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心理健康为话题的心理漫画

以心理健康为话题的心理漫画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委员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大量奖学金来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课程的培训,使他们走上了心理辅导员的岗位。在美国,针对多数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是在1940年开始展开的,这一工作主要由政府的教育部门来承担开展,在法律上则得到了各个州的支持。所以目前美国的心理保健、心理咨询机构在所有大学都是常设机构,并且有专职人员负责这项工作。
研究综述_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一、国外文献综述

就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工作,但由于教育制度及其发展状况的不同,国内外研究的方向和程度不一样:国外研究的重点在于揭示学生心理现象更深入的理论方面,多以试验的方式展开,国内研究的重点则放在对心理现象表现的分析;国外更注重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成长影响的研究,国内的侧重点则放在研究这一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早在20世纪初,国外就逐渐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国外学者认为研究的重点在于,如果一个人日常生活中常见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那就可以认为这个人心理是健康的。

20世纪早期,西方在职业辅导中开始了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当时的背景是,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美国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潮,大规模不同背景不同国家的人进入美国,使得美国社会变得极其复杂,学校学生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也变得非常突出。心理辅导工作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影响下产生的。1907年,戴维斯(Tene.B.Davis)开始在美国一些公立学校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好的个性以及防止有问题的行为的复发。1908年,帕森斯首次在波士顿开设了专门的职业学校,学校专门开设了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以帮助他们找到更适合自身的工作,他因此被称赞为“辅导之父”。在那个时代,大工业不断发展,社会也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这使得人们的心理疾病越来越多,当时急切地需要一种防止这种疾病蔓延的方法。美国人比尔斯(C.W.Beers)就是心理疾病的受害者,但是他利用自己曾经患过心理疾病的经历,写出了《一颗自我发现的心》这本书,本书的出版轰动一时,有关心理健康的运动由此在美国迅速传播开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委员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大量奖学金来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课程的培训,使他们走上了心理辅导员的岗位。后来,在苏联人造卫星成功发射这一事件的刺激下,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使心理辅导训练在学校以法律的形式被确定下来,并且给予了大量经费的支持。这一法律的推行使心理辅导工作的研究与开展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心理辅导也被称为心理咨询,发达国家在高校中开展这一工作的经验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这项工作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并且使学生自助能力不断提升,使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以更成熟的心态去面对,使他们的人格更加健全。20世纪末,各个国家都普遍调整了自己国家学校的心理教育规定,这一调整促进了在后来的21世纪学校心理教育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在美国,针对多数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是在1940年开始展开的,这一工作主要由政府的教育部门来承担开展,在法律上则得到了各个州的支持。所以目前美国的心理保健、心理咨询机构在所有大学都是常设机构,并且有专职人员负责这项工作。这些部门不仅开展日常心理咨询与教学工作,更普遍的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团体心理培训。日本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方面开始得也比较早,20世纪50年代就已初具规模。日本大学生心理咨询非常普及,活动的举办也是包含了多个方面,同时也是学校日常教学的一部分,在咨询理论和方法的形成上也是别出一格,通过学生管理部门来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这为日本的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非常强有力的支撑。

国外认为,心理健康方面的临床治疗是非常专业的工作,而非兼职活动。它的专业培训也是非常系统的,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实现:一是理论学习。国外心理健康辅导人员都是专业工作人士,他们必须掌握他们治疗行为背后所依据的理论知识;二是专职人员的自我素质和修养。他们往往要留给学员自我探讨的时间,通过不断深入的自我反思来发现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三是不断完善的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四是社会实践的开展。但是就目前来看,对于心理学应用人才的培养主要存在两方面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博尔德方法,即“科学家型从业者((scientist-practitioners)”模式,第二种则是心理学博士模式。要在美国的心理咨询师施行职业准入制度,美国心理学会(APA)和全美学校心理学家学会(HASP)是制订这一标准的专业机构,心理培训师资格的获得必须经过这家机构的培训并且取得相应的硕士或者博士学位,而且还要进行一段很长时间的、在导师监督下的临床实践活动,还要进行严格的资格认证过程,才能获得这一资格。

