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二节国外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第二节国外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美国已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二)美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与途径现代美国的生命教育大致分为品格教育、迎接生命挑战的教育、情绪教育三部分。在美国,家庭和社会承担了大量的青少年生命教育职责,并通过多种方式推广生命教育。

第二节 国外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一、美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由死观生,生死互渗——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结伴同行

(一)美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背景及内涵

美国的生命教育最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目前死亡教育成为美国生命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和内容。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开始探索有关死亡教育的问题。他们强调生与死的一体两面关系,主张从“生死相联、由死观生”的角度考察人的生命与死亡。死亡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合理合意的生死智慧,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消解生命的威胁,进而唤起青少年对生命的热爱(3)。1963年春季,由罗伯特·富尔顿(Robert Fulton)在明尼苏达大学开设了美国大学的第一门死亡教育正式课程,1970年在该州的哈姆林大学举行了第一次有关死亡教育的讨论会。死亡教育作为教育学和死亡学的分支学科,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美国大学学院开始有计划地系统推广,而后扩及中学、家庭社会。到了1974年,全美大学学院设有“死亡与死亡过程”等课的达165所,中学程度以上有关死亡教育的课程已达1100所以上(4);1977年,美国《死亡杂志》创刊,将生命教育定义为向社会传达适当的死亡知识,并因此造成人们态度和行为有所转变的一种持续过程;赵可成博士在1992年的报告中说,美国目前有52%的医学系及78%的护理系都设有三个必修学分的“死亡濒死”课程(5)。美国死亡教育既讲述客观事实,又探讨主观热点问题,比如:探讨死亡的生理过程、自杀的原因及防治等相关知识,选择殡葬服务或者选购墓地的具体细节,界定死亡和思索人死后会发生什么等哲学和伦理学问题。死亡教育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支持,包括在高校各个学科开设课程。在大多数课程里,讲述了个人如何提高对事实的把握,其中介绍了人们在遭遇和处理死亡时的大量方法。

奠基于1968年华特士提出的生命教育思想,美国生命教育的内涵是“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到1976年,美国有1500所中小学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20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已基本普及。目前,美国已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生命教育在美国的诞生和普及绝非偶然,它有着丰富的思想文化渊源和强烈的现实需求。其思想渊源主要为:源于古希腊尊重个体价值的生命哲学思想,美国深入人心的张扬生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在实用主义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追求生命自由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著名精神导师雪莉•阿南达•摹提吉思想影响下华特士建构的独特的“生命成熟观”等。美国大学生生命教育也是应对社会危机的策略之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提出生命教育就是为了解决青少年中出现的吸毒、自杀、他杀、性侵害等危害生命的危机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二)美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现代美国的生命教育大致分为品格教育、迎接生命挑战的教育、情绪教育三部分。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教育部门提出了“新品格教育”理念,“新品格教育”的提出是对当时青少年早孕、吸毒、自杀、暴力等现象的反思,目的是让学生树立客观的道德价值观,形成于人于己都有利的良好品格(6)。美国道德教育试图通过灌输和强化传统文化中永恒的价值和精粹,从复归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上制衡现代性中的激进,匡正科学技术的极大膨胀所造成的危害。品格教育的核心观点即认为核心伦理价值是形成优良品德的基础;通过课程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核心价值观是品格教育的主要途径,其具体做法是重视人文学科的价值观教育,重视理工科的伦理道德教育,所有老师都承担起有意识培养学生品格的职责(7)。迎接生命挑战的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主体部分,一般通过课程、活动等形式实现;情绪教育则渗透在死亡教育等内容之中,一般通过活动的形式来实现。美国学校还十分重视对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神学等,在人文教育中渗透着大量生命教育的内容(8)。目前美国的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从道德教育、善待生命、婚姻与性健康、环保教育、热爱劳动、爱的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职业与生存教育、家庭教育、死亡教育等方面展开讨论。

