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所商学院国际化的十年变迁

一所商学院国际化的十年变迁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C.一所商学院国际化的十年变迁《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7月6日 记者 范松璐编者按:中国商学院的国际化合作始于1996年,迄今已经走过了10年时间。作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最早的国际合作项目,它也见证了这所商学院国际化的进程。商学院国际化的十年变迁“和我们在校时相比,现在整个项目的建设有了很大变化。”

C.一所商学院国际化的十年变迁

《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7月6日 记者 范松璐

编者按:中国商学院的国际化合作始于1996年,迄今已经走过了10年时间。10年来,中国的商学院也走过了一个从“商学院的国际化”到“国际化的商学院”过程。中国的商学院在“商学院的国际化”中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本报采访了复旦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合作项目的一些老师和学生,他们的观察也记录了这个项目十年间的国际化合作进程。

一个月以来,张延玲都很忙碌,作为复旦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合作的IMBA项目的主任,她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来迎接这个项目的十周年庆典。一个月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就树起了一个很大的广告牌,宣布接下来的这一个月是复旦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合作项目的十周年纪念月。

十年前,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管理学院开始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合作MBA项目,复旦—MIT IMBA项目即发源于此。这个项目从1997年正式开始招生,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了476名毕业生,在读学员213人。作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最早的国际合作项目,它也见证了这所商学院国际化的进程。

商学院国际化的十年变迁

“和我们在校时相比,现在整个项目的建设有了很大变化。”戴宁红是IMBA项目2003届的毕业生,目前担任复旦MBA项目的助理主任。按照双方最初制定的合作模式,MIT提供原版教材和案例,并定期派遣教师到复旦大学授课,而复旦大学的教师则前往MIT进修,至今已经有将近60人次。

一位01级的同学回忆说:“我们念书的时候,虽然教材和案例都是原版的,不过还算不上真正的全英文授课。”一位在读的学生则告诉记者,如今项目的授课语言实现了全英文,每年和三十多所国外院校有三四十名交流学生,而且国外师资比例平均占据10%—20%。

“这也是和学生的需求分不开的。”MIT—复旦IMBA项目主任张延玲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国际MBA培养方案不断根据现实要求做出调整,主要在于提升国际化程度、在课程安排和案例选择各方面更注重实践、采取新的面试举措把关学员素质,并且增强平台的支持力度。

针对外界对MBA“眼高手低、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负面评价,项目也努力采取了多种措施改善学生的商业实践,比如课程内外更多引入资深的企业管理者充当客座讲师,增加了一些和花旗、汇丰、渣打、英特尔、易初莲花等企业联合开办的短期课程,丰富学员的实践感知。

近年来项目推出一些面试新举措,对考生质量的把关更严格。张延玲介绍,招收一名IMBA学员要经过五道程序的不断筛选:考试成绩、背景评价、个人面试、小组面试、英文测试。由教授、资深人力资源专家组成职业面试官,着重对学生的职业经理人素质的考察。

不仅如此,各门课程采用的案例不断改进,除了经典的哈佛案例,还增加了新开发的本土案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案例,以求更加注重实战性和时效性。课程设置中不断增加选修课的品种,学员有更多余地,根据自己的定位进行有所侧重的选择。

“其实在学校的各项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机会。”这个项目的99级的学员阎海云告诉记者,“典型的比如Orientation,当初我们从没接触过这个概念,还派了三名同学去清华取经。这个活动完全由学生自己来操办,在筹备和组织过程中也会遇到种种考验,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包括去拉赞助商。”

如今,Orientation活动已经成为这个项目一年一度的传统,由二年级的师兄师姐们引领刚入学的新生熟悉这个项目。戴宁红觉得,这个薪火相传的活动中已经融入了某种文化和境界,参与者在用心付出的同时,也会加强自己的责任感,这将充实未来职业生涯。

回首十年的合作,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郑祖康教授告诉记者,双方即将开始第三个五年计划,接下来会加强课程视野和国际化师资水准。Richard Schmalensee教授则表示,过去十年中相互的交流也加深了斯隆对中国商业环境的了解。

商学院国际化变迁中的学员

每个人进入商学院之前的动机都各不相同,有的为了完善知识结构,有的为了改变职场路径,有的为了拓展商务关系网络。十年来,不断有人来到这里,又离开这里。这个项目的476位毕业生发展路径各不相同,构成了一幅MBA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全景图。

最早几届的学员经过毕业后工作实践的打磨,有一些已经成为较有建树的高层经理人。他们有一点共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获得系统性思维和国际化视野。97级学员李艇现在是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半导体产品事业部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总经理,他说:“现在工作的自由度更大,运作策略和产品线都会有一些调整和优化,作为总经理,更好地构建职权体系,升华管理思维,当年IMBA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相当有益。”

98级学员耿人健现任美国瀚森化工公司(Hexion)中国区总经理,他在当初就有明确的方向规划——在著名的跨国化学公司里从事管理和财务相关的工作。他总结自己不断构建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以下要素:本科的化学知识,中英文语言优势,ACCA的财会专业和IMBA的管理思想,当然这一切基于在业内多年的打磨。

谢小涌是01级的学员,入学前是一名汽车工程师,毕业后转向销售和营销,现任汽车零部件公司阿文美驰的营销经理。他说:“个人感觉,在学校学会的、对日后工作最有用的东西,一是构建框架性思维的方式,二是外企工作环境中常用的词汇,这样在工作后能比较快的进入状态。不过,真正获得感觉,还是要靠日后的积累。”

他回忆起在学校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演练,运用商业的语言在商业环境中思考,提升沟通技巧。“比如项目管理,在练兵的阶段,会关注计划书、检查、安排各项事务,不过真正进入了实际工作,会发现这些并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小组成员的沟通、说服、处理冲突,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决定,而且加以贯彻,这些才是最关键的。”

“我应该是项目学员里比较边缘化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员毕业后就尝试创业,他说,“选择自己创业的路径,MBA学习似乎作用不大——没有大公司的薪酬和安全感,不过这也意味着另外的可能性。而且从长远看来,当时的所得肯定有价值。”他希望在举行项目20周年庆典时能有幸成为赞助者,“无论成功与否,要有成功者的境界和韧性,这也是我从学习中得到的珍贵感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