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档案学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研究

档案学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研究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已有的文献资料看,目前我国档案学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研究内容。科技档案管理学、文书学、档案管理学等课程是这一时期学者们研讨的重点。周东涛较早对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规划与建设应当遵循

3.2 档案学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研究

档案学专业课程建设是档案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档案学高等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档案学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保障,因而受到档案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从已有的文献资料看,目前我国档案学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研究内容。

一、独立的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改革开放初期的档案学高等教育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发展局面,首要任务便是创建和开设档案学核心课程,以迅速推动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开展。因此,对于一些重要的档案学课程的建设、改革就成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档案教育界研究的重点之一。科技档案管理学、文书学、档案管理学等课程是这一时期学者们研讨的重点。张庆芳探讨了“科技档案管理学”课程建设的路径,尤其是探讨了在理工科学生推广该课程的必要性、可行性(72)。牛志民分析了科技档案专业电工学教学的特点以及对该课程建设的思考(73)。窦晓光探讨了文书学课程改革的方法问题(74)。洪漪从档案学专业教育的全局以及档案工作的实际,对“档案管理学”课程建设的研究内容与体系、知识更新、加强实践性教学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她提出档案管理学基本体系和研究领域应当包括:①档案管理基本理论;②档案资源建设;③档案信息开发;④档案检索;⑤档案现代化管理,以此来组织档案管理学课程的内容,避免与科技档案管理学、专门档案管理等相关课程内容的重复(75)

20世纪90年代前后,计算机、通信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引入档案学高等教育领域,一些反映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的专业课程也先后出现于各高校的档案学专业课堂,因而对这类课程建设的分析性、探索性研究成果开始出现并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孙淑扬最早探讨了“档案管理与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与教学问题,他认为,随着计算机在档案工作的应用日益广泛,开设专门的课程来研究和学习计算机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他将“档案管理与计算机”课程的具体内容设置为五部分:①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②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设计;③档案的前处理工作;④档案数据在计算机内的存储;⑤机读档案的检索(76)。张照余等人指出,在档案专业开设计算机课程,必须结合档案工作的具体特点,在教学内容选择及安排上要强调其应用性和针对性,注重与档案管理实践的结合,而不能把档案学的理论和计算机的有关原理生硬地拼凑在一起,因此他们建议在计算机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针对性、系统性、实践性、可行性等方面的问题(77)。王兰成在阐述档案专业开设计算机课程必然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本科档案专业计算机课程教育的整体设想,认为加强实践环节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对“计算机和计算机技术”、“档案管理自动化系统”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做了具体探讨(78)。此外,王兰成还对图书档案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和教学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79)

随着信息社会的深入发展,有关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课程建设也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颜海探讨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可能性,并提出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①档案信息资源的概念、种类;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条件、途径和方法;③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工作、利用者研究以及利用效益评估(80)。薛匡勇对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档案学专业开设“档案利用服务”课程的设置框架、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阐述(81)

二、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创新研究

20世纪90年代之前,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不大,因而我国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某一专业方面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其重点在于科技档案管理。例如,张中合建议加强科技档案管理的课程体系建设,并介绍了郑州航空工业专业学校(即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前身)的课程设置情况(82)。齐靖、齐中则探讨了科技档案课程建设以及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改革问题(83)(84)。王遦指出,科技档案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设置经历了建立、健全与逐步发展的过程,现已初步满足科技档案专业的需要,并且开始形成一定的教学体系(85)。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档案教育界除继续探讨科技档案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外,还开始偏重于档案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方面的研究。孙淑扬以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专业计算机课程发展历程为基点,阐述了档案学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四点策略(86)。魏莉等人认为,档案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应当侧重于应用且保持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课程的稳定,并及时更新最新知识与技术以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先进性,因而她们建议将档案学专业计算机教育内容划分为三大块:①基础主干课(必修);②实用技术知识课(选修);③高新技术动态信息介绍(讲座、专题报告等)(87)。毕牧认为,我国档案学专业计算机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计算机课程在档案专业课程中的比例过低且内容陈旧;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与档案管理实践脱节比较严重(88)。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周生玉等人在进行完成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档案学档案工作现代化管理与计算机教学内容配套改革”过程中,对档案学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定位、课程安排、知识体系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实践和系统的理论分析,他们认为,档案专业的计算机课程设置应该和其培养目标相适应,档案专业不是计算机专业,不能简单地套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同时,档案专业也不同于其他文科专业,档案工作涉及许多计算机信息管理的知识,因此根据档案专业的计算机知识的定位,档案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可以分为四个模块:即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信息组织与管理模块、程序设计知识模块、外围扩展知识模块,并分析了每一模块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及达到目的(89)(90)。黄夏基等人还探讨了不同高校档案学专业开展识图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果与经验(91)

