伟锐说:“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是优秀的,也是民族的象征。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对于完善人格和提高素质都有很大帮助。”广东工业大学2006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黎健飞同学说,他喜欢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可以使我们更好的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广东工业大学2006级英语翻译的蔡彩萍同学认为,大学应当担负起传承的重任。她说:“文化修养是一辈子的事情,很多人没有太在意,但是大学作为人文素质的培养圣地,必须担当起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

也有同学从就业、个人能力培养、未来发展等方面,发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07级中文叶素华认为这些活动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学习与锻炼的舞台”。暨南大学一同学说,“一方面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再者培养个人兴趣爱好,这是无形的资本。”华南农业大学2008级专业印刷旧文信息处理丘丽文同学说,“现在很多企业看重的是品德素质,个人修养,不是看专业文化有多高。”

面对传统文化的流失,同学们表示了深深的忧虑。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李明海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外来文化的大量输入,严重导致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失传,传统文化被同化程度严重。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发展理念在物欲横流的腐朽生活下逐渐被侵蚀。”陈杼同学认为,“因为现在很多人,不仅仅是大学生,太多的人大概连国粹有些什么丝毫不清楚,时尚和潮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是作为优秀中华民族的一员,基本的民族常识是必备的,不要求懂,但要有了解,大学开设相关课程,可以填充广大学生的知识空白。”汕头大学李桂清说,现在民族文化在青年中的遗失非常严重。提高青少年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兴趣是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条件。文化向心力也关系到民族向心力。是民族团结凝聚的重要推进剂。他们纷纷表示希望、建议、要求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广东工业大学2008级测控技术与仪器的倪苑同学说:“现在民族文化正在一点一点丢失,我们在热衷追求外国文化时常常丢了自家最宝贵的精华,开设这类课程有助于挽回大学生薄弱的民族文化传承意识,我们不一定要很精通,但最起码的,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了解自己国家民族传统文化。”广东药学院刘经惠说:“因为如今大学生对这些传统的文化热情越来越低,应该开设这些课程,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至于在我们这一代遗失。”

从调查情况看,同学们对于包括诗教在内的传统文化学习很有热情。事实上,在1 200份有效问卷中,接近一半的同学,即595人表示他们选修过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课程,包括文学、音乐、美术、体育、舞蹈、戏曲、民俗民间文化、地方文化等;457位称没有;另有148位正在考虑是否选修。选修过、没选修、考虑选修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0%、38%、12%。由于接受调查的学生来自各个年级,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尚不能选修公共课程,而高年级的同学仍然可以在毕业前选,所以,大学生选修这类课程的比例其实已经不低了。在相关度调查中,仅有76位同学表示这些课程与他们的专业密切相关。401位同学表示有一些关系。719位认为完全无关。联系之后的就业,456位同学认为,多一门知识、技能,对求职有帮助。分别有514位、196位同学认为与就业关系不大或完全无关。由此可见,同学们对于这类课程的学习的确是主动的、积极的。大部分人是从兴趣出发,较少从现实角度考虑。

从教学反馈意见看,情况喜忧参半。对于所学的民族文化艺术课程,283人次认为很有价值,学有所得。不过,也有271人次认为理论过多,缺乏实践;150人次说没学到什么。458人认为课程增进了他们的兴趣。260人说还是没兴趣。7人甚至因此厌恶相关内容。(注:这两题有多选)另外,337人认为本校开设的此类课程已经开设很多或者能够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371人认为不够或不能。436人不置可否。

150位同学提出了课程设置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其中84人认为应该增设课程、优化课程设置;另外,认为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改善宣传方式的59人;提出增加师资、扩大投入、争取社会支持的98人;希望增加、改进社团活动方面的139人;103人说要增加课程趣味性;106人认为教学应该提高实践性;其他意见113人;没意见133人。