就目前西方的制度建设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机构的发展是非常好的,国家心理健康维护系统的形成也已经比较完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斯对西方20世纪心理治疗发展的评价是:虽然心理治疗在20世纪较早时候非常忽视宗教和精神信仰问题,但最近的研究发现这些因素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它们的存在还有助于人们消除困扰。

美国权威性很高的心理健康协会非常认同他的这一说法,他们认为个体心理健康与否,主要指标是积极开朗并且平静的心态;对不平等现象以及不如意的事情的处理方式与看法;能否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事情中发现乐趣并对生活赐予他的每一份惊喜都倍感珍惜;能否维持较好的友谊;能否展现出自己的才能和天赋;能否时常反思自我,在人生每一次重要的十字路口都有慎重的选择。

心理学专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在其著作《变态心理学》指出,在测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方面,有七个指标可以表现。分别是安全感、自我了解与评价、客观的奋斗目标、人格的完整、心态调整、人际关系、反思与学习。

心理学专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健康的人的生活一定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他们表现得非常洒脱与自由自在;他们极富创造性。同时,他还认为,将来的更加聪明的人类,所追求的不应该是奢华的物质生活,他们所期望的应该是充实的精神世界的满足;他们所追求的是生命的升华;他们对于生活中的每一处都感到刻骨铭心;他们乐善好施,以帮助他人为自己的快乐;他们对陈旧腐败的制度厌恶至极,他们对于未知的新事物是极其反对的;他们厌恶虚伪与不诚实,他们对于真理也保持谨慎的态度从不全盘接受。

现阶段,美国学者坎布斯所提出的理论深受90后大学生的喜爱,被他们所广泛接受。他的观点是,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需要具备以下要求;第一,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必须具备妥善处理周围关系的能力;第二,大学生必须有宽广的胸怀去接受不同的观点和事物,朝着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境界发展;第三,大学生应该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由上面的综述可以看见,国外在心理问题研究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理念和经验,国外在心理学发展方面主要可以概括为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另外一些分支领域的研究。国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研究和这方面的教育的开展有着近一个世纪的经验,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都是非常先进的,美国等发达国家成果非常丰富,但与此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其他一些国家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美国的先进之处在于,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成立由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部门,大学生之间也成立了许多相关的得到学校行政和医疗保健部门帮助的社团。美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对其他国家的研究和工作的开展都具有非常大的借鉴和帮助作用。在美国的影响下加拿大也在高校中普遍建设了心理健康服务的常设机构。中国香港等地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与教育工作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里的每一所高校都建设了独立运转的心理辅导机构,而且有专门的咨询人员,香港在心理辅导方面设立了相关的学位课程,而且非常巧妙地和中华民族文化相结合,同时又融入了西方文化中较为先进的理念和做法。

总之,世界发达国家与地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研究上,正由以理论和问题研究为主向重应用、重发展和重预防的研究方向转移。

二、国内文献综述

我国有长达5000年的文明历史,在漫长的5000年里形成了一套在每个时代背景下相当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我们可以从“六经”中的《尚书》《易经》《诗经》等著作中看到这些思想的影子。通过对5000年教育历史的研究,我们能够发现有大批先人智者在心理健康理论与教育方面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观点。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管仲就对此展开过深入的研究,他将人的心理分为四个不同层次,分别为善心、定心、全心、大心,每个层次相互联系又不断递进,在养心之中也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主要有正静、平正、守一等思想。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古代又出现了一位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思想家,他就是孔子,他在教育方面非常注重诗歌、音乐等方法对人情操的陶冶以及净化心灵的作用,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与此同时,道家也有一位对后世影响颇深的思想家,就是道家创始人老子,他所著之经典,大多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老子在其思想者主要推崇怡淡、素朴、清静、知足的心理健康培养的方法。在他们之后的历史岁月里,我们可以从历代许多学者的思想里,解读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西汉时期的刘安就编写有《淮南子》一书,他认为“同师而超群者,必其乐之者”。这些思想都强调了在心理健康方面教育的意义。但是从王国维开始,古代对于心理健康的教育转变为使人自觉注意这方面问题上。他所著的《论教育之宗旨》中就指出:“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

