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专业学位人才规格特性及课程建设的探讨

专业学位人才规格特性及课程建设的探讨

时间:2022-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专业学位人才规格特性及课程建设的探讨胡玲琳[1]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位体系中逐渐兴起的专业学位,正在日益成为与科学学位并存的另一类学位,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专业学位内涵及其人才规格的特征分析,以期为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建设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专业学位人才规格特性及课程建设的探讨

胡玲琳[1]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位体系中逐渐兴起的专业学位,正在日益成为与科学学位并存的另一类学位,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专业学位设置时间较短,在实践中难免存在问题,如“认识缺位”、与科学学位课程“雷同”、“混淆”等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专业学位内涵及其人才规格的特征分析,以期为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建设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专业学位的内涵及其在我国设置的现状

考察西方国家的学位发展史,高等教育学位的名称和设置标准虽表现出多样化,但从学位的价值取向来看,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研究为方向的科学学位,二是以实践为方向的专业学位。追溯学位的缘起,最初设置的几种学位却是专业学位,如神学、医学、法学,并非是科学学位。关于专业学位,国际上通称为职业学位,一般将高水平的职业训练,如医生、工程师训练称之为专业训练,经过某种专业训练而达到一定水平者,授予某种职业学位,并常常与职业认证资格挂钩。因此,国外专业学位教育实质上指的是高层次职业教育。1996年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中指出:“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暞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它具体包含三层含义:①并非所有职业都可以设置专业学位,特定职业是指在知识、技术、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等方面要求有一定学历起点的职业,一般要求硕士及以上的层次;②一种专业学位一般与某一行业或某一职业相对应;③这种行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有相当的地位,涉及面较广,重要性较大。我国专业学位设置时间较短,长期以来科学学位在研究生培养中占据主导地位。虽然198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硕士学位获得者必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博士学位获得者强调“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即无论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都需要培养“学”和“术”两类高级专门人才。但从实际情况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所授予的学位几乎都是单一的科学学位,学位的获得强调“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标准”,理论多实践少,基础性成果多实用性成果少。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分不开,一方面高校及科研部门所需要的研究人才大量匮乏;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尚未需要研究生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充实到社会行业中。进入90年代后,一则我国高校师资和科研人员断层的现象逐渐得到缓解,另则社会各行各业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变得愈来愈紧迫。为了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和完善我国学位制度,自1991年起,针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不同行业背景、不同类型、不同规格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先后批准设置了工商管理硕士、建筑学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军事硕士、高层次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等13个专业学位(见表1)。专业学位的设置,改变了我国学位类型、人才培养规格单一的状况,推动了研究生教育层次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学位制度的改革。

表1 全国专业学位目录及试点情况一览表

img27

二、专业学位人才规格的基本特性

专业学位的设置,打破了教育领域纯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是属于同一层次的学位,但两者的人才培养规格却各有侧重。具体而言,专业学位人才规格主要具备三方面的特性:

1.务实型

科学学位以培养学术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为目标,洪堡在创办柏林大学时倡导:“教师不开展科研就不能胜任教学,教学和科研同为教师的主要职责;学生以大学教授为导师,协助教授进行科研,然后在研究过程中受到教育并培养自己在学术上的爱好”,即从事科学研究是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规定。专业学位是为满足社会在职人员回归校园继续攻读学位和企事业单位应用型人才的短缺而设立的,主要培养特定职业所需要的应用型和实践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追溯专业学位教育在美国开设之初,主要受到实用主义文化的影响,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在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应用能力的人。因此,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务实型特征。

2.复合型

专业不同于一般的职业,能称得上专业的职业,需具备一定的标准。1948年美国教育协会(NEA)提出的专业标准是:①含有基本的心智活动;②拥有一套专门化的知识体系;③需要长时间的专门训练;④需要持续的在职成长;⑤提供终身从事的职业生涯和永久的成员资格;栟建立自身的专业标准;栠置服务于个人利益之上;③拥有强大的、严密的专业团体。1984年我国学者曾荣光教授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出“专业”的7条核心特质:①一套有学术地位的理论系统;②一套与理论系统相联系的专业技术;③理论与技术效能获得证实与认可;④专业知识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⑤专业人员服务具有忘我主义;栟专业人员具备客观的服务态度;栠专业人员的服务公正不偏。从协会和学者对专业标准的归纳分析,作为一名专业人士应具有的综合素质包括:一是必须拥有一套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二是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专业技能训练;三是具有比一般职业人员更高的道德自律性和专业奉献精神。由此,一个合格的专业人士一定是一名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个综合素质可以理解为知与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做人与做事的统一。

