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发展意识和能力培养

职业发展意识和能力培养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咨询专家说,大部分人在20岁以后会形成稳定的MBTI类型,此后基本固定。当然,MBTI的类型会随着年龄的增加、经验的丰富而发展完善。根据MBTI理论,每种个性类型均有相应的优点和缺点、适合的工作环境、适合自己的岗位特质。使用MBTI进行职业生涯开发的关键在于如何将个人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特点进行结合。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

(一)能力

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在其心理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一个人掌握活动的快慢、难易和巩固程度。响他人的价值观并鼓舞其激情。能帮助别人成长和进步,具有煽动性,被称为传播者和催化剂。约有一半NT型的人在教育、文学、宗教、咨询及心理学、文学、美术和音乐等行业显示着他们的非凡成就。

职业咨询专家说,大部分人在20岁以后会形成稳定的MBTI类型,此后基本固定。当然,MBTI的类型会随着年龄的增加、经验的丰富而发展完善。

根据MBTI理论,每种个性类型均有相应的优点和缺点、适合的工作环境、适合自己的岗位特质。使用MBTI进行职业生涯开发的关键在于如何将个人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特点进行结合。

请结合自己对性格的感觉,对照表2-6和四类主体的性格特征,探寻属于自己的职业倾向吧。

1.能力的分类

能力根据发挥作用的范围不同,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它就是人们常说的智力(其核心是逻辑思维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业领域活动所必需的专门能力。任何一种专门活动都是与该专业内容相符合的几种能力的集合。

能力根据获得的方式,又可分为能力倾向和技能两类。能力倾向(aptitude)是指与生俱来的特殊天赋,如音乐、绘画、运动能力等。技能(skill)是指经过后天学习,或经过教育培训而形成的能力,如阅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

由于每个人的天赋本来就不同,再加上个人的社会背景及受教育的机会又不相同,所以每个人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表现就千差万别。有些能力表现得十分突出,有些却不令人满意,这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因此,假如能够早日了解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发展状况,在拟定未来生涯发展目标时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将有助于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提高生涯成功的机会。

2.能力的一般趋势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的发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1)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从三四岁到十二三岁,智力的发展与年龄的增长几乎等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呈负加速增长:年龄增加,智力发展趋于缓和。

(2)人的智力在18岁至25岁达到顶峰(也有人说是40岁)。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

(3)根据对人的智力毕生的发展的研究,人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的趋势,而人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是稳步上升的。

(4)成年是人生最漫长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最稳定的时期。成年期又是一个工作时期。在二十五六岁至四十岁之间,人们常出现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5)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体差异。能力高的发展快,达到高峰的时间晚;能力低的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早。

3.能力的最新研究

能力又称为能块。能块包括思块(思维)、行块(行为)和语块(语言)。

(1)思块:分为思块组合能力、组合速度、思维行为沟通能力、思维语言沟通能力、语言行为沟通能力、理解力、判断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

(2)行块:分为模仿能力、灵敏度、力度、耐力、速度、听力、注意力、感知力等。

(3)语块:分为语言速度、语言运用、字词组合、场合运用、概括等。

思块、行块、语块三者是相互关联的。思块在此起主导作用,但是其他两者又可以刺激思块的不断发展。

能块可以通过专门训练得到很大的提高。比如游泳、体操、绘画、武功等就是一种能力的专业训练,也是一种提高训练。同时,会绘画的模仿能力非常好,会音乐的听力非常好,会武功的灵敏度非常强,长期处于官场的语言概括能力很强,做主持人的语言速度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练拳击的力度和耐力比常人要强很多。对能力的研究,可以大大地提高人类个体在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表现方式,从而达到表现自己价值的目的。

案例启迪

泰格·伍兹(TigerW oods)在高尔夫球场上战无不胜,但他曾经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在沙地时表现不佳。他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于是拼命地练习,想要扭转乾坤,但是缺点如同性格,难以全盘改善。因此,后来他跟教练决定改变策略,反以往密集的沙地练习,改成普通次数的练习,不要让这个致命伤太过离谱即可,并将从前沙地练习的时间,用来练习优势,结果他的打球优势更显突出,在比赛时就更加战无不胜了。