新中国成立前和成立后是中国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国外对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影响非常大。当时就出现了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杨贤江,他积极学习西方心理学,提出了很多观点。他在1915年曾提出:“就健康言之,则有身体和精神的两种。”将身体健康视为心理健康的基础。在此之后,经过他多年的不断研究又提出了许多针对青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认为:要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在开展学生工作时要对他们充分信任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致的思维。上述这些经典的方法,为当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持的同时,也为目前这方面的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新中国成立后又是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良好的各方面环境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会。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最为显著,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我国留学归国人员持续增加,他们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形成了许多特色鲜明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在针对学生的心理咨询中,开始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大学中出现了很多针对学生现实需要而开设的心理学课程,同时也开展了许多相关的社会活动。最为典型的是1985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心理测量与服务中心,这是全国该领域的首家专业机构,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指导示范。在这一良好示范的带动下,清华与同济这些国内优秀的高校也先后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育在全国高校不断普及。目前,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问题的主要方法:心理学系或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对有一定经验的教师开展培训工作。

随着我国各方面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在不断提升,同时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加大,高速度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强的竞争心理,使得心理健康问题在不同人群中越来越频繁地产生。大学生在心理和生理等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全,抗压与受挫能力还很薄弱,但是与之成对比的是他们要承受学业、就业等各方面来自社会不同层面的压力,同时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与之前不同的烦恼甚至是感情方面的问题,这使得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这一变化,这就导致了在他们之间有很多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障碍现象,这一问题的出现使他们无法正常地开展生活与学习,个人发展也遇到了很大的阻碍。这一情况的不断恶化,使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早在1999年,国家就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面对青少年成长的新问题,必须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使他们产生更加坚强的意志,树立起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增强青少年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进入21世纪之后,在加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方面,为了使素质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2001年国家就这一问题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在《意见》中就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新形势做出了判断与解析,并做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指出了许多有效的改进方法。

从上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发展状况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高等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将受到更大的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开展也会更加普遍。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在近些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家想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就需要培养一批更高素质的人才,在这些素质中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将会越来越重要。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多年的实践与反思,指出了应试教育的缺点,将素质教育的培养提上日程,高等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使学生掌握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对于如何开展素质教育,国内学者在理论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观点,研究内容也在不断地深入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正在通过各种研究在不断加强。随着研究的发展,实践工作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各种心理健康辅导机构的建立也越来越被重视。通过学习借鉴与改革创新,各高校把大学生的心理普查作为一个常规性的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测量也蔚然成风,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本土化的研究成果。但从总体上来讲,研究成果不多,影响力也不大,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成长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世界各国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展开的多方面研究,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论断: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全世界都在不断地加强,各国学者普遍认为由于大学生在心理和生理等各方面的发展还不健全,这方面的研究更加显得富有挑战并具有很大的意义。

国内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了较为广泛的研究,过年的研究积累了许多研究资料,研究方法也不断丰富,研究成果不断增加。

台湾地区心理学家黄坚厚对心理健康进行了定义,他认为个体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也可以妥善地处理好与周围人和事之间的关系,并且展开良好的互动;心理健康的个体在学习方面能够保持积极认真的心态,对于工作的态度也是负责任的,能够很好地做到会工作、会学习、会生活。

大陆的心理学专家王极盛在对个体心理健康方面的评价主要从几个方面展开,分别为:智力情况良好与否;情绪是否积极向上;意志是否坚定;行为是否表里如一;心理状态与自身年龄阶段的匹配性是否良好。

在心理学上展开过深入研究的专家郑日昌的观点是,心理健康的个体在情感反应方面应该是符合常理且正常的;他们在意志力方面是非常坚定的,自我意识非常明确。与此同时,他们在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处理上是比较自如的,面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适应能力也是比较强的,他们对于人生持有比较积极的态度,并且行为是符合要求的。

在心理学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的学者张伯源和王登峰提出的观点是,高校学生在人格上应该是高尚;具有正常的智力,智商可在80分以上;符合自身年龄阶段的心理状态;同时客观剖析自我,直面自己的缺点;积极生活,并努力工作。

