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注和解决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关注和解决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并有由于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导致领导干部自杀这种极端事件见诸报端。因此,关注和解决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领导干部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见,关注和解决当前出现的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是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政府机构高效、持续、健康运转、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的现实要求。

关注和解决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一、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提出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所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相区别的是,健康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当人体在这几个方面都协调一致时,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健康。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事实上,由于当今社会的急剧变化,给人们的物质生活、思维方式、心理情感和价值伦理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随着社会转型期矛盾的加剧,在个人心理素质差异的内因影响下,很多人心理压力增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增加,甚至出现由于个人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危害他人和社会的刑事案件。领导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处于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在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之一。但同时,权力和责任是对等的,领导干部也处在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和中心,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个人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面对繁重而艰巨的工作任务、职务升迁和干部考核的压力、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时,心理负担过重,心理严重失调,引发了个体心理健康问题。个别领导干部在面对重重压力时,甚至精神崩溃。近年来并有由于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导致领导干部自杀这种极端事件见诸报端。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明确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心理和谐,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健康和发展,更直接影响到政府工作质量和行政效率,关系到政府形象。因此,关注并深入研究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领导干部增强对心理疾病的免疫力和心理困惑的调适能力,优化领导干部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素质,是实现国家行政管理良性运作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保证,对我国完成深化改革历史任务、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在当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关注和解决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意义

一直以来,整个社会对领导干部的关心大多集中在领导干部的行政效能如何,他们是否廉洁奉公,是否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办实事,他们的言行是否符合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要求,等等。但人们却不曾想到,领导干部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具有一定的权力的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比其他群体承受着更大的心理负荷和精神压力。领导干部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何,他们承受着怎样的工作矛盾与压力,同样作为一个公民,他们生活的幸福感如何,极少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的领导干部由于长期工作上的巨大压力、生活中奔波于各样应酬场合以及生活不规律,实际上常常处于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亚健康”状态。这种“亚健康”状态如果长期持续,不仅会对领导干部自身造成伤害,而且会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不利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明与和谐程度。因此,关注和解决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领导干部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注和解决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是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的要求

领导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经过层层选拔挑选出来的社会精英。他们在社会各个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担任着重要的职务,是党和国家事业向前推进的主力军。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和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更需要一大批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知识过强、身体素质良好的领导干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开路。心理健康作为一个人应对竞争、成就事业、获得幸福必不可少的条件,在领导干部做好工作,打开局面,取得成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顶得住各种压力,妥善处理好各项事务,承担起领导责任。反之,则会因为心理不和谐,不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最终影响其工作决策、工作行为和行政效能,难以担当时代赋予的重任。可见,关注和解决当前出现的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是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政府机构高效、持续、健康运转、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的现实要求。

(二)关注和解决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是领导干部自身发展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类自身作为发展的目的,其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自身的幸福度应该是衡量一切发展的最终标准。领导干部作为社会的个体,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特价值的人,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他人的发展付出了更多的时间、智慧和辛劳,那么他们自身的生存状态、生活幸福度,尤其是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又如何呢?对此,却没有引起社会各方面甚至包括许多领导干部本人应有的重视。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剧烈变革,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对人们的心理承受力提出了更大挑战。尤其是领导干部在工作压力、社会压力与家庭压力等的持续交互作用下,容易导致个体心理失衡,发生心理与行为扭曲,引起心理和精神疾病。有调查表明,领导干部心理问题躯体化趋向较强,表现为由于心理痛苦而引发身体不适,反复出现头痛、心悸、胸闷和心血管、胃肠道不适等等。由此可见,心理健康问题与生理健康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是保持人们健康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追求良好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是每一个人的本能,只有身体与心理健康了,人才有旺盛的精力与情感去追求自身发展,实现更高的目的,社会的进步必将表现为每一个人的健康发展,领导干部自然不能例外。

(三)关注和解决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可见,心理和谐,心理健康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社会成员塑造和谐健全的人格,保持和谐健康的心理,造就和谐的个体。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行为健康的基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才会有正常的个人生活、人际关系和工作事业。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缺乏自制力,情绪上大起大落,容易出现异常或偏执的言行。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全面和谐的社会,其中人自身的和谐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作为领导干部,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导者,更应该为优化全民的心理素质起示范引导作用。但是由于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其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

