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性道德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大学生性道德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时间:2022-09-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的性道德教育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这对于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为避免性道德价值混乱而进行的大学生性道德教育无疑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研究则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总之,大学生性道德存在的问题主要由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人类的性道德教育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只不过在远古时期,道德还仅仅表现为崇拜或禁忌,性道德教育就存在于对性和生殖的崇拜和禁忌的各种仪式和集体活动中。在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对性的态度较为开放,人们的性行为几乎没有什么约束,性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繁衍后代;而中国在宋代以前,国人的性观念开放而不神秘,房事养生、性保健措施应用十分广泛,性道德教育主要以传统习惯、社会风俗的形式存在。西方在中世纪,中国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受到宗教神学和封建礼教的强大影响,性道德教育均以“禁欲教育”的形式存在。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观念的变化,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思想冲击人们的头脑并被部分人践行,性行为的随意性逐渐增强,性犯罪数量逐渐增多,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之后,引起了教育界对性道德教育的深刻反思与重新定位

(一)国外研究现状

尽管性道德教育由来已久,但现代性道德教育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性科学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20世纪初的西方性道德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学校和社区教育为辅,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当时的性病传播和私生子等问题,教育的内容是反对“性”,要求节制性欲,注重传统伦理规范,教育方式多为灌输、恐吓、压制、惩罚等,其实质是“禁欲教育”。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西方“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传统价值观的解体带来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的高扬以及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对旧有的价值观的冲击”[28]造成了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导致了性观念、性态度的深刻变化,自由主义性道德占据人们的头脑,原有的道德教育方式受到挑战,由此推动了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

西方国家对现代性道德教育没有专门的研究,更加关注性态度,而很少直接涉及性道德。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性态度主要有四种:交易(business)、分享(communion)、生殖(procreation)、灵性(spiritualism)[29]。也就是说,在现代西方文化体系内,性行为既可以是双方的一种买卖行为,也可以是双方自愿的共享行为;既可以繁衍后代为目的,还可以追求双方在精神上的融合。在他们看来,性行为与人的其他行为在道德上没有特殊性,均遵循同样的道德原则,那么怎样决定一个具体的行为是道德呢?往往有这样三种学说或原则,第一种是规范伦理学理论,主要包括伦理学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康德主义、规范性道德相对论等;第二种是日常人们所公认的道德行为准则,如做人要守诚信,推己及人等;第三种则是人们根据所讨论的具体问题而提出的某些具体的原则,以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30]所以,“决定它们(性行为)是否是道德的完全要看它们是否违反了一般的、得到辩护的道德规则。只要性行为不涉及欺骗、利用、强迫等违反一般道德要求的情况都是可以接受的。”[31]可见,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性行为双方可以没有情感和婚姻上的责任和承诺,单纯以追求快乐为目的性行为,只要遵循自愿的原则,就符合道德规范。事实上,性态度与性道德的内涵是不同的,性态度侧重于性行为的目的性,往往并不涉及道德评价[32],而性道德它进一步规范了个体的性行为,使之在达到目的的方式上遵从一定的道德约束。

由此可知,在西方尽管也注重道德教育,但对性道德教育却没有专门的研究。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西方国家在道德教育改革过程中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从价值澄清理论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应对,再到品格教育的复兴和关怀伦理模式的应对,无不显示出西方国家在价值观多元背景下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视,在性道德教育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后强调以学生良好品德塑造为基础,把性爱与责任结合起来。这对于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为避免性道德价值混乱而进行的大学生性道德教育无疑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现代性道德教育晚于西方国家。20世纪30年代,中国性教育的先驱张竞生博士谈到:“说及性教育问题,关乎人生比什么科学艺术更大……况且性教育不止是在肉体与病形上的讲求,它的最重要的任务乃在考求由性所产生的情感与文化的主动力在何处。”[33]他强调了性教育要注重情感和道德方面的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多次指出要对青少年加强性卫生知识的教育,对推动我国性道德教育做出过很大贡献。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研究则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学者开始从青春期生理卫生着手,关注对青少年的性教育;从大学生性道德的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着手,对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目标、原则、内容、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