能块也可以用“商”来表示,叫做“能商”,它可以说是人体几大“商”之一:智商、情商、能商和钟商(生物钟在人体的作用结果)。智商是社会知识在人类个体的累计,这种累计再还原于社会,使交往的人群都能体会到,就是能商。在别人体会个体的能商时,每个人所掺杂能商的一种偏向,就是情商。比如在美国总统一选举的演讲会上的激情表演,不但是智力、能力的体现,同时也是情力的体现,没有高亢激昂外加各种行为的配合,你的演讲不但没人听,你的总统也是难以当成的。在即兴演讲中,你的语言一直遵循一种方向(目的),在大脑中不断提取和产生与这个方向有关的“原料”,能够构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生物钟在起作用。所以,四商构成了一个人除生命特征以外的一切,四商的结合,简称“智能”。

所以没有人是全能的,个人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扬长避短,做自己胜任的事情,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比勉为其难要明智得多。

(二)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在学习活动和职业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是职业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职业能力可以定义为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

如果说职业兴趣或许能决定一个人的择业方向,以及在该方面所乐于付出努力的程度,那么职业能力则能说明一个人在既定的职业方面是否能够胜任,也能说明一个人在该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1.职业能力的分类

由于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因而我们可以把职业能力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1)一般职业能力。一般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一般的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数学运用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体知觉能力、颜色分辨能力、手的灵巧度、手眼协调能力等。此外,任何职业岗位的工作都需要与人打交道。因此,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我们在职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2)专业能力。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在求职过程中,招聘方最关注的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例如:你去应聘教学工作岗位,对方最看重你是否具备最基本的教学能力。

(3)职业综合能力。这里主要介绍国际上普遍注重培养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跨职业的专业能力。从这三方面可以体现出一个人跨职业的专业能力:一是运用数学和测量方法的能力;二是计算机应用能力;三是运用外语解决技术问题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2)方法能力。一是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二是掌握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三是具备准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力,并能够从成败经历中有效地吸取经验教训。

3)社会能力。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的能力。在工作中能够协同他人共同完成工作,对他人公正宽容,具有准确裁定事物的判断力和自律能力等,这是岗位胜任和在工作中开拓进取的重要条件。

4)个人能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法制的不断健全完善,人的社会责任心和诚信将越来越被重视,假冒伪劣将越来越无藏身之地,一个人的职业道德会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赞赏,爱岗敬业、工作负责、注重细节的职业人格会得到全社会的肯定和推崇。

2.如何培养职业能力

学习资料

源引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践》一书中的《三个石匠的故事》。从前,有人问3个正在干活的石匠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木然地说:“我在混口饭吃。”第二个石匠一边努力敲打石块一边说:“我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活。”第三个石匠眼中带着想象的光辉仰望天空说:“我在建造一所世界上最有特色的大教堂。”10年之后,第一个手艺毫无长进,被老板炒了鱿鱼;第二个勉强保住了自己的饭碗,但只能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泥水匠;第三个却成了著名的建筑师。于是,我们联系现今实际,不难拓展、归结出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的几大意识。

第一,对企业的责任意识。有了责任意识,才会主动承担更多的工作,在工作中能自觉地善始善终,在出现问题时先从自身寻找改进的方向而不是互相责怪、互相推诿。有了责任意识,才会郑重地兑现承诺,才会坚守职业道德,对企业忠诚。

第二,工作中的职业化目标意识。新员工在企业中常犯的错误之一是缺乏主动性,推一推,才动一动,相当被动地成长自己。不懂得自己主动并适时设定上级认可的工作目标,并落实到行动。

第三,对上级职业化的沟通意识。走出校门不久的新毕业生,往往会沿用在校园中与老师的沟通模式,即到期交作业,老师不问则不会主动汇报作业情况。因此,到了企业中也没有向主管主动汇报工作进程的意识,要么上级被迫主动来询问他,要么上司总是不知他在忙什么,造成上下级之间的不默契,影响企业效率和效能,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自身的持续发展。

