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

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

时间:2022-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是网络的重要参与者,对他们进行网络道德现状的实证调查研究,可以有效地发现高校德育出现的新问题,对于把握德育主动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此次调查数据说明,被测大学生中的上网率为100%,而且当前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率和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都很高。抛开网络的虚拟因素,该调查结果反映出的是大学生对他人缺乏基本的信任。这表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淡薄,他们在网上的不道德行为状况不容乐观,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随着网络快速传播及发展,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道德观和行为特点等,都正在或者已经发生着变化。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和社交工具,在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道德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网络道德问题。大学生是网络的重要参与者,对他们进行网络道德现状的实证调查研究,可以有效地发现高校德育出现的新问题,对于把握德育主动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调查的对象、方法与内容

为深入了解在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笔者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和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对在读本科生及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涉及武汉市重点本科、一般本科和独立学院三个层次的学校,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25份。其中有效问卷836份。在这些学生中,男生423人,女生413人;人文社科类学生占47%,理工科学生占53%。

调查主要以课堂为单位,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问卷由45个问题组成,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网龄、上网时间和频率等;第二部分是调查大学生具体网络行为特点,如上网目的、困惑、具体的网络行为(包括网上交际和非良性行为)等;第三部分是调查大学生对一些网络问题的看法,即对网络色情、网络黑客等行为的价值判断和网络控制力;第四部分是调查大学生对网络道德教育的态度。

二、问卷调查结果及相关统计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使用及使用率的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在9个学校的836份有效问卷中,有364人网龄在5年以上,占被测大学生的43.5%;只有26人网龄少于1年,占3.1%。在问及每周的上网频率时,有253人选择的是“只要有时间就挂在网上”,占30.3%;其次是在每周3到6次,有234人,占28%。其中,平均每次上网1小时以下、1~2小时、2~5小时的比例分别是11%、37.2%、34.8%;每次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有142人,占17%。此次调查数据说明,被测大学生中的上网率为100%,而且当前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率和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都很高。

(二)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征

(1)上网目的多样化。对于“您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同学们的选择依次为“娱乐,包括游戏、在线视听等”(25%),“人际交流,包括QQ、E-mail等”(23.2%)“查询获取资料”(22.1%),“浏览新闻”(15.6%)等。由此可见,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集中在: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玩网络游戏,聊天或交友,获取信息,学习,通讯或联络等方面。因此,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扩大人际交往、丰富业余生活的重要方式。这足以说明,互联网不仅进入到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还在更深的层次上影响了大学生的行为模式。

(2)存在合理使用网络的困惑。本次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在使用网络获取信息时,您遇到的问题有哪些?”同学们的选择依次为“内容丰富,但良莠不齐”“不知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在网上获取、处理、应用信息存在困难”“不善于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容易被一些不良信息诱惑”“感觉有害信息多,有益信息少”。这说明,网络信息海量且良莠不齐已成为大学生的共识。另外,网上信息真伪难辨是大学生使用网络时最大的困惑。因此,一方面当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网络;另一方面,其获取信息的含金量不高又是影响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最大障碍

(3)网络交际的虚拟性。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在回答“您相信网上交友有真情吗”这个题目时,有56.6%的同学回答“我不肯定,半信半疑”,还有20.5%的同学选择“不可能,网络上的人太假了,虚伪浮躁”。在回答“您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会约见网友”时,有48.2%的同学选择“铁定不会,这是我的隐私,而且现在网络骗局很多”,还有29.8%的同学选择“视情况而定”。在问及“您相信网上购物吗”时,45.6%的同学选择“会考虑,但还是觉得这种方式太悬,心里不踏实”,还有10%的同学认为“不相信,大多数都是骗人的”。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网上交友和购物都半信半疑。抛开网络的虚拟因素,该调查结果反映出的是大学生对他人缺乏基本的信任。在网络世界里,每个人都带着“面具”,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生的这种做法本身无可厚非,但从另一个侧面却折射出了网络道德环境的混乱和管理上的无序。

(4)网上不良行为时有发生。在对大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的调查中,有581人在网上抄袭过论文,占被测人数的69.5%,其中有33人选择的是“极为经常”地引用网上文章而不注明出处。有636人习惯从网络上下载盗版音乐和软件,占76.1%。有24%的同学在网络上发表过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的言论。27.3%的同学在网络上发表过“恶搞性的言论或图片”,14.1%的同学发表过“虚假或真伪不明的信息”,7.6%的同学有“如网络谩骂等侮辱性的言论”,还有1.8%的同学发表过“色情等粗俗信息”。在问及“您是否登录过色情网站,并浏览与色情、暴力有关网站的内容”时,57.5%的同学选择了“从未登陆过”,17.6%的同学“登陆过”,还有5.1%的同学选择的是“比较经常登陆”。该结果显示,很多大学生都存在价值观模糊的问题,不少人都或多或少地在网上有过不良行为。另外,还有20.3%的同学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破解或使用过别人的密码,17.8%的同学在别人不知情时打开过别人的文档或邮箱,19.9%的同学散布过别人的隐私。这表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淡薄,他们在网上的不道德行为状况不容乐观,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大学生对网络行为的价值判断和控制能力

调查显示,有不少大学生对网络行为价值的判断存在很大偏差。在问及“您认为浏览不健康网站算不算道德败坏”时,60.3%的同学认为“不能完全算,但大学生应该懂得分辨和抵制”,18.3%的同学认为“不算,只是好奇而已”。在回答对于黑客行为的看法时,有29.7%的同学选择“很崇拜他们高超的技能”,23%的同学认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违法的行为”,14.2%的同学表示“说不清”。这一方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诸多事物所持的宽容态度;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他们网络法制观念的淡薄。调查数据表明,在回答“您能自觉抵制黄、赌、毒、反动等不良信息吗”时,有605人回答“能”,占72.4%;只有56人回答“不能”,占6.7%。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还是对网络问题持有正确的认识,并具备一定的网络控制能力。

