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的融合——雅典

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的融合——雅典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希腊至少有300个以上由城邦组织的宗教节日,祭奉的神祇超过400位。连续5天的欢庆,主要是进行戏剧比赛。宗教节庆与体育竞技活动是雅典城邦利用宗教节日组织的全民性的文化活动。儒家学说把礼看做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指导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天即为自然,讲究自然与人的统一,就是以“天圆地方”为城市建设理念。
传统感知_感知与意象:城市理念与形象研究

(一)传统感知

当人们告别农业社会,步入工业文明之初,随处弥漫着向传统决裂的气息。即使是饱尝农业社会之愚昧的中国,虽然也在西学东渐中挣扎过相当长的时间,面对现代化的一切清新之风和高效率的挤压,也在不断与千年的农业文明作最后的诀别,传统文化真的就这样逝去了吗?其实没有,唯包容乃大的城市一直都以极其宽广的胸怀珍藏着浩瀚的传统文化,并不断呼唤着对其的保护和传承。也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具有流动性的概念,当今的文化过去一二百年之后,便成为传统文化。从这个角度讲,没有传统文化的社会与没有传统文化的城市同样是不可思议的。不同的社会与不同的城市,区别仅仅在于传统文化跨度的长短与文化类型的异同上。就像欧洲传统文化强调进取,亚洲传统文化侧重内省一样。时间是传统文化的过滤器,那些优秀的、有价值的东西主要积淀在城市,并铸成了城市的灵魂。城市不仅仅是财富与人才的聚集地,也是荟萃风土人情与民族精神的宝地。城市的效率不仅取决于机器、厂房等这些有形的因素,同时也要取决于诸如凝聚力这样的无形因素。许多人对纽约的摩天大楼、巴黎的艾菲尔铁塔、东京的地铁以及伦敦的田园风光叹为观止,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不过是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已。它们凝聚的是人类的理智与聪慧。

传统文化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形的,一种是无形的。寺庙、神社、皇宫、陵墓与其他名胜古迹是有形的;礼貌礼仪、风俗习惯、国民性、价值观等是无形的。有形传统文化的作用不言自明:既具旅游价值也具学术价值。寺庙与陵墓等占据了城市大量的上等土地,作为补偿,它有平和人的心态、使城市步调一致的奇效。没有这些,往往难于消除人的迷惘、填补精神上的空虚。但对城市影响更甚的是无形的传统文化,它比有形文化的作用更大、影响更深远。[23]这其实就是城市的魂。

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的融合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之一,随着文明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市民也加入到保护城市的传统文化中来。文化并不只是精英创造的,城市最大多数的市民参与了文化从创造到传承的所有过程。希腊古典文化长达200余年的繁荣,绝非仅靠少数文化人、知识分子的努力,而是在于拥有广泛的公民群众基础和城市活动空间,从而使古典文化具有广博的内涵、恒久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文化人、知识分子依托城市开办学园,进行全民性的戏剧演艺、宗教节庆、体育竞技等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传播了知识,培育了人才,融通了思想,活跃了文化市场,从而使得对戏剧、雕刻、建筑、诗歌、论辩演说等古典文化的认知、理解、接纳和传扬,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古希腊至少有300个以上由城邦组织的宗教节日,祭奉的神祇超过400位。仅在雅典城邦,一年就有144天为公共的宗教节日。戏剧演艺活动只在狄奥尼索斯节的祭庆日子里进行。连续5天的欢庆,主要是进行戏剧比赛。雅典大剧场是节庆活动的中心,数以万计的人聚集剧场,观看悲剧或喜剧表演。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和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等,以其非凡的创作参赛演出。起初,戏剧演艺只是祭仪的附属品,后来逐渐取得社会意义,成为政治的论坛、休息与娱乐之地。戏剧演艺也便有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希腊城邦的一般文化的高度水准,在很大的程度上应该归功于组织民众、教育民众和启发民众的戏剧。公元前480年至公元前380年的100年内,雅典演出的戏剧有2 000多种。宗教节庆与体育竞技活动是雅典城邦利用宗教节日组织的全民性的文化活动。主要节庆赛会有泛雅典娜节、狄奥尼索斯节和厄琉息斯密仪等。泛雅典娜节年年举行,4年一大庆,庆节一连6天,雅典所有民众都参加。庆节活动有赛马(赛战车)、徒步竞走、歌唱、舞蹈、朗诵比赛与音乐比赛。狄奥尼索斯节和厄琉息斯密仪也具有全国性的意义。在这些节日里,不仅有体育锻炼,同时也有心智和精神的娱乐,因为那时有艺术布景和表演。伯里克利在其著名的葬礼演说中说过:“整个一年之中,有各种定期赛会和祭祀;……每天怡娱心目,使我们忘记了我们的忧虑。”[24]由市民阶层培育的无形传统文化极易在城市中扎根、繁衍,而对有形传统文化的传播,精英们的努力可能更易见成效。

