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开发与培养研究

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开发与培养研究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调查结果,文章最后提出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开发与培养的对策。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关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在实践中有助于提高中职学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开发与培养研究

摘 要: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开发与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国内外职业能力理论的回顾,提出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初步结构。根据“工学结合”学生和参与“工学结合”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过于注重基本职业能力中的专业能力,教师则看重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中的方法能力,但均忽视基本职业能力中的社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教学过程存在一定的不一致,学生希望学习到更多的技能操作,而教师则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授予。根据调查结果,文章最后提出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开发与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职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 中职教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的就业经济的发展正面临着两大变化,即社会劳动力的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完全协调。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中职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有关统计,2009年中职招生规模突破860万人,超过普通高中招生人数的840万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关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仍然紧缺,使众多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缺乏竞争力,而中职学生所面对的就是企业所需的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努力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非常关键,这直接影响到改善我国职业劳动者队伍结构的状况。

(二)研究意义

首先,在理论上说,通过系统地对职业能力开发教育理念进行综合性研究,对其深层次的内涵进行发掘,特别是将其与我国中职实训教学相结合,将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职业能力所涵盖的各种相关教学理论及课程开发理论,使职业能力开发教育理念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有助于基于职业能力开发理念的教学模式研究的深入。

其次,在实践中有助于提高中职学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本文通过调研“工学结合”的学生、参与“工学结合”的教师以及学校领导,分析得出我国中职学生所缺乏的能力,并对能力培养方法进行研究。同时,以职业能力开发为主线,对职业学校教学体系建设进行设计,保证职业学校教学目标的针对性、适用性,并以职业能力开发模式的理论研究为指导,对中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二、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

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及欧洲和澳洲等发达国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张穗宜等总结了国外对职业能力研究的发展历程。他认为国外职业教育对全部能力的认识经历了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从片面到融合的不断扬弃的过程。总括起来有四种不同的对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首先是任务能力观,按照这种观点,能力标准就是技术清单,能力本位课程就是开发的一系列具体任务的技能的学习,能力评价的依据就是直接观察个体对一系列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它将能力看成是一系列孤立的行为。第二是整体能力观,这种观点认为能力是看不见的个体的内在素质,作为个体内在素质的能力,它具有整体性,虽然它也可以分解为若干要素,但作为整体性的素质结构的功能远大于各能力要素的总和。第三种是关键能力观,也称核心能力,是指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能力。最后是综合职业能力观,该观点认为职业能力在内涵与外延上具有综合的概念,它不再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而被视为多种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现,即综合职业能力。

(二)国内对职业能力的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对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了有意义的研究。朱礼龙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创立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对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即按照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来进行划分。在对职业能力研究中,有学者认为职业能力是人们成功地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一系列稳定的、综合性的心理特征。它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本领,由三大部分组成,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特定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联系,是一种可迁徙的岗位、跨职业的能力。冯伟国和徐静在探讨怎样构筑职业教育能力目标模式时提出以通用能力为核心的多层次能力结构,职业能力目标模式应包括三个层面:具体职业岗位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和适用于所有职业的一般性职业能力,这三个层面缺一不可,其中,一般职业能力处于核心地位,与特定的职业能力,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结合的组图结构体系。在与澳大利亚TAFE和中国的职业教育对比分析后,周彬和徐朔指出,首先我们应该改变职业教育的理念,应使职业教育纵向、横向朴素衔接、相互沟通,采取有效措施,制定相关政策,使职业教育满足人们对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期望,同时也应该调整职业教育相对单一的办学模式,职业教育应从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地实行教育对象、办学层次以及教育目标取向的多元化。

国内外学者对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的研究,进一步将职业能力的概念和内涵充分地细化和专业化,为开展职业教育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但是,这些学者大部分都只是在对职业能力理论进行的探讨,而对于职业教育过程中学生和社会需要哪些方面的具体能力却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提出的结论更多具有一般性指导意义。本文将通过调研分析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中“工学结合”学生以及参与“工学结合”教师提出的能力指标,丰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三、职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开发的相关理论

职业能力是由多个层面组成的一个复杂结构,其内涵正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而职业能力开发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福特主义——新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三个不同的阶段,其概念也在不断的扩展和延伸,最终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职业能力的结构

