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色专业建设

特色专业建设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2年初,学校在实施“振兴行动计划”时,拨专款对省级立项研究项目进行重点资助,其目标是经过3年的建设,争取建成一批省、校级品牌、特色专业,并努力在全省乃至全国充分发挥东南大学品牌、特色专业的示范辐射作用。2003年,当省教育厅把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列为江苏省新世纪七大教学改革工程之一时,我校积极组织申报,共有17个专业列为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

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东南大学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一、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1.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专业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系统工程。实施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是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专业培养方案优化、师资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与保证。通过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带动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含课件)、实验实习基地等教学建设,促进教学工作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2.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

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优势,依托学校强势学科,集成整合优质资源,使品牌专业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专业办学条件、建设水平、管理水平、教学改革成果、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省内领先和国内一流水平;使特色专业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形成显著特色;培养广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成果的示范辐射作用。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抓紧抓好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

1.积极采取措施,落实政策,着力推进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

东南大学长期重视本科专业的建设,重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主动适应新世纪高等教育对各类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2001年,我校建筑学、电子信息工程等七个本科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列入“江苏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研究项目。2002年初,学校在实施“振兴行动计划”时,拨专款对省级立项研究项目进行重点资助,其目标是经过3年的建设,争取建成一批省、校级品牌、特色专业,并努力在全省乃至全国充分发挥东南大学品牌、特色专业的示范辐射作用。

2003年,当省教育厅把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列为江苏省新世纪七大教学改革工程之一时,我校积极组织申报,共有17个专业列为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主管教学校长易红教授主持召开了各建设点负责人会议,要求认真进行项目认定,制订切实可行的分项建设目标、内容及实施计划,在此基础上提出经费预算方案。经过3年的建设,于2005年底,17个专业全部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组验收,顺利挂牌。2006年我校又有8个专业被列为第二批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正按照建设目标实施建设计划。

为促进和保证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我校成立了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加强对专业建设思路和规划的引领与指导。同时,本着加大投入、重点建设的原则,制订并实施专业建设经费资助计划(校机教〔2004〕58号文),总经费按年度分三次下达,在实施过程中视各建设点的进程及成效适当增减数额,对建设目标不明、措施不力的专业,学校提出批评、促其改进。

为确保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年计划资助经费的50%需由专业建设点向学校进行专项申报(含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课件制作及综合教学改革等),经专家组评审同意立项,才可获得经费资助。如建设点获准立项的经费超过计划资助经费的50%,学校继续给予资助。2003年至今,学校资助用于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经费已达到1400多万元,其中500多万元是用于精品课程建设、精品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研究等。

在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中,我校把抓队伍、抓学科带头人、抓名教授参与放在突出位置,促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联动、本科生教学与研究生教学结合;对于在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中作出显著成绩的教师给予突出奖励,如蒋永生、王建国、吴镇扬、李启明四位专业负责人获得了宝钢优秀教师一等奖,2004年王建国教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2006年蒋永生教授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学校对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以及主持或参加校级以上各类教改项目研究与建设者均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校通知〔2003〕13号文)。

2.全面修订2003─2007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精心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制订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

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努力体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体现党的教育方针;体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体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专才向通才、教学向教育的转变,强调学生获取与运用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2003—2007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课程体系整合优化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课程结构框架。2003—2007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强了通识教育基础、拓宽了大类学科基础平台、凝练了专业主干课程、灵活了专业方向课程,进一步调整好了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

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进一步优化了人文社科、经管艺术、自然科学等基础知识结构,并以一级学科口径为主,兼顾二级学科,注意交叉学科(通识教育课程占课程总学时的52%左右);2003—2007级培养方案按照大电类、大机类、大土木类、综合类、文管类、经法类、医学类等构建了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和大类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进一步全面拓宽、整合、优化学科基础课程(占课程总学时的20%左右)。我校电气电子信息类由7个专业共建了9门学科基础平台理论课程和5门学科基础平台实验课程,经过数年的改革建设,其中3门课程建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其改革成果获得了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