在中国近千年的城市规划与城市构筑过程中,传统文化一直通过政治精英和军事精英的权力渗透于城市建筑之中,包括儒家学说、天人合一思想、佛教文化及风水伦理等无不影响到城市的建筑布局和风格。儒家学说把礼看做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指导思想。儒家思想讲究尊卑,“礼制尊,统于一”,用礼来“以统百官,以偕万民”。极力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十分主张“三纲五常”的社会道德及宗法伦理观念的作用,例如古代都城和宫殿的朝向就与“君权神授”、“唯我独尊”、“面南而王”的礼仪相吻合,特别是中国都城之内正南北方向的一条中轴线,以及先南北后东西考虑都城城门等,均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受君臣等级观念的影响,城市的空间布局也充分反映主次分明,尊卑有序,城为正方形,王宫居于城市中心,官宦之家位于四周,而庶民则居城外。“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天即为自然,讲究自然与人的统一,就是以“天圆地方”为城市建设理念。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中一直保持着对自然界的尊重和维护。如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严格按照星宿布局,中轴线明显,结构对称严谨,南立天坛,北置地坛,日坛、月坛分列东西,天地呼应,日月同辉,成为“星辰之都”,规划强调群体意识,呈现出完整性和协调性,透射出当时政治家、思想家和宗教哲学家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体现了“天道、地道、人道”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佛教文化对中国城市的影响除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外,更多的是给城市带来了平和安详的氛围。如唐长安城建设实行以寺庙为中心的邻里制,城内108坊,每坊都建有一处寺庙,这里既是人们企求平安的寄托,也是公众欢聚的场所和公众活动中心。风水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集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宇宙星体学、气象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中国历史上很多名城,均经过风水学的慎重考察后才确定城址。如北京城形胜为“北枕居庸、南襟河洛、右拥太行、左环沧海”,山川环卫,气候宜人,是“王者不得不可为王之地”(杜牧语),所以早在战国燕在此设邑,后有辽燕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又如洛阳西依秦岭、东西向横贯全城,依山傍水,冬暖夏凉,进可攻,退可守,水陆交通四达,物华天宝,不愧为“十朝古都”。[25]

传统文化在现代都市的蛰伏,表面上显得十分矛盾:都市本身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任何新异、非传统的事物在都市均能寻找到栖身之地,所有的物质进步对传统文化而言可能都会构成威胁,有时甚至会逼迫传统文化让步,而都市文明的缔造者和享受者——都市人,也在主动或被动地趋向理性化和现代化。那么传统文化又如何独善其身,并与都市文明共融呢?其实,在这一世界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前,市民将成为主宰。如果市民对城市中传统文化的感知更负有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么传统文化也不易在市民的生活中悄悄逝去;如果市民在享用现代文明的同时挪一些时间和空间给传统文化,那传统文化的传播也不至于那么乏力;如果市民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亲手传递给下一代,那么人类文明的火种也就将会生生不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