三、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引向深入,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凸出的情况下,人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力也面临着更大考验,心理健康问题逐步得到社会的重视。一项对甘肃省厅(局)级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表明,甘肃省厅(局)级领导干部的整体心理素质要远远高于普通人群,也高于处级及以下公务员群体,说明厅(局)级领导干部的整体心理素质是好的。尽管如此,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四川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曾做过一项关于“四川领导干部心理素质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调查数据显示,由于领导干部承担的职务责任的差异,工作环境条件的差异,以及自身多方面素质差异的存在,导致个体心理素质差异较大,暴露出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反映在:①社会适应问题,被调查者中超过50%的人自述出现焦虑和疲惫状况;②尽管被调查者约50%的人自我报告和评价情绪调控良好,但多数人运用调控的方式不够科学,长期使用压抑、迁怒、冷漠等消极方式,对身心健康损害极大;③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带给被调查者的压力、困惑与矛盾较为突出,值得重视和关注。由此可见,总体上看,领导干部的心理是健康的,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表现出坚定执著、奋发有为、乐观自信、沉稳平和的精神状态。但是,也确有少数领导干部出现抑郁、焦虑、强迫、心理严重失调等问题,甚至有个别人导致精神崩溃。目前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张焦虑

现代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使紧张与焦虑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情绪。领导干部因为位高权重,需要经常做出决策,而且决策影响面大,由此导致他们精神常常高度集中,大脑的“弦”紧绷,不敢有丝毫懈怠。有位领导干部在谈话中曾戏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半夜响电话”。甚至有些领导干部觉得自己患上了“电话恐惧症”,每当电话铃声响起,就会感到心跳加速,担心又会有什么问题发生。另外对客观上存在但又不可预见的如火灾、洪水和生产安全等“人命关天”的突发事件的提防与忧虑,也使领导干部肩上的压力骤增。领导工作中的重大责任与管理者的事无巨细往往使他们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工作时间以外的休息时间,也大多投入到没完没了的应酬中。因为有些职位的特殊要求,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节假日,一切以工作为中心。工作中仕途的坎坷,升降奖惩的荣辱,也如影随形,使他们每天诚惶诚恐,如履薄冰,生怕工作的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哪一个决策出现失误。心理紧张焦虑成为领导干部生活中的“常态”,使他们觉得自己很少“轻松过”。

(二)忧虑抑郁

在日复一日紧张焦虑的工作中,有些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受到日积月累的影响,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低落、抑郁、内心充满忧虑的个人气质,严重者甚至具有了抑郁症的症状,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精力丧失、兴趣索然、自我评价过低,并由此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生活能力下降。总的来看,领导干部生活中的忧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自己职务升迁,工作业绩的忧虑,生怕自己的职务得不到正常晋升,与竞争者比较,工作业绩落后于人等等;二是对自己工作能力的担忧,害怕自己不能胜任未来的工作,不能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挑战;三是对于人际关系的担忧,尤其是在官场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微妙的情况下,害怕自己“得罪人”,有一天受到报复,或者在关键问题上“站错队”,影响自己的职务升迁;四是对自己公众形象的担忧。领导干部常常处于人民关注的焦点和中心,受到人民的监督和评判,所以他们必须时刻关注自己的公众形象,以免招致负面的批评和评价;五是来自腐败之风的压力,在社会腐败风气盛行的情况下,领导干部要保持自己清正廉洁,必须抵挡来自社会的各种腐蚀、拉拢和诱惑,这无异也给他们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压力与考验。

(三)强迫多疑

心理学上将强迫症定义为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明知没有太大必要性,仍要反复多次做同一件事,是强迫行为的典型表现。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都自认为自己有强迫症的症状,比如明明是锁好了门,但是反复怀疑自己并没有锁好,以至于要回家去看,等等。在领导干部群体中,强迫行为通常表现为:对自己所做的工作经常产生怀疑,总担心自己工作能力不够,做得不够好;经常认为自己的细小差错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对交代过的事情反复追问,对已经做出的决策前思后想,不能释怀等。

