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推进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思考

对推进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思考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为确保其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与核心竞争力,在高校课程中大力实施全球化教育,并成立了专门的课程发展与管理全球教育委员会。美国大学对国际化课程的重视是不言而喻的。另外,研究生课程设置必须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增设综合化程度不同的跨学科课程,建立综合化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如美国许多学校建立发展跨学科课程的中心或机构,鼓励博士生进修不同学科领域的课程,加强博士生的跨学科课程学习。

对推进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思考

王芳

[摘要]文章分析了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必要性及目前我国研究生课程国际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推进研究生课程国际化进行了思考,提出课程国际化的改革及建设措施:制定符合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要求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开放性、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内容的国际化和信息化;推广全英文及双语教学,营造国际化的研究生培养环境;加强研究生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师资国际化、高层次化;推进研究生中外合作培养,实现教学资源国际化共享;与国际接轨,加强研究生课程管理规范化。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国际化

经济、信息、文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国际化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明显趋势。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是课程的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内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必要性及我国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现状

开设国际化课程以适应全球化态势,不仅顺应了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走势,更是关系到各国的文化主权和民族身份认同,在新国际化时代,“一个具有国际维度的课程已不再是一个附加的价值,而被视为课程质量的一个保证,它是课程得到国家认证及国际认证的一个条件”。[1]因此,构建合理的国际化课程体系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面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国际型高层次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

美国为确保其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与核心竞争力,在高校课程中大力实施全球化教育,并成立了专门的课程发展与管理全球教育委员会。美国大学对国际化课程的重视是不言而喻的。以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范德堡大学的教育管理学为例,在培养目标上,三所大学都无一例外地致力于培养在国际化背景下有效解决教育问题的国际化人才;在课程结构中,哈佛大学在核心课程内开设了若干国际化课程,斯坦福大学几乎所有专业核心课程都是国际化课程,而范德堡大学则从学生的学习环境、实习等方面融入了国际化课程知识。[2]美国教育家普遍赞同课程的国际化不仅仅包括开设更多的外语课程或学习有关其他国家的历史、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以国际视野构建课程体系,用国际视野教育学生,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的文化并使他们在国际上更具竞争力。[3]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国际化虽然有不同的实施方式,却不深入,学生受益较少。如:将国际化的内容融入已有的课程中,在现实中只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能做到这一点,而且由于时间的限制和知识结构的不系统性,这种方法只能使学生粗略地学习到一点他国知识,不能对其有一个比较透彻、深入的了解;开设的国际性课程门类很少,仅仅集中于个别专业;在外语教学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对外语阅读能力而忽视学生对外语的听、说能力的培养,并且对双语教学教师的授权资格没有明确的标准等。纵观全局,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国际化实时方式许多仅仅是流于表面,处于分散不均的状态。因此,我国高校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课程国际化的实施力度,发展多样教学模式,树立学生全球化课程理念,开发国际教育课程,以加快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步伐。[4]

二、对推进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的思考

1.制定符合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要求的培养目标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高速化、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型人才。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提出了“国家鼓励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因此,在研究生培养目标上增加国际化的内容,还应在思想上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能够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广阔视野出发来判断事物,使研究生既能够满足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又能够适应自身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2.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开放性、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1)比较中外课程,借鉴国外一流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

国际化的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由以往的“单一技术型”向多样性的方向发展,研究生课程设置既要加深本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又要拓宽其他专业课程学习,也就是处理好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另外,研究生课程设置必须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增设综合化程度不同的跨学科课程,建立综合化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如美国许多学校建立发展跨学科课程的中心或机构,鼓励博士生进修不同学科领域的课程,加强博士生的跨学科课程学习。[5]因而,在制定、修订各学科专业领域培养方案时,有必要开展中外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调研比较研究工作,借鉴国外已有的成功经验,跟踪国内外研究生课程建设动态,进行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以形成灵活性和规范性、广度与深度、个人兴趣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新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2)课程设置中增加国际化的内容

为了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化工作环境中生存的能力,应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国际化内容,可以有以下方式:

①开设专门的国际教育课程,这类课程旨在使学生意识到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德国、美国等很多高校都设置了类似于“世界文化”的通识教育课程,以促进学生获得开放的国际视野。

②开设注重国际主题的新课程,如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国际比较文化等课程,目标是达到“全球准备”(global preparation)的基本水准。例如,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在大学本科课程中开设了西方文化、第三世界研究等方面的课程,还开设了大量关于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新课程,在其他教材中也开设了许多关于外国的知识。同样,日本的大学也扩大了教育国际化的课程,开设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关系、地区文化、国际史等方面的课程,使学生接受正确反映国际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历史等现状的“全方位的国际教育”。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中只有相关专业开设这些课程,而没有将他们作为公共选修课程开设,这不利于研究生开拓国际视野。

3.提高教学内容的国际化和信息化

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不断加快,只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获取新的学术信息,丰富、更新教学内容,才能开阔研究生的视野,让他们了解、获取前沿性知识。为了适应信息化的社会发展,鼓励任课教师引进原版教材或使用国外教材的中译本,或者在自编教材、讲义中引用国外同类教材的内容及最新研究成果等,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保证研究生课程的时效性、前沿性。新的教学内容,带来新的研究试点和角度,促进研究生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从而为培养出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型人才打下基础。

