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软技能”培养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基于“软技能”培养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时间:2022-09-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要]文章通过对高职学生“软技能”内涵和就业能力提升的现实背景分析,认为高职学生“软技能”不高,已经成为制约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由麦可思提供的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显示,应届高职毕业生与工作要求的就业能力仍然有较大差距。显然,加强软技能培养,可以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基于“软技能”培养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1]

梁丽华

[作者简介]梁丽华,女,1965年出生,浙江天台人,教授、法学硕士,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

[摘 要]文章通过对高职学生“软技能”内涵和就业能力提升的现实背景分析,认为高职学生“软技能”不高,已经成为制约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调查也显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与实际工作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文章基于“软技能”培养提高就业能力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生 软技能 就业能力

在全球经济动荡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达不到工作要求是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由麦可思提供的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显示,应届高职毕业生与工作要求的就业能力仍然有较大差距。尤其是有效的口头沟通能力、积极的学习能力等属于软技能范畴的能力满足度相对较低。软技能培养契合了素质教育理念,将培养拥有完整人格、实现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目的,对提升高职生就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高职学生“软技能”的内涵

随着软实力概念的广泛应用,软技能也被应用到高职生的能力评价上。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如果把高职学生的技能分成硬技能和软技能,则高职学生的硬技能是指一种显性的素质与能力,是从事某一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技术,包括专业素质和职业通用能力、行业特定能力。而高职学生的软技能则是指一种相对隐性的素质与能力,既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也包含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最基本的职业核心能力。高职学生软技能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项素质和八项核心能力,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等八项能力。[1]

二、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现实背景

就业能力是一个随着劳动力市场环境变化其含义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充实的范畴。就业能力(employ ability)的英文表达,就是一个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可被雇佣的程度。国际劳工大会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美国则从个人技能发展和适应性角度对就业能力概念进行探讨。国内学者曾湘泉认为,就业能力是指能够在内部或外部劳动力市场生存的能力。实效性和全面性是21世纪就业能力概念发展的主要特征,此时的就业能力概念,强调了动态性、持续学习和不断发展三方面的要求。

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多数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已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或大众化,高等教育机构已成为高素质劳动力的主要提供者,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却常常受到雇主的质疑。从高等教育的角度讲,就业能力是指学生在毕业时具有获得工作职位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学生获得就业。获得就业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而拥有就业能力才能使毕业生获得持久的就业和职业生涯保障。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必将引起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变,从而对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高校毕业生人数仍然在逐年递增,结构性失业成为一种常态,在出现技工荒、民工荒的同时,一些高职生找不到工作,这对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人才规格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高校毕业生失业成因的解释有多种,毕业生数量增多仅仅是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的程度,曾湘泉教授认为:就业能力不足等引起的结构性问题被认为是主要原因[2]。高职人才培养结果最直接的表现即为学生能力和知识的提高与积累。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今后10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提高就业能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正是教育规划纲要阐释的教育质量根本标准之一。

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企业都十分关注他们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针对职业教育不能完全适应劳动者的就业需要这个问题,寻求改革方法,以期建立一支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的劳动队伍。为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个富有远见的目标:“开发劳动者的核心能力”——一种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飞速发展的综合能力或基本能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政府就开始致力于开发一个就业导向的核心能力体系。德国、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在推行能力本位教育体系(CBE)的过程中,也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无论是核心能力还是关键能力都属于“软技能”范畴。显然,加强软技能培养,可以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为了分析了解高职毕业生在校掌握的工作能力满足工作岗位的程度,对“麦可思—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2]提供的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2所高职院校2010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数据显示,应届高职毕业生与工作要求的就业能力仍然有较大差距。

(一)调查样本说明

调查数据规模及覆盖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2个专业、温州职业技术学院34个专业,合计问卷2443份。因为专业的调查人数要达到一定样本数才有代表性,所以在计算各专业分析指标时,有些专业因为样本不足没有包括在内。

调查方式:向毕业半年后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发放答题邀请函、问卷客户端链接和账户,答卷人回答问卷,答题时间15到30分钟。

调查对象:毕业半年后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大学生就业比较稳定真实,并且有过工作经历和体验的他们才能评价自己在工作中能力和知识的重要性和要求水平。

调查对象分类:受雇全职工作;受雇半职工作;自主创业;专升本;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无工作,其他。

(二)调查结果分析

麦可思通过建立基于SCANS标准的中国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需求模型,最终将35项基本工作能力划分为五大类能力,即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动手能力。调查显示,两所高职院校的上述最重要的五项基本工作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都有一定的差距,其中理解与交流能力的满足度为79%-92%;科学思维能力的满足度为81%-86%;管理能力的满足度为75%-96%;应用分析能力的满足度为78%-89%;动手能力的满足度为90%-92%。可见,除了动手能力的满足度在90%以上外,其余基本能力的满足度大多在90%以下,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35个小项分析,相对而言,满足度较高的一般都是硬技能。而有效的口头沟通能力、积极学习等属于软技能范畴的能力满足度相对较低。

四、通过“软技能”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

与专业教育不同,软技能培养的目的不在于单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而是培养拥有完整人格、实现全面发展的人才。高职学生软技能培养要以课程体系改造为重点,以软技能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促进,达到培养出高素质、高级技能性人才的目标。

(一)通过课程体系改造提升学生“软技能”

据调查显示[3],高职院校开设的软技能教育课程有高度的相似性。表现在:各校基本上都以公共必修课形式开设思政、英语、计算机、体育、军事类课程。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不多。同时,选修课总学分占课程总学分的比例偏低。大多数学校的选修课总学分与课程总学分的比例在13%到20%之间。学生选择的空间较小。因此,要本着培养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对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积极的改革与完善。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大素质和核心能力课程的分量,同时要加强软技能教育课程的开发。要注重开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三项基本素质和八项核心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软技能”

目前,高职院校都有一些与软技能相关的实训室,可以通过整合、新建的方式,建立全校各专业共享,教育理念先进,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职业认证等功能于一体的软技能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应遵循统一规划、分类建设、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要科学规划,高起点建设。要健全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机制,加强实训教材建设,加强实训基地自身建设,加强对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评估。实训基地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和软技能培养目标,设立不同的实训中心,如外语技能实训中心、艺术实训中心、职业迁移能力实训中心等。

(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塑造学生“软技能”

高职校园文化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高职校园文化是依托社会具体的行业文化而构建,具有鲜明的职业文化特征。因此,必须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尽可能突出“职业”的特点,融进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等。要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和教化功能。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软技能培养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应坚持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要把软技能培养贯穿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始终,通过规范、严谨的管理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风尚。社团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育其健康人格具有重要意义。要通过组建学生社团、组织各种讲座、进行拓展训练、开展体育活动等方式,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素质。

参考文献

[1]梁丽华.高职学生软技能的内涵及培养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

[2]曾湘泉,等.“双转型”背景下的就业能力提升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梁丽华.高职院校软技能教育显性课程现状调查与构建[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注释】

[1]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以软技能培养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1B058)。

[2]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