(四)大学生对网络道德教育的态度

问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人说现代社会道德滑坡现象严重,充斥在网络上的垃圾信息以及低俗道德观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您怎么看”,有42.7%的同学选择“基本认同”,26.6%的同学选择“认同”。我们在问及“您认为当代大学生是否需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时,63.9%的同学认为“需要”,还有17.9%的同学认为“非常需要”,只有12.3%的同学认为“不需要”。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引导和教育对策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主体意识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观。学习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网络的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但这同时也要求他们学会选择和利用网络这一特殊的学习资源。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在于,网络中也同样充斥着大量不负责任的垃圾信息。通过网络,大学生接受了过多的有用或无用的信息,远离了传统媒体;大学生浏览信息的速度不断提升,而消化吸收的能力却在不断降低;部分大学生整日地穿梭于信息垃圾间而不自知,导致被强大的无用信息洪流所淹没,学习效率相当低下。目前,网络在多数大学生那里还只是一种休闲娱乐的工具,其传播知识的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在于聊天交友(如QQ、MSN等)、在线视听和玩游戏等。即便是上网获取信息,也以娱乐八卦类信息为主,而对学术科研类信息丝毫不感兴趣,只在完成作业和撰写毕业论文时才会使用。大量没有价值的信息残留在潜意识中会干扰大学生的正常思考,导致其思维能力下降。所以,网络道德教育施行者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信息批判意识,同时教会学生利用信息科学知识,对信息的真伪与良莠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提升他们“思”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科学理性的思维以及崇尚严谨和求实创新的网络学习观。

(2)引导大学生确立健康的网络交往观。大学生是渴望交流、情感丰富的青年群体,而在网上交流时,由于言谈举止都被转换成数字化的符号形式,这种以“不在场”的情况进行的交往,通常使人感受不到对方的反应,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一些在真实生活中不可能为之的不文明举止,甚至有人认为盗窃、入侵等也不是真的犯罪,因为他们只是点击了几下鼠标而已,也不会因此产生罪恶感或恐惧心理,这便加剧了网络交流中的信任危机。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繁重的学习和激烈的竞争,这些客观的压力都使得他们需要找到情感宣泄的出口。于是,网络游戏、网络恋爱等就成了他们普遍喜欢的交流方式,但这些虚拟的社会生活情境,尤其是一些网络游戏倡导的交流观是一种带有偏差,或者扭曲的价值体现,容易诱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失范。因此,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网上交流行为,也是培养其网络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通过教育“软件”的优化,才能使大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同时对社会负责,进而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使其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中自觉地择善而从。

(二)实施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的正面教育

(1)调整高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结构。目前,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因此,我们应将对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的行为规范教育内容增补进教材。在网络深刻影响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新形势下,要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形成自律的道德品质要求,从而实现对网络不良行为的自觉抵制,提高其判断力,增强其免疫力,最终让大学生能用成熟理性的思维来处理现实与虚拟两个世界的人际交往等社会活动,我们就必须将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鉴于此,要将现行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内容进行重组,增加网络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并将典型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案例引进课堂,以真实生动的教学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

(2)开设专门的《网络伦理道德》课程。在国外,《网络伦理学》已经成为许多国家高等学校的必修课。而在我国,这一进展非常缓慢,有些地方还处于空白状态。笔者认为,我国高校也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开设《网络伦理道德》或是《网络法规》等课程。这些课程既可以辅助作为德育主渠道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育,又可以专门地介绍计算机网络发展中产生的人类精神文化生活领域的相关伦理问题反思。比如,详细介绍网络黑客的起源、发展以及黑客哲学等有关网络的非技能知识,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到事物的两面性,即黑客文化虽然包含自由的、反传统、反权威的精神,但其对他人系统的任意妄为,以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来实现自我价值的个人英雄主义或满足私欲的做法又是极不道德的。这样,既可以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又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拓宽不同兴趣爱好同学的知识面,满足具有个性差异学生对学习的不同需要。

(三)拓展数字化环境中灵活多样的教育新途径

当前,大学生几乎100%的拥有手机,且90.8%的手机具有上网功能,短信、微博、微信等都是他们使用最多的功能。所以,手机网络媒体理应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全新载体,客观上将高校德育工作阵地推向了信息网络的最前沿。而目前,在手机网络这个新领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一片空白,但是,开发手机媒体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功能,并将其有效地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却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利用手机媒体,可以快速、及时地反馈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其对学校以及教学管理、服务部门等的意见,实现对校园重大事件的及时播报,能够对师生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进行及时沟通。所以,手机网络亦可成为理论宣传的重要平台,引领正确方向、培养审美情趣,帮助大学生形成网络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法律意识、道德规范等,引导大学生克服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

此外,很多大学生喜欢上网玩游戏,如何对大学生游戏玩家进行有效地引导,将网络道德教育的要旨融入“严肃游戏”,实现寓教于乐的隐性教育目的,也是数字化环境下高校德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开发适合中国大学生的游戏软件,将德育理念、行为规范、品性塑造等内容渗透于网络游戏中,充分发挥其沉浸式教育功能,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王渊 丁振国 陈华文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4)

参考文献

[l]李林英,张毅翔,任容.当前大学生生存方式的现状与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

[2]曾凡颖.严肃游戏在中国[J].科技智囊,2010,(5).

[3]易鹏,李荣华,徐晓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求调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1).

[4]陈宁.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调查及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6).

【注释】

[1]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生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科研开放基金项目“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DXS2012017),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研究项目“基于科技伦理视角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构建及其在微博时代的应用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