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思考与建议

对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思考与建议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思考与建议雷鸣[摘要]我国加入WTO以来,经济的全球化大大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工程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4]工程教育国际化可定义为将“国际维度”应用到高校工程教育培养的融合过程。国内高校在工程教育对外开放的管理制度与措施尚不健全。

对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思考与建议

雷鸣

[摘要]我国加入WTO以来,经济的全球化大大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工程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本文论述了我国研究生工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借鉴国外工程教育成功经验与发展模式,完善我国工程教育培养和学科体系,促进中外研究生联合培养,优化有利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打造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建立国际产学研合作,推进工程教育和工程师国际认证体系建设和营造本土的国际教育文化氛围等建议,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复合型的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工程教育;国际化;培养平台;创新能力

自1980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培养规模、层次、质量和效益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一个稳定的发展阶段,有力促进了我国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从研究生教育对杰出人才的贡献来分析,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很需进一步完善,与美国研究生教育相比,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除了规模上的扩张之外,质量的提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

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纲要》)颁布,《教育纲要》提出了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和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化改革,科学发展,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并指出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科学研究为基础,社会服务为方向,文化传承创新为引领,形成大学各项功能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办学质量整体提升的新格局。《教育纲要》也指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以此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现今世界,工程技术与科学技术一起,大力推动了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工程技术水平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面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产业转移、结构与升级的挑战,面临着生产工艺落后、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等主要问题,原始创新的现状和需求在质量和数量上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工程技术的交叉融合逐渐成为工程人才创新能力的源泉和动力。[3]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如何借鉴国外工程教育的培养体系、课程设置、管理经验、培养模式,加强和利用国际人才联合培养及科研合作,培养创新性、复合型的国际化的工程技术人才,目前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门课题之一。显然,我国研究生工程教育要满足全球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进行国际化的变革,实现跨越式的快速发展。

一、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概念与内涵

奈特·简将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为将“国际维度”整合到高校的教学、研究、服务和文化等诸项功能中的过程。[4]工程教育国际化可定义为将“国际维度”应用到高校工程教育培养的融合过程。这与查建中提出的工程教育国际化概念是非常类似的,即“利用全球最优的工科生源和教育资源为全球市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5]它就是立足工程实践,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学生互换、学者互访、联合办学、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学习、交流国外新理念及先进的技术,博采众长,以此促进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型工科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并大力推进工程教育和工程师国际认证,立足高校自身特色,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工程教育国际化不等同于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因为工程教育国际化是工程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工程教育国际化也不等同于全球化,因为全球化指出全球经济文化等相互依赖、紧密联系的关系,而工程教育国际化较全球化更为准确描述了当代工程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和内涵。工程教育国际化也不是意味着“全盘西化”,表面上工程教育的国际性与本土性存在一定矛盾,从辩证的观点来看,工程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是内在统一的。研究生工程教育的国际化不仅追求共同的文化特征和国际维度等,同时必须基于我国工程技术发展的现状,土洋结合的过程中,应保持我国工程教育的鲜明的本土文化和精神,“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二、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化面对的主要问题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06年,我国具有工科专业的高校达1650多所,占全国高校的88.5%。[6]虽然我国工程教育取得一些成就,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杰出贡献,但在工程教育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工程设计与实践教育不足、教师队伍非工化日趋严重、课程体系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学科交叉、“产学研”脱钩等,导致工科研究生在工程创新与实践创新等方面先天不足,最终难以得到工业界的认可。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化方面的问题及现状,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工程教育国际化的认识观念不够

高校在工程教育对外开放中缺乏整体规划,不少人认为开展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就是重视学生派出联合培养,没有从高校工程教育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对最终引进国外优质工程教育资源和课程体系认识不足。

2.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规模发展与内涵发展上,很多问题需要归纳和整理。培养责任主体不明确。如在中外管理单位、二级培养单位、导师、学生和科研合作课题等多个要素中如何激励中外工程实践的合作等,都有很多工作需要深化。

3.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保障

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只有在一个规范的前提下进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国内高校在工程教育对外开放的管理制度与措施尚不健全。

4.工程教育数量与质量的矛盾

目前工程教育培养的定位逐渐以满足社会对相应人才的需求为目标,而不再单纯以追求绝对的质量为目标。我国社会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也提出了不同的需求,具有国际视野的跨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匮乏。

5.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评价指标体系

在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中,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工科研究生教育理论与实践缺乏结合。工程教育培养缺乏工程实践和技术创新,“产学研”脱钩。

6.有待完善的具有国际维度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培养具有国际维度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将有利于我国参与工程领域的国际竞争和合作。[7]

