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职诗教课程建设的瓶颈分析及对策探讨

高职诗教课程建设的瓶颈分析及对策探讨

时间:2022-05-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高职诗教课程建设的瓶颈分析及对策探讨高职诗教课程建设的瓶颈分析及对策探讨樊旭敏摘 要:投入资源的不足以及高职“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挤兑,使得高职院校对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诗教课程建设缺乏应有的重视。

高职诗教课程建设的瓶颈分析及对策探讨

高职诗教课程建设的瓶颈分析及对策探讨

樊旭敏

摘 要:投入资源的不足以及高职“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挤兑,使得高职院校对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诗教课程建设缺乏应有的重视。重新建构课程建设的意义,合理选用内容分层、序化衔接、课程融合等方法,可提升高职诗教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契合性。

关键词:高职 诗教 课程建设 内容分层 序化衔接 课程融合

课程是教学的逻辑前提与重要载体,是影响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1)课程建设不仅是实践问题,更是理论问题。相对专业课程而言,高职院校在诗教课程开发与优化方面,却体现出主体思考和理论原创的匮乏,诗教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高,有特色的就更是凤毛麟角。

一、高职诗教课程建设的瓶颈分析

在重技能传授的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意识严重缺乏,对其投入更是不足,诗教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课程开发与优化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1. “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对诗教的挤兑

不可否认,工学结合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理念,这导致不少学生认为到高职院校就是单纯的学技术,至于文化素质课学不学或学得好不好都无关紧要。这种认识在教师以及学校的管理层面也一样存在,所以,大部分院校对于诗教,只是在表面层做些点缀,根本就不愿在制度层和精神层下工夫。诗教的价值成了高职教育的附带价值,甚至是个累赘。时至今日,都很少有声音呼吁高职课程总体设计中“应体现出对学生素质目标培养的具体要求”(2)。再加上传统诗词等文化素质课程无法像其他高职专业课程那样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实践操作为导向,短期成果显示度极低,课程开发与优化最终成为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2. 诗教课程建设资源的匮乏

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指导思想上都更多地指向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建设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又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起步晚、底子薄,一般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包括人力与财力资源都相对有限,开发这种能满足各种素质水平学生需要的课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即使开发成功,也需要大量资金维持,因此,很多院校为了减少教育资金的投入,而降低课程建设的要求,甚至只是走过场,或者既不开发也不优化。

二、高职诗教课程建设的对策探讨

想改变高职诗教课程的现状,需要重新界定人们的价值观,重新建构诗教课程建设的意义,配套与这种理念相契合的制度,投入适当的资金,合理选用课程开发与优化方法。

1. 诗教课程建设的意义重构

对诗教课程建设意义的否定源于对文化素质教育意义的否定,如果文化素质教育能被重视,诗教课程建设的意义也不显自明,许多制度层面上所导致的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高职强调职业素养的培养,而职业“是任何形式的连续不断的活动,其实质是智力和道德的生长”(3),可见,道德素质是职业很重要的部分,也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弘扬“以人为本”的主旋律,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与价值已越来越明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也已由以前一味地强调技能,向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转变。

同时,用人单位对学生也有同样的文化素质要求,相对于熟练技术来说,工作实践使他们更加看重职业素养、工作智慧和知识活性(4),而在当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发展格局中,文化有多深,企业就能走多远(5)。许多反馈也同时表明,用人单位对一线从业者最不满意的,不是知识、技能的下滑,而恰恰就是素质的下降。

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高职生源素质在不断下降,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的文化素质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有一定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高职院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实际上是兼具补课和提高的双重责任(6)

只有充分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才会将诗教提到应有的高度,诗教课程建设才会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反,文化素质课程的缺失,则很容易使高职教育沦为社会的短期培训。

2. 合理选择课程建设的方法范式

高职诗教课程不可能像技术应用类专业课程那样,遵循“贴近生产、贴近技术”(7)的原则进行开发,它很难根据工作岗位要求选择、整合内容,也很难分离出具体的有助于技能掌握的素质,尽管从总体上来说,技能的掌握离不开素质的支撑。但诗教课程可基于人的和谐发展和职业的和谐发展的需要,来组织课程内容,可考虑以同时合目的性与合存在性作为根本指导思想,结合诗词学科与专业课程的本原、发展趋势等总体特征进行考虑,选用内容分层、序化衔接、课程融合等方法,以提升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契合性。

(1)内容分层

高职诗教课程也可和专业课程一样,采用模块化的形式,进行内容分层。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这不仅有助于分层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而且可以根据反馈情况,及时、不断调整模块内容,以适应学生实际需求的变化。

首先,课程内容分层能满足不同专业对同一课程的不同要求,试以《中国诗词与文化》课程为例,传统诗词存在着无法割舍的、已经融入我们血脉的文化传统,它也蕴藉无限的内涵与其可能更为深刻的衍生意义,这使得丰富多样的素质课程的开发成为可能。我们从传统诗词中析出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素质教育范畴,进一步将其分成“诗词与服饰”、“诗词与妆容”、“诗词与飞禽”、“诗词与花卉”等模块,每个模块体现不同的风格,蕴藉不同的素质要素,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如文秘专业的学生,可选择 “诗词与服饰”、“诗词与妆容”等诗词中所表现的与现代礼仪有很大关联的模块;园艺类专业则可选择“诗词与花卉”模块,因为诗词中所表现的各种名花,形神兼备,态势色影和道德品格也结合得完美无瑕,会给园艺专业的学生极大的启示。用这种层次的课程内容满足不同专业的不同要求,使不同的专业各得其所。而“诗词与节令”、“诗词与自然”这样的模块可满足不同专业基础层面的共同要求。