随着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深入,单一的档案学专业课程建设以及部分研究方向课程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因此学者们开始从学科整体发展、社会需求、学生成才等宏观而综合的角度探讨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创新问题。周东涛较早对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规划与建设应当遵循四个“相结合”的原则:①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相结合;②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③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相结合;④量的要求与质的要求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他提出由政治理论课、文史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相关学科课、专题研究课五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结构(92)。宋晓彬在分析我国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缺陷的基础上,建议从基础课、专业课、相关学科知识、选修课等四方面加强课程体系建设(93)。王强则建议从加强基础课程、拓宽专业口径(向管理科学和相关的信息管理类学科拓展)、调整和改造传统专业课程等三方面开展档案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路(94)

此后,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层次日益丰富、结构体系更为完备,同时受社会信息环境变化、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社会对档案专业人才需求变化的影响,我国档案学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实践更为广泛、深入,因而我国档案教育界的研究重心开始转向宏观的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创新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97年和1998年国家进行学科调整之后,档案学从历史学分离出来成为管理学科的组成部分,但是许多档案学专业依然属于不同的院系(95),而且各高校档案学专业所属系或教研室有所不同(96)。因此,各高校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过程中,依托不同的学科背景,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且取得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张斌(97)、肖秋会(98)、张照余(99)、王协舟等(100)、任越等(101)分别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苏州大学、湘潭大学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内容。胡燕等人则通过对苏州大学1987年至2004年该系历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出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改进的方向(102)戴维民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等高校的课程改革实践,提出构建“厚基础、宽口径、综合化”三位一体的课程新体系,该课程体系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设计原则,对课程体系进行综合设计,实行多学科的综合教学,加厚基础课,拓宽选修课和专业课口径,加强综合化,实现整体优化,使培养的人才有较宽的适应面,具有可塑性和进一步发展的后劲(103)。图书情报档案学科一体化背景下的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也成为新世纪档案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内容。贾安娜等人首先回顾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本科教育的历史概况,并分析了新世纪该学科图书馆学、档案学专业本科教育分布情况,并对图书馆学、档案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作了介绍,提出了基于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教育层面的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发展思路(104)(105)。颜海(106)、陈艳红等(107)分别结合武汉大学和湘潭大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学位教育平台建设的状态,分析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一体化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的设想。2007年,华林等人提出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学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具体设想,即由“学科基础课”、“图书馆学、信息与档案学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108)两大部分组成,此后华林撰文将该体系扩充为三部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基础课程”、“档案学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综合素质培养教学课程模块”(109)

