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探析

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探析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随着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国家《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颁发以来,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为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需进一步找准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不断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汇总分析各种评估结果,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芮润江[1] 单东晶 陈善静

(重庆通信学院)

摘 要:分析了目前研究生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合理组织课程内容以及完善管理机制3个方面,探讨了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旨在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作为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和关键支撑,直接关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发展,研究生课程体系已比较完善,各培养单位初步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但随着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国家《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颁发以来,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为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需进一步找准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不断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一、目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课程设置的涵盖面较窄,相对局限于特定学科范围内

现行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一般是按照公共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的方式组织,相对局限于特定学科范围之内。一是在专业基础课设置上,按一级学科设置课程的要求还未真正落实,开课视野存在一定局限,宽口径培养趋势不明显,在知识结构上不利于研究生知识交叉融合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二是选修课的设置多数按研究方向设置,应用性不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个性化培养作用的发挥和知识的扩展。并且,研究生能自主选修的课程所占比例较小,较少考虑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和研究生的个体差异,对培养目标支撑作用不明显。三是当前研究生课程设置大多强调各自学科的纵向深入,缺乏横向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贯通,不利于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另外,一定程度上受师资力量所限,研究生课程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

(二)课程内容的前沿性知识所占比重不高,缺乏先进性和动态性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学科前沿的课程教学,培养研究生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把握学术前沿的能力”的要求,但当前大多数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学科基础理论与现实实践环节结合的较少。一方面,部分学科基础课和研究方向课教学内容陈旧过时,课程更新率低,未能体现本学科发展的特点和前沿动态;另一方面,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授业解惑”色彩浓厚,课程“弱学术化”现象比较突出。此外,在课程内容的层级性方面,有的研究生课程只是体现在对本科课程内容的横向扩展上,而并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纵向深度上的要求和特色。

(三)课程评价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的结合运用

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是高校自我评估中经常开展的一项工作,是反映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但通过调研发现,很多高校在研究生教学环节上的监督和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备,多数高校采取“专家评价”模式,即由专家对课程进行评价,这是近年来外部评价的主要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评价时间短、采集数据少,难以提出客观、真实的评价意见。调研还发现,虽然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对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适用研究生的案例式、探讨式等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效果不明显,不利于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关于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调整优化课程设置

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从课程间的组织形式、关联程度、各类课程的比例关系以及课程体系的实施和评价等方面合理设置课程,科学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一是在学位课程中设置一级学科课程,即本一级学科内的研究生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在非学位课中按二级学科设置专业必修课,包括研究方法论、研究工具类和人文类课程,即本二级学科内的研究生必修的课程;按研究方向设置专业选修课,包括专业前沿课程、研究性课程、经典文献课程等,即某一研究方向研究生必修的课程,主要体现研究方向的特色与优势;增大公共选修课的比例,根据社会和学科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调整、更新,给予研究生更多的自主权,根据个人知识结构需要和兴趣爱好选择课程,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二是要按需设课,及时淘汰内容陈旧的课程,整合内容相近的课程,合理安排开课时间,避免开课过于集中;课程确定后,编写课程简介,以便对不同学科所设相近课程就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内容进行协调,统筹安排。三是更加深入地开展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用科学研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强化科研训练,引导研究生不仅掌握、运用知识,更要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育研究生科研创新的精神。力图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多样化与专门化、广度与深度、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兼顾应用性、学术性、探究性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二)合理组织课程内容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个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生长的构建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的设计:一是要充分体现本学科的先进理念,力求做到精、深、专,为研究生学习掌握学科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要结合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将本学科更专、精、深、新和前沿性的知识通过课程教学,传授给研究生,使研究生的知识不断得到更新,紧跟本学科领域前沿。三是要注重向研究生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实践能力。除此之外,研究生的课程内容组织还要考虑教材的选取,研究生选用的教材必须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要与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相匹配,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三)完善课程评价机制

坚持“科学、规范、公开、公正”和“以评促教、以评促改、重在建设”的原则,建立健全“任课老师自评、研究生评价和院校评估”的课程评价模式。任课老师自评可以通过撰写课程小结或者自评报告的形式对研究生学习情况、教学方法、教改构想和教学体会等内容进行评估;研究生作为课程教学参与者,能够直接反映课程教学情况,是课程实施评价的最终落脚点,研究生对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院校评估可以通过专门成立教学督导组,成员由专家、管理人员组成,采取听查课、查阅任课老师教学计划、检查各个教学要素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估。通过汇总分析各种评估结果,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三、总结

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应服务于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优化课程设置,合理选择和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灵活巧妙地运用课程教学方法,开发整合课程资源,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适合研究生教育长远发展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大量富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乔琳,李向军.试论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J].教学研究,2008.4(31): 312-314.

[2]王青霞,赵会茹.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工学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增刊:94-96.

[3]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 (6):43-46.

【注释】

[1]芮润江,重庆通信学院副院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