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时间:2022-1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便有所发展。改革开放成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转折点,也可谓里程碑。我国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日益增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曲 艺(1)

摘 要: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教育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创建国际一流大学的关键环节。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我国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转变,进而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目标的必然途径。本文探讨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背景、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国际化 发展战略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形势日趋复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我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不断上升,同时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讲是人才的竞争,亦即人才战略的竞争。人才全球化趋势已不可逆转,国际性人才竞争将更为激烈。人才培养是人才战略中极为重要的关键环节,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更成为重中之重。

研究生教育是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就是从全球发展角度来把握和发展研究生教育,使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各国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足够数量和质量的、通晓国际竞争规则的管理和科技人才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关键。(2)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是顺应我国目前经济、文化、信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潮流的重要举措,对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紧迫要求。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背景

研究生教育是关乎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我国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探索、实践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为培养高素质、适合国家发展需求的人才努力探索。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便有所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钱俊瑞同志提出:解放区良好的教育经验以及旧教育的某些有用经验特别是苏联的教育经验,应该成为新中国教育体制的基础。1964年,我国与法国等国家建交,同时高等教育交流也开始发展。为了促进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我国采取了如加强英语教育、建立研究外国基地、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教材等措施。近三十年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既有成果,也有诸多挫折,但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个理念一直在不断潜移默化地发展。

改革开放成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转折点,也可谓里程碑。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自此,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接受和培养外国留学生、教师和专家的国际交流、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等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举措一一展开。我国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日益增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与中资企业展开激烈的全面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主动,我们必须培养出通晓国际事务规则、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商务竞争的高层次人才。

当今世界格局悄然改变、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各国对人才国际化培养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和投入,我国也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进行了积极部署。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3)

我国已经进入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到2020年建设小康社会、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国际化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一流的高校建立在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基础上,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高校自身发展的要求。高校只有充分利用跨国界的知识和资源才能造就一流科学技术、一流大学。(4)推进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战略选择,是我国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必行之举。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不断影响并改变着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与增长方式,同时也加强和促进了各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层面如教育资源方面的交流合作。各国教育不断加大、加深开放,促使各国积极利用全球的教育市场,吸取各国先进的教育理念、知识技术来壮大本国的教育,最终推动全球教育的飞跃性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以来,政府及各高校采取了许多切实有力的措施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外政府协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体系逐步与世界教育机制挂钩,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三十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已经越来越得到国际高等教育界的认同。截至2011年2月28日,已与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39个国家签订了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的政府间协议。(5)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国际社会认可。相互承认学历、学位协议的签署,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显示了政府对推进教育国际化的极大自信,也展示着中国愿与世界各国拓展友好关系的极大诚意,更为国际间学生流动提供了极大便利,为中外学生在更大范围内进一步深造和就业等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名誉博士授予

自1983年,我国开始授予国外有关人士名誉博士学位。这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授予的一种荣誉称号,目的在于表彰国外卓越的学者、科学家或著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在学术、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和卫生等领域,以及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中的突出贡献。截至2010年12月31日,已有241名国外政要、商要、教育界杰出人士被授予我国高校名誉博士学位(6),这体现了我国在国际教育中所受到的重视和认可。

(三)中外合作办学

我国加入WTO后,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教育国际化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将中外合作办学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提出了“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的十六字方针。为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教育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评估与规范中外合作办学,如《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内容》及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另外,教育部建立了网上“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对合作项目进行公布和监督。

截至2011年2月28日,硕士及以上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中,全国各地共有12所合作办学机构,138个合作办学项目。机构及项目地区分布见图1、图2。

img11

图1 我国硕士及以上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分布(7)

img12

图2 我国硕士及以上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分布(8)

(四)联合培养研究生

自1978年,我国每年向国外派出研究生,进行国内外联合培养。为培养国家建设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派出规模不断扩大、派出生源质量日益提高。同时,国家陆续出台了许多公派留学生资助项目以鼓励研究生层次的学生出国留学,如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设立的“国家公派专项研究生奖学金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生项目”等。从2008年起,已连续三年每年派出万人以上硕士、博士研究生到国外留学。同时,我国各地政府也在不断促进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为加快北京市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促进北京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2007年北京市设立了“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逐步建立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12个国内外联合培养基地,每年划拨专项经费资助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国内外联合培养项目。这不仅是我们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良好渠道,也是学习国外先进培养经验和模式的重要途径,同时还可以促进国内外院校交流,推进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

