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中小学生道德问题的现状分析

大中小学生道德问题的现状分析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初中生的道德问题突出表现在问题行为方面。姗姗是初一年级的一位学生。回到家里的姗姗症状依然没有减轻,但她的父母注意到,孩子只要是周末就没有病,看到孩子如此,姗姗的父母很生气,以为孩子是装的。其实,姗姗的这些症状,并非是躯体出了毛病,而是因为学习压力大产生的一种心理疾病。之后,医生采用放松治疗法,对姗姗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疏导,她的症状就有了明显好转。

三、大中小学生道德问题的现状分析

大中小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道德问题,这些道德问题不仅呈现出学段性的特征,而且学段越高,问题积累得较多,问题的严重性就越大。然而,任何道德问题总有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某一学段道德问题的产生往往与前一学段的德育有关,如果该学段的德育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影响后一学段的德育。如,初中生的问题行为虽然表现在中学,但往往根源在小学。同样,大学生的一些道德缺陷虽然发生在大学,但往往根源在中小学。因此,分析研究大中小学生问题的现状,也是做好大中小学德育衔接的一个重要方面。

1.初中生的问题行为

初中生的道德问题突出表现在问题行为方面。所谓问题行为一般认为是给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根据行为的性质、特点和行为后果的严重程度,可将初中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以下三种:

(1)心理问题

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合作意识。现代初中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群体,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为人处世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校自我奋斗,自我欣赏,缺乏群体观念、合作意识;在家固执任性,随心所欲。这些问题影响了初中生的人际交往,阻碍了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健康个性的成长。第二,焦虑情绪。焦虑情绪是在对实现目标的强烈期盼下,尤其对实现目标没有多大把握时产生的一种强烈的不安定心理。这种情绪会给初中生带来许多苦恼,会影响其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第三,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初中生对老师、家长的教育引导产生对立、抵抗的情绪和行为。逆反心理在初中学段是常见的,这会使班级德育带来很多困难,也让家长头痛不已。第四,未能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由于学习动机不正确、学习方法不科学,学生遇到困难后产生了不健康的学习心理,具体表现为:学习兴趣不稳定,如学习写毛笔字没几天,又去学画画;易疲乏,在学习活动中,开始时候热情很高,可没多久,便无精打采,很难长时间坚持学习、听课或者做作业;害怕学习中的困难,怕考试,怕老师公布学习成绩;纪律性差,经常逃课、逃学,个别同学甚至出现“学校恐惧症”。

热点聚焦8-1      恶心呕吐并非装病(2)

姗姗是初一年级的一位学生。前段时间她告诉家里人,每天上学后都会觉得胃不舒服,还伴有头疼,更严重的是她经常无缘无故地呕吐。听到姗姗这样说,父母赶紧把她送到了医院进行检查,然而怎么也检查不出问题来,无奈之下,姗姗的父母只好把她领回家。

回到家里的姗姗症状依然没有减轻,但她的父母注意到,孩子只要是周末就没有病,看到孩子如此,姗姗的父母很生气,以为孩子是装的。姗姗的奶奶却说,她的确看见孩子呕吐了,这事情也装不出来啊,会不会是心理有问题呢?

经过心理医生的诊断终于找到了病因,姗姗患上了神经性呕吐。原来,自从姗姗上了初中后,繁重的课业和频繁的考试让她时常感到疲惫不堪,久而久之,只要有人提到学习或者想到上学,她就会出现恐惧症,伴随而来的就是头痛、呕吐。其实,姗姗的这些症状,并非是躯体出了毛病,而是因为学习压力大产生的一种心理疾病。之后,医生采用放松治疗法,对姗姗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疏导,她的症状就有了明显好转。

(2)过错行为

过错行为是指不遵守纪律,违反学生行为规则的问题行为。轻则旷课,不交作业,上课讲话,考试作弊等,重则破坏公物,打架,小偷小摸等。初中生的过错行为通常具有盲目性,行动时没有明确的目标,有时他们是出于好奇、淘气的原因,有时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另外,过错行为还具有情境性,一般是在特定的情景下发生的,比如看了黄色刊物,容易作出荒唐的举动,甚至过早产生性行为。