4.推广全英文及双语教学,营造国际化的研究生培养环境

现在世界上其他非英语系国家正在努力向全英文教学发展,如丹麦、德国、日本等。在德国,很多大学都有德、英双语课程,极大地方便了外国研究生,尤其是来自欧洲和美国的学生。甚至对于许多亚洲等非英语国家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双语课程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使得那些没有德语基础的学生可以跨越语言障碍,依靠已有的英语基础在德国学习。日本的大学为推进课程国际化,积极开展外语教学,特别是开展英语教学。近几年来,日本的许多大学,如早稻田大学、上智大学、庆应大学等私立大学以及如东京大学、九州大学、名古屋大学等国立大学,不但用英语开展课堂教学,而且允许学生用英语撰写学位论文[6]

目前,我们国家的高校留学生数量不够,主要原因之一是绝大多数课程只能用中文教学。因此,为了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我国高校有必要积极推动使用英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并在国家急需发展的专业领域开展双语教学。

以同济大学为例,为推进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化,提高留学生层次,扩大留学生规模,学校启动了“硕士研究生英文班专业建设”项目,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企业管理、环境科学等12个二级学科进行英文班建设,建设目标为学生通过全英文的课程学习,中期考核及论文撰写、答辩等培养环节后获得申请硕士学位的资格。该批课程既可以为那些无法去国外留学的学生提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机会,又可以提高课程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有利于营造国际化的研究生培养环境。

5.加强研究生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师资国际化、高层次化

随着研究生教学国际化需求的增大,对师资国际化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要提供与研究生教育匹配的师资队伍,除了在现有的教师中选拔专业课双语教学师资外,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来实现教师培养的国际化。创造更多机会,选派研究生师资出国进修、学习,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和访问,以便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国际最新动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7]教师的国际交流还有利于国际化课程的开发,教师在国外从事教学研究所获得的海外经验能够帮助其建立一套国际性的课程,使学生不出国门就能获得世界的最新知识,感受多元化的益处。同时,可引进国外留学人员来校任教,或邀请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外国专家、资助学者来校短期讲学,开设反映学科最新研究进展的主题课程,拓宽研究生的研究视野,增强前沿意识。另外,采取措施加强教师对课程国际化的认识。教师的认识与投入对课程国际化的实践性起着主导作用,因此,高校应努力让各学科教师认识到其所肩负的重任,从而使研究生师资队伍真正成为适应教育国际化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整体水平。

6.推进研究生中外合作培养,实现教学资源国际化共享

通过与国外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根据互利互惠的原则,与外方合作学校签订协议,如短期交换生或联合培养双学位研究生项目,互派研究生到对方学校学习和研究,这有利于拓展研究生国际视野、增强国际交往能力和提高学术水平。此外,通过与外方学校开展教学和研究方面的合作,可以引进优秀教育资源,推动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水平,从而达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目的。[8]

例如耶鲁大学文理研究院与英国伦敦大学的皇家霍洛威学院签订学生交流协议(只针对研究生),皇家霍洛威为交换生提供有各自领域内具有领先水平的专家讲授的丰富课程,交换生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学习应对不同的教育制度,也会使他们变得更加独立与自信。

近年来,同济大学在与外方学校正式签署协议,在合作培养研究生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目前开展时间较长且取得了一定经验的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在“城市设计”方向设立的硕士联合培养项目。该项目是在中德双方政府支持下,在中德高等教育机构间深入开展学术交流及合作的框架下,由同济大学和柏林工业大学于2003年签署协议的项目。中德双方教授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并互认学分,每年各互派25名硕士研究生到对方学校学习。在交换学生的同时,教师短期互访到对方学校进行授课、研修和开展合作研究。通过该项目,不但学生得益于德国先进的工程教育,教师也可直接借鉴德国工程教育的理念和授课模式,有利于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研究方面的成长。

7.与国际接轨,加强研究生课程管理规范化

首先,建立规章制度,规范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如建立课程教学评估检查制度,以便总结经验,促进课程的规范化。其次,在研究生课程学时、学分及成绩评定形式等方面,可以考虑采取国外模式,以便国内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能够得到国外高校的认可。最后,实行课程教学“优胜劣汰”制度,制定激励措施,增强研究生师资为人师表、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的高度责任心和荣誉感,对课程教学评估评定优秀者给予奖励;教学效果较差者,先给予警告,若教学没有改进者,取消教学资格;若是导师,则取消导师资格。[9]

参考文献

[1]Huib de Jong,Hanneke Teekens,The case of the university of Twente:internationalization as education policy[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3(7)

[2]祁继霞,罗尧成,孟媛.美国著名大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10(3)

[3]B.B.Tye,K.A.The Global Education,A Study of School Change[M].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2

[4]张小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5][9]张冰红.浅论研究生课程建设国际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5)

[6]樊秀萍.全球化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以中美日为案例[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

[7]赵卿敏.国际化:中国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1(6)

[8]高虹.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国际交流能力——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情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

[作者简介]

王芳,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讲师,上海:2000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