(五)人员的国际交流

目前,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人员数量迅速增长,国际交流形式日益多样。国家不仅支持教师和研究生开展海外交流,同时积极吸引外国专家和留学生来我国开展研究生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大力发展研究生层面的留学生教育事业。通过人员的国际交流,进一步转变了各高校对人才国际化培养的观念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理念;在科研和创新能力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为高校提供并储备了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增强了学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竞争实力;为中外学术的发展合作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树立了国家品牌,提升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

1.出国留学情况

从1978年至2009年,我国出国留学生人数达112万,年增长率达25.8%。其中,50万人已经回国工作。(9)留学教育的蓬勃发展,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留学归国人员活跃在我国的政府部门、高等院校、跨国企业等企事业部门。

2.来华留学生情况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国际影响力的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且层次越来越高。2009年,来华留学生总数达近24万人,学历生人数为93 450名,占来华生总人数的39.2%,其中,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计18 978名,占学历生总数的20.3%。(10)具有国际化特色的高校对留学生的吸引尤为明显,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留学生总数为2 800余人,其中,学历生占75%左右。虽然我国来华留学生总量已初具规模,但世界一流大学的留学生比例都在20%以上,而我国排名前列的大学留学生比例却绝大多数远远低于这个数值(见表1)。

表1 国内留学研究生最多的6所高校外国留学生占在校研究生的比例(11)

img13

3.专家、学者、教师的国际交流情况

近年来,我国政府设立了各种基金资助高校教师出国交流进修,如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设立了“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各高校同时建立配套基金进行资助。专家、学者、教师的国际交流直接推动了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及教学科研的国际化发展。

(六)教学内容、模式的国际化

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国际化取得了明显进展。国内重点高校普遍开设了专门的国际教育课程和国际主题新课程。通过引进国外原版教材、采用双语教学、聘请海外学者讲学等方式有效提升了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水平。

三、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完善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法规体系是保障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实施、规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提。目前我国虽然针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出台了一些法规和规定,但只是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被提到。目前我国缺乏从宏观与战略的高度上适应全球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规范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的法规及相配套政策,而且现行法规自身还应随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情况加以修订、完善和细化。

第二,研究生教育受传统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较大。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理念不够开放,视野不够开阔。培养方案的修订并不能适应国际化办学的需求,传统的模式培养不能适应创新思维的培养,尤其是难以培养出引领国际发展主流的国际化人才。

第三,导师队伍距离教育国际化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导师队伍的国际化更是实现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的最直接保证。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师资队伍中能用外语教学的教师数量不多,能够引领国际一流研究课题的导师不多,能指导研究生用外文撰写文章的导师不多,能与国外教授联合指导研究生的导师不多。此外,部分教师由于学术局限导致研究活力不足、部分高水平教师负担过重等情况都是阻碍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国际化的障碍

第四,合作办学工作有待加强。随着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的发展,一些问题凸显出来。例如,国家相关政策解读不明晰,缺乏细则说明;办学单位分布不均,多数分布在东部沿海等大中城市;合作办学专业范围较窄,硕士及以上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中近半数以上是与管理学相关的专业;合作办学管理不严格等问题。

第五,国家设立的留学项目受益规模较小。虽然我国每年派出人数绝对值较大,但相对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而言,却是比例甚微,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四、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今世界竞争日益激烈,各个国家的发展都要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别国的经验,立足于世界最新成果来培育人才。各发达国家都极力倡导高等教育国际化,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启发性经验。我国在顺应这一趋势的同时,应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法制建设及规范组织管理为先

