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评述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评述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对现有研究的评述从国内对所有制结构的研究情况来看,存在着一些不足。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所有制结构问题时主要是在国家宏观经济的层面上展开的,对行业尤其是对区域范围内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迁的研究较为少见。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评述_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评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所有制结构改革模式,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综合国内诸多学者(如赵凌云,1997;吴晓梅、邓智琦,1999;田晖,2005;武模桥,2006;等等)的观点后不难发现,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公有制实现形式逐渐多样化,但公有制经济仍占主体地位;二是非公有制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地位大为提升;三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将成为我国所有制发展的主要趋势。

关于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演变的原因问题,在党的十五大前后进行探讨的学者很多。有的学者(如简新华,2000)是从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角度进行探讨的,有的学者(如唐未兵,2005)是从制度分析的独特视角进行探讨的,有的学者(如刘世锦、杨建龙,1998;任晓,2001)是从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市场主体多元化需要的角度进行探讨的,有的学者(如周新城,2007)则是从改革发展的实践效果、从“三个有利于”标准衡量的角度进行探讨的。

由于西方国家几百年来一直实行的是以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为主要特征的私有制经济制度,所以西方经济理论中很少讨论所有制结构问题。然而,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而言,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其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经济体制及二元经济结构转型所推动的。因此,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必须考虑所有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国外过渡经济学界对东欧与俄罗斯等国最优转型路径的一系列研究都包含着对转型国家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认识,在他们的模型中,经济改革由政府通过产权改革速度加以控制,并体现了政府最大化特定转型时期内的产出这一目标(如Katz和Owen,1993;Aghion和Blan-chard,1994;Chadha和Coriceli,1997)。Picot和Kaulmann(1989)(10),以及De-wenter和Malatesta(2001)(11)的研究表明,私有企业比国有企业具有更高的效率。

所有制结构演变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最深刻的变化,它不仅改变着经济运行的基础,而且影响着我国经济增长以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沈坤荣(1999)通过测算1986—1997年我国不同所有制工业对全部工业增长的影响后指出,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绩效的影响十分明显。郭克莎(2001)在利用资源总配置效应分析法对因工业所有制结构变动导致的工业资源在各所有制工业之间的再配置问题进行了分析后认为,工业资源的总配置效应是随着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动而不断上升的,工业所有制结构变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工业增长和工业生产率的提高。王振中等(2002)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连续下降,集体经济在运行机制方面优于国有经济、劣于其他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的比重呈上升的变动态势,其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刘伟(2003)通过所有制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发现在北京市的工业中,国家资本基本上已经市场化,国家资本在原体制下所承担的社会职能属性已基本消失,因此国有资本所占的份额越多对劳动者越有利的传统所有制观念对市场化的国家资本并不成立。赵农华(2004)将经济结构分解为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对上海市的情况进行了计量分析。陈玉宇(2006)的研究发现:初始时期的所有制结构(国有企业比重)相当大程度上解释了1978—2002年期间各省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差异;改革开放前国有企业比重高的地区经济发展快,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比重高的地区经济发展慢(12)。田卫民(2008)认为经济中存在着国有经济规模的最优值,1978—2006年的经验数据表明我国当前的最优国有企业规模占25.05%。国有经济从1978年的77.63%下降到2006年的31.24%,表明我国1978年以来经济转型过程实际上就是国有企业规模不断下降和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并接近最优值的过程,由此促进了经济的强劲增长。

(二)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从国内对所有制结构的研究情况来看,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在研究跨度上,对某一阶段的所有制研究的居多,而从变迁的角度在整体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制变迁历程进行系统梳理的不多。第二,描述所有制变迁的实践历程较多,而对所有制变迁原因的分析不够深入也不全面,对我国所有制变迁特点的分析还很少见到。第三,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国内的相关研究多以定性为主,缺乏深层次的定量分析。从国外的研究来看,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外国学者对中国相关问题的观察虽然比较敏感,但往往停留于事物的表面,且对不同所有制的比较、对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所有制结构的特点缺乏深层次的研究。

总体来说,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区别,即国外是专门以资本主义企业作为对象进行研究的,国内则主要是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为对象进行研究的;前者研究的历史要比后者长得多,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要深得多,后者研究的范围和对国家基本制度的影响则是令前者望尘莫及的。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所有制结构问题时主要是在国家宏观经济的层面上展开的,对行业尤其是对区域范围内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迁的研究较为少见。虽然龚晓菊(2008)对改革开放30年来的北京商业所有制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13),但其所用的方法较为单一(主要采用描述统计),对揭露问题的本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正是出于此,本书选择从所有制变迁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流通业所有制变迁的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并试图对变迁动因、特点进行较为细致的论述,揭示流通业所有制变迁的内在规律;同时利用多层次、多维度数据,整个过程注重突出统计特色,使分析结论更具说服力,为更好地转变流通业发展方式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