(3)品德不良行为

这种行为是由错误的道德意识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通常的表现是偷盗、打架斗殴、流氓习性、说谎等行为。品德不良行为不同于过错行为。过错行为是盲目的,随情境发生的,后果一般不很严重。而不良品德行为是有意的、经常的,它的破坏性很大,严重干扰学校的正常秩序。但是过错行为任其发展就会成为不良品德行为。研究表明,13—15岁是出现品德不良行为的高峰年龄,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年龄。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比例逐年上升,社会各界以及大中小学各学段对这个问题应高度关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2.高中生的心理矛盾

高中生的突出问题表现在心理矛盾方面。高中生的心理矛盾很多,它们往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需要同时存在但又不能同时满足而形成的。高中生的心理矛盾有多种:

(1)由内部需要引起的心理矛盾

随着高中生知识经验越来越丰富,考虑的问题越来越多,自身内部的需要也日益增多,相应地各种需要之间的矛盾自然增多了。具体表现为:

独立意识和依赖心理的矛盾。高中生的独立意识在初中生的基础上表现得更加强烈。他们开始摒弃“听话道德”而追求“平等道德”,特别愿意参与大人讨论的事情,愿意做大人从事的活动。对自己的事情经常强调“这是我自己的事情,你们就不必多操心了”。但事实上,他们的社会化程度没有达到成人水平,独立自主的能力还不是太强,比如,在经济、生活上还得依赖父母的支撑和照料,在思想、学业上还离不开师长的开导和帮助。这种想独立又不能独立的矛盾几乎在每个高中生身上都存在,只是表现的程度、延续时间有所不同罢了。

②情绪、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如前所述,高中生常感情用事,好冲动等。对这些行为,他们常常想用理智来加以控制,但往往控制不住。他们在情绪、情感爆发结束恢复理智后,也能认识到自己的自制力差,并常为自己的过激行为带来的后果感到愧疚和后悔。但是再次遇到类似的事情,则又可能控制不住自己。例如,有的学生因买饭插队之类的小事对他人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而事后则又道歉又检讨,后悔至极。

③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高中生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在思想、情感、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有的人和自己相同或相似则可以交心,反之,则不能。即使是亲人挚友,有些话题、感想不能随便透露,比如,心中的苦闷、彷徨,难言的相思,荒唐的梦幻,对社会的政治态度,对师长同学的评价等都不愿随便让人知道。这种心理的封锁性反映了高中生对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但不表明高中生不愿与人交往。

除此以外,还有信息视野开阔与鉴别能力不足的矛盾,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单薄的劳动观点的矛盾等。

(2)个体需要和外部影响不一致引起的心理矛盾

家庭、学校、社会这些外部因素影响的不一致,也是高中生产生心理矛盾的重要原因。在家庭内部、由于父母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不同,常出现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的情况,这种不和谐之音给孩子造成的心理矛盾,常常使孩子处于两难境地。在学校教育方面,不少学校把学生死圈在题海里,甚至连音乐、美术、体育课都砍掉,这就使学生大惑不解,难以接受。尤其使学生厌烦的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统一。一些学校由于各种关系没有理顺,往往会出现上下不已,左右相悖的现象。如,政教处要求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班主任则一味强调升学率,语文教师告诫学生要多学一些人文知识,数学教师则大搞题海战。这些不一致的要求常常使学生左右为难。在社会影响方面,社会影响不同于学校、家庭的教育。由于社会极为复杂,某些阴暗、丑恶、虚假的事件和现象与家庭、学校的正面教育、与个人已经确立的价值原则往往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当学生看到这些事件和现象时,难免感到震惊、迷惘,内心充满矛盾。

