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思考

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思考

时间:2022-0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进程中,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对课程加以统整,既是学校切实履行课程自主权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进一步承担教育责任的表现。课题研究虽然暂告一个段落,但不少问题仍萦绕在我们脑海:如何让教师有时间进一步思考、探究、实践,将一切有效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使教育教学更为有效,大大减轻师生的共同负担。

四、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思考

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进程中,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对课程加以统整,既是学校切实履行课程自主权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进一步承担教育责任的表现。课程统整也可以调动学校的各项要素,包括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学科的建设,甚至对学校文化、学校价值的追求等都可以纳入其中。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学校本着“继承、发展、创新”的原则,对课程统整进行更为精致化研究与实践。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也引起我们深入思考:

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矛盾。通过宏观的课程设计,形成了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以及各类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等,而这一切落到一线教师手上,都只是印在纸上的“文本课程”,需要经过教师的统整,才能真正成为能够到课堂中去实践的“可行性课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可见,学校要帮助教师理解课程,提升课程质量。引导教师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我们认为,教师有效果和有创新的活动,将充分地凝聚在以课程统整为核心思想的“课程创生”之中。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前提。教师的生命质量表现在日常教学中能充分享受教学民主的权利,获得教学创新的机会和能力,感受教师职业的快乐和尊严。

1.如何在统整中实现减负增效提高课堂效率。

课题研究虽然暂告一个段落,但不少问题仍萦绕在我们脑海:如何让教师有时间进一步思考、探究、实践,将一切有效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使教育教学更为有效,大大减轻师生的共同负担。

2.如何在统整中进一步创建有底蕴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建设、发展和育人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历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是学校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超越制度层面而存在的,是一个无形的“场”。学校文化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长期的(甚至是几十年的)不断沉淀积累形成,需要我们一批人甚至几代人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实践能力来努力创建。如何在长期的创建过程中不断形成“三乐”学校文化,使学校能可持续发展值得思考。

3.如何在统整中进一步提高精致化管理效能。

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这是一个学校管理的理想追求。在更多的时候,学校的管理形态是呈现多元状态的,既有文化管理的模式、道德管理的模式,也有制度管理模式、权力管理模式。学校文化管理必须以人为本,高扬以人为本的旗帜,彰显人的尊严和价值。必须为师生才华的蕴积、显现,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和充满人情味的氛围,营造一个相互提携、相互支持、相互宽容、相互学习的文化氛围。唯其如此,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学校才能面对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冲突和整合,形成柔性、合作、共享和宽容的管理机制,促进学校发展。如何面对绩效工资背景下产生的现实问题,来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通过精致化的管理促进学校文化的建设,同样值得思考。

参考资料

1.叶澜等《“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报告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

2.[挪威]波•达林著,范围睿主译《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8月。

3.严一鸣、张才龙、杨向谊等《学期课程统整——学校、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方法论与运行机制创新》,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

4.胡银弟《优质学校创建的实践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

5.刘正伟、黄群艳《规范与个性: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与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10期。

【注释】

[1]❋本课题为2008年上海市教育科研课题。课题组组长:胡银弟。主要研究人员:项晓凤、顾兰娣、朱宏、王萍(大)、顾建平、赵小玲、李敬仁、吴继中、姚红莲、陈冀雯、王萍、李燕华、周雪平、陆叶弟、梁丽群、沈怡、章健等。执笔:胡银弟、顾兰娣、朱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