第四,职业化的协作意识,即团队互利共赢的意识。职业人士在遇到冲突时能做到对事不对人,强调事实,而职场新人往往感情用事,忽略事实;职业人士注重引导讨论程序,而不是主导结果,同时尊重少数意见,避免盲点,力求寻求共同解,而不是多数解。这也是我们走向另一个更为广阔的人生舞台的最大障碍,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第五,不断学习和发展的意识。职业人士,必须不断地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更新,通过阅读、参加培训、工作实践、向先进者学习、辅导他人、自我反省等多层次的学习方式,保持知识结构的与时俱进,并竭力于自身的不断总结与升华。不断思考、总结自己的职业道路,实时确立、修正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在实践中扎实前进……

第六,职业化的礼仪意识。职业化的礼仪是职业化的内在心态、意识和素质的外在综合体现。职业化的礼仪意识,要求职业人从仪容、表情、举止动作、服饰、谈吐和待人接物等方面展现出职业人的良好形象,从而进一步体现企业的良好形象。

以上六大职业化意识,是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更专注于某些特定的方面,不断地磨炼自身的职业素质。当不断磨炼职业素质的过程在稳步进行时,自身所享受的,也必然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从以上的学习资料中,我们可以知道职业能力的意义以及对个人职业素质的影响。下面我们将通过活动来帮助大家去分析、澄清自己所具备的能力及达到的水平,并进一步探索职业能力提升的方法。

动动脑

※我有哪些职业能力?

※我是如何运用自己的能力的?

※有哪些职业能力是我所欠缺而有待充实的?

※我职业能力的强弱与自己未来生涯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关系?

※与我自己能力有关的职业有哪些?

那么,社会需要何种能力的人才?目前国内认可程度较高的观点是总体上把人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要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学术型人才(也称为科学型、理论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应用型人才,又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但无论是哪类人才,拥有较强的职业能力是成为各类型人才的前提。结合有关学者多年的研究以及我国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职业精神、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基本动手能力、口头交流、与他人共事、收集信息、提出和回答恰当的问题、解决问题七项技能是最能影响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因素,下面介绍这些职业技能培养的方法。

(1)培养职业精神。研究者比奇调查发现:“在失业者或无法获得晋升者中,87%的人并非因为缺乏职业技能或知识,而是因为不恰当的工作习惯和态度导致失业或无法晋升”。我国大学生应从自我勉励、诚实、管理时间这些能力入手来培养职业精神。这些能力中有些和性格有关,但往往也和人的成熟度有关。大学生们可能由于种种外因阻止这些能力的提高,但不管怎样,这些能力关乎于未来,必须提高。首先,自我勉励是成功的前提,华盛顿说过,“我们无法确保成功,但我们能拥有成功的资格”。其次,关于诚实不单单指对他人说实话,还意味着对自己说实话。在实践中,这通常意味着对自己做出的承诺负责并成为一个可靠的人。无论在职责内外,做出承诺后却没有兑现都是一种欺骗行为,这样做的人无法获得真正的成功。再次,“能者多劳”这个词形容那些能同时做好多项工作的人,这样的人管理时间的能力都很强。管理时间的前提是做好计划并设定好次序。工作晚完成几天,忘记做作业,抱怨的事情太多,这些都是不善于管理时间的表现。

(2)培养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基本动手能力。良好的精神面貌代表着身体健康和良好的仪表。首先,身体健康意味着你会拥有做好工作必备的精力与敏锐性。健康不仅是千金难买的财富,还是通向成功的直接途径。注重饮食并积极锻炼,参加校际或校内的体育比赛或者参加定期的体育锻炼项目都是好办法,但这些并不是大学期间保持健康的关键。最重要的是获得充足的睡眠并避免“对健康有害的行为”,比如饮酒过量、通宵熬夜,此外在吸烟问题上也要自律。其次,良好的仪表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不是每个人都具有明星般闪耀的仪表,但一个人的自我修饰说明了这个人的性格。同时,外表体现着身份和修养,大学生们必须要决定想让外表传达些什么。