其次,课程内容分层能满足不同个体对同一课程的不同要求,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课程内容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兼顾,确定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向不同的目标冲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仍以《中国诗词与文化》课程为例,我们主要考虑到高职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离散度高的客观事实,以中国诗词学科自身特点为依托,根据受教育者实际拥有的诗词水平和学习能力来筛选教学内容,做成“诗词与运动”、“诗词与侠客”、“诗词与音乐”、“诗词与拟托”等模块,建构梯度,形成课程层次,尽力结合高职学生经历过的生活情景,深入浅出,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中国诗词中获得成功的审美体验,用这种相对较低的层次来满足学生的低位需求。同时又关注学生的自身发展与个性需要,充分满足不同学习对象的学习需求,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可自主选择的模式。如在“诗词与节令”大模块里,各人的喜好不一样,有人会选“月上柳梢头”的元宵,有人喜欢“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重阳。用这种相对较高的层次满足学生的高位要求,从而使不同需求的学生各得其所。

(2)序化衔接

诗教课程内容的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策划、整体考虑。

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它有两方面的属性。一方面,它是高等院校的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另一方面,它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职业教育的特质。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决定了高职诗教课程需从两个方向进行衔接,既要考虑与基础教育阶段诗教内涵与模式的衔接,又要兼顾与未来社会、职业需求的素质相对接。

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和社会青年,而中等职业学校又包括职业高中、中专、技校三种,各类学校的培养方向和目标不同,教学内容也不尽相同,从而造成进入高职的学生,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尽可能地与学生的前期教育储备不脱节也不重复,序化衔接是切实的选择,它可降低教育资源的无意义消耗。具体可系统地对比学生在中职、普高时期所学的传统诗词内容,再将高职诗教课程内容程序化,分为与中职对口及与普高对口两大部分,以使课程内容的选定、编排及呈现方式等与高职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尽可能地接近,以期通过这样的尝试与努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以往迫使学生来适应高职诗教课程的局面,而促使课程自身去适应学生。

高职诗教课程内容的衔接还要兼顾未来职业素养提升的需要,与职场文化相衔接。目前高职诗教课程设置与课程目标与社会、企业行业的需求有明显脱节,学生的素质跟专业技能一样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

与职场文化相衔接的高职诗教课程初始时开设的门类不必求全,可先考虑在原理与方法,特别是思维方法方面,要触及目前高职诗教实效与理论错位的深层问题,整合诗教资源,优化方法手段。具体可以企业、行业文化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和建设,课程内容可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素养为设计路径,筛选出能启发教育对象从多个角度更加全面地看待、理解问题的内容,让企业行业文化渗透到高职诗教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重点加强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联系,以降低高职诗教课程过于浓厚的理论色彩及对系统性的过分强调,加强诗教课程的实用性。

(3)课程融合

高职专业课程强调针对性与实用性,根本未将素质目标列入课程教学目标。作为公共选修课的诗教课程也没有机会在高职三年的系统教育中得到自始至终的贯彻。诗教课程要主动与专业课程对接,这不仅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会大大改善教与学双方的关系,使得学生能从多种形式、多个角度去认识专业知识,为良好的专业训练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为专门化或职业化的课程提供充分的准备。

同时,诗教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有助于将诗教课程自身从一种本不应出现的相对封闭和孤立的状态中解救出来,引向另一种感性与理性适度融合的表达,以达成诗词育人的有效辐射,使教育对象的对话意识和批判精神得到理性成长。

诗教课程与高职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首先要将诗词育人目标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一起列入课程目标,将过于系统化、知识化的诗词课程适度简化,从中析出与高职教育精神相协调,适合于专业教育的范畴,从而将诗词育人与专业教育置于互动的关系之中。

诗教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还可通过梳理专业对应职业群对诗词文化的特殊要求,根据专业的需求与特点设置诗教课程内容,以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诗教课程建设的背景,并在诗教课程内容建构的过程中,不断挖掘与之关联的专业知识。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有它自己的特色,也形成了它自己的专业文化,就需要与专业相契合的职业素养。高职诗教课程需要提炼出这样的内容,与专业课程融合,在不同的专业中,分别形成一到两门核心课程,承载所属专业有独特内涵、易于彰显的核心价值观。这样的核心课程体现了高职诗教课程发展的战略取向,对高职诗教有根本性、全局性影响,是高职文化素质课程形成竞争力和发展力的关键所在,需要提到一定的高度,其他的诗教课程则可以相对弱化。

高职诗教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既要保证诗教课程自身的完整性,又要保证适量的有关专业背景知识的传授。高职院校可在培养学生能够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大诗教课程内容比例,以最终加强学生的诗词文化底蕴,为职业素养提供专业课程所不能提供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让高职诗教能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同时与高职专业课程建设合拍,形成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特色。

【注释】

(1)李晓. 浅议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 南方论坛,2009(10).

(2)刘新燕. 任务驱动型教材编写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

(3)约翰·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徐平利. 什么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J]. 职业技术教育(人大复印),2009(03).

(5)杨民刚.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思考[J]. 教育研究,2008(05).

(6)承剑芬. 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机械职业教育,2009(2).

(7)刘洪一,等. 高职教育课程综合改革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