美国高校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生命教育。美国的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美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并不以独立的课程形态出现,而是渗透在道德教育、职业与生存教育、死亡教育等专题教育、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比如:美国的一些高校在进行人生规划与人生教育时,曾要求学生给自己写“墓志铭”,在感知死亡中体会到不应虚度人生。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点内容,比如道德教育和死亡教育等则独立设置学科和课程,为理工科学生开设《科技伦理学》,为医学院学生开设《医学伦理学》;美国还开设死亡学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培养专业人员;美国高校的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教学方法丰富,主要有讲授法、阅读指导法、欣赏讨论法、模拟想象法、亲身体验法等,还特别重视采用随机教学法和自我教育法(9)

在美国,家庭和社会承担了大量的青少年生命教育职责,并通过多种方式推广生命教育。以死亡教育为例,美国教育界及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家长与教师都应该负起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责任,实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社会则主要进行研究和宣传,还承担为专业人员交流学习提供机会和经费等职责。由死亡教育咨询协会(ADEC:Association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等组织提供的大学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为死亡教育提供了实现途径。美国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还成立了“死亡教育咨询协会”“美国自杀学协会”(AAS: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uicidology)等各种专业协会,出版了许多专业及普及性的书籍和杂志,如《结局:死亡和濒死杂志》(Omega: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死亡研究》(Death Studies)等杂志,各种书籍、影片、视听教材不计其数;美国利用网络开展生命教育,开设有生命教育和资源网(LEARN:Life Education and Resource Network)等;美国制定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生命教育计划,布什总统任期时在2006年的《国情咨文》提出的“帮助美国青少年计划”在全美范围内实施,希望通过家庭、学校和社区三大领域中富有爱心的成年人(父母、教师、教练、圣职人员、邻居、指导员等)的3C(Care、Connect、Commit)行动,挖掘青少年的全部潜能,帮助青少年应对所面临的挑战。

美国生命教育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一大批以生命教育为事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者,目前他们站在世界教育潮流的前端,立足于美国生命教育的现状,将目光关注到以下的领域:在科研和实践之间架桥梁,以便科研成果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立足于变化着的背景,阐明当前死亡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目标;响应达成全球一致观点的呼声,在集中关注与品格、死亡、濒死、生存、发展、幸福有关的个人经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灾难、战争、恐怖主义、环境污染等全球范围的生存和死亡问题作为重点关注的内容。

二、日本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尊重人性,敬畏生命——在道德教育中体现生命教育内涵

(一)日本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背景及内涵

从日本古代到近现代,有许多对生死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学者和名人。如日本高僧日莲(1222—1282)在御书中教育门徒说:“当先习临终之事,然后习他事。”这种看法与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主张是一致的。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注死亡教育的研究,并逐步在一些学院开展死亡教育,日本的上智大学自1982年以来一直坚持举办死亡教育讲座(10)。1984年在上智大学成立了“生死问题研究会”,每年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目的是希望人们互相倾诉、安慰,进而寻求生活的价值,学习照顾濒死、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思索生命与死亡的意义等。自1973年开始,淀川基督教医院以“临终照护”团队的形式,开展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关怀照护。自1975年以后,有关死亡话题的出版物迅速增加,日本出版界先后出版了《生与死的思考》《人的临终卷图》等多本拥有众多读者的书籍。1977年成立了“死亡问题临床研究协会”,医学界对于临终关怀的开展显示了相当的兴趣(11)。铃木正子1990年时曾就手边拥有的约150本有关死亡问题的书籍,按年代顺序进行统计,调查结果如下:1965—1974年为10%;1975—1984年为60%;1985—1990年为30%。目前死亡教育在日本仍然盛行,例如有名的寒冷教育,目的是想要让学生从小就面对严峻的生存环境,在适应的过程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信心和力量。东京外国语大学铃木康明教授从1997年起开始至今持续开设了《从生到死当中学习——死亡教育概论》课程,第一年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就超过500人,可见学生对这个主题的关注度之高。

