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内外村庄研究现状

国内外村庄研究现状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对农村村庄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重点集中在经济地理的研究。可以说是对历史农村村庄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国内人类学对村庄的研究就目前而言,基本上没有超越费孝通、杨憋春、林耀华等人的研究。我国建筑界对于村庄的大多数研究目前尚停留在物质空间层次的研究阶段。

2.3 国内外村庄研究现状

村庄既是一个空间单元,又是一个社会单元,村庄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牵涉到村庄的起源、演变与发展规律,村庄景观、村庄的结构形态、聚居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村庄研究也涉及村落社会结构与组织、村落的文化形态、风俗信仰、宗教仪式及商业活动、村落的土地分配与农业制度等等。正因为此,不同学科包括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建筑学等学科对村落都有相关的研究,虽然各个学科研究的方法和目的各不相同,研究的村庄要素也不一样,但是却拓展了村落研究的领域与视野。

2.3.1 地理学对村庄的研究

地理学对村庄研究属于人文地理学的范畴,西方地理学界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以科尔等人为代表开始了对农村居住方式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农村聚落的景观特征(主要是住宅研究),对村庄聚落的类型与成因的研究还没有展开。进入20世纪,法国学者阿·德芒戎在1920年发表了《法国的农村住宅》一文,对法国农村的居住形式与农业职能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认为:“确定和划分农村住宅类型,不要根据他们的物质,而要根据他们的内部布局,根据他们在人和物之间建立的关系,也就是根据他们的农业职能。”1927年,他又在《地理学年鉴》上发表了《农村居住形式地理》,对村落集中与分散的形态加以了重视,也进一步强调了农业制度、农业经济对居住形式的影响。1939年,德芒戎发表了《法国农村聚落的类型》一文,对农村聚落的类型加以区分,他将村落类型分为长型村庄、块型村庄、星型村庄、趋向分散阶段的村庄,并分析了不同村落类型的形成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人口条件、农业条件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对后来研究农村聚落地理都具有范式的意义。

国内对农村村庄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重点集中在经济地理的研究。直到80年代以后,人文地理学才得到恢复,这一时期农村聚落地理研究的最重要的著作是金其铭《中国农村聚落地理学》,该书对我国农村村庄的房屋型式、村庄位置、村庄型式、村庄规模、村庄分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且分析了不同类型村庄的各自特征。

2.3.2 历史学对村庄的研究

历史学研究长期以来集中在乡村社会的研究上,但是“乡村社会”和“村庄”这两个概念虽然都与城市相对应而存在,却不能作为同一概念使用,乡村社会的概念显得更宽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村庄显得更加具体,它是由房屋、居住的人群与农田等构成的具象的存在。

国内历史学界对村庄研究的不足是有其自身原因的,由于传统史学不太重视基层社会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状况的记载,造成了村庄历史资料的严重缺乏与不系统,所以在很长时间段内,对农村经济、农业制度、农业生产方式和乡村社会结构的研究笼统地代替了村庄的研究,直到80年代以后,随着一大批地方志、家谱、档案、文书、调查资料等基层社会资料的整理出版,才使得村庄研究有了可能。

较早对村庄进行研究并取得显著成就的是美国的一些学者,如黄宗智、杜赞奇、马若梦等,他们利用民国时期日本满洲铁路调查局在华北数个村庄的调查资料,对村庄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土地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虽然学者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涉及村落的社会结构、耕作制度、土地关系、内部组织、宗教信仰等村庄要素,但是很显然作者的目的并不是讨论村庄本身的特征,如村庄的边界、形态、村庄的宗教信仰、村庄的人口规模等等,作者只是想通过对村庄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揭示超出村庄本身的更大的命题,具象的村庄实际上被抽象化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研究仍应属于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范畴。

国内较早开展历史时期村庄研究的主要是历史地理学界,从学科分类上讲,历史聚落应该属于历史聚落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因此历史聚落研究受到历史地理学界的重视也是很自然的。最早进行历史聚落地理研究的是侯仁之先生,1979年出版的《历史地理学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探讨了北京城早期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探讨了其兴衰的环境背景,对历史地理学尤其是历史聚落地理的研究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对后来历史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的部分学者则对不同区域的村庄景观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张伟然分别发表了《湖南民居的区域差异研究》、《湖北历史时期的聚落景观》两篇论文,探讨了两湖地区的村庄的景观及其在地域上的差异。张晓虹的《山西历史聚落地理研究》一文重点探讨了山西省历史时期的聚落特征,并分析了聚落景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王建革《华北平原内聚性村落形成的地理和社会影响因素》则从地理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了华北平原村落的内聚性特征的形成原因,他认为“促使华北内聚型村落发展的不但是生态地理因子,社会因子的影响也很明显,特别是动乱时期,平原防御不但有利于村庄在形态上内聚,也会由此引起社会网络上的变化”。可以说是对历史农村村庄研究的进一步深化(3)

2.3.3 人类学对村庄的研究

国内人类学对村庄的研究就目前而言,基本上没有超越费孝通、杨憋春、林耀华等人的研究。相对来说,台湾的人类学家在村庄研究上的成就引人注目。1971年,由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暨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员张光直先生筹划实施“台湾省浊水、大肚两溪流域自然与文化史科际研究计划”(简称浊大流域人地研究计划),于1972年7月正式启动。这项研究的重点在于描述与分析浊水、大肚两溪流域汉人的开垦史、土著的迁徙与汉化的过程,以及各族群对于各种自然资源之利用的差异与变迁,因此台湾的民族学家们在人类学研究基础上融进了历史的纬度,历史和人类学相互渗透,可将之称为历史人类学。

2.3.4 建筑学对村庄的研究

我国建筑界对于村庄的大多数研究目前尚停留在物质空间层次的研究阶段。建筑学对于农村村庄的研究主要有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两个层次。建筑设计主要包括对于传统住宅的保护性调研分析;节能生态农村住宅的推广以及农村住宅标准图集的编制等;规划设计主要是对于农业新村中居住区、生活服务设施以及公共建筑的简单规划等。很少从更为综合和系统的层面来探讨村庄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缺乏对村庄整体肌理系统的历时性演化过程及其作用因素的系统、全面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