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七年级100余师生,身着古装汉服,在朱子故居紫阳楼前隆重举行了传统的敬师礼。如福州市注重通过校园历史文化和现代教育文明融合发展,坚持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建设的共同提升,以提升校园文化影响力。通过召开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现场会,对校园文化特色建设进行专门指导。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和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漳州市实验小学长期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学讲闽南

一、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一)开展感恩教育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做人的基本品格,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同时,利用节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实践感恩行动。如福建诏安霞葛中心南陂小学通过开展“感悟端午节”主题班会活动,发动学生广泛搜集端午节相关资料,通过网络、翻阅书籍等方式了解端午节,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相关来历、传说故事和习俗活动,感受民族传统节日中折射出的浓郁的文化气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对端午节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1]永安市贡川中心小学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开展母亲节感恩活动,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育学生懂得如何去感恩,如何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汇聚感恩之心抓好养成教育。福建建宁县溪源中学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以“感恩”教育为主题,开展“学会感恩”征文比赛、“学会感恩、与爱同在”歌咏活动、“学会感恩、与爱同在”主题家长会等内容的系列“学会感恩”教育活动,激发广大中小学生的责任感,不忘父母之恩、社会之恩、教师之恩、帮扶之恩,学会知恩图报。[2]2010年7月,福建建瓯房道镇漈村(明朝太师杨荣的故乡、万木林所在地)举行为期15天的建瓯市2010年《弟子规》和谐家庭夏令营。本次活动内容包括《朱子治家格言》、《弟子规》和生活中的各种礼仪教育、诵杨荣家训与感恩词等,以家庭教育为立足点,弘扬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3]福建武夷山市朱子学校推进朱子文化进课堂,组织编写朱子文化读本《紫阳流风》,开设朱子文化教育校本课程,通过“亲其师,信其道,仿其行”,规范师生言行举止。2010年9月2日,朱子学校举办了“汉服拜师”活动。七年级100余师生,身着古装汉服,在朱子故居紫阳楼前隆重举行了传统的敬师礼。敬师礼复原了古代传统的仪式程序,在司仪“献束脩”、“上投师帖”、“回赠信物”……一声声高唱的主持下,先后进行了拜文公朱熹礼、学生呈束脩、呈拜师帖、呈敬师茶、教师回礼等礼仪。仪式上,学生献上芹菜、莲心、枣子、桂圆,寄寓勤奋好学、苦心钻研、学业早成、功德圆满之意,教师则回赠毛笔给学生,代表教给学生学识与智慧。活动秉承了朱子故里遗风,发挥朱子理学的当代价值,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延续尊师重教之传统。[4]

(二)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促进具有地域特色、乡土气息的优秀民间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校园,培养中小学生爱祖国、爱福建、爱家乡。如福州市注重通过校园历史文化和现代教育文明融合发展,坚持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建设的共同提升,以提升校园文化影响力。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注重根据学校各自不同的特点及地理位置等做好规划,聘请园林专家给校长讲课,因地制宜,富有创意地对校内人文景观以及山、水、树木等进行开发利用。通过召开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现场会,对校园文化特色建设进行专门指导。如福州马尾实验小学弘扬船政文化型学校,福州高级中学、福州外国语学校等具有浓郁的西方文化存留的中西合璧型学校,福州十六中、乌山小学等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生态园林型学校等。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保留校园的历史遗迹,如雕塑、植物、纪念性建筑、校友事迹等,因地制宜地建设一些文化长廊、亭台楼榭、雕塑景观等。泉州各学校因地制宜,精心设计,绿化、美化校园,让校园的一景一物、每堵墙壁、每个角落都起到教育作用。通过饰以名人画像、名人名言或师生的书画作品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熏陶和情操陶冶。泉州市已有393所学校成为市级以上“绿色学校”,环保教育普及率达91.3%。漳州市以创建干净、整洁、绿化、美化的“花园式学校”为抓手,突出抓好校园物质文化项目建设,着力做到与自然人文景观建设相结合。充分挖掘当地人文内涵,依托学校自然景观,从庄重校门、特色建筑、精美雕塑、醒目标语、优美画廊、保护老树名木等入手,把学校建设成各具特色的小园林。漳州二中以虎文山的山水园林为依托,融合泮池、高亭、碑林等文化古迹,整座校园山水相映、鸟语花香,古榕绿草、椰影石栏,为师生创造了优雅的工作学习环境。