关于基本动手能力。因专业不同,社会对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不同。但是,无论哪个专业的学生拥有快速而准确的打字技术,清晰地记笔记,顺利地发送电子邮件,高效地完成例如核对、整理等方面的简单任务,会提升大学生在学校的锻炼机会和在职场上获得成功的几率。

(3)口头交流。无论是否在职场中,与人交谈都同时要求说与听。交流是一个双向的渠道,只有当说话的渴望与技巧等同于倾听的渴望与技巧时,交流才会有效。说话时的风格、清晰度和组织对话的方式都非常重要。尤其是方式,在交流时一定要紧扣主题,不要绕圈子。当然,交谈要求各种良好的习惯:通过提问来检验双方是否理解,开口一次不要超过半分钟,使用双方都能理解的词汇等。培养沟通技巧的关键是经常思考交流效果。在大学生活中有很多机会,可以同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此外,有关于“人际交往”和“品质/道德修养”之类的课程对大学生都很有帮助。还有,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团队活动也对培养口头交流能力非常有用。通过针对性的学习,大学生毕业时应该达到的水平是:善于发现自己或别人的对话中的误导现象,并易于为他人接受。除我们最常用的沟通方式以外,当众演讲、演示也是重要的口头交流方式。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创造这样的机会,利用这样的机会来提高能力和展现自我。

(4)与他人共处。首先,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并非易事,因为要花费时间,并需要双方的相互信任和尊重。要做好这一点要求对各种因素多加注意,理解它们并保持敏感。幸运的是大学生每天都有与他人培养信任与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的机会。例如,处理好和室友的关系,参加一些公益性的活动。如果,你觉得这仍然很难,那么可以记住卡内基说过的一句话“真诚的微笑”。

其次,团队协作。很多大学生在中学参与过团队协作,但那不同于工作领域的团队协作,和同事的共同利益超过你的同学,衡量标准也已经不是分数。在前面讨论的一些技能中对团队工作的能力至关重要,此外还有一些具体的技能,包括与人达成协议、懂得妥协、召集会议、接受团队分配的职责。也许,在所有团队合作技能中,最重要的是对待程序的耐心和忍耐力,因为团队不会像每个成员想象的那样去运作。总之,在毕业时大学生应达到能够在不同的团队环境下与人合作。

最后,教导他人。也就是完整地去接受一个人,真心地帮助他提高,在恰当的情境下勇于揭示错误并阐明观点。那样,大学生们就不是以学生的速度在提高,而是以教师的速度在提高。

(5)收集信息。懂得如何收集信息对任何工作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必要的信息就无法展开工作。但是,我们经常面临的问题是:面对一项任务,往往无法确定如何入手和去寻找什么。在此介绍一些方式:请教、调查与采访、网络搜索、图书资源。

首先,收集信息首选的方式是请教在相关项目或任务中有经验的人士。其次,调查与采访既可以帮助我们收集信息又是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重要环节。再次,在当今社会计算机的应用和网络的普及,使得Internet上拥有大量的信息和资源。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兼职、实习或暑期打工获得相关的经验。最后,除此之外,各大学的图书馆及其电子资源中蕴藏着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如果大学生不去获取这些资源,那么必将是一个重大损失。

(6)提出与回答恰当的问题。当我们提问的时候有时会遇到对方不想帮忙,或者对方想帮忙但是无法用可行的方式来帮助我们。当我们回答问题的时候也时常会遇到对方的不理解。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这些方式来解决:发现偏差、注意细节、运用知识、合理评价。