三、关于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建议

针对以上在研究生工程教育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要拓展工科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国际化的特殊作用。要实现工程教育国际化,我们必须在多方面努力。

1.转变观念

观念是各种政策制度形成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土壤。不少人对国际化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大都仍停留于“可有可无”的印象,尚未形成国际化的使命感与紧迫感。工程教育国际化已是培养一流工科大学或专家人才重要任务之一。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应取长补短,尽可能将国际视野和行为融入日常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中,以此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和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知识能力。

2.完善工程教育培养和学科体系,扩大中外研究生联合培养规模

具有国际维度的课程体系是所有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为复杂的环节,它不仅是课程质量的保证,也是课程得到国家认证及国际认证的一个条件。工程教育国际化应进行欧美重点大学相关学科教学和培养模式的专题研究,比较国外一流高校相关学科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情况,结合我国高校自身特色,在我国高校工程、科学实验班核心课程制定和开展上稳步尝试与发展。与此同时,投入一定的经费和资源,大幅度提高中外工科研究生的联合培养的规模和层次,积极参与和推进双边学生交流、短期暑期学校、海外名师讲坛等项目,并将其纳入经常性培养计划,利用国内外资源,建立中外联合工程教育实践基地。

3.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在影响工程研究生培养质量诸因素中,导师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教师和校外兼职导师队伍将有利于学生跨学科、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们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潜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接受教育的“通才”也能像“专家”那样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与课程培养环节相比,研究生研究与实践环节中的国际化的重要性得到大家普遍认可,这与《教育纲要》中提倡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的指导精神是一致的。

4.改善软硬件条件,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打造交叉学科平台和产学研基地

大力拓展科研国际合作,将使更多学生有机会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加强中外校校、校企科研合作与交流,打造产学研基地,将大大促进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高等教育国际化离不开各级培养平台、软硬件条件的支持与保障。通过形成研究生中外合作交流培养、鼓励研究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开展海外名师讲坛、建立中外科研合作、举办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等多层次的研究生培养平台,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同时,师生的国际交流,聘请外国专家,校园内的国际化活动等都需要人、财、物的投入。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跨学科协同创新,是新形势下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比如,美国硅谷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因为其有斯坦福大学等一流高校,更重要的是它有一流的技术与资本、技术与市场对接的机制,融合了科学、技术、生产多个要素,大大提高了科技创新及产业化的速度。

5.完善相关管理机制

推进工科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有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来为之提供有力的导向、规范、支持和激励作用。学校研究生部门应组织专门的专职人员、经费预算和监控机制,纳入组织化的运作,在研究生派出、学籍学位管理、海外学生管理及项目评估建立等方面建立相关制度,为中外联合培养项目提供服务支持与制度保障。同时加强学生派出出口的归口管理,做好信息统计工作。另外,国际学生与本土学生的管理仍是两个世界,无形中减少了学生在校国际交流的机会。可以考虑在学生管理上做整体的规划,使本土与国际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接触与了解。

6.推进工程教育和工程师国际认证工作

尽快成立全国性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加强与其他国家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方面的相互了解,如美英等国工程师资格认证组织1997年发起签署的《华盛顿协议》,德国等26个欧洲国家的欧洲国家工程学会联合会等等。使基于各高校特色的认证标准和程序既符合国际惯例,又融合了自身工程教育的传统优势。

目前,国内多数大学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人数基本不超过在校生人数的5%。工程教育国际化不只是具有国际维度的培养课程、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工队伍、中外工程人才联合培养和工程技术国际合作项目平台等,更重要的要具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管理理念、体制和氛围。营造本土的国际化氛围,在中外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走出去,引进来,国内高校可逐步推行不出国的留学,引进国外院校的优秀课程、教材和师资等优质教育资源,工科研究生在国内高校就能完成具有国际维度的学习、研究和实践。同时加大投入,加强校园网、仪器设备等硬件建设。在国际化的氛围下,师生们不出国门也拥有简单便捷的条件与国际学者交流与合作,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学术前沿的最新动向。

总之,工程教育国际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在实践摸索中不断组合与优化。上述关于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分析和建议一定还不够全面,在此仅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少雪.中美两国的研究生教育可以比较吗?[J].复旦教育论坛,2011,9(2):43-47

[2]赵泽宽等.我国工程教育改革问题初探[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87-90

[3]陈瑶等.世界是平的——试论工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增刊):15-18

[4]陈昌贵等.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6):77-82

[5]查建中.论工程教育国际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8-14

[6]计红梅.中国企业家眼中的工程教育[J].科学时报,2007,2:10-11

[7]雷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现状及若干建议[J].大学(研究与评论),2008,1:90-92

[作者简介]

雷鸣,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北京:1000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