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注教师的关注

关注教师的关注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校长,要关注教师的关注,是因为“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的时候,不仅办事效率特别高,而且会直接取得对方的信任,从而使校长成为教师真正的“贴心人”。二是关注教师的全面状态。从比较理性的角度来看,校长对教师的关注是建立在一种彼此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如果缺乏信任,校长的魅力就无从谈起,也就不会有所谓和谐的管理了。

第二节 关注教师的关注

从主观上说,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被关注,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作为校长,要关注教师的关注,是因为“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的时候,不仅办事效率特别高,而且会直接取得对方的信任,从而使校长成为教师真正的“贴心人”。

校长关注教师似乎是不用多说的,但关注哪些方面,如何关注,关注到什么程度,却是大有讲究的,把握分寸,策略得当,就会使校长对教师的关注成为教师乐意甚至盼望发生的事,校长以其管理者的身份开展管理时,就会卓有成效;反之,如果校长关注不当,当管不管,当问不问,当避不避,这些关注就会成为教师的负担,从而使教师觉得受束缚甚至觉得压抑,这样的工作状态是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

从被管理的角度来讲,校长对教师的关注更应该带着内在关怀,而这种认识的前提是把教师置于事件或发展的中心——校长要开展管理工作时,或者在关注教师时,需要把教师放在首要和中心的位置,要多感知教师的感受,多从教师的角度去思考事件及相关的原因,并且把这种认识变成主动性的思维方式。

一、全面关注教师——校长关注教师的原则

从理论上讲,全面关注是我们最希望做到的,如果能了解对象的全部,那么无论是沟通还是管理都将会更“有底”,更有针对性,也更知道我们的教师什么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和工作状态,他们在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和辅导,在什么时候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关注教师可以分为三个角度:

一是关注全体教师。学生每天在校学习都是大多是通过教师的组织完成的,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关注的当然不是一部分教师而是全体教师。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说,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是重要的,教师之间不存在孰重孰轻之分,而教师所任教的学科也同样是一个道理。但我们在日常管理中,却往往会被一些现象所左右,甚至出现偏向某一边的问题,这种“非等距”是容易犯一些低级错误的,甚至致使自己处于“孤家寡人”的位置。

关注全体教师,需要校长有较宽的视野,把所有的教师都纳入自己的心中,把全体教师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开始关注所有的教师。

二是关注教师的全面状态。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无论是教师的心理状态、工作状态,都会可能直接会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甚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校长关注教师的整体状态,可以分成几个方面,比如从关心教师的生活开始,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背景和成长环境,目前的生活状态和家庭情况,等等;再比如教师的业务情况,通过同事、学生、家长的座谈了解,通过教研员、他校教师的评价,再加上校长自己的观察,全面综合地了解教师的业务状态,这非常有助于校长的日常管理,包括为如何决策提供参考。

关注教师的全面状态,不是单向的,还应包括校长通过学校的其他各级管理干部和有关的人员关注教师对于学校工作的评价,特别是对于一些重大的方向性决定(如教学改革的方向等)和涉及全体教师利益的规定性文件(比如对于教师的考核方案等)的反馈性评价和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校长用一种教师的心态去观察、审视教师对于事件和规定的看法,而不是简单地从校长管理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问题。

三是深度关注教师。所谓深度关注教师,是指除了关注表面的现象以外,校长还要学会从更深的角度去了解教师,特别是了解教师的需求。比如在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校长要关注到教师在专业方面已经有的基础和目前遇到的困难,还要关注到可能的发展空间和具备的发展条件等,小到一堂课一篇论文,大到教育观念和理解,校长都应该对教师进行比较深层次的关心和了解,以及尽可能为教师提供具体的建议和帮助等,这样的关注才是“有效的深度关注”。

深度关注教师,校长还要注意全面地审视教师个体的状态,不以个人喜好评价和判断教师,也不能以单一的事件来决定性地评判教师,而是要客观、综合地关注教师,并关注他们中发生的事件,分析原因,便于作出相应的正确、合理的判断。

深度关注的另一个方面,是要把教师对于校长所实施的管理策略和方法的看法全部展开来,引导教师真诚地发表观点,甚至鼓励教师中的批评性、批判性意见,并把这种意见和建议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资源融合在日常的管理之中,更可以通过这样的关注使教师建立对校长队伍和校长本人的高度信任,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