(四)躯体化趋向

社会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表明,日常生活中,许多社会心理因素会使人产生心理紧张状态,从而引起疾病。生活中的挫折、紧张的工作、现代化都市生活的快节奏等都使人们感到焦虑、紧张、容易激动,可能引发神经症、哮喘病、失眠、肠胃病和抑郁病等。领导干部群体,在工作中面临着比常人更多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所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可能产生躯体化趋向,威胁他们的身体健康。比如目前领导干部中出现的反复头痛、胸闷、心悸、心血管、胃肠道不适等,有很大一部分都与经常感受紧张、烦躁、压抑等不良情绪而又没有适当的渠道发泄或排解时所产生的躯体化反应。

四、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刘东超博士《中国当代官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一书中归纳出官员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主要是八种意识的膨胀:贪婪、玩忽、纵欲、邪情、迷信、专横、攀比、虚伪。本文认为,领导干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职业环境方面的压力,其次是社会文化方面因素的影响、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人际关系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外因加上一些领导者自身心理素质的内因综合作用,久而久之便引发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职业环境因素

相对于社会其他群体来说,领导干部处于比较特殊的职业环境中。一方面,他们拥有较多的权力,另一方面,也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现实中许多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领导干部,都与其过大的工作压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职业环境方面的因素成为影响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首当其冲的因素之一。社会转型期为领导干部创造出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们更重要的工作任务,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他们的工作经常面临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他们的工作决策常常牵一发而动全身,面临着人民的评判与实践的考验,决策成本升高,由此带来的工作压力不言而喻。另一方面,众所瞩目的权力顶层也把领导干部们推上了竞争的风口浪尖。各地区、各行业、各系统、各单位之间的相互评比、你追我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GDP排名、环境保护、工作实绩等,增加了领导干部“发展”的压力。而“领导责任问责制”、“一票否决制”、“绩效评比考核制”等更是使领导干部处在“水深火热”的职业环境中。

(二)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人类的生存、生活、观念、情感都是由生活于其中的文化塑造和决定的。文化作为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形影不离,相互结合在一起。人是文化的人,必然带有其所处文化环境的一切特征。我国的社会文化中长期提倡集体主义高于个体主义,这反映在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和评价上,人们往往偏重其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偏重其言行是否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是否符合国家、集体和民族的利益,而忽略其个体权利与幸福。在媒体的宣传报道中,好干部几乎都是心里没有自己只有别人、带病坚持工作、为了事业牺牲个人幸福的人。经常处于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中,领导干部逐渐摈弃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将自己完全“献身”于工作,一切以工作为中心,封闭自己的心灵,忽略调节与放松,造成心理问题长期积压,无处宣泄,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另外,由于社会对领导干部的关注大都集中于与其承担的职务有关的工作实绩方面,在这样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的引导下,领导干部本身追求的是奉献、敬业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社会价值,而缺乏足够的心理健康的知识和预防心理疾病的意识,对自身的心理健康没有充分的重视,即使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他们也无暇顾及。再加上观念上的误区,许多人误认为只有心理不正常的人才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寻求心理咨询。这样,即使心理健康出出问题也不去寻求专业人士的疏导帮助,使心理健康问题贻误下来,引发许多不必要的悲剧。

(三)家庭环境因素

由于长期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领导干部往往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和家人,不能很好地尽到自己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这时,他们作为子/女、夫/妇、父/母的角色便与其领导岗位的领导角色发生冲突,导致他们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出现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在孝敬父母方面,他们缺乏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不能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婚姻方面,由于领导干部们大都适逢中年,婚姻自身处于一个危险期,再加上夫妻在一起的时间较少,沟通和理解减少,容易造成夫妻之间的隔阂,出现婚姻危机;在对待子女方面,领导干部平时由于工作关系没有更多的时间与自己的子女相处,多数将自己教育培养子女的责任全部交给学校或家庭其他成员,与子女沟通交流较少,导致亲情关系淡漠,更严重者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家庭是一个人休憩的港湾,健康良好的家庭生活会使个人产生归属感与幸福感,而来自家庭的压力最容易引发人的心理和精神疾病。由此可见,来自家庭的社会角色冲突也给领导干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危害。