德国职业能力理论是基于动态的职业发展观的并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特征,它界定了新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质。依据其理论应从纵横两个维度分析职业能力的基本结构。其中,职业能力在纵向的性质结构层面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在横向的内容结构层面则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基本职业能力即从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一项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与具体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基本职业能力层面的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及其相应的知识,包括单项的和综合的技能与知识;基本职业能力层面的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订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基本职业能力层面的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

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即与纯粹的专业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联系,或者说超出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具体的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强调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仍然存在。由于这一能力已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劳动者不会因为原有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新的职业不再适用时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这种对从事任一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常被称为跨职业的能力。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在职业教育中又被称为关键能力。

(二)职业能力开发的含义

能力开发,实质上就是对能力人的培育和对人的能力充分正确发挥所赖以进行的条件体系的创造。它是主体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与手段,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再进一步转化为劳动力资源从而形成能力人和人力资本的一系列能动活动。这里的“能力”虽然是泛指的能力,但职业能力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能力。这里的“主体”,代表国家、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涉及社会的各方面。因此,只有用“职业能力开发”代替“职业技能开发”,才能与这里的“主体”的外延相吻合,才能符合当代中国的能力开发要求。

纵观职业培训到职业技能开发,再到职业能力开发的历史过程,可以将“职业能力开发”的概念界定为:根据一定社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标准,通过系统的培养、训练来发掘人的劳动能力和潜质,使其成为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从业者的活动。

(三)职业能力开发的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派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不能直接从环境中习得,它们来自个体反思和协调自己的认知。也就是说认识并非大脑对于客观事物或现象的简单、被动的反映,学习也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一种主体主动的建构活动,从中学习者学到越来越多的有关自己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式。可见,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如果没有主体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并被主体所内化的。因此,知识的意义不能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必须靠学生根据其个人先前知识经验主动建构。

除此之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有以下方面的特点:

1.认为决定学习的因素,既不是外部因素,也不是内部因素,而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知识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下才会有意义。枯燥、抽象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只有从真实情境出发,通过分析解决真实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建构。

2.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经由协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个体主动建构知识不代表可以任意地建构,其建构的主观知识需要经过人际交往的社会过程才能转化为他人有可能接受的客观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与他人交流看法,通过交流,个体可以知道自己与他人的认识是否一致或兼容,从而在社会环境中不断地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认识,使之更符合客观规律。

3.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建构意义必须在“真实”的情境中展示。教育要为学生创设含有真实问题或真实事件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对话,主动学习。其实质上包括三个中心:学生中心,即每个学习者都是理解知识和建构意义的主体;情境中心,即基于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是学习者学习的基本条件,任何脱离特定情境或场合的知识都是毫无意义的;问题中心,即意义建构的过程本质上是解决一个个真实问题的过程。课程改革由此强调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与实际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

四、学生职业能力的调查

为了有针对性地了解中职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所欠缺和应该加强的能力,我们对在校具有“工学结合”的中职学生和参与“工学结合”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希望能对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开发和培养有更为理性的认识,也希望对中职教育提出更具有建设性意见。

(一)调查问卷与样本说明

调查对象是“工学结合”中职学生和参与“工学结合”的教师,问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认为自身所缺乏的能力和教师所认为的应该对学生加强培养的能力。其中共获取有效学生样本101份,被调研的学生对象全部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7.7岁,有67%的学生来自普通家庭,24%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教师的有效问卷为90份,他们的平均年龄是33.3岁。

(二)调查结果

1.参与“工学结合”的教师的教育程度结构。被调研的参与“工学结合”教师的教育程度的分布如图1所示。

img7

图1 教师的教育程度的分布

从如图1中可以看出,参与“工学结合”的教师主要是以本科生为主,而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仅占了5%。这就说明中职教育中教师的教育程度还可以逐步提高,而对于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方面,教师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2.学生所欠缺能力的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的是参与“工学结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所欠缺的能力。

img8

图2 教师认为学生所欠缺的能力

通过图2可以看出参与“工学结合”的教师认为学生所欠缺的能力主要集中在外语水平、自觉能力、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而这几项则是职业能力构成中的方法能力的主要部分,也就是说教师认为现在的中职学生主要欠缺是方法能力。