自1964年日本学者谷口雅春著书呼吁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以来,经由死亡教育的实践,针对青少年自杀、欺侮、杀人、破坏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日本于1989年修改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目前,日本的教育体系将生命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在道德教育中体现生命教育的内涵。进入21世纪,日本将德育目标表述为“将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观念贯彻于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具体生活中,为创造有个性的文化及发展民主社会及国家而努力,进而培养对和平国际社会作出贡献的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以培养作为基石的道德情操为目的”。日本政府还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将德育目标具体地分解到小学、中学和大学各个阶段。各阶段的德育目标分别为:幼稚园和小学培养适合21世纪社会生活的道德萌芽意识,中学培育尊重人性的精神和敬畏生命的思想;高中和大学培养具有主体性精神的日本人。日本现行之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目标充分体现了日本教育独特的思想文化渊源和紧迫的现实需求。

(二)日本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日本政府认为在学生中不断出现的道德荒废现象与能力主义的教育政策、考试竞争过热化紧密相关,因此制订了以培养生存能力和丰富人性为中心的道德教育内容,并将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培育丰富人性的道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对于美的东西或大自然存感动之心、柔软感性的培养;重正义、公正的心;重视生命、尊重人权的心等基本的伦理观;对他人体贴的心与贡献社会的精神;自立心、自制心、责任感;与他人共存共荣,宽容异质(12)。生存能力即“活出生命力”,是在变化激烈的社会,在所有场合与他人协调并能自律的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个体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重点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确实的学力和健康的体力。日本大学生道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大自然教育、人格与个性教育、纪律教育、劳动与职业道德教育、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国际化教育、生活教育、健康教育、“为死所做的准备”等方面。其中,人生观教育是日本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包含三个层面:珍惜生命,尊重人性;追求生命的价值,展示生命的意义;正确处理自己同他人、自然及社会的关系。

日本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策略及途径主要有:编制并分发《心灵笔记》教科书;聘请社区人才及各种专门领域杰出的社会人士为各校的“心灵导师”;为充实道德教育,与师资培训机构合作研究开发教材教法;为提升教师指导能力,开办教师在职研修活动;教育部自2003年起实施《丰富的体验活动》促进计划,推展体验活动;支持家庭教育,建立社会支持系统;集合全社会的力量,加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设施的营造。日本在“特设道德时间”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综合学习时间”来培养“丰富的人性”和“生存能力”的新的道德教育政策,完成了大学生道德教育从德目主义德育模式向混合德育模式的转变。日本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主要为:开设《日本事情》《日本人与日本社会》《日本传统文化理解》《国际理解》,按照教材和大纲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并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讲授不一样的内容,日本大学的教育系或教育学院的学生必须学习专门改进了的“德育和专门活动”课程,以及全部规定的学科,必须获得德育的基本学分(13);大学德育课程并不统一,但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相关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注重通过校内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社会上的传播媒介、网络、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日本还特别注重发挥诸如电视台、大企业公司等社会的力量,拓宽德育和生命教育渠道。

日本还通过各种主题教育途径深化大学生生命教育。近年来日本流行的“余裕教育”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青少年认识到生命的美好和重要,恢复天真烂漫的本性,积极面对和承受挫折;一些民间机构也组织了“心的关怀”“笑的运动”等生命教育活动;日本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和生存本领,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丰富而实用,有关防震抗灾等方面的意识和知识教育,普及程度相当高,在日本有一项训练叫“人工心肺复苏”,要求所有的中小学生都必须过关;其自杀干预计划非常细致,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可操作性。

三、英国、澳大利亚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一)英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全人教育、全程教育——在正规教育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

据中英网报道:英国巴斯大学死亡与社会研究中心和英国殡葬司仪协会达成价值15万英镑的协议,创立了公共基础专业课程,并于2006年秋季开始招收研究死亡与社会学的硕士研究生。巴斯大学表示,该专业最主要的不是教学生如何抬棺材或处理尸体,而是希望让学生更多地去了解如何面对失去亲人的伤痛,如何慰问人们的心灵,还有如何处理大规模死亡的情况。

