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陕南山区各属基本上都有生漆出产

陕南山区各属基本上都有生漆出产

时间:2022-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生漆等经济林特产在山区社会经济结构中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可见陕南山区各属基本上都有生漆出产。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这就是地方文献记载的商洛山区生漆生产发展与外来流移民的关系。此外,有无由于人口急剧变动而造成生漆生产利用传统的失传之可能,亦值得思考。总之,清代外来客民对商洛山区生漆生产的带动、割漆技术的传播等,在此后山区生漆资源开发、发展中的作用,恐怕是不能轻易否定的。
生漆生产_明清长江流域山区

(一)生漆生产

生漆的采割利用被誉为我国劳动人民的杰出创造,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中国漆器至今仍享誉世界。《庄子》中已有“漆可用,故割之”的记载。到明清时期,积累历代经验,不仅利用范围拓宽,培植经营水平也有提高。对于漆树的栽培和生长条件,割漆季节、时间,产漆树龄,割取方法等都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取用者,以竹筒钉入木中取汁,或以刚斧斫其皮开,以竹管承之,滴汁则为漆也。”清人张宗法的《三农记》指出:

野生者树大汁多,植者木至碗大方割。至秋霜降时,用利刀旋皮勿断,需留8路,若割断则木枯。收时先放水,然后以竹管插入皮中纳其汁液,须晒干生水收用。

木至碗大方割,需留;路等都是至今仍在遵循的割漆原则。包世臣《齐民四术》的记载更为详细:“漆……种之三年或五年后,于七月以斧斫其皮侵肉,开二分许阔,向下螺旋及根,开口大如新月,以蚌承之,每取讫,复插入,以汁枯为度。”并指出漆树栽培之法:“宜砂砾山坡”,亦可以分根繁殖,“掘根裁三寸许长,种之”,等等。

秦岭、大巴山、巫山、武当山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漆分布区,历史上形成的著名的金(州)漆、平利漆、大宁漆等,即产于秦巴山区的安康、平利、竹山、兴山巫溪、城口等地。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漆树,人多种之,以金州者为佳,故世称金漆。”以平利为例,光绪《平利县志·物产》云:

乾隆以后,户口加增至数十倍,地利日辟,物产日增,低山以漆、木耳苎麻、漆油,桐油为大宗,岁所出巨万,有业此而货殖致富者。

嘉庆、道光年间,平利一带的生漆生产相当兴盛,据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刊立平利县《建造景福寺碑》及《漆宝祖师会众姓捐资碑》碑文记载,平利之“兴漆之家”及“漆会船帮”会众,为了祈求经营兴旺、安全,特集资在运销平利“牛王漆”之水运要道——平利县黄洋河岸百家湾修建景福寺,崇奉漆宝祖师、平水明王,参与者众多,其中万通顺、大发永、盛兴恒、两义和、连盛生、双兴合等,应为较有力之商家,由此可知当地经营生漆生产、运输的漆户、漆商、船户众多,生漆经营规模可观,(46)而且培育出不少优良品种,如久负盛名的大红袍、金州黄、金州红、火焰子等。

平利之外,安康、紫阳、留坝等地亦盛产生漆。紫阳县“山极高处皆有漆树,每千树谓之一刀,其价昂时可值百金。此二种(生漆、茶叶)石窖贫民赖以存活”(47)。留坝紫柏山柴关岭上下“尤多漆树,居人取漆,必先祭于漆神祠”(48)。生漆等经济林特产在山区社会经济结构中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其他如石泉,“专务而取利者,漆为最”(49)。镇安县山中多漆树,产漆最佳,等等。(50)宁羌州所产,销往四川广元等地亦达千斤。(51)清末仇继恒作《陕境汉江流域贸易表》,统计陕南生漆贸易出境额较高年份尚达1948桶(每大桶280斤左右,中桶160斤左右,小桶85斤左右),主要产地为兴安、汉中二府各州县,而以平利为多;又云:“兴汉产者为大木漆,商州产者为小木漆。”可见陕南山区各属基本上都有生漆出产。

