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语文》与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语文》与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挥好大学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做好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工作对于促进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三)《大学语文》教育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语文教学对思维能力培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学语文》在思维训练上,尤其在优化学生创造性思维上具有天然的优势。

《大学语文》与高职高专 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兰 清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在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与高职高专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特点是契合的,发挥好《大学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做好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工作对于促进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高专 大学语文 就业能力

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要使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市场中成功就业,就必须做好就业能力培养的工作。就业能力并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发挥好大学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做好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工作对于促进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就业能力

关于就业能力目前还没有准确的定义。在此,我们借用国内研究者郑晓明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对于就业能力所包含的因子,国内外学者们更是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意见。我们引用《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第15期夏阳的观点,将就业能力分为基础性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适应性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改造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这三大类共十个方面(如下表所示)。

大学生就业能力体系表

img15

基础性能力是指为了就业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它包括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外语、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适应性能力是指大学生在获取工作时以及获取工作后如何去保持工作的一种综合性能力,它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思维能力是人对事物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或文字阐述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的能力,是学生成功就业的基础和关键;实际操作能力也就是动手能力,可以理解为一种实践的技能;心理适应能力是人适应周围环境的心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即一种愉快地调整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能力。

改造性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具备适应性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工作的综合性能力,它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在组织群体活动时,能向一个共同目标奋斗,按照明确的计划,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并达到预期目的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在多种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已知信息,创造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新思维、新产品的能力;决策能力就是对未来行为目标的决断和选择的能力。

二、《大学语文》对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近几年来,社会市场环境、就业状况给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带来很大压力,而高职高专学制只有三年,因此造成高职高专教育在培养学生上偏重学技能,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训练,开设了大量的专业课、实践课。《大学语文》课时被挤占到名存实亡的境地,在有的学校甚至直接取消了该课程。我们应当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职高专为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都是十分必要的事情,但《大学语文》教育不能受实用主义的影响被淡化甚至取消,大学语文对于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对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语文》教育能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大学语文》教育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促进,而非阻碍。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工具,但却不能造就和谐发展的人。作为一名高专教师,笔者常常发现很多专业成绩不错的学生说话却往往语无伦次,不得要领;在学生作业、试卷、毕业论文中经常发现错别字连篇,思路不清,格式混乱;很多学生甚至连请假条都不会写等等。这些情况都表现了学生在语文修养方面的欠缺。高职高专院校要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语文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大学语文》教育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仅凭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不能完全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要想使我们培养的高职应用型人才真正有用武之地,才华得以施展,还必须借助语文这门工具。具体体现在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以及与人沟通能力方面。它可帮助你在拥有专业技能的前提下,提高竞争能力,争取更多的机遇。在实践中,一个人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他在交际中的成败,是否善于表达决定了一个人工作开展得是否顺利。

(三)《大学语文》教育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语文教学对思维能力培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及模仿创造有利于培养他们全面、精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观察能力。应用写作在遵从某种特定文体格式的同时,还要能简洁、全面的提出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依据,有条不紊的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行性,设想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等,都需要有全面、深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说话要达到优美规范、有条有理、层次分明、提纲挈领、引人入胜等理想境界,就要有快速组织内部言语的能力、快速语言编码的能力和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训练口语,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提高也大有好处。

(四)《大学语文》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非凡

《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从教材的体裁来看,课文形式多样,便于多角度、多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记叙文具体生动、绘声绘色,可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发展;说明文条理清晰、用语准确;议论文论证严密、雄辩滔滔;小说曲径通幽、美轮美奂。其次,从教材的内容来看,课文选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和思维角度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范本。因此,《大学语文》在思维训练上,尤其在优化学生创造性思维上具有天然的优势。

以上四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大学语文》在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如何发挥《大学语文》对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功能

对《大学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错误的观点:一是认为学习《大学语文》没有用,把语文和工作对立起来;一是只强调其工具性,认为学习《大学语文》不能和丰富的人生结合起来。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笔者认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育既要坚持其文学性,也要重视其工具性,“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同时,还应当结合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使《大学语文》教育在促进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发挥应有的功能。

(一)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

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大学语文》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起支撑和保障的作用。从工具性这一角度来说,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教学应继续加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以弥补应试教育体制的缺陷。

(二)突出《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

所谓人文性,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力求将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浓缩在经典作品中,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对形象的分析,达到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大学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课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强劲的西化潮流和人文精神严重缺失的现状,面对忽视或取消《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加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大学语文教学不能急功近利。大学语文传授的应当是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

(三)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其实践性特点,突破以往“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坚持%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广泛开展实践教学。如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应用文知识竞赛、求职材料制作比赛、普通话比赛等等,开展一些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和在各种场合下的灵活应变能力、心理承受力、协作能力以及在语言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备注:该文章为2008年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校级科研课题“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