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大学城建设的几个问题

关于大学城建设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大学城建设的几个问题20世纪末,我国作出了发展教育产业的重大抉择,并将教育产业确定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从高等教育产业的关联看,大学城建设应牵动武汉市相关产业的发展,获得经济、社会诸方面的整体效益。目前,武汉市正将科技城建设作为目标,并强化其科技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旨。
关于大学城建设的几个问题_科技促进发展

关于大学城建设的几个问题

20世纪末,我国作出了发展教育产业的重大抉择,并将教育产业确定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从教育的特性看,教育既能提供具有非独占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性产品,又能提供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的私有性产品。我国的教育产业发展应以高等教育产业为先导。武汉市作为高等教育大市,具有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良好基础,尤其是江南地区具有建设大学城的优越条件和现实性。武汉市能够创造高等教育产业的竞争优势,并成为我国21世纪重要的高等教育产业基地。2001年11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市长办公会原则同意在洪山区黄家湖建设大学城,将大学城建设正式纳入工作日程。为加快大学城建设,有一些相关问题有待深化认识并努力解决。

一、大学城的战略定位

武汉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洪山区、武昌区,基本上被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范围所覆盖。从高等教育业发展的集中度、规模效应以及社会经济效益考虑,大学城应该是武汉市的大学城、湖北省的大学城、华中地区的大学城和国家的大学城,其战略定位应该是国家重要的高等教育产业基地。以武汉大学城现实及潜在的综合优势分析,福州、长春乃至上海等地正在兴建的大学城都无法比拟,在全国可能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地区。如果将武汉市现有的大学城资源按区划分解和建设,很可能不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配置,势必出现高等教育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的损失,也不利于发挥大学城对武汉乃至全国的重要作用。必须在一个新的认识高度上,集中湖北省、武汉市的相关力量,齐心协力地加快大学城建设。这种战略定位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必须自觉地强化自己的优势,而不是在无意中削弱自己的优势,进而再次与宝贵的机遇失之交臂。

二、大学城的产业关联

大学城建设以发展高等教育产业为主旨,但发展高等教育产业并不是唯一目的。从高等教育产业的关联看,大学城建设应牵动武汉市相关产业的发展,获得经济、社会诸方面的整体效益。显而易见,通过武汉地区高等教育规模以及办学条件改善带来的消费需求,能有效推动建筑、商业、餐饮、交通、通讯、金融、保险、网络、旅游、出版、咨询、科教器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由此形成武汉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武汉地区高等教育产业发展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主要体现在建筑、商业、餐饮、园林等方面,尤其是大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建设,其他方面可以说是刚刚破题。但从深层次的发展看,高校后勤社会化只是一个序幕,高等教育产生的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的。因此,在制定和完善大学城的总体规划中,必须统筹考虑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在发展时间顺序上作出明确的安排。

三、大学城与科技城的融合

武汉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主要在江南地区,基本上被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范围所覆盖。从发展的历史看,先有高等教育机构的密集,后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兴起。这种历史上形成的客观状况,有利于形成高等教育产业的集中度,具备建设大学城的基本条件和优势。目前,武汉市正将科技城建设作为目标,并强化其科技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旨。大学城的建设,将使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一是将进一步强化和发挥大学对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主要技术源作用、创业者摇篮作用以及信息集散地作用;二是将进一步促进和形成高等技术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互支撑。就规模、条件和潜力而论,像武汉地区这种大学城、科技城地域基本重合,高等教育产业能够与高新技术产业相互支撑的状况十分罕见,客观上具备互惠互利、互相支撑、相得益彰、创造竞争优势的优越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加快大学城发展并使其与科技城融合,对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可能是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加快发展的一次难得机遇,也是其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四、大学城对地方发展的重要作用

大学城建设是武汉地区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和强化的过程,不仅能加快实现武汉市由高等教育大市向高等教育强市的根本性转变,而且对武汉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通过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及办学条件改善带来的消费需求,将加快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并直接拉动建筑、商业、交通、餐饮、金融、保险、旅游咨询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城市的综合功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通过大学城建设使高等教育产业加快发展,改变地方产业结构中的第三产业比重,并使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趋向高级化。再次,通过大学城建设形成大学城的品牌效应,使之成为武汉市的又一张名片,带来“注意力经济”效应,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支持“科教兴市”、“可持续武汉”和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最后,大学城建设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向社会提供更多受过更好教育训练的劳动者,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此外,通过大学城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高级专业人才及其科技成果,使武汉市近水楼台先得月,不断提高自身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创造面向未来的竞争优势,并加快武汉市在2015年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五、大学城建设的主要动力

大学城建设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历史、现在与未来,需要有关方面思想上的共识和行动上的协同。然而,对大学城的思想认识上有较大的偏差,在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操作中存在不协调现象。究其原因,大学城建设在发展动力上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利益机制方面。毫无疑问,缺乏相对合理、互惠互利及激励作用的利益机制,客观上会影响大学城的建设进程和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并使多目标决策效益不能到位。在新形势、新背景下,大学城建设的参与者应按照社会分工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政府应该始终充当教育促进者的社会角色,成为大学城建设的规划者、游戏规则制定者和利益协调者。大学应积极转变多少年来束缚自身发展的陈旧观念,自觉自愿地适应大学城发展的需要。企业应在社会责任约束条件下,尽可能去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社会公众则应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本投资意识,自觉参与大学城建设并获得相应利益,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从根本上解决大学城建设的动力问题。

六、大学城建设的着力点

大学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高等教育资源存量的整合,也涉及政府、大学、企业以及社会公众诸方面的协同。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我们还必须考虑大学城建设与WTO游戏规则的适应性,从大学城发展现实需求和长远需要考虑,努力抓好如下几点工作:一是尽快制定大学城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依法规范高等教育产业的市场准入。积极创造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社会化和市场化的社会环境,做好大学城建设的制度安排。二是尽可能通过交流、沟通,减少大学城建设方面的信息不对称性。三是尽快形成大学城建设的共识和利益机制,建立大学城建设参与者利益共同体。四是尽快制定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大学城建设发展规划,并明确发展阶段以及发展优先次序。五是尽可能做到大学城可共享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高效、实用的共用系统。六是通过观念、管理、环境等方面的创新,以创新促进发展,积极推进大学城建设,探索大学城发展的新模式并发挥示范作用。七是根据大学城的特点以及特大城市系统某些方面的脆弱性,制订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和应急系统。八是重视大学城的社区建设,使其成为人们安居乐业并具有成就感和归属感的地方。

七、大学城建设的突破口

大学城建设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很多。因此,必须抓住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问题,并以此作为大学城建设的突破口。不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高校后勤问题一直是影响武汉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事实上,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正是围绕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展开的,尤其是1999年以来取得了明显的进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资源科学重组和优化配置的重要任务。这一重大改革,将促使地方政府及企业更多地承担面向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并与高校实现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社会化及专业化分工。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将大学、政府、企业及社会公众的利益直接联系在一起,由利益机制驱动,共同加快高等教育产业发展进程。以高校后勤社会化作为加快大学城建设的突破口,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论是对人们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观念、思路,还是对人们建设大学城行动,都能起到定向开路的重要作用。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大学城建设参与者的统一行为规范,真正着眼于构建新型社会服务体系,确保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和目标到位,通过加快武汉地区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加速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并由此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产品和服务的发展,为我国及地方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原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第1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