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于四川省部分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

对于四川省部分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SCL-90中的任何1个因子分≧3分、总分>160分来表示阳性制订出筛选标准,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展开统计。
对于四川省部分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_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利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分别研究了四川省成都、内江、雅安、沪州、自贡、绵阳、西昌等地区7所不同类型高校(医学、师范、理工、职业技术)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这其中包括四川大学292名,具体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的学生人数分别为65名、86名、58名、43名、40名;西南科技大学学生297名,具体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人数分别为73名、108名、72名、44名);内江师范学院学生166名,具体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人数分别为55名、41名、38名、32名;沪州医学院学生302名,具体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学生人数分别为72名、63名、78名、59名、30名;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218名,具体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人数分别为47名、97名、33名、41名;四川理工学院学生202名,具体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人数分别为70名、63名、45名、24名;西昌学院学生203名,具体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人数分别为75名、63名、42名、23名,总共发放问卷1680份,在去除无效问卷之后,获得了有效问卷总共1590份,这其中包括男生792名,女生798名,有效问卷人员的平均年龄为21.5岁。

(二)方法

1.工具

(1)SCL – 90症状自评量表。本量表评分共分为5个等级(1-5),从1到5表示的程度是: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并计算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因子的症状严重程度均分及总均分。用SCL-90中的任何1个因子分≧3分、总分>160分来表示阳性制订出筛选标准,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展开统计。

(2)16PF人格量表。这一测验是关国伊利诺州立大学的教授卡特尔研究所得到的,在人格上分为了16种要素(乐群性A、聪慧性B、稳定性C、持强性E、兴奋性F、有恒性G、敢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幻想性M、世故性N、忧虑性O、实验性Q1、独立性Q2、自律性Q3、紧张性Q)和4种次元人格因素(适应与焦虑性、内向与外向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怯懦与果断性)。

2.施测时间

本调查于2011年底结束,同一个体接受心理健康问卷和人格问卷2次测试,时间间隔1 d。

3.施测方法

学生填涂答卷之前给予统一指导语。测查时间视测试材料而定,SCL – 90问卷在30 min左右,人格问卷在45 min左右,当场收卷。对数据的处理本研究采用的是SPSS 17.0统计软件。

二、结果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心理问题

得到的总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达到22.31 %(355 /1590), SCL – 90中各因子呈现出阳性的检出率比较高的为强迫症状,检出率为28.03%;人际关系敏感,检出率为21.90%;抑郁,检出率为19.59%;偏执,检出率为16.87%;躯体化,检出率为8.71%;恐怖,检出率为10.48%。与此同时精神病性的检出率为11.56%,检出率是比较低的。

2.在性别因素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

从性别水平来看,男生除偏执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外(P <0.05),别的各因素得分差别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不同性别的四川省大学生SCL – 90因子得分比较表

3.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以SCL – 90的总平均分为因变量,以被试的10项个人基本情况(学校类型、性别、对自己的成绩评价、家庭所在地、家庭氛围、家人教育、家庭收入、母亲文化水平、父亲文化水平、教师态度)是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个人成绩评价与家庭氛围进入了回归方程,对总均分的解释率达到35.4%,它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比较严重。

三、讨论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通过这次的问卷可以看出,四川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水平比全国平均的水平略高一些,并且还发现最主要的在大学生之间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问题,这与其他研究成果是比较接近的。寻找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大学生的年龄正处于特殊时期:大学生在生理上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心理还没有达到与生理相匹配的成熟水平,在自我意识增加的条件下,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内心更为关注,心理会产生不同的特殊的矛盾现象,比如既渴望独立又存在依赖、既情绪化又富有理智、既是理想主义者又存在现实考量、既达到了性生理的成熟又没有性心理的完善。同时,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悬殊的家庭条件差别、不同的价值取向、复杂的人际关系交往等问题,都有极大的可能性使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压力。因此,学校和家庭需对学生和子女实施压力缓解教育。人际关系敏感则反映出“人际交往”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除“学会学习”之外的第二大人生课题。通过一些研究可以看出,如果不能满足一个人在交流上的满足,他们就会产生很强的挫败感,长时间的积累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压抑、惆怅等问题,影响学习和工作,危害身心健康。学校以及家庭双方都必须重视让学生不断学习“学会交往”的能力。

在性别方面存在的差异是,心理健康在性别上的差异表现得不是很明显,男、女生在心理水平上是比较相似的,之前的研究成果与此相仿。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

根据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能够得出以下结论,大学时期的个人成绩同家庭氛围构成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两个最主要的原因。尽管大学生与外界社会的接触增多,业余生活增加,社会化程度在进一步提高,但学习依然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学习成绩与以往一样在自我评价中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了直接影响。与此同时,家庭氛围作为第二大因素,家庭是个系统环境,每个人之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交流,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家庭环境氛围的影响非常大,这种影响会传递给孩子,对孩子教育的效果影响也是显著的,同时也会影响子女的性格以及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具有良好的家庭关系的家庭,父母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水平上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对于怎样提高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素养一直以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在家庭方面,父母要尊重子女,学会与子女做朋友,降低对子女的过高期望,理解、体谅子女的压力,注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学校应根据地区的不同、性别的不同等因素对大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让校园氛围变得活跃起来,使学生能够多与他人交流、接触社会、锻炼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耐受挫折和缓解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的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