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状况和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

王 璐

摘 要:从刘海洋用浓硫酸泼熊一案开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再到药家鑫事件,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也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状况和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 状况 教育对策

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已然被作为成人看待,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尚处于成长阶段,还没有成熟,考虑问题较单一,遇到事情易盲目,情绪波动大,处于“疾风骤雨“的时期。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不能很快地适应社会不断的发展变化,再加上学业、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处理的薄弱,个人生活问题,如恋爱家庭等,逐渐积累,造成心理问题。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存在,并对其进行分析,探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使大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健全的心理,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从而减少、避免问题的发生。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熊的事件,让人们对名校高材生产生不解与怀疑,2003年云南大学马加爵因同学的几句言论而杀掉四名室友,2005年湖南某高校法律专业一学生,因暗恋其辅导员,老师不答应,将其杀死。2002年,某高校一学生用微波炉烤小狗;同年,另一大学生因功课不好被劝退学,自感无法面对家人便杀死自己的奶奶和父亲。[1]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撞人之后又连捅八刀致人死亡。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49.2%的人表现出焦虑,48.4%的人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还有31.7%、32.5%和34.9%的人表现出冲动、消极和懒散。其他诸如紧张、偏执、失眠、孤独冷漠和思维凌乱等都达到20%以上。[2]从上述典型事例和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成长因素

1.青春期发展阶段的不稳定。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发展阶段上,在这一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处于形成发展阶段,心理上不成熟,情绪波动较大,遇到事情不能妥善处理,易盲目跟随其他人。现在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进入大学,意味着离开父母、离开家,第一次独立生活,面对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学习的压力和就业的压力,自己的目标和现实存在的矛盾,人际交往出现的问题,恋爱的受挫,自身又不能消化解决出现的问题,而容易陷入困惑、焦虑、失望和痛苦之中,本身存在的弱点凸现出来。形成心理问题,严重的就会表现出极端的、异常的行为。

2.自我中心主义强烈。

进入大学之后,“皇帝”、“公主”的特权消失殆尽,每一个大学生都是平等的,在家庭中养成的要人迁就、不以诚待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在大学生活中只会成为激化矛盾,引起一系列冲突问题的导火线,并且现在的大学生在上大学前没有住校的经历,突然产生的亲密感会加剧大学生的不适应性,人际交往处理不善,使得压抑与焦虑的情绪进一步扩大,造成一些负面的心理问题。

3.自身需要的不满足。

大学生在大学中面临着学习、就业、恋爱的需要。学习目的不明确,再加上对专业所学欠缺兴趣,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没有兴趣的学习是痛苦的,学习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又承受着家长的希望,更会加重大学生的精神压抑,心理上的迷茫。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竞争的激烈,担心自己的个人前途,择业时又要考虑家庭的因素,压力之大使大学生的心理超负荷运转。受西方开放“性文化”的冲击,大学生的恋爱已没有什么隐蔽性可言,但是自身心理的不成熟,恋爱的需要与性心理适应不良,造成大学生心理的压力与困惑。

(二)社会因素

1.社会媒体因素。

大学生接受社会信息大多来自于各类媒体,媒体上充斥的是渲染暴力、娱乐访谈、讲求个人利益等信息,较为浮夸。尤其是网络信息,夹杂着太多的负面信息,大学生正在形成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消极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人际交往方式、恋爱方式,进而引发心理问题。

2.社会的不良风气。

社会转型期的急剧变化,西方文化观念的进入,传统思想观念的受到冲击,新的生活准则又尚未建立,社会风气现出“权、钱”观念,“官二代”“星二代”事件的接连不断,不良的社会风气,对于正应处于奋斗阶段的大学生的内在精神与意志而言是打击,精神上产生“松、懒、散”,道德上“低、下、劣”,心理上不健康。

(三)学校因素

首先,学校过多地重视专业文化课的学习,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后,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较少。第二,早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分重视了心理健康的诊断治疗色彩,而忽视了它的预防功能。不管是教育的对象还是实施者,都把心理咨询界定在心理治疗层面,教育者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学生也认为只有当自己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才需要心理力量的介入,忽视了心理咨询的预防功能。三是学校层面心理健康的宣传不够。要让老师和学生改变对心理咨询的消极心理,需要通过多渠道多层面的宣传,让教师和学生接受心理咨询的积极作用。[3]

(四)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的关系和父母的教育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离异家庭的孩子比起健全家庭的孩子更易产生心理问题。关系紧密的家庭,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几率小,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易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父母的教育过于关注学习,而缺乏对孩子自身的教育,孩子产生心理问题更明显。父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教育对策

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多,现主要从教育的方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系统

学校要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放在大学生教育工作之上,改变以往的以问题发现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为主,协调学校的有利因素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学校可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卫生课程,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心理学影片,进而进行讨论等各种有益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师在讲授心理知识的时候,利用课堂帮助学生掌握积极的心理疏导和技巧,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教授学生情绪宣泄方法,情绪调节的能力。通过各种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健康心理要靠自己的调节,心理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二)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新生入校时,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并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在了解学生真实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先有辅导员对其进行观察,在此如有问题,就由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在心理辅导上,要借鉴各种新的方式方法,比如说团体辅导和网络心理咨询。

(三)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以身作则,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工作中注意自己的言行,在讲授知识的同时,采取调查、作报告等形式,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准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四)营造健康的学校环境和氛围

要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进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心理品质得到磨炼、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要把教育工作放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快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强化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中的位置,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秋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透视及对策研究[J].决策管理,2008(5):27.

[2]沈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综述[J].高等高职教育,2009(33):238.

[3]周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科教导刊,2011(4):2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