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注施暴者特别是被施暴者的心理健康

关注施暴者特别是被施暴者的心理健康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法律、道德教育只是给孩子形成外在压力,要缓解校园暴力问题,关键在于抓住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在校园暴力发生后,大多数人都把目光聚焦在施暴学生身上,质问小小年纪为何如此暴戾。被受害者心理问题更大,更值得关心,被烟头烫,被骂,却依然老老实实待着,这是自我功能缺失的表现。相比施暴者不恰当的自信表现,被施暴者的自卑心理,不能改变现状的想法,对命运的妥协,更需要花心思辅导。
关注施暴者特别是被施暴者的心理健康_聚焦 透视 思考:国内外重大社会热点事件综述. 2015

法律、道德教育只是给孩子形成外在压力,要缓解校园暴力问题,关键在于抓住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心理学上有一种死亡本能理论,这是一种非常本我的、最底层的欲望需要,积极的、正义的就是竞争,消极的、反向的就是暴力。”如今社会竞争意识不断被强化,反复被提倡,如果孩子在学业上、活动中没有成就感,得不到表扬,就会出现暴力倾向,一开始是比较内隐的语言、情感暴力,接着“外化出来,就变成身体暴力,使反向的欲望得到满足”。法律、道德只能压抑学生的暴力倾向,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压抑越深,反抗越大,不能够从根本解决。“要从积极方面引导,学习不行,就从体育活动、舞蹈活动等技能上给孩子以展现的机会,而不是让他们把能量用在暴力上。”在校园暴力发生后,大多数人都把目光聚焦在施暴学生身上,质问小小年纪为何如此暴戾。在暴力研究中发现,施暴小孩起码还有自尊心、自信心、能量及竞争意识,他们发生了人本主义异化,主要是找错了能量发泄的途径,他们想做好人,只是能量发泄方式不对,就做成了坏人。被受害者心理问题更大,更值得关心,被烟头烫,被骂,却依然老老实实待着,这是自我功能缺失的表现。相比施暴者不恰当的自信表现,被施暴者的自卑心理,不能改变现状的想法,对命运的妥协,更需要花心思辅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