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城市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中国城市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中国城市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城市“根”与“魂”的寻找与呼唤“城市理性”的“根”与“魂”的寻找与创造是城市准确定位的核心。现在很多人都在说中国城市的“无根性”,也有人在说有些城市失了“魂”。中国自古以来,城市就是地域文化的摇篮,如“齐鲁文化”、“岭南文化”等都是以城市为载体发展起来的。当时海默在《中国城市批判》中说南京是“丢了‘魂儿’的城市”。
中国城市传统文化守望者_城市“根”与“魂”的寻找与呼唤_城市定位论:城市社会学理论视野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中国城市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城市“根”与“魂”的寻找与呼唤

“城市理性”的“根”与“魂”的寻找与创造是城市准确定位的核心。现在很多人都在说中国城市的“无根性”,也有人在说有些城市失了“魂”。是的,在当代中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前提下,很多城市形成典型的社会转型结构,城市经济与文化出现了“结构性空洞”,表现为某些文化的缺失,致使一部分城市的确失去应有的“魂”。中国自古以来,城市就是地域文化的摇篮,如“齐鲁文化”、“岭南文化”等都是以城市为载体发展起来的。同时,中国城市是制度的化身和国家管理的区域“节点”,是统治阶层的守护地,现代社会的城市仍然是相对于乡村的富有者群体的主要居住地。因此,无论在任何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城市始终表现为权力体系的价值和权力文化的功能。正是这样,更需要城市精英与权力者代表社会全员对城市加以整体定位,让城市成为社会全员的城市,这也是一种制度文化的必然性安排。《南京日报》曾对作者(张鸿雁教授)有一篇专访,主要是谈南京城市“魂”的存在与否的问题。当时海默在《中国城市批判》中说南京是“丢了‘魂儿’的城市”。记者曾问:“在您看来,南京的‘魂’是什么?”笔者当时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因为“2004年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就是由我策划的,并用两周时间写完了“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文本。(15)策划“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时,笔者对南京城市之魂的问题已经有了思考。《南京日报》当时是这样记载的(节选):

张鸿雁:每一座城市的个性化的自然空间、人文景观、历史遗存和群体文化行为都具有文化资本意义,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而且这些文化资源越是不可替代,就越具有价值的刚性和“增值”的空间。

而作为“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依山傍水,在城区中部有一系列自东向西延伸的小山岗,从紫金山起,连接富贵山,经过小九华山、鸡笼山,绵延至清凉山,形成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景观;有山就会有树,南京市的绿化做得也比较好,绿树成荫,适合人居;同时,南京依长江而立,水资源充沛,岸线绵长,地理区位优越,可持续发展势头强劲。在自然地理资源的基础上,相山就水,因地制宜,形成了南京独特的“山—水—城—林”城市布局。

至于人文景观,可以这样讲,行走在有近2 500年的建城史、近440年的建都史的南京,每一脚可能都踩着历史和故事。从东吴的石头城遗址,到南朝的石刻群,从明代的孝陵、城墙,到明清两代修建的鼓楼钟亭、煦园、瞻园,以及以夫子庙为中心、沿秦淮河两岸展开的商业市肆和民居,再到近代以来以中山陵为代表的建筑等等,仅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就有289处,显示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另外,南京横跨长江,地接南北,融合了吴越文化的华美细腻和西域、中原文化的强悍粗放,吸收了京派文化和海派文化的精华部分,形成了南京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以及市民的宽厚淳朴的行为特征。

这些文化资源都具有唯一性和专属性,是构成南京城市精神、城市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南京城市个性,增强南京城市魅力、吸引力和活力的关键所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城市文化资本”的价值会增加,为南京的所有市民世世代代共同享有。

南京丢了“魂”没有?

张鸿雁:有不少人对南京的历史文化遗存印象深刻,但对当代南京城市形象的感受比较模糊。南京文化竞争力的下降其实是和南京的产品品牌发展不充分、新的标志性文化符号缺失等有很大的关系。以前熊猫电子是南京的一张脸面,而随着市场变化,南京现在基本上没有数得上的产品品牌。南京历史悠久,文化古迹很多,但缺少像上海外滩那样的让市民有强烈归属感的街区。说南京新“魂”没有建立起来可能更准确。

南京“魂”迷长三角?

《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在最重要的“综合竞争力”指标排名当中,南京甚至没有进入前十,而上海位居第一,杭州、宁波、苏州、无锡依次占据了从第五到第八的显要位置。在长三角,南京会不会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张鸿雁:南京在长三角肯定不会被边缘化。因为从地缘上讲,长三角本身就具有层次性:上海、苏州、杭州形成了最紧密的“小三角”;上海、无锡、常州组成“中三角”;上海、南京、杭州构成的“大三角”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三角”。在这个组合中,南京处于一种特殊的门户位置,依托苏中、苏北和安徽开阔的腹地,影响范围广,辐射面积大,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另外,长三角经济圈内的城市之间存在竞争,但竞争并不意味着此消彼长。根据城市发展的集聚—扩散的规律,地缘关系紧密的长三角中的城市的发展必然是一种整体的联动的态势。

在长三角内部,城市的实力对比确实发生了变化,在这种形式下,南京必须发挥自己腹地开阔的优势,把城市框架拉开,联合镇江、扬州,以及安徽的马鞍山、芜湖等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城市,统一规划,打通产业、教育、就业、交通等,构建自己半径100公里的经济圈,加强在区域当中的影响力。

南京老“魂”如何焕新颜?