首先,要学会如何判断信息的准确度,并了解自身的洞察力和价值观会导致哪些偏差。人称“巴尔的摩圣人”的门肯说过,“大学里所教的知识就算教得再好,也有2/3是不值得去了解的。关键是要学会分辨表面与实质之间的差异”。这说明了,大学是练习发现偏差这一能力的理想场所。例如,小心地判断教师的言行,以及他的回答是否专业,是否能从其他角度来说明问题。以诸如此类的方式来增强评估不同观点的能力,这对超越表象并接近真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或者,自己是否这样想过:“我的成绩不好是因为这门课实在没意思。如果我真的对一门课感兴趣的话,我会学得很好。”当我们接收到来自外部或内部的此类信息时,立刻问问自己这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以及这样的动机对自己的成长有无帮助。

其次,大学生们将发现,成功来自于对细节始终而仔细的把握。无论是实验室里做实验,完成一份会计练习题,评论一篇文章,还是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对细节的关注决定了成败。将每门课程看作是培养注重细节这个习惯的场合,这对大学生们的成绩和未来都有好处。

最后,虽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但是要将其转化为真正的力量,需要人们更有效地运用它。大学生们在大学里参加的每门课程都能提供一种研究方式,不管是社科课程还是工科课程。大学生们在学习与练习的过程中了解这些学科的价值性和局限性。从而,为在将来的工作中寻找“最佳方案”,提出新观点打下基础。还有,关于合理的评价,其实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能练习评价技能。方法是认真制定目标并思考是否完成了既定目标。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这4项技能。当然,大学生不一定非要像专家一样,但是大学生可以在任何工作领域中学着像一名专家一样去思考与决策。

(7)解决问题。与解决问题相关的技能有确定问题、发展解决方案、实施方案。这3组技能以前面的技能为基础,要求大学生培养良好的性格、有良好的交流技巧、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以及良好的调查与分析技能等。此外,解决问题者必须愿意承担风险与责任,并做出宏观的思考,认清问题并采取行动的意愿,这对成功而言是十分关键的。

除上述技能之外,大学生还应该尽可能多地进行各种职业能力的拓展。以此来积累工作经验和培养符合社会期望的情绪、情感,使得在毕业后得到更好的发展前景。

学习资料

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

1.政治鉴别能力

——有相应的政治理论功底,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善于从政治上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非分明;

——具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科学判断形势;

——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依法行政能力

——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法制观念;

——忠实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执行公务;

——准确运用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

——依法办事,准确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以权代法;

——敢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维护宪法、法律尊严。

3.公共服务能力

——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诚实为民,守信立政;

——责任心强,对工作认真负责,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有较强的行政成本意识,善于运用现代公共行政方法和技能,注重提高工作效益;

——乐于接受群众监督,积极采纳群众正确建议,勇于接受群众批评。

4.调查研究能力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实事求是,讲真话、写实情;

——坚持群众路线,掌握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历史、现状和产生的影响;

——积极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预测发展的趋势,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善于总结经验,发现典型,指导、推动工作。

5.学习能力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有良好的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习目标明确,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工作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积累知识与经验;

——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及时更新和掌握与工作需要相适应的知识、技能;

——拓宽学习途径,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他人学。

6.沟通协调能力

——有全局观念、民主作风和协作意识;

——语言文字表达条理清晰,用语流畅,重点突出;

——尊重他人,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一道工作;

——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能够建立和运用工作联系网络,有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

7.创新能力

——思想解放,视野开阔,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勇气;

——掌握创新方法、技能,培养创新思维方式;

——对新事物敏感,善于发现、扶植新生事物,总结新鲜经验;

——善于分析新情况,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8.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有效掌握工作相关信息,及时捕捉带有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制定可行预案,并争取把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

——面对突发事件,头脑清醒,科学分析,敏锐把握事件潜在影响,密切掌握事态发展情况;

——准确判断,果断行动,整合资源,调动各种力量,有序应对突发事件。

9.调适能力

——事业心强,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爱岗敬业的热情;

——根据形势和环境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

——自信心强,意志坚定,能正确对待和处理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

——良好的心理适应性,心胸开阔,容人让人,不嫉贤妒能。

(来源:中国人事考试网http://www.cpta.com.cn/n/

2014/0113/c367920-24102714.htm 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