信息化、数字化环境下档案学高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条件,因此档案学者们开始探索数字时代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变革问题。开展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首要问题便是确定档案学主干课程,或者说是核心课程。连成叶指出,档案学科主干课程的确定和建设对于规范档案专业教育、保证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是相当重要的,是一个关系着本专业整体发展的大问题,因此他根据档案学专业主干课程确立的原则——学科的独特性、学科的代表性与基础性、学科的拓展性,提出档案学专业主干课程包括三大部分:基础知识模块(其课程包括: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学)、理论与事业研究模块(其课程包括:档案学概况和中国档案事业史)、相关学科模块(其课程包括:文书学和档案自动化管理)(110)。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内容是以课堂讲授内容为主体,兼及教师在课内、课外指导或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观点和思想、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它直接反映教育的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因此,丁华东等人提出要构建以档案学专业主干课程为核心的开放性教学内容体系,并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融合与学科独立、教学内容与档案工作实践、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知识含量与历史知识含量等五方面的关系(111)。除了确定档案学专业主干课程外,将最新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管理等内容引入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张煜明指出,由于传统的档案学专业结构单一、口径过窄,造成了课程体系的刻板、僵化、知识面窄,也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养成,因此他建议重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等,以使档案学高等教育随社会发展变化做出自我调整(112)。此后,他与朱莉合作撰文提出了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方案,即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实践课和毕业论文写作等五类课程构成,并对每一大类课程模块的课程内容、构成比例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划(113)。王协舟则提出了档案信息化课程模块建设的构想,即从信息素养课程和信息技能课程两个维度来建构课程模块,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114)。颜海等人指出,当前我国档案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主导模式单一、课程模块间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连续性,重专业课程和史学课程等问题,因此他们建议社会信息化背景下档案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应当突出三个思想:①明确档案学本科教育的性质,确立“一专多能”的宽口径人才培养规格;②精心搭建体现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整体化的科学课程平台;③切合实际,优化课程设置,体现全面培养与个性发展的思想(115)。在数字时代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档案专业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之间的关系是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大问题。朱玉媛指出,当今数字技术和电子政务背景下需要优化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但决不能随意将与数字技术相关的新鲜“时髦”课程全盘搬到档案学教育中,也不能任意将新老档案学课程拼凑在一起,更不能完全抛弃原有课程,一味地选择新课程和“时髦”课程,而是应体现继承与创新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好保持独立、保持传统与扩展领域、扩大口径的关系;既要“与时俱进”,又要“保持自我”,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应在原有基础上优选优质课程,保持、巩固和深化传统档案学的核心(主干)课程;另一方面应及时增加与数字技术和电子政务相关的内容(116)。张美芳认为,数字时代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走向也急需新的思路,这就需要从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抓好实践教学、加强数字化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加以改革,以期达到培养“T”型人才的目的(117)。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渗透、拓展,教学由课堂到课外,由书本及网络,数字时代档案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与研究空间极大增强,这些都需要档案教育工作者面向未来,加强对档案学科的研究,不断改革档案教学内容、整合课程资源,以培养适应数字时代档案事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丁光勋认为,为了整合数字时代档案学课程资源,应当以能力和技能培养为主线,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融合为一个整体,多层次、全方位地整合课程资源,促进各门学科知识的融通,具体可以将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三个部分:①基础知识板块课程;②人文知识板块课程;③专业实践板块课程;④专业拓展板块课程(118)

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有必要从历史演变、理论框架等高度对其进行总结和梳理,以推动档案学专业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金波等人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回顾,并将这一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①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恢复发展时期;②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③20世纪90年代中期;④世纪之交。他们认为新世纪课程的设置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遵循四个方面的原则,即:①体现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发展要求的原则;②充分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③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统一的原则;④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并将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总结为三种模式,即按照知识模块、学科一体化模式、主辅修制来构建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119)。叶六奇则从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提出档案课程开发实践可以通过档案学科课程开发、档案综合课程开发以及档案活动课程开发三种方式来实现,并对该三种开发方式的内涵及具体形式进行了阐述(120)。戚颖在分析我国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及体系建设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档案学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看法,她认为今后的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需要有保持档案专业本质的东西,要具有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内容,并应当加强档案学科建构(121)。周林兴等将后现代主义引入档案学课程研究,认为,倡导反思、批判精神有利于档案学课程体系研究的健康发展,对理性主义的批判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到档案学课程研究的现实是互动的非单向的,对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消解有助于克服档案学课程研究中的简单化移植现象,对话语霸权的解构有利于在研究者之间建立多元的而非垄断的平等对话关系(1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