在以二级学科口径为主,按照专业内核,并考虑与研究生教学接轨,追踪学科前沿和实际应用的基础上,构建了专业主干课程(占课程总学时的18%左右);按照灵活专业方向的原则构建了专业方向和跨学科任选课程,让学生具有专业特长(占课程总学时的10%左右)。

(2)减少必修学分和课内学时,增加选修课,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2003—2007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已体现增加“柔性”,减少“刚性”,减少必修课学分,课内总学时已控制在2350学时左右,并保证了必修课比例不超过70%,跨学科选课不少于6学分。我校还充分利用以工为主,理、工、医、文、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制订了辅修专业培养计划(含实践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发挥潜能,成为复合型人才。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我校的基础实验教学已建立由必做基础性实验、选做提高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组成的开放教学体系,并进一步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的比例。注重提高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大学生科研计划,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作和相关社团活动,增设创新实践学分,鼓励试行学年论文(作品)制。

3.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推进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进程,现已建成一批精品课程、精品教材、优秀多媒体课件和优秀教学成果

2000年以来我校承担了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8项,省教育厅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4项,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25个,2005年我校又有1个项目列入教育部教改立项研究,4个项目列入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立项研究,2005—2007年有17个项目列入了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学校2003—2006年共组织教学改革立项研究项目310多个。在部、省、校360多个教学改革项目中有一半以上是由我校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完成的,通过这些项目的验收及鉴定,产生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果:

(1)2005年获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其中5项是省级品牌、特色专业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见附表1)。

(2)2004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4项、一等奖15项和二等奖3项,在获奖的22个项目中有16个项目是省级品牌、特色专业(或建设点)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见附表2)。

(3)2004—2006年获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精品)课程和课程群17项,其中14项是品牌、特色专业所授课程(见附表3)。

(4)2004—2006年我校获江苏省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奖48项,绝大多数为品牌、特色专业(或建设点)完成(见附表4)。

(5)2004年在江苏省首次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中,我校荣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在获奖的14篇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中,有13篇来自我校省级品牌、特色专业(见附表5)。

(6)2003—2006年获国家精品课程18门,全部是品牌、特色专业(或建设点)所授课程(见附表6)。

(7)2005—2007年获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12部,其中8部是品牌、特色专业编写的教材(见附表7)。

(8)2002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9项,全部是品牌、特色专业(或建设点)所授课程(见附表8)。

(9)2007年获教育部精品教材7项,全部是品牌、特色专业(或建设点)所授课程(见附表9)。

4.积极探索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三元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校积极推进大学生研究型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学校于2002年成立了常设领导机构、建立专项活动基金,推出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SRTP),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和探索,鼓励以学生自行设计的研究课题为SRTP项目的主要来源,鼓励本、硕、博相结合,鼓励跨学科、跨院系组建团队。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学校每年投入资金100万元支持SRTP项目研究,四年间学校SRTP的立项数分别为637项、900项、1406项和1200余项。每年学校参加校级SRTP项目及院系级SRTP项目研究的学生超过6000人。

学校还拓展各类学科竞赛项目,学校建立了国际、国家级、省级(大区)、校级、院系级等五级竞赛体系。到2007年止学校举办和组织参加的各级各类竞赛共52项,年参加各类竞赛的学生超过了2000人次,保证了大学生在校期间每人均有参加SRTP或竞赛的机会。

2007年学校获得江苏省创新立项18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立项70项,共得到79万元的项目经费支持。

(1)2001年我校获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团体总分第一名,与复旦大学并夺桂冠

(2)在2002年第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两项金奖,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东华大学金奖数并列第一。

(3)在2003年“大中华两岸四地高校资讯科技网上大赛”(香港理工大学主办)中获得亚军(参赛高校800多所,进入决赛的内地高校3所,我校为成绩最好的内地高校)。

(4)2001—2004年,我校学生在各类国际、国家、地区及省级竞赛中,也取得了优良的成绩,获奖人数近600人,其中包括国际数模竞赛特等奖3人,一等奖9人,二等奖12人;获国家级一等奖41人,国家级二等奖23人,国家级三等奖18人,地区及省级一等奖150人等。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机械设计竞赛、建筑结构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等各类学科竞赛获奖学生中有50%以上学生来自我校省级品牌、特色专业(或建设点)。