其一,完善的法律政策是先进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较快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国应尽快细化完善现行政策法规,适时制定新的政策法规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正确导向及保障,同时各高校应针对本校国际化发展制定相应的规定。例如,美国将高等教育国际化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以政策法规的形式予以规范,使之成为国家意志,从而保持了国际化原则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早在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著名的《国防教育法》,该法案从政策和经费支持上成为美国战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立法依据,是当代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全面改革。随后的《国防教育法》、《高等教育国际化备忘录》等法规政策进一步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其二,应成立专门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咨询、决策部门,加强监督平台控制。例如,耶鲁大学为提高耶鲁在全球的影响专门成立了“国际事务办公室”,专门支持各学院、系所、中心以及组织等的国际活动,提高耶鲁及其国际活动的世界知名度,增加耶鲁大学的国际活动在全球的影响力,同时耶鲁大学在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时该机构还负责实现高校—院系—教师三方的双向互动协作。我国高校应借鉴这方面的经验,在各高校设立专门机构,此机构应根据学校国际化发展情况,制定规划,对教师、学生、各职能部门统一调配,推动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纳入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二)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其一,应解放思想,制定符合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培养方案及培养模式。以国际视野构建课程体系,明确培养目标,丰富国际化课程,引进国外先进课程及教材,注重外语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的文化并使学生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美国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事实上是在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吸收别国新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扩展的。例如,哈佛大学力求让每个学生有国外交流的经历;法国综合理工学院要求50%以上的学生有6个月海外学习经历。另外,对于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应区分培养,为培养研究型及应用型人才制订相应的培养计划。鉴于此,研究生培养不能故步自封,应随社会需求及知识前沿的发展进行不断调整。

其二,应引入社会中介评级机构对学校进行教育质量评估,评估的指标应与国际接轨,以便找出发展中的不足,引入优质资源,抵制劣质资源的流入。同时,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教育质量评估有利于我国学位教育的国际认可。

(三)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国际化水平,加强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

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应着力提高导师的语言应用水平(如英语),提高导师队伍的国际化素养,导师的国际化水平提高对研究生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师间的推荐是研究生参加联合培养项目的良好途径。“校际交流合作平台”是学校实现教师互访及学生互换、促进学校与国外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教学及科研的正式交流和合作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大学均已分别与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所境外大学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其中,很多校际合作协议的签订都是院系及导师的科研合作进一步发展的成果。因此,这就要求承担研究生培养的教师要经常走出国门,大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而且要不断地把国外知名学者请进来。

(四)强化国际合作办学的管理

《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只是就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宽泛的规定,很多内容没有细化。应通过细化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积极有效地引导与规范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开展,使中外合作办学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应拓展国际化办学模式,如建立教育特区、特许学校、国际大学城等,稳步发展中外合作办学。

(五)鼓励研究生出国交流学习,参加国际学术活动

出国交流有利于拓展研究生学术视野,提高知识层次。我国应积极鼓励博士、硕士研究生丰富国外学习经验。从国家层面到高校层面应尽量创造机会,提供平台,如通过建立暑期留学项目、设立多样奖学金资助、提供国外留学信息、学术会议信息等途径,大力推动研究生出国交流学习,参加国际学术活动。

(六)大力发展并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层次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

多年来,美国政府不断地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别国的留学生,并由此获得了丰厚的收益。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留学生教育,不断采取措施加强留学生市场的开拓,创造条件扩大招收国外留学生的规模,但要做的研究生国际化,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化改革、制定积极的政策来加快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我们应完善相关政策,并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加大宣传力度、适当增设奖学金种类、改进留学生课程设置、加大留学生学习专业范围,进一步吸引来华留学生。在注重生源质量的同时,国内高校应通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深化改革,加大在优势学科上的发展,力求来华留学生学习规模的扩大以及教育水平的提高。

(七)重点投入,建立起一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较高的示范高校

在激烈的国际教育竞争中抢得先机,在国际化进程中占据主动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尚不均衡,高等教育优质资源过少。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应突出重点发展,以领先高校促全国高校的发展。先建立起一批有代表性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较高的示范高校,可以从有国际化办学特色的高校入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复旦大学等。领先的高校将在发展中不断探索,结合国际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引领国内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潮流。

只要解放思想、科学研究、勇于探索,我国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必将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稳定发展之路。

【注释】

(1)曲艺,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部学位办工作人员。

(2)摘自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MD)2002年发表的“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

(3)摘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六章。

(4)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院长Charles M.Forster提出。

(5)数据来源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6)数据来源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7)数据来源于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2011年3月7日。

(8)数据来源于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2011年3月7日。

(9)数据来源于2010年国家公派留学工作年会

(10)数据来源于2010年国家公派留学工作年会。

(11)除北京大学数据来自网络报道资料,其他数据均来自于各高校网站资料中的学校概况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