3.大学生的道德缺陷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物质财富急剧增加,人们生活水平和物质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但与此相应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却相对缓慢,这种现象在大学校园里也时有发生。

(1)理想信念迷失

来自大学校园的一些调查显示,置身于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观念急剧变化时代的我国大学生,在思想和信念的建构与追求上却存在着诸多的迷茫和困惑,主要表现为:

第一,理想和信念淡薄。相关调查表明,对理想和信念这一曾经为青年人最强烈的追求,当代青年的基本态度是“需要,但不重要”。在当代青年的价值观中,虽然还保留着理想信念的地位,但对其精神支柱和动力的作用,相当一部分人持有疑惑,而且“其社会理想、政治信仰的价值是十分单薄的”。第二,人生信仰的错位。信仰是人们关于生命和宇宙最高价值的信念,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柱石,是价值观的核心。毫无疑问,信仰应该是人人都应具备的。但问题是当前大学生的信仰可谓五花八门,复杂多样,南京师范大学赵志毅等对209名大学生所作的调查便可证明这一观点(见下表8-3)。第三,理想和信念水平趋于关注自我与实用。当前大学生对理想的认识上,更加关注个人理想、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一项有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状况”的调查显示:当前许多大学生对个人理想的认识重心偏向自我,认为在个人理想中最重要的是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有36.2%的人认为“生活理想最重要”,31.6%的人认为“职业理想”最重要,24.5%的人认为“道德理想”最重要。这个变化表明当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已经趋于多样化,这也与近年来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特点相一致。

表8-3 209名大学生信仰次数分布表

img55

(2)学习观念淡薄

学习观念淡薄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迷失、学习方法低效。大学生在学习目的问题上的确存在着思想境界不高,缺乏远大理想的不良倾向,这直接导致了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后劲现象的发生,导致了大学生学习目标的迷失。如今网络时代的到来,也催生了许多学习偷懒,依靠网络完成作业的现象。

热点聚焦8-2      哭笑不得的作业

在某高校任教的陈老师反映,为适应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他摒弃过去那种只有标准答案式的作业,给学生布置了一些研究性课题,陈老师也做好了接受各种稀奇古怪“研究结果”的准备。可令他没料到的是,学生们的结果还是如同“标准答案”一样完美一致。原来,学生们都是“百度”一下、“Google”一下就“研究”出来了,很少有亲手翻书并经过深思熟虑后得来的东西。有的学生直接上交打印稿,甚至没有编辑一下,有几个学生倒是乖乖写上了“摘自某某网”,让老师哭笑不得。

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提不出问题来”的现象,不懂而不提问的现象,总是让问题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越积越多,问题多了却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想提高学习就很困难。

(3)艰苦奋斗精神淡化

随着商业媒体的泛滥,一种以传媒为载体,以大众为对象,以鼓励消费为宗旨,其目的是积极引导和要求人们通过市场消费来体现人自身的所谓“品位”、“价值”、“人格”和“风采”的“消费文化”逐渐在大学校园里蔓延。受这种消费文化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把无节制的消费,无度的物质享受和无止境的消遣当作人生的最大意义和幸福”。当前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不仅体现在消费行为上,还表现在择业行为方面。由于社会、家庭对大学生期望值较高,同时,社会上一些媒体的价值导向,“一切向钱看”的世俗风气,以及高消费人群的出现,在青年的职业观中也出现了重物质而轻精神、重实惠而轻道德、重个性而轻共性等一系列变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和个人发展,怕吃苦、讲实惠,缺乏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大中小学段存在的道德问题侧重有所不同。小学学段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学生的道德问题相对较少。初中学段,学生的行为问题比较突出。高中学段,在学生行为问题的基础上又多增了心理矛盾。大学学段,学生在道德方面存在不少缺陷,如理想信念迷失,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虽然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学校、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密切相关。但是跟大中小学学段教育长期缺乏沟通衔接不无关系。所以,加强大中小学学段德育的沟通衔接,对减少学生问题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