张鸿雁:城市文化资本的发掘、保护和积累工作是由全体南京市民共同参与和完成的。从城市管理者,到投资商,到普通市民,都应该有总体意识和主体意识,既要形成对文化资本的利用,也要实现对这些城市文化资本的增值。

既然“城市文化”是种资本,怎样才能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和资本的增值?南京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该怎样开发?

张鸿雁:政府也好,隐性“运营城市”的房地产商也好,要想实现对城市文化资本的良性运作,首先必须仔细阅读城市,对城市文化资源做基本的梳理、分析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对城市进行准确定位,科学扬弃,强化城市的个性和竞争力。

其次是要通过创意,合理地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并赋予它们以新的时代意义和生命力,实现对城市文化资本的再创造。“2004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就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实践,但总体说来,南京的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延续和利用。南京的特色山水资源像秦淮河的商业开发过度,沿江文化意义上的开发几乎没有;一些历史文脉被人为地切断;部分建筑破坏了地段的整体风貌,使城市丧失了记忆等等。这当中,房地产开发商的投资取向具有某种决定性的影响。实际上,在城市建设当中,房地产商完全可以参考、吸纳南京市的特色文化,打造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精品,建设富有个性的社区文化,形成标志性的场所,既提升产品本身的价值,也可以传播南京的文化,承载南京的城市形象。“南京1912”对民国公馆文化的利用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第三,要充分挖掘城市的潜力和城市多元元素,开发新的文化资本。像南京,高校林立,科研院所众多;人力资源丰富,科研能力强大,这是南京现代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优势,需要着重开发。(16)

这篇文稿出来后,最初的标题定为《南京的叫魂人》,后来被笔者改掉了,改为《南京“魂”的呼唤者》。纵观人类的城市,有的城市原来就没有“魂”;有的城市虽然有“魂”,但“魂散而不聚”,形成不了一种城市精神;有的城市本来就有很好的“魂”,但是,在发展中却成了“魂魄散尽”,似“丢了魂的城市”。当然,在现实的社会中仍然有相当多的城市“魂魄犹在”,形成城市人本身的一种文化精神和良好的城市品质。

虽然我们说城市是有个性的,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唯一性的文化和历史感知,但是,城市文化存在的价值是有差异的,城市所属文化资源存在的多寡、内涵品质也是有差异的,同时还包括城市现实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有的城市能够将城市经济文化资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与文化资本,而有的城市虽然有很好的经济与文化资源却往往被闲置、被浪费甚至被破坏掉了。对城市“魂”的理解,应该是城市精神的挖掘与再造,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过程,任何城市都需要“守魂”、“护魂”,而使城市精神得以弘扬光大,并内化成为城市市民的行为和精神文化,这样的城市才能够成为千古名城,才能够成为人类集体记忆的一部分。不断地将城市的经济与文化资源转化成经济资本和“城市文化资本”,要经常对城市经济与文化的现存要素加以创新、整合和提升,对城市的发展进行有创新性的定位。而要做到这些,就得了解这座城市,读懂这座城市。

譬如,南京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为“博爱之都”,“博爱”是中山陵牌坊上的题字,也是能够代表南京唯一性文化的符号要素之一,可以视为是南京的一种“城市文化记忆”,更是一种城市文化的资源与资本,能够成为南京城市文化的一种类型或者是一种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价值部分。但是,南京仅仅将其作为一种口号而已,没有形成一种城市人格“内化”的文化和行为,既没有在形式美上加以创新以丰富其文化内涵和要素,也没有在市民生活方式和行为上加以规范,显得在文化行为上有些缺失和错位,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开发方面也几乎是空白,仅仅成为南京城市口号文化的一部分。事实上作为“十朝古都”的南京,值得珍视的城市文化或者可以用来作为城市文化资本的要素、符号、历史载述、可转化为文化资本的资源可以信手拈来,如“六朝文化”、“王谢堂前燕”、“乌衣巷口夕阳斜”、江南织造文化与红楼梦、海瑞清官文化、南朝的庄园文化,特别要提及的是南京夫子庙牌坊上的“天下文枢”四个题字,其历史价值更有其深刻性,也应该是南京文化的重要符号,也是南京城市具有的唯一性文化记忆之一。可是多少年来,南京一直把这种文化与市井文化联系在一起,夫子庙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市井文化场地,丧失了原本具有的较为高雅的“城市文化资本”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理性对于城市定位,就是呼唤定位的科学性,不仅是理论上的思考,还包括定位方法与程序上的科学性以及社会责任体系的再造。

城市社会理性就是城市优秀群体的思想指向。关键是我们能够在什么样的层面,挖掘出城市优秀群体的思想,能够让优秀群体在城市发展与定位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样的提出,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在“社会事实”层面上,很多城市在创造城市发展和城市定位方面,却不能听真言,不能在分析真正的问题的前提下寻找城市终极定位。而仅仅是在一片“应和”声中来进行所谓的城市发展战略与定位,找不到真正的问题,也不可能有科学对症的政策。

城市理性就是要求城市管理不追求管理者政绩,而是追求历史责任,追求城市整体的进化与价值的升值,追求城市整体的社会优化发展,特别是要把提升城市社会全员的社会福祉作为核心目标,这才能够体现城市社会理性的意义与价值,才能让城市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主流相适应,进而创造和实现城市的光荣与梦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