3.学生希望能够得到加强培养的能力。如图3所示的是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加强培养的能力。

img9

图3 学生希望能够得到加强培养的能力

在图3中,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希望能够得到专业技能操作方面的能力培养,而专业技能操作能力是职业能力中的专业能力。而有21%的教师则认为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敬业精神的培养,说明教师较为关注的是对学生的方法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这一倾向也体现在学生对实习企业的期望上,如图4所示。

img10

图4 学生希望实习企业加强培养的能力

在图4中,有37%的学生希望能够在工作上得到师傅的更多指导,说明学生太过于注重基本职业能力中的专业能力,这与他们的年龄和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从调查的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学生过于注重基本职业能力中的专业能力,而参与“工学结合”的教师则看重的是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中的方法能力。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忽视了基本职业能力中的社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尤其是综合职业能力。

其次是学生所希望学习的与教师所希望授予的能力存在矛盾冲突。学生希望学习更多的技能操作,而教师则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授予,这也可能造成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五、职业能力开发与培养的对策

(一)加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1.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

所谓综合能力,是指一个人具备某个就业岗位应有的职业道德,能规范执行操作规程,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达成工作目标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文化科学知识、专业技能水平、就业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等。

综合职业能力的具体内容包括:在知识结构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专业技术知识,包括职业技能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机器安装、使用、维护及管理知识,它是学生就业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包括法律知识、人文知识、管理知识、营销和公共礼仪等。相关知识是适应岗位变化、转岗和转岗必备的知识储蓄。基础理论、专业技能知识、相关知识三位一体是中职毕业生知识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基础知识是前提,专业技术知识是重心,相关知识为辅助,只要做到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术知识精通,相关知识宽厚,就能基本做到一专多能。在能力结构方面:主要包括从事本专业的岗位操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外语阅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认识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强调的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新时期人才价值中的首要内容。

2.加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方法

(1)树立综合能力培养目标。职校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既不是单一的一种能力,也不是一个个毫不相干的孤立能力的机械相加,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是各种能力的“综合”。

(2)坚持人文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人文教育一直是中职教育的薄弱环节,树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并非只强调专业技能培养,而是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人文知识,克服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和岗位技能培养的狭隘能力观。

(3)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要有广泛的知识面,要具有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发展创新等其他能力,这些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完成,只有与课外活动如第二课堂、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综合的知识和技能,狭隘的能力本位观往往单纯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全面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知识面窄,能力单一,出现专业能力强,但基本能力差、关键能力缺乏的现象,因而后劲不足,不能适应现代技术升级和岗位变换的要求,在就业岗位上只能做一些机械性的、固定的、程序化的工作,其管理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不强,自我发展意识薄弱,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和经济发展要求。

(二)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首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从调研中可以发现现在中职教育很有必要招聘高学历的教师,这样才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另外也要加大专业课教师的招聘,并保持一定比例的外聘教师,改革教师管理队伍,加强实习指导教师的建设。

其次,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双师型”教师是指专业课教师既拥有教师资格证,又拥有行业操作技术等级证。“双师型”教师是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是职业学校实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基础。学校不能仅局限于提高“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比率,更重要的是真正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能力。

(三)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调研中,学生主要是想获得专业能力,而教师则更关注学生的方法能力的培养。两者的相互冲突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而作为教师如何才能在这两者中选择一个平衡点,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又能使学生获得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是指学习是个体的行动,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主体,教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为了“行动”来学习并通过“行动”来学习,从而达到“手脑统一”。“行动导向”教学一般采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模式,不强调知识的学科系统性,重视“案例”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的自我管理式学习。教师的任务是为学习者提供咨询、帮助,并与其一道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和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而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再是判断职业教育是否有效、是否适当的标准。

总之,对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是不可忽视的,在中职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将综合职业能力作为一项不可少的任务来抓,不能忽略其重要性。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方面也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让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得到有效实施,学生又能主动地去学习新知识。

参考文献

[1] 甄凯玉,贾丽丽,陈志学. 综合职业能力探索与培养[J].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3):35~40

[2]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二)[J].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458):5~11

[3] 嵇小怡,张玲玲,倪小敏. 西方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发展趋势[J] . 职教论坛,2005(3):57

[4] 姜大源.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 吴晓义. 职业能力开发研究的理论进展[J]. 职教论坛,2007(7)

[6] 王妙. 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J]. 教育发展研究,2004(4)

[7] 廖芳. 论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广西轻工业理论探讨,2009(8)

[8] 赵宁普. 职业能力培养的浅说. 现代技能开发,2001(4)

[9] 郭杨,张家寰. 职业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主要途径和发展策略[J]. 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5)

[10] 马乔林. 论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11] 贾格维.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 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