从这些心理学研究领域颇有造诣的专家的研究成果上来看,我国这一领域的学者对于这些观点都是保持赞同的,可以将心理健康的标准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正常的智力;稳定协调的人格;恰当的情绪;坚定的意志;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力;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活动。

虽然我国在这方面形成了较多成果,但目前,就四川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展开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而且更是没有形成体系。因此,有必要结合国内外优秀的研究成果,同时与当前四川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些具体表现,探讨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产生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发展态势进行总结。

第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向更宽领域扩展。使高校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源,与大学生自身有密切相关的同时,还受到大学生所接触的环境和接触的各方面人员有关。目前,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将不再只是针对大学生自身展开,这一单方面的研究忽略了很多重要的外部条件,研究的范围需要向外围扩展,将大学生生活的环境纳入研究范围,同时也将学生能普遍接触到的高校教师以及相关行政人员的心理素质的研究划归到研究的主要问题上。就目前出现的问题可以看出,这类人群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人群,他们在大学生心里一直是最现实的学习典范,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具有巨大影响。如果高校的教育以及行政人员在心理上存在各种问题,甚至是严重障碍,这就使得大学生在一个充满问题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这将对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极为有害的影响。目前,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国内学者开展了很多研究工作,但基本上都忽略了高校教师和行政人员这一重要群体。因此,需要在研究方向上不断拓展。

第二,心理健康的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以前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往往只是从心理问题方面开展各种分析与研究,研究范围与关注领域都比较窄。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关注到了这一问题,他们发现心理问题需要更多学科的支持、多学科的融合研究,能够从更多角度发现以前不曾关注到的重要问题。因此,目前国内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面,学者们开始积极关注并接受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思想,这为心理学朝着更宽广领域的发展提高了新的思路。一方面,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样的结合是一举多得的创新,是对大学生自身发展教育与思想政治意识的全面教育,即能够培养学生的服务社会的意识,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心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其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其他基础课程,这是对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奠定基础。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才是目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该做到的,而大学生培养正确的心理状态是适应当前发展需要的必备技能,因此,基础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是迫切的需求。这一理念的创新,能够为提升大学生的智商和情商提供帮助,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使他们在身体和心理素质方面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与提升。因此,发展更符合现实需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融入各学科的研究思想与理念,这是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发展的趋势。

第三,必须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大学的必修课程,实行学分制。与之前相比,四川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已经有了更多的重视并且做了许多工作,但是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心理健康课程在高校的开展许多还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系统性也不够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做更多的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落实学分制改革,使该课程成为大学面向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程,只有这样各方面对其重视程度才会更高,才能为解决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因此,一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为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成为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开展更多研究,使之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第四,使高校在针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方面更加科学与人性化。充分地研究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路径和一般规律,充分地考虑四川省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大学生成长环境,展开对这一方面问题的深入探讨,为克服这一方面的问题提供更多的思路。与过去旧的发展模式不同的是,新的研究思路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进行研究分析,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的侧重点朝问题隐患防御方向发展,以求能够在问题出现之前提前介入,或者对已经导致的问题及时疏导解决,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科学合理预防提供思路。

由这些前任的研究经验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于心理健康问题国内许多高校已经越来越重视并且开始开展更多的工作,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已经非常重视。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存在很大不足,由于我国这一方面研究起步较晚,并且目前的研究基本还是停留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机制的研究上,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机制方面还存在许多空白。