(5)2005—2007年,我校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了可喜成绩,获得国际一等奖9人,全国特等奖11人,全国一等奖26人。

(6)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自学能力,一些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还积极开设研讨班(Seminar)课程。课程以研讨为主,教师与学生课堂研讨时间为16课时,学生预习、查阅资料和准备讨论课题远大于16课时,每个课堂教学单元为2课时。其中教师主讲约占1/3~1/2,其余课堂教学时间组织对某些事先布置的课题进行讨论,具体教学方式和方法由教师自主确定,但必须保证课堂教学中以研讨为主,充分让学生参与。Seminar课程的开设,激发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初步建立了先进开放的实践教学平台

学校已建成了由物理、力学、化学、电工电子、计算机、工程训练等实验教学中心构成的全校共享的,面向一、二年级本科生开放的公共基础实验平台;建成了机械动力、土木交通、电子信息、材料化工环境等大类学科共享的专业基础实验平台;正在建设机电及控制、嵌入式系统、建筑学等与学科建设接轨、本研共享的学科实验教学平台,为本科生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实践以及研究生专业实验提供了较完善的实验教学平台。物理实验中心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了面向全校学生的全方位开放,实现了选课、课内外辅导、实验结果提交、实验数据评判、成绩评定等教学全过程的网络化管理。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对全校实施了基于网络平台的电子线路实践课程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建立了完善的开放式教学环境。为品牌、特色专业提供了先进的实验教学平台。学校还加大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我校17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共建成校级和院系级校外实习基地205个,有效地改善了学生实习条件。

三、主要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1.东南大学对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管理工作十分重视,注重加强规范有序的过程控制与管理,在实践中取得了以下几点经验:

(1)抓学科带头人,抓专业与课程负责人,抓名教授领衔和参与是保证品牌、特色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的关键。

(2)对省教育厅批准的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必须认真进行项目认定。

学校要求每一个专业建设点按照专业建设目标、实施计划及时间安排、提交的成果形式等几个方面制订翔实的实施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制订经费预算计划。学校聘请教学委员会专家对17个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提交的项目认定书和省级品牌、特色专业验收标准对照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返回重新填写,这样做既是对学校负责,也是对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良好的开始是成功之半。

(3)学校重视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经费支持力度大,同时要求按照专业建设目标合理使用。

学校在各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认定工作完成后即按计划下达了专业建设经费,并要求学校每年下达的经费资助计划的50%需由专业建设点在向学校组织的教学改革(含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件制作及综合教学改革等)立项申报中提出申请,并经专家组评审同意立项后获得。如申请教改立项项目较多,经专家评审同意立项的项目经费超过专业建设经费50%的部分,学校继续给予资助。

(4)制定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中期检查验收制度,及时进行总结,并要求对照验收标准,制订下一步工作计划。

在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及时制定了中期检查验收办法,设计了品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中期检查登记表,这项工作是过程控制与管理的重要环节,事实证明这种管理方式是行之有效的。

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改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深化改革、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创新基地的建设和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而这一系列改革成果,对培养与造就主动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2.我校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

(1)专业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建设项目众多,涉及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还需要制定并落实更多的激励措施和政策、组织更多的优质资源支持专业建设。

(2)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是需要扎扎实实建设并逐步积累成果的系统工程,需要常抓不懈。

附表1 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我校获奖项目

img1

附表2 2004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我校获奖项目名单

img2

续 表

img3

续 表

img4

附表3 2004—2006年我校获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课程名单

img5

附表4 2004—2006年我校获江苏省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奖名单

img6

续 表

img7

续 表

img8

续 表

img9

附表5 2004年江苏省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我校获奖情况统计表

img10

续 表

img11

附表6 2003—2006年我校获国家精品课程名单

img12

附表7 我校获2005—2007年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书目

img13

附表8 2002年我校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书目

img14

附表9 我校获2007年教育部精品教材书目

img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