二、关注教师的关注——校长关注教师的角度

所谓关注教师的关注,就是校长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教师,至少要从教师的角度来思考和关注问题,并把这种对教师个体、群体的关注运用到学校管理的决策中去,使自己既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想问题,也能站在一名普通教师的位置来决策。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的是如果能“将心比心”,校长在管理过程中就不会专断独行,过于我行我素而造成“失去人心”之类的后果。

从比较理性的角度来看,校长对教师的关注是建立在一种彼此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如果缺乏信任,校长的魅力就无从谈起,也就不会有所谓和谐的管理了。

我们可以把对教师的关注主要分为三类:外在(显性)项目关注:比如语言,行为,情绪等方面;潜在(隐性)项目关注:比如教师的思想,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环境(液性)项目关注:比如团队,朋友,家庭,收入等方面。

所谓外在(或显性)项目,是指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看得到的教师行为表现,比如教师的语言表达、行为举止、情绪状态等等。由于这些直观的表现是最直观和频繁的,它们往往成为一个教师最直接的“形象表征”,而我们对教师的判断大多来自于这些表象特征,所以关注教师的这些外显表现,是校长关注教师的具体开始。

比如,从一个教师的语言表达,我们可能感觉到这个教师的个人喜好,也能判断出基本的语言表达习惯,从这些信息中,能够得知作为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否达到,最基础的例如普通话是否标准,表达的方式是否适合学生的需要,等等;再比如教师的衣着与仪表习惯(例如女老师的化妆)是否符合教育学生的基本需要等,这些看起来相对表面一些的内容,也可以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具体工作和生活习惯,如果能细心地观察与关注,校长对于教师的了解就会逐步的深入。

另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中的“非正式群体”倾向,一方面,教师中的“小群体”是一种“人以群分的”的体现,并非完全是坏事,应该把它视作正常的范围,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一样;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这些群体在日常工作中的舆论与认识倾向,如果关注得当,他们还能在学校工作中起到的很积极与正面的作用。

其次,校长要关注的潜在(或内在、隐性)项目,是指非直接表现在言行中却长久存在于教师之间的那些因素,它既是教师外在项目表现的内化,也是教师个人最为重要的内心世界的集中体现,如果说外在项目的关注属于表象层面的东西,那么内在项目就是精神层面的关注。当然,任何人的内心世界都要通过外在的表现去表达的,但每个人都有那些不容易“被发现”的内心世界,这种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被“隐藏”起来的东西却是比外在表现出来的行为语言更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一个教师对于工作、为人处世甚至是人生观和价值的判断与追求,也涉及工作的成效和个人成就感的形成,所以校长对教师的关注,应该更深入、更细微,从了解和关注那些具体的小事开始,到能较集中体现教师内心世界的“显性表现”,都要成为校长关注教师的一种习惯。比如教师的思想,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都应该属于这个范围。虽然这些范围很大,看起来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讲,这些关注的内容已经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管理项目,从另一个角度说,它甚至是介于管理之外的一种深层次关注。但这是校长必须关注的最重要的内容,也是真正提升校园管理水平和管理成效的最有效途径。

“潜在项目”的最大特点,是比较稳定,较难在短时间内或通过某一手段去改变,因为它涉及每个教师的个性性格、心理、思想认识等诸多内心层面的东西,是每个教师精神和心理层面的集合,所以关注了潜在项目,就能更多地了解每一位教师,从而为更充分、合理地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校长要关注的第三类项目,即所谓对环境(或液性)项目的关注,比它涉及的范围更广,更零碎一些,比如教师团队、朋友、家庭、收入等方面。之所以把这些称为“环境”或“液性”项目,是因为它们是随着时间、地点、人群等各方面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这类项目是最容易改变的一类。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虽然环境项目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变化,而且它对于改变教师心理和工作状态是比较边缘的,最多是一种外在的力量,但并不是说它对于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就没有影响,需要重视的是,有时候边缘性的环境因素反而可以较强地“刺激”某种行为的形成。举例来说,比如用某种方式为教师组成一个新的团队(比如新学期开学,新的一个年级组成立)之后,如果团队中有合适的引领人,对其中一部分教师在工作方面的促进就可能比较大,可能通过某一个中心人物的管理或带领,使整个团队积极向上而影响到每一个团队成员,这种改变虽然不一定是彻底和发自内心的,也不一定是稳定的,但它在某个特定的时间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这三个角度还不能覆盖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全部,校长关注教师的角度很多,而且根据不同的教师个体和群体,还有更丰富的关注内容,只要观察到位,找准入口,校长对于教师的关注就会更立体,更合理,也更贴近教师的实际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