三、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

(一)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我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樊富眠(1996)等研究得出:个体心理方面的素质培养和对个体易发心理方面的疾病的防治这两方面内容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要点;与心理素质教育有关的教育内容包括:智力开发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的教育、环境适应方面的教育、良好人格形成的教育等;就防治相关个体基本的教育工作主要有针对这些知识的讲解、教会学生面对挫折的方法、对心理疾病的防治。莫旭麟(2003)认为,宣传心理、生理健康的观念;通过自我的接纳和自尊心的培养、进行社会交往、学会积极调解情绪,能够使心理更加健康;介绍咨询知识的三个方面内容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学者胡凯(2003)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理论中开展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工作,在他看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人生观价值观、自我意识的形成、个性培养、学习习惯和能力、人际交往、恋爱及性心理、情绪体验和控制、面对挫折、择业求职等方面来展开研究,他的观点基本包含了大学生大学生活的所有内容,另外他还提出了心理测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唐柏林(2004)与胡凯在这一方面有同样的看法,他们在发表的《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文章里的观点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方面:心理问题概论、大学生融入新领域的适应教育、人际关系处理教育、心理因素的不断完善、就业心理问题研究、性知识教育、情绪健康与良好的情感的建立、良好品德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培养、心理意志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邬开荷、郭峰(2005)的观点是,对进入新环境的适应性的培养、培养更加乐观的情绪、认识事物的本领的培养、坚强意志的形成、独特健康的个性的养成、沟通能力形成,这些理论形成了在大学生中间开展相关教育的主要方面。谢炳炎(2006)的研究结果是,他认为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要使他们养成自我完善的能力、情绪控制的能力、抗压能力、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善于学习的习惯、沟通协调的培养、正确的恋爱观的形成、就业观与职业规划的科学与理性、常见心理问题的处理、面对网络的心态。他的研究的独到之处在于,他提出了网络心态,并将其独立为一个方面。几乎在同一时间,学者李瑞(2006)也提出了一些类似的观点,他所认为的领域包括了以下内容:健康与自我意识、关系处理、学习、人格健全、情绪处理、挫折处理、恋爱与性心理、网络问题、择业观念、心理咨询与治疗等主要内容。

通过对上述研究的综述,可以发现国内目前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精力所集中的领域是,希望培养学生强大的心理素质以及寻找预防心理疾病的方法,以及普及健康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上、注重对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养成、注重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处理、选择问题如择业就业和恋爱、情绪管理的方式方法、坚强意志教育与网络心理与调适等方面。

从具体内容上而言,近年来学者们将网络心理列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表明了研究内容在相对全面的基础上实现了与时俱进,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二)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开展的实证研究

从20世纪末到目前阶段,我国这一领域的学者除了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论开展了相应研究之外,主要还开展了许多有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实证研究工作。他们根据大学生特点,将卡特尔提出的16种人格因素量(16PF)、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多种量表相结合,对大学生心理现状展开了研究,在长时间的研究之后,对了解不同时期大学生在面对心理问题时的现象具有有益的帮助。学者季建林开展了许多这方面的研究,他采用SCL-90量表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得出大学生的SCL-90各因子均分、阳性均分(2.56-2.73分)和阳性项目数(35.05-40.55)均高于国内正常人青年组的结论,得出在目前大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程度标准的大学生占研究对象总数的人际关系、情绪抑郁问题,同时在大学生群体其中符合中等严重10%以上。学者卢勤在一项对比研究中,比较了成都市的各个高校中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展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有促进作用。他的结论是,在较好地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中,能够具有强烈的自我的认识的学生比例更高,自信心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同时他们的人际关系处理问题较未开设心理健康专业教育的学校的学生更低,而没有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在自我概念、社交苦恼方面在纵向研究上没有显著变化,他的研究证明了以下结论:对于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面的学习能够有效地的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学者田守花等人通过问卷对一些同地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这些大学生处在不同专业、年级,属于3所不同的高校内,结果显示:大学生还不是很了解心理健康,调查说取得的数据显示表现水平不佳;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表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性别差异、不同专业的学生的表现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在不同年级之间的差别不是很明显;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观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正面影响,心理健康观念对心理健康水平可由高到低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显现出心理问题、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解和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以上的研究主要是以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教学内容安排的重要性、观念等多的方面展开对比以及综合性的分析,这些研究有利于为今后开展此方面工作提供借鉴,并且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专家黄希庭2011年在撰写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与评估》一文中,根据心理测量学的原理,形成了一份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问卷,该问卷调查了全国35所高校一共5058名学生,该研究的开展,使得对于大学生中间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以及目前的状况有了一些真实全面的掌握。从研究的数据来看,目前在大学生之间需要心理健康服务,而且这一需求是非常强烈的。我国学者梁瑛楠等人在2015年也进行了问卷调查工作,结合当面采访对辽宁省各个高校总共940名学生开展了调查工作,他们同样也开展了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现状调查以及需求特点的调查,通过调查得到了以下结论:1.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是非常强烈的;2.大学生普遍比较关注人际关系协调和就业方面的问题;3.大学生在希望得到心理服务的机构选择方面,需要比例最高的是学校内部的心理服务机构以及社区内部开办的心理服务机构;大学生在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渠道方面,最普遍的渠道是科普读物、网络以及同学提供的一些信息;3.在需求的性别方面女大学生的需求高于男大学生的需求比例;4.就年级方面来看,大四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明显比其他几个年级的需求比例高。从各个渠道展开的研究的结果都显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大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高校的广大学生,研究还表明,高校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服务是非常渴望的,所以今后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与实践工作。