(四)个人特质因素

心理学研究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人的气质类型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不同的气质类型表现出迥异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心理学家并认为,这些不同气质类型的形成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由此可见,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心理素质,当面对突发事件与巨大压力时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承受力。当领导干部们面临工作中的重重压力、矛盾与问题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和应对,带来不同的结果。有些人沉着镇静,积极行动并能够坦然接受不良的后果,这样的人心理承受力强,心理健康,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有些人则容易紧张焦虑,瞻前顾后,因为一时的失败耿耿于怀,一蹶不振,这样就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有些领导干部过分追求完美,对自己和他人都苛求十全十美,对工作的满意度低,总是处于埋怨、焦虑与懊悔中,很少放松自己,这样就极易产生焦虑症及强迫症。还有的人时间观念非常强,闲不住,争强好胜,工作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易激动,缺乏耐性,这些特点极易诱发高血压、心脏病等身心疾病。

五、维护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途径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保持健康快乐的心理状态,才有利于维护人的肌体健康。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相统一,才能使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和充沛的体力投入工作。只有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才能更好地实现人自身的价值,为党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维护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现实要求。增强领导干部的心理素质,提高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调适能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提高干部个体执政能力、提高干部队伍德才素质、引导社会心态向健康方向发展的需要。

(一)从领导干部自身来讲,要注重提高自身修养,主动维护心理健康

1.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自我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意识的重要形式之一,一般意义上是指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它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感以及自我意向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紧密联系,共同作用于个体的思想和行动。不同的自我认识会导致不同的自我情感及不同的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例如对自己人际关系紧张的认知会使自己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要学习人际交往技能或改变个人为人处世方式的行为意向。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知,明白自己的长处,也承认自己的短处,在社会多元化发展,各行各业人才济济的情况下,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争强好胜,而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保持豁达良好的心态。这样,就不会产生过于极端焦虑的自我情感,自然会产生积极向上、百折不挠的自我意向。

2.理性面对挫折,提高自身的挫折耐受力。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在现实生活中,行为者所遭遇的困难和障碍随处可见,但是,面对困难和打击,不同的人却表现出不同的挫折容忍力。有的人在挫折面前能保持正常的行为和冷静的态度,他们或者通过无数个过渡目标来逐步达到原先动机所指向的目标,或者重新建立一个目标来代替原先那个因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的目标,从而消减挫折带来的压力,保持个体正常的心理状态。与此相反,有些人面对挫折时,缺乏挫折耐受力,紧张焦虑并导致过度的攻击、自卑、逃避等自我心理倾向,引发个体内心的混乱,造成生活适应上的困难,严重的可能引发心理疾患。因此,领导干部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挫折,认识到挫折存在的必然性和挫折的两重性,努力提高自身的挫折耐受力,减少挫折对自己造成的心理伤害和打击程度,从挫折中站起来,也是保持自身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

3.重视自身心理健康,选择科学的心理维护方法。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领导干部们一般都以为只有身体上的疾病才是病,只有身体机能出了问题才需要去看医生,因此导致对自己心理健康的长期忽视和冷漠,有了问题自己扛着,既不与朋友同事沟通交流,也不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疏导,致使心理健康问题积少成多,直至引发身体上的各种疾病。各级领导干部应从思想上、行为上高度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带头学习,掌握必备的心理卫生知识,选择科学的心理维护方法。平时为人乐观豁达,遇事不苛求,有自己的知心朋友,有适当的宣泄渠道。这样,首先使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才能获得身体健康,从而身心俱佳,而不是身心俱疲,甚至身心俱“病”地去开展工作。