大部分同学都很关心这类课程的开设,认为学校教育是国家文化工作的一部分,应该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民族传统文艺。广州中医药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唐凌峰说:“一方面国家要非常重视,地方要大力支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要好好保护、大力宣传,对国粹要大力保护并发扬,再者各级学校要适当有针对性地开展此类课程,供学生选择性地学习,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想方设法增加教学形式,使教学多样化。”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潘梦冬认为,“社会应该强化民族概念,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要将这种文化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对于学校教育,大家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习成为主动的事、快乐的事。南方医科大学谭光仲就说:“假如学生没有兴趣,不要进行强迫性的学习,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是很重要的。”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陈彩芳认为:“开课程是最直接的方法。但是上课难以避免枯燥乏味以及考试压力,一定程度上会妨碍对此的学习以及兴趣培养。要是能有多点不花钱的有关民族文化艺术的欣赏、表演,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去娱乐大众,我觉得这样更容易接受。”这些意见都非常中肯,为高校民族文化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正如广州大学赵慧琳所说:“这是一种积淀,只有发自内心才会真正体会其中魅力。如果真的开设,就用心给上课的同学以最大的激情、最丰富的内容吧。”同学们的这些意见,虽然没有具体针对性,但于高校诗教工作的开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调查以外,据了解,许多大学的相关院(系)教授本人不仅积极开设相关课程、传道授业,而且直接参与到诗教活动中,身体力行地投入这一宏伟工作。

中山大学中文系吴承学、张海鸥、彭玉平等教授是高校诗教的积极倡导者。吴承学教授认为,大学生的培养教育,包括知识层次、能力层次和人格层次。“古代读书人强调君子人格。传统的文学教育不只是要让人去舞文弄墨、写写诗词,而是把人培养成健全人格的君子。温柔敦厚,诗教也。就是要培养一种高雅的文化传统、传承文化的人才。应该培养人的人文情怀,培养高尚的人。”“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本土传统的丢失。将丢失的找回来,将断裂的链接起来,回归传统,也是创新。”为此,他承担了一个美国岭南基金会的项目“中国文学传统的传承与实践”。现在,中山大学中文系已经组织了四届“蒹葭杯”穗港澳大学生研究生诗词大赛,成立全国大学的“诗教学会”,而且还在准备组织更多高校参加的、范围更广的华人华语诗词大赛。2009年还得到广东省教育厅批准立项,成立广东省诗词传承与实践研究生暑期学校。这些活动得到了许多本校、外校老师甚至社会人士的支持和参与,在全校甚至穗港澳地区以及更大范围反响很大,也很好地调动了大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教学要求是,将文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加强传统文化修养,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主要通过诗词教育和经典文化教育实现。通过古代文学课程改革,开设了唐诗导读、宋词欣赏等,构成系列。现在开设的课程有诗词写作、现代新诗欣赏与写作、诗歌鉴赏。此外还通过第二课堂加强培训。比如台湾的陈其铨校友,以及台湾中华弘道书学会的大师,每年开办书法教学班,包括初、中、高级。韩山师范学院学院诗歌创作研究中心坚持举办韩湘杯诗歌创作比赛,取得了成绩。2008年在全国教学评估中,中文系学生被任意抽出提问,例如诗词粘对之类的课外问题,全都知道,都答得很好。韩山师院教学评估最终评优,中文系的整体表现作用很大。这说明,扎扎实实的学风是有益的,文学教育、诗歌教育是可行的。

结  语

总的来看,广东高校近些年的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许多学校对于诗教类课程比较重视,教学效果较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也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必须看到,从全省范围看,大部分学校在师资、教学、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总体来说,当前高校诗教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尚有很大的工作空间,需要加强整体规划,系统地进行推动和引导,将其提高到大学教育的高度,民族教育、生命与美的教育、人的培养的高度来进行。同时,在学校与学校之间、省份与省份之间,也期待更多的交流与合作,使资源、人员、信息在更广阔的天地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推进诗歌教育,一方面要认真研究政策、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要总结相关课程开展的经验,发掘和开拓各种课程资源,探讨新形势下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同时,改进传统的学院式教授法,建立系统的连续性的课程体系,研究和总结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学校教育、校园传承。它需要我们统筹安排,全局作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资源共享、互助合作。它需要学校、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虽然道路还很坎坷,但相信经过多方的努力,前景必会更美好。

【注释】

(1)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广东传统非物质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项目号:ELA080326)。

(2)徐燕琳,广州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