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总体情况2001年3月,中山大学为了进一步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研究的学术传统和学术优势,正式组建了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总体情况

2001年3月,中山大学为了进一步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研究的学术传统和学术优势,正式组建了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此中心成立以来,坚持立足学科前沿,重视具有深厚学术史背景的历史感的培养,重视对人文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的借鉴和利用,重视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与交流,努力改善研究条件,以有效措施培养年轻一代历史人类学研究者,在中国推动历史人类学研究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二、主要成绩与经验

此研究中心经过10年的努力,通过大量的学术研究实践,凝练了学科方向,在建立中国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范式以及学科体系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培养历史人类学研究的人才,推动历史人类学学科的建设

此中心着力推动两个学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整合,在历史人类学研究领域初步形成了学科建设的基础。2006年,中山大学在历史学一级学科内,将“历史人类学”自定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制定了较为成熟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从2003年起,每年主办一期的招收国内外著名大学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为学员的“历史人类学高级研修班”,两次的面向国际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生研讨班,并举办了共63讲的“历史人类学讲座系列”,邀请数十位在国际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的学者前来讲学,扩大历史人类学学科的影响,吸引并整合更多不同学术背景的青年学者和学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历史人类学在学界同行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2.大力开展民间文献的收集,探索建立民间文献解读的范式

此中心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这一基础建设上。在“985工程”二期建设中,以此中心为核心组成的“民间文化遗产研究创新基地”,将“地方文献与民间文书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列为重点建设的项目,结合具体的研究课题,大力开展民间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在研究实践中,建立并发展起有中国学术特色的民间与地方文献的解读方式和分析工具;同时,举办民间文献研读班,面向全国招收学员,培养民间文献学专门人才。

3.积极开展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的研究

此中心通过组织重大项目,开展了多个课题的研究工作。此中心同仁在《历史研究》、《民族研究》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并在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历史人类学研究的著作系列《历史·田野丛书》。同时,还出版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著作,如《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凤凰村的变迁》、《告别乡土社会——广东农村发展30年》等专著,以及一批学术论文。

4.大力开展国际合作,探索与海外学术机构合作的新途径和新机制

此中心与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日本学习院大学、大阪大学、大阪市立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以及台湾地区多家大学建立起广泛的合作关系。在推动学术研究的国际化的方向下,此中心利用香港、台湾地区作为国际合作桥梁,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此中心与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历史人类学学刊》(半年刊)和《田野与文献: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季刊),已经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学术声誉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刊物。每年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合作主办的“历史人类学讲座系列”、“历史人类学高级研修班”和“历史人类学研究生研讨班”,均已成为基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效平台,在国际学术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此中心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向境外学术基金会成功申请“在边境的社区:华南侨乡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网络比较研究”研究项目和香港研究资助局项目“重新定义西江——明清帝国的构建与土著社会的演变”,均是以香港为基地,由中国、欧洲、北美、日本以及东南亚多所大学的学者共同开展的合作研究计划。2009年,此中心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成功申请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设立的“卓越学科计划”项目——“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获得资助金额达1000多万港币,是目前香港政府资助的最高层次的研究计划中唯一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这个项目为基础,2010年又在香港中文大学设立“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作为此基地在香港的延伸机构,创造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海外合作的新机制,为今后开展更高层次的国际合作构建立了新的平台。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此中心过去10年间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为《历史·田野丛书》和《清水江文书》。

1.《历史·田野丛书》是由此中心编辑,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一套系列丛书,所收录的著作均是基于此中心直接组织开展的研究工作的成果

这套丛书引人注目的风格,就是强调文献解读与实地调查的结合。置身于历史人物活动和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的自然和人文场景之中,切身感受地方的风俗民情,了解传统社会生活中种种复杂的关系,在这样的场景和记忆中阅读文献,自然而然地就加深和改变了对历史记载的理解。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解读的结合,更容易发现,在“国家”与“民间”的长期互动中形成的国家的或精英的“话语”背后,百姓日常生活所反映出来的空间观念和地域认同意识,是在实际历史过程中不断变化的。从不局限于行政区划的、网络状的“区域”视角出发,有可能重新解释中国的社会历史。此中心通过推出本套丛书,向学界展示了本基地对历史人类学的理解和追求,也期望能从此起步逐渐建立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的研究范式。

该丛书从出版开始,在国内外学术界就引起了较大反响。2007年第1期《博览群书》杂志发表的《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颇受关注,因此该刊之后再专门编发了《历史·田野丛书》其后出版的几位作者的著后随感。

2.《清水江文书》是在清水江下游地区所搜集整理的,包括清代、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当地民间形成和保存下来的各种契字文约以及族谱、账簿、诉讼词稿等文献资料

这些文书在非常清晰的时间脉络、地域格局和人际网络下,具有极突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作为散存于清水江流域的珍贵民间文献资料的代表,它们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保存下来的,是基于民间视觉的区域社会历史过程的写照,对于了解和研究当地苗族、侗族及汉族的家族与村寨、人口与移民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动、社会生活、文化演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此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是多卷本的大型文献资料汇编。目前已出版第一辑和第二辑,共计23册,第三辑也已交由出版社进行编辑。这套民间文献资料的整理出版,引起了国内外相关学术领域学者的普遍关注。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此中心将以组织开展高水平的研究为中心,围绕以下两个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主攻方向设置研究课题:一是“多元一体”之历史根源:地域族群差异与统一中国文化认同的形成;二是稳定社会的制度保障:百姓日常生活与国家体制及其意识形态的互动。通过重组研究团队,调整研究方向,探索和建立新的国际合作机制;着重致力于历史人类学学科的基础性建设,包括民间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利用,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形成关于民间文献整理与解读的系统方法;在实证研究方面,继续拓展和深化此中心具有传统优势的中国西南及华南的区域与族群研究,同时将研究区域向华北、华中、江南和东南亚地区延伸,拓宽学科领域与研究视角,在地域社会建构、移民与族群问题研究、民间信仰研究等主要的课题上,取得突破性和创新性的成果;在理论探索方面,要在坚实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在比较和综合的区域研究中,凝练中国特色的历史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初步建立关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历史人类学解释体系;在社会服务方面,要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具有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见解,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