20世纪80年代,查尔斯王子鼓励特德·诺夫斯先生将生命教育传至英国,他认为青少年吸毒所带给社会的负面结果,更显得生命教育是一项最重要的工作。1986年初,英国第一个流动教室在Varity Club(多样化俱乐部)的赞助下产生了;1987年,成立了慈善信托机构——生命教育中心英国基金会;至1995年,20多个流动教室普及至英格兰、威尔士和贝尔法斯特等区。英国把生命教育理解为一种全人教育。因此,英国的生命教育内涵既包括促进个人的社会化发展,还包括实现个人的健康与幸福,强调学生需要了解自我,以正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尽可能地维持自己与他人的安全,容允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化发展,保持独立的精神和责任感,达到灵性、道德、社会及文化之发展的全人目标。

英国的生命教育关注生活,其教育主题和内容尽可能地包含学生人生及生活的历程,着重探讨与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从知识、能力和理解三方面着手,使学生具备一个有学识的公民应有的知识,发展和提高探究问题与沟通的技能,发展参与解决负责任行为的技能。生命教育课程中包含了“失落体验和悲伤”、“为死所做的准备教育”、“健康教育”等主题。

《柯瑞克报告书》(Crick Report)明确指出英国生命教育采取渗透型实施模式,在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的基础上,还把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渗透在各种相关的课程中,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提升对生命的认识,最常见的做法是将生命教育渗透在历史、地理、英语、艺术等与生命教育课程内容、背景、教学和学习方式相近的科目中,同时认为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能对生命教育作出独特的贡献。比如:在生物课程中,教师可以以生命为题,解释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死亡和人类的生老病死的过程(14)。英国生命教育作为跨领域课程被英国政府纳入国家和学校的正规教育课程,这项措施成为英国当前最重要的教育改革政策之一。为了配合生命教育的开展,英国政府加强了对教师的在职训练,促使教师在教育在过程中焕发出个性的光彩并展示出人格的魅力。总的来看,英国的生命教育受德育德目式教育模式的影响,政府的干预力度很大,教育途径以课程为主是其主要的特色之一。

(二)澳大利亚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生命至上,生命独特——对生命负责是公民的责任

特德·诺夫斯先生于1979年在悉尼创立澳洲“生命教育中心”,通过“长颈鹿Harold”的形象,专责推广反吸毒的预防工作。在澳大利亚,生命被视为高于一切,对生命负责是公民的责任。一个人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也属于家庭,属于国家,如果不珍惜生命就是对家庭不负责任,对国家不负责任。

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强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澳大利亚中小学设立生命教育中心,其目的在于协助学生发展社会技能,包括发展学生的决策、沟通能力,预防吸烟和吸毒,将酗酒和吸毒的伤害减至最低等。澳大利亚注重建立健全生命教育中心和学校的共生伙伴关系,注重家校双方的互动沟通,并透过流动教室的教学人员、多媒体的科技和交互作用的教学协助,传达生命教育的意义。澳大利亚政府经常通过各种媒体告诫公民要教育孩子对生命负责,比如遇到任何意外情况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保护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其他;家长经常教给孩子各种保护自己的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例如如何在灾难中逃生、如何逃离暴力等,还会带孩子去教堂、参观坟墓体会生死对比,模拟意外事件情景让孩子选择;学校鼓励学生一旦有点儿情况,哪怕只是受一点轻伤,都要向学校报告;社会形成了将建设安全的社会环境作为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的良好氛围。澳大利亚大学生生命教育渗透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之中,通过心理健康咨询、危机事件处理、就业指导服务、校园文化活动和思想道德教育等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同时,宗教影响、法制健全、诚信管理和官员的示范等也是澳大利亚生命教育的途径。

澳大利亚人的自杀率在全世界是很低的,一方面是因为福利好等原因,另一方面则是公民受教育程度高,珍惜生命的教育开展得好。澳大利亚大学生思想活跃而又文明守纪、充满朝气而又勤奋刻苦,这与隐形存在着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生命教育息息相关。

四、德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做好死的准备,从善良出发关爱生命

德国人相信人在脱离凡尘之后,将到另一个世界生活。德国对青少年开展的死亡教育,又称为“死的准备教育”,德国出版了《死亡准备的教科书》,组织中学生参观殡仪馆,让青年人直达人生的终点,引导他们以坦然、明智的态度面对死神的挑战。在德国医学院,每年为志愿捐赠遗体者举行集体追悼仪式,通过感谢死者的方式慰藉死者亲人,教育医科大学生尊重生命。