仇氏《陕境汉江流域贸易表》所计,并未计及陆路和其他方向的销售,而陆路运销额颇为可观,不容忽视。以县为例,卢坤《秦疆治略》称该县“南山之产,有松、柏、梓、漆”。光绪《县乡土志》记载甚为具体,志云:“漆,南山漆树最多,土人割取其汁,盛以木桶,每桶七八十斤不等,由陆路运至省城,由省城运至乾(州)、凤(翔)、同官、朝邑等处,每年约销七八千桶。本境约销五六百桶。”由此计之,县年产生漆的数量约60万斤以上,运销外地亦在50万斤左右。

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这就是地方文献记载的商洛山区生漆生产发展与外来流移民的关系。康熙《雒南县志·物产》称:“山产有漆可取,惟南人剖而沥之,邑人则不能。”(52)相邻的商南一带是“漆树,南北山甚多”,但是,“识者少”,当地并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53)镇安之生漆,也是“向来多湖北客民割去,量给租银。近年本地有效其术者”(54)。民国初年修《商南县志》的记述则大不相同,在《物产·货》之项目下,不仅指出生漆有大刀、小刀之别,而且列出境内经营生漆之漆庄多处,如城内、清油河、富水关等。如前所述,兴安府属平利、安康等地产漆历史悠久,且有名产。商州与之相邻,对生漆的开发利用似不应太为落后,可是从有关记载看,当地人和外来客民在生漆生产中的作用确有差别。那么,商州一带之生漆生产开发、发展,与兴安等地相较是否存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差异,抑或当地人与外来客民存在经济观念上的差异?此外,有无由于人口急剧变动而造成生漆生产利用传统的失传之可能,亦值得思考。总之,清代外来客民对商洛山区生漆生产的带动、割漆技术的传播等,在此后山区生漆资源开发、发展中的作用,恐怕是不能轻易否定的。

陕南之外,川东北和鄂西北山区各州县方志中几乎都有产漆的记载。但是,大多极为简单,难以说明具体问题。兹选摘若干,略加说明。同治《郧县志·物产》载:“漆,夏至后以刀划树,蚌壳承之,日未出时收之,遂为漆。”同治《保康县志·物产》:“树有漆,野者最佳。”表明人工栽培漆树在保康的存在。保康境内有山曰“漆树山,(在县城)东北四十里,多漆树,故名”(55)。据《元史·食货志》记载,广元路乃全国唯一征收漆课的地方。乾隆《广元县志》物产之货属中载有漆,但仅有一字。民国《广元县志稿·物产》却有较具体的内容:“漆树,果实可制漆蜡,亦称黄蜡,供造烛。又以刀伤树皮,承以小竹筒,则树脂流入筒内,即漆也,亦称生漆□□□□□□北山李家坝广产之,在昔为出口货,其质尚佳。”此处之“在昔”,应指清代。民国《南江县志·物产》亦云:“漆(树)之汁可髹物,实可制蜡,为利甚厚。县境高处皆产之。”(56)

光绪《大宁县志·物产》所记比较精要,“邑后乡界竹(山)房(县)一带产之,七八月商贩入山割取,运行甚远。漆子又可取油浇烛,名曰漆油。行销荆沙及本地之用”。竹山、房县一带本来为著名的生漆产区,名品平利漆的产区正是川陕鄂三省交边,以鸡心岭为中心的平利、镇坪、竹山、房县、大宁等州县。同治《竹山县志·物产》货之属首列生漆,并云“商人谓之西漆,各州所产,此为上品”,知大宁等地县志所云不虚。前引《竹溪竹枝词》中“行行直到鸡心岭,一路人家漆树多”之句,亦反映出本区生漆生产的盛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