四、研究的意义

(一)适应国内外竞争的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发展对于人才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人才成为了综合国力竞争的最重要因素。在我国加入WTO后这些因素表现得更为强烈,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越来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工作的流动性也随着全球化在不断增大,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就业的过程中,用人单位对于具有健康心理的员工的需求要求更高。在21世纪,科技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不断激烈,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更多的要求,除了技术过硬和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之外,心理素质过硬也成为了用人单位评价员工的重要条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尔·卡耐基对全世界的许多知名人士进行了调查,在取得事业成功方面,影响因素中学识和专业技术只占到15%,但是高达58%的比例依靠的是心理素质以及人际关系处理方面。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以前学校所注重的是专业知识教育,对于心理素质的培养却不够重视,在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条件下,再多的知识对于社会也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因而,对于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来说,谈论德、智、体、美等因素的实现是没有意义的。

(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化建设已经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其发展态势已经不可逆转。美国社会学者列维就曾经说过:“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所有的问题现在都和现代化联系在了一起。”如今,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要尽早地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必须对成功实现了现代化国家在这一路程中的经验进行研究和学习。在现代化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人,人要实现现代化就要求人的素质不断提高,这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对现代化的研究中颇有建树,他在其著作《人的现代化》中就写过这样的一段话:“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要做到的是人的现代人,这个国家的人民需要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达到现代化,在这个国家中生活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领域从事工作的人员都需要某种程度上的现代性,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做到这一点,就无法获得高速的经济发展以及实现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如果经济碰巧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也无法持久地发展下去,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三)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需要

从20世纪中期开始,全世界的教育方面都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无处不在,这一变革产生的原因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这一需求,教育界展开了质量提升的浪潮,教育的目标也在随着变革而在不断地提高。日本在研究了这一现象之后认为,21世纪的教育大致情况应该是这样的:心胸开阔以及创造力的培养,日本要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富有创造力与自我调解能力,并且能够应付复杂的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的人才。与此同时,韩国也提出了21世纪对于教育的目标,韩国对此提出了“全人观念”,即培养健康的人、独立的人、创新的人和道德的人。联合国有关专家进而也指出:一个人想要在21世纪有所作为,必须具备三项基本的本领:一项是学术性的;一项是职业性的;一项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这第三本护照指的就是心理素质。所以,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教育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学生的要求则更为明显,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正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对于在学生中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它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讲授书本知识。就目前大学生的现实情况来看,他们正处在心智与人格快速发展的时期,许多问题表现在并非思想与道德方面,更多的体现在心理方面,把学生中间的心理问题视为思想问题是一个错误的处理方式,是达不到目标的,甚至反而会使问题更加严重。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按照大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的规律来展开,很多问题都不单单是思想问题或者是心理问题,而是两者的结合,需要从两个方面同时入手解决,将心理康复的手段应用到教育当中去,去解决一些不健康心理的问题,充分结合两者的特点一起发挥作用,能够使教育更有效果,有助于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此同时,高校对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越来越理智与全面,积极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其中,使之成为思想教育的主要一环。因此可以说,只有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地结合在一起,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措施才会变得更为有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