德国生命教育的内涵包含在德国的教育目标和政策中。德国注重培养具有向世界开放的人格的人,高校以现实为起点,解决学生现在和将来在生活道路上会碰到的一系列问题。高校不只是作理论的宣传,而是先教育学生理解社会、理解现实、理解自己、理解别人,以便从现实出发,培养良好的人格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具有诸如诚实、尊严、慈爱、克己、互助、责任感、相互谅解、协作精神、群体观念、健全人格,对真、善、美的感受性,以及培养大学生的敬神和宗教信念。目前德国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侧重点已由前些年追求个性自由、“个人为本”转到追求民族意识、兢兢业业、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和团结协作精神、“社会为本”上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育民族精神。德国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渗透在思想道德教育和日常教育管理中,以伦理道德观念教育为基点,主要通过伦理学、教疗学、神学等课程来完成,在各科教学中也渗透德育和生命教育内容;德国还采用心理咨询,通过社会团体、公共机构的引导,利用大众传媒包括网络等多渠道渗透德育和生命教育的内容,加强高校德育队伍建设,形成了多兼职、服务性的德育队伍,为开展大学生的德育和生命教育提供了高素质的师资。

五、俄罗斯等其他国家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回应本国现实和文化传统,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紧密交织的多元生命教育

(一)俄罗斯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关注生命安全,实施心灵呵护,生命教育任重道远

1991年,针对由交通事故、慢性病、吸烟等导致少年儿童健康状况不佳的状况,俄罗斯联邦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俄罗斯普通学校青年应征训练》决议,要求在普通学校、中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废止《青年应征训练》课程,代之以《生命安全基础》课程。《生命安全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是:第一,使学生掌握由于自然灾害、生产与交通事故、伤害和攻击等所引起的极端情况下应有的行为准则,获得相应的知识,具有应变能力。第二,培养为克服由于攻击等极端情况而需要应急所必要的能力。根据俄罗斯部长会议决议,俄罗斯教育部在1994—1995年度开始试行由U.K.托波罗夫(U.K topalov)主持制定的《生命安全基础》教学大纲。20世纪90年代末,面对处境不利儿童群体中存在的大量流浪、吸毒、自杀等危害其自身生存及生命的现象,俄罗斯开始实施包括“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灵呵护”在内的一系列呵护政策,旨在帮助处境不利儿童群体确立起生存的意识、生命尊严的意识,使他们能拥有正常儿童的幸福(15)。俄罗斯自杀率在世界排名中一直高居前列,专家认为,社会、政治和经济等问题是造成俄罗斯自杀率过高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俄罗斯高自杀率与文化也有密切联系,在俄罗斯小说中自杀是常见的内容,阿尔志跋绥夫(artzybashev)的《绝境》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对于俄罗斯大学生生命教育而言,意味着任务十分艰巨和紧迫。

(二)各具特色的各国生命教育掠影

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十分重视生命和死亡问题,开展了具有本国、本地区特色的生和死的教育。根据现有文献,法国、荷兰等许多国家的大、中、小学也都开设了死亡教育课,进行了理论研究。世界发达国家有数以千计的学校将死亡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有约200个遍布全球的“生命教育中心”,主要关注防止“药品泛滥成灾、暴力现象频繁、性关系紊乱”等现实问题,南非的“生命教育中心”就集中关注毒品知识和艾滋病方面的知识;新加坡现在把国家战略瞄准在“生命和死亡的科学”;瑞典、瑞士、韩国等国家也积极开展了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在瑞典,老师会让孩子们摸着孕妇的肚子给他们讲人的出生,教育孩子什么是生命,为什么生命来之不易,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2005年,马来西亚历史学者王琛发曾在当地殡葬业者的支持下,举办过一次以“华人生死学”为名的学术研讨会,称得上是华人生命教育在东南亚开花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