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德育现状

研究生德育现状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经中央批准,中宣部、教育部启动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工作,并将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00年教育部社科司对“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中,研究生课程满意度仅为48.3%,说明德育主渠道的教育作用与培养初衷出现了很大偏差。

研究生德育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2010年,经中央批准,中宣部、教育部启动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工作,并将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目前,硕士研究生必修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选修课《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和博士生必修课《我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选修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五门课程,希望通过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人,提高研究生理想信念的坚定性,提高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但在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内容、整体设计以及教学效果上还有许多难以解决的不足。

(一)德育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小学德育内容是爱国主义、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和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主要强调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中学德育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主要强调公民意识、集体观念和处事原则。大学生主要是世界观、方法论学习。长期以来,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共产主义人生观和共产道德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爱国主义、国家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道德和纪律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由于受应试、社会环境等影响,中学生德育内容内化程度不高。大学德育课程内容在中小学都有涉猎,加上研究生比本科生更高一个层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缺乏兴趣。

(二)德育课程整体设计不尽如人意

从1984年中宣部、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开始,3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历了分散、盲目、随意等阶段,逐步系统化、规范化、有序化。但在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意识形态教育与道德品质教育、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国家政策价值取向与大学生群体需求的四个矛盾平衡中还没有好的举措,尤其缺少《思想政治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等顶层设计;没有对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不同教学和考评方式;课程内容编写内容单调、单一,没有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青年人的使命和担当、中华传统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丰富的现实材料。

(三)德育课程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2000年教育部社科司对“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中,研究生课程满意度仅为48.3%,说明德育主渠道的教育作用与培养初衷出现了很大偏差。一是任课教师之间缺少沟通交流,整个教学过程很难给研究生一个相对完整的课程印象和理论教育;二是教学内容与现实热点问题的结合、对时代重大问题的把握还不够,缺乏与其他国家社会主义探索实践作比较研究,缺乏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介绍,课时偏紧使有些教学内容不够充分,教学讨论不够展开;三是教学内容没有针对不同专业设计不同内容,并体现在教材中;四是理论对实践的分析和指导不够,需要深化各学科理论的支撑,如何与各学科理论衔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