1.对当代大学生性道德现状的描述。面对当代大学生在性方面表现出的种种现象,李淑兰等[34]认为:大学生传统性道德观念逐渐淡化;边缘性行为普遍,核心性行为增多。王椰、刘震祺[35]则认为:大学生以尊重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两性交往;选择配偶的理想性色彩浓郁;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较理性;性道德观念较开放,但遵从社会公德;部分学生的性道德观模糊,性道德责任感不强;极少数学生只求性欲、物欲的满足,轻视社会公德。孙萍[36]认为当代大学生性观念日益开放,性道德严重滑坡;性行为失范。王挺[37]认为: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和未婚同居表现出极大的宽容性;对婚外性行为有一定的赞同度;对贞操观的重视程度不高,持相对开放的放纵态度;对性行为失范中的乱性行为较为理解和认同。总之,大学生性道德现状主要表现为传统性道德观念淡化、性道德价值取向模糊不清、性道德责任感不强、性行为失范。

2.对当代大学生性道德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王椰、刘震祺[38]认为大学生性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中外性道德观的冲击;政策保障的不足;校方重视不够;家庭、社会的负面舆论。孙萍认为[39]是大学生自身性生理成熟前倾与其性的社会成熟滞后之间的矛盾;传统的“不教育”与网络时代传播媒体的“泛教育”的影响;现存的性教育中仅限性知识教育的误区影响。王挺[40]认为是大学生自身性生理和性心理特点的影响;传统文化与当今多元文化的影响。总之,大学生性道德存在的问题主要由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3.对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目标的研究:雷湘竹[41]认为,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有“真”“善”“美”的导向,从而促使大学生形成“自主、负责、真爱”的性道德观。除此之外,其他学者尽管也谈到了性道德观或性道德价值观,但很少涉及目标和导向问题,使得大学生性道德教育没有明确的方向。

4.对大学生性道德教育原则的研究:雷湘竹[42]认为应遵循价值引导而非价值中立;个人私事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男女平等;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三位一体原则。王静[43]认为应遵循科学性、实践性、主体性和互动性原则。曾强[44]认为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正面疏导;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总之,要使大学生性道德教育富有实效性,就不能随心所欲,也不能照搬国外道德教育的经验,而必须坚持特定的原则。

5.对大学生性道德教育内容的研究:刘卫林[45]认为包括传授科学的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遵循基本的性道德原则和规范等;曾强[46]认为要加强性责任教育、性心理教育、人格教育、性知识教育、性法律意识教育等等。总之,大学生性道德教育内容要丰富和全面。

6.对大学生性道德教育对策的研究:雷湘竹[47]认为要将性教育纳入课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性道德;重视隐性教育,建设良好的性文化;开展性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的性道德升华。贾振香[48]认为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性观念;培养正确的恋爱观和家庭价值观;加强性道德的自律性;张丹丹[49]认为应该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巩固社会支持的中间环节;加强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总之,大家都认为应该从树立科学的性道德观、开设性道德课程优化校园环境以及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结合等方面解决大学生的性道德问题。

总之,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首次探讨性道德教育以来,学者们在大学生性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当代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开展的确起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的薄弱环节。

第一,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方向不明确。学界普遍认为,大学生性道德教育必须注重大学生正确的性道德观、性道德价值观的培养,但在多种性道德观并存的当代社会,什么样的性道德观、性道德价值观才是正确的?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性道德教育,我们需要大学生遵循什么样的性道德原则和规范?当代大学生需要树立什么样的性道德观、性道德价值观?等等,这些方向性问题必须要首先明确和界定。

第二,对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原则、内容,特别是方法的研究还十分薄弱且需要整合与重构。大学生性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今后的研究需要从性道德价值观的培养着手,以增强大学生的性道德能力作为具体目标;需要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价值澄清理论等国外道德教育理论进行借鉴和超越;对大学生性道德教育要遵循的原则和达到的目标进行梳理论证、对其内容特别是方法进行整合与创新

第三,大学生性道德教育还没有跳出传统的说教与灌输的模式束缚。毫无疑问,目前的研究成果对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但仔细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性道德教育并没有跳出传统的主要依靠灌输与说教,从外部把所谓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向大学生个体内部“输入”,并要求学生统一接受与遵从的道德教育模式,因而难以取得实效。尽管近年来也有高校教育工作者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能力”着手在突破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方面取得了成效(钱广荣[50]2007,费长江[51]2012,郭超[52]2013),但在大学生性道德这个特殊的领域,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的阴影和弊端并没有消解,以提高大学生性道德能力为目标的性道德教育创新模式的研究还几乎没有学者涉及。

因此,本研究正是针对这些薄弱环节而展开,旨在为当代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奠定基础、指明方向,从而推动当前我国大学生性道德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发展,为引导大学生的性道德成长,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尽一点绵薄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