(二)从组织的角度讲,要完善干部选拔机制,为干部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1.完善干部选拔机制,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中组部曾于2005年6月要求把对干部心理素质的考察了解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并提出政府可以引入一些心理学方法和现代化手段进行必要的测试的设想。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提高行政效能、使各项事业良好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避免领导干部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影响工作和自身生命质量的有效手段。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关键在于第一关的考核与选拔,在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要不断探索完善干部选拔程序和机制,从而选拔出有才能、有道德、心理素质良好的领导干部。选拔各级领导干部时,将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作为重要参考指标,考察候选人情绪的稳定性和积极性、意志的坚定性和灵活性、人格的宜人性和乐群性、社会的适应性和耐挫性等。避免任用那些性格过于偏执、情绪易冲动和神经质人格的候选人担任领导干部。特别是对处于主要领导岗位和关键岗位的干部,更要看他们的意志是否坚强、心胸是否开阔等心理素质状况。凡是心理健康达不到正常值者,就应暂缓或免于使用,以保证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在长期的选拔任用中,还可根据不同部门和职级岗位的要求,探索建立有不同侧重的心理素质指标,将心理素质考察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长效机制坚持下去。并且,在领导干部晋升中,也把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重要参考。

2.完善干部管理方式,为干部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尽管自身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素质对领导干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出现在长期的工作环境中,处于领导职位的情境中。来自各方面的有形和无形的压力直接导致了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因此,为干部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从工作上为领导干部减压是维护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最直接方法。

在领导干部的管理方面,组织应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方式,使其有利于培养干部、使用干部和保护干部。首先要明确各级领导干部在不同岗位上的角色定位,厘清其职责、权利、义务,从而减轻领导干部因角色不清、角色模糊或角色混乱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其次,创造民主、合作、尊重、信任、关爱、宽容的组织文化,在尊重领导干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关注每一位领导干部的自我需求、情感状态和思想状况,发现苗头通过谈话、沟通等方式及时疏导解决。第三,探索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机制和领导干部晋升办法,以科学的考核评价为干部创造保持良好心态的环境和条件,避免因升迁或工作业绩考核而出现的焦虑情绪。第四,完善领导干部休假制度,缓解领导干部的心理压力。工作繁忙、工作时间较长已经成为领导干部工作的一种常态。保证每人每年能有一段休息、放松和调整的时间,将既有益于领导干部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3.关心干部心理健康,加强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需要领导干部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组织的关心帮助和氛围的营造,对干部心理健康的关注应该提升到与身体健康一样的程度。加强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政府可通过网络咨询、现场咨询、大型讲座、心理测试、领导干部心理社团等多种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内容,使领导干部了解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主动积极地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有了问题及时寻求解决。党校等相关培训机构开展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培训,培养领导干部保障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引导领导干部根据自身特点,运用适合自己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克服困难和面对挫折的能力。另外还可聘请专家针对领导干部工作性质和特点,编写印发《干部健康知识手册》,就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心理健康问题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

(三)从社会的角度讲,要关爱领导干部,完善领导干部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

社会学家李强认为,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缓解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其中的社会联系指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在同样的工作环境条件下,大多数领导干部都能够成功应对压力,圆满地完成工作任务。可有一部分人却在面临压力时,出现紧张、焦虑、强迫等心理健康问题,久而久之影响肌体健康。经研究表明,这与每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亦有很大关系。一个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的人,他的生活是孤独的,与周围的世界是隔离开来的。一些成就动机特别强的人,独立性很强的人,或者不善于与人交往的人,也常常不能与朋友、同事等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当个人遭遇人生的失败或生活的打击时,往往缺乏与朋友、亲人之间亲密的情感交流,心理上的压力得不到及时的宣泄和疏导,就很容易体验到愤怒、焦虑、孤独、压抑等情绪。对于领导干部来讲,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主要是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支持。比如家庭,当一个干部被组织委以重任时,他就不只属于其个人,属于其家庭,他还要对一个单位、一个地方负责,要对更多的老百姓负责。这时领导干部的心思不可能全部放在配偶、子女和亲友身上。这一点,作为家庭成员,要多理解,多支持,不抱怨,不分散其精力。无论在遇到什么情况时,总有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做港湾,对领导干部全心地投入事业、更好地履行职责,并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十分重要的。另外社会支持网络还包括同事、上司、下属、朋友、社会团体等,领导干部多参加某些社团或团体活动,在社区或组织中获得归属感,也会提升其面对复杂情况和挫折的心理承受力。

参考文献:

1.张巧艳等.加强公务员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领导干部心理素质[J].前沿探索,2010(11).

2.汤爱萍.关注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J].理论与改革,2006(1).

3.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352.

4.刘东超.中国当代官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5.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14.

执笔:杨巧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