(三)开展区域文化进校园活动

将乡土艺术进中小学校园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起来,优先支持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类内容进校园。根据学校和乡土艺术师资等具体情况,福建省采取开设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开展课外艺术兴趣小组活动,送戏进校园演出等多种形式,不断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乡土艺术的热爱和乡土感情。如福州注重发挥利用“三山”、“三塔”、“三江”、“三水”、“三树”、“三宝”、“三绝”等乡土资源,拓展校园文化外延,将闽都乡土文化和综合实践课程相结合,组织开展以乡土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乡土特色美术作品展和乡土特色文艺汇演等相关实践活动。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和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把闽南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是泉州市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特色。泉州组织闽南文化专业研究人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编写《泉州闽南文化校本系列教材》、《泉州南音基础教程》、《南少林武术教程》等地方教材。泉州还坚持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在幼儿园开设闽南童谣、闽南游艺等教学;在小学开设传统艺术、传统技艺等课程;在初、高中扩大开设闽南民俗、乡土文化等课程;在高校新生中开设闽南地理、历史、文化等选修课。泉州二实小用漫画形式演绎闽南文化,刺桐幼儿园开设木偶教育课程,晋江青阳象山小学建立高甲戏剧社团,鲤城实小、泉州三中以南拳为范本编排一套课间武术操。泉州青少年宫组织来自湖北、湖南、四川、安徽、重庆等地的30多名外来工子女小学生参加“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有学者认为,这样的活动具有直观性、趣味性等优点,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该活动有助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加了解泉州、了解闽南文化,加深他们对泉州的感情和认同感,从而更容易融入到泉州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去。[5]此外,漳州也积极继承海峡两岸特色的闽南文化,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编写闽南文化类乡土教材、校本教材,教学生讲闽南话、唱闽南童谣、说闽南语故事,增强了师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如漳州一中等学校组织漳台学生“手拉手——历史文化名城行”,两岸学生近距离体验漳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爱乡爱国热情。漳州市实验小学长期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学讲闽南话、学唱闽南童谣、学说闽南语故事、收集闽南语民间故事、追寻闽南文化历史的足迹等活动,通过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渗透闽南文化传承,把闽南特色文化溶入教育活动中。东山县实验小学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山歌册进课堂”活动,传唱包含两岸同胞深情的东山渔歌,拉近了两岸学生的心理距离,共同传承民间艺术奇葩。南靖县靖城中心小学所辖的各小学纷纷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开展二胡进课堂、腰鼓进课堂、竹板进课堂等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目前,武林小学的腰鼓队、沥阳小学的二胡兴趣小组、草前小学的大鼓凉伞表演队在当地小有名气。[6]

(四)注重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福安市近年来通过对边远农村小学实施艺术扶贫工程,推动畲族传统文化进入校园,引导学生认识和关心畲族传统文化。福安作为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新一代畲族中小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知几乎为零,他们不穿畲族服装,不会讲畲语,不会唱畲歌,不会跳畲舞。畲族文化面临着断层的危机。为了将畲族文化传承下去,福安市在畲歌进课堂和畲舞进课堂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如在畲族学生较多的康厝畲族乡中心小学创建了“畲族文化传习所”,开展畲语进课堂、班班有畲歌活动,成立了师生畲歌小合唱团、畲族武术兴趣小组,把畲族文化精髓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畲族没有文字,歌曲都是通过口口相传,邀请专家把畲族传统的民谣、歌舞等整理出来,做成三册教材,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习这些课程。学校要求每一名学生要学会唱一首畲歌,讲一个畲语故事,跳一段畲舞,打一套畲拳,说一些常用的畲族用语。从师资配备上来说,学校15个班级,每个班级都有一个畲族教师。[7]宁德市民族中学开设了一些符合少数民族学生兴趣爱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传统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如《畲族优秀传统文化》、《畲族语言文化》、《畲族文化风情》、《畲族风俗》、《闽东畲族史》等选修课程,让少数民族学生沉浸于民族传统氛围中,更多地了解本民族的语言文化、风俗和历史,让他们掌握和破译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密码,做一个有根的现代畲乡人。[8]宁化客家学校地处客家祖地,为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校品位、打造办学特色,2010年9月,该校启动了旨在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和传承客家传统文化,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客家文化传承”研究性学习活动。活动中,该校三至六年级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根据学校推荐的“客家风土人情”、“客家杰出人物”、“客家传说故事”、“客家文学艺术”、“客家特产美食”、“客家风景名胜”、“客家历史文化”和“客家与石壁历史”等传统文化项目的研究内容及要求,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走访当地群众,实地考察等方式搜集了大量资料,在对资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最终形成总结材料。在近一学期的“客家文化传承”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共收集学生研究资料100余份,材料汇编18册,学校还进一步对研究性学习获奖的学生授予“客家文化小传承人”称号。[9]作为一种文化,体育融于一定的民族、地域之中,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建瓯市芝山小学地情教育独具特色,着力开发地方资源,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挑幡、伞技与“阳光体育”活动相结合,秉承建瓯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该校挑幡表演在第五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上荣获表演赛金奖。[10]邵武市通过挖掘历史文化名人张三丰深厚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们了解张三丰及他所创立的太极文化。2011年12月1日上午,邵武市晒口善德中小学举行“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太极运动”启动仪式,旨在将太极文化推向校园,来自各学校的太极运动爱好者统一身着传统的缎锦汉装,兴致勃勃地展示了太极功夫扇、太极拳、太极剑表演。

教育部从2010年开始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评选对象为以中华优秀文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等)为主的艺术传承校。经评选,福州市旅游职业中专学校、泉州市第六中学、泉州市培元中学、泉州市惠安县第三实验小学、漳州市东山县实验小学、漳州市实验小学、永春华侨中学、厦门何厝小学、厦门第二实验小学、福州市台江第四中心小学、龙岩第一中学、福州实验小学、莆田市涵江实验小学、南平市胜利小学等14所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福建省还进一步要求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应健全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艺术教育资源,提高艺术教育质量,从而促进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和校园文化的建设。[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