3.创新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规定,科学学位研究生科研以认识客观世界、探究科学规律、丰富和发展人类知识为己任,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性基础研究,属于知识原创性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虽然不必像科学学位那样注重原创性研究,但无论是专题研究、案例编制、工程设计、高水平的调研报告或是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都应体现局部深入的理论分析,并且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一定的新见解和新进展,并对实际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还应该是应用型的创新型人才。

三、对专业学位教育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课程教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实现具备职业所需求的知识结构的主要环节。专业学位人才规格的特性决定了课程建设的特殊要求,在此,对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1.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整合

课程体系的构建一般分学科式和模块式两种,学科式体系是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科学学位以培养科研人员和学科专家为旨趣,这类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让他们能系统、完整地掌握本学科领域的知识,并在本门学科上作出创造性成果,学科式课程体系可以促进科学学位研究生知识结构纵向层面上的高累积,达到从基础知识向专业知识渐进发展的效果。而对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学科式课程体系却表现出不足之处:其一,专业学位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不同于科学学位,专业学位人才的知识体系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来设计,而不是以掌握某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为目标;其二,学科式课程体系也难以反映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中知、能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复合型要求。从国外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看,一般按照模块式课程体系来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是指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将某一专业应开设的课程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每一部分称作一个模块,所有模块按照一定的形式组合成一个横向并列系统。“模块式”课程体系的优点在于:①有利于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一个模块可以由若干学科的内容组成,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又横向联系,把不同学科之间并无直接关联的课程整合在一起,构成特定职业所需要的知识系统,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②体现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模块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可增可减,并不断引入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和先进经验,使课程体系具有相对的灵活性。

2.突出“宽、多、新、实”的特征

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专业学位人才规格的实用型、复合型及创新型三大特性,要求课程设置突出“宽、新、多、实”的特征。“宽”是指课程设置的知识覆盖面较广博,专业学位培养的是某一行业或职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按“学科群”或“学科领域”设置课程,体现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和综合等特点。“多”是指课程数量较多,在国外专业学位主要是一种课程学位,通过大量的课程学习提高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专业学位课程数量常常多于科学学位的课程数量,如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要求至少修满60学分,而教育类文理科硕士只要求修满30学分。“新”是指课程内容比较新,突出体现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使专业学位人才能够紧紧跟踪学科知识的前沿。“实”是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专业学位人才是“智能型”人才而不是“知识型”人才,其知识和能力结构首先应该服从和满足职业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一是传授直接用于职业领域的知识技能;二是教给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三是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信息等。

3.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专业学位培养的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正如克斯(C.W.Case)等人认为的“一个专业首先具有为他人服务的利他主义特点。”专业较之普通职业的成熟性和先进性,在于专业人员具有比普通职业人员更高的自律性、实事求是的职业道德和忘我的职业精神,这是社会对专业标准的要求和专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所在。爱因斯坦也曾说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人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即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从这一意义上考察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设置,需要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科学教育关注的是“教人做事”,要求研究生掌握人文和自然科学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而人文教育不同于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更关注“做人”的基本准则,它是一种伦理文化,注重人的道德素养、高尚情操、奉献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因此,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设置除了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外,还要注重职业道德和人格养成的人文教育。

4.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理论是对实践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实践脱离理论的指导就会迷失方向。专业学位人才规格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特征,体现了专业学位教学目标不仅仅满足于“知其然”,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教授“知其所以然”,即课程教学要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为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课程教学可采取多样化方式,如多媒体教学、社会实践、现场观摩、案例教学、专题研讨等,其中以案例教学最为典型。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特点在于教学中使用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培养研究生面对新情境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案例材料不是学校的教授或是文学家们随意编纂的,而是从实践中收集而来,部分案例还来源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通过案例教学,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应变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如情境分析、理论概括和归纳总结等能力。

四、结语

当前,我国专业学位制度正处于发展阶段,如何开设合理、有效、符合专业学位人才规格的课程体系,还需要建立一些相关的配套措施。

一是建立“双导师制”。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专业学位教育的导师队伍更应多元化,要形成一支既有较高学术含量、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导师队伍,可以吸收企事业单位和有关职业部门的科技骨干与管理人员,共同组织专业学位的课程教学。通过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发挥导师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促进专业学位人才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

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在科学园区、大型企事业单位等人才密集、知识雄厚和科研领先的地方,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充分利用校企资源优势,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新专业,开设新课程,培养真正的实用型专业学位人才。

(刊于2006年第2期)

【注释】

[1]胡玲琳,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