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中华诗词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论中华诗词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时间:2022-05-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论中华诗词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论中华诗词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何怀玉中华诗词是民族的瑰宝,艺术的珍品,具有极大的政治影响力、思想凝聚力、道德规范力和艺术感染力。在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素质教育普遍展开的今天,传统文化、诗词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不揣浅陋,下面就中华诗词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谈几点肤浅认识。孔子就很重视发挥诗歌在人们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论中华诗词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论中华诗词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何怀玉(1)

中华诗词是民族的瑰宝,艺术的珍品,具有极大的政治影响力、思想凝聚力、道德规范力和艺术感染力。古人把诗歌社会作用归结为“兴、观、群、怨”,说它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不是没有道理的。江泽民同志曾在出席北京唐宋诗歌音乐朗诵会时说:“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素质教育普遍展开的今天,传统文化、诗词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不揣浅陋,下面就中华诗词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诗词能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各类学生素质教育中,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素质教育最为重要、最为根本,是一切素质教育的关键。江泽民同志说:“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中华诗词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融合着华夏文明传统,映射着民族精神光辉,对提高学生品格、陶治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心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孔子就很重视发挥诗歌在人们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他不仅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经常和学生在一起学习、探讨诗歌教育和诗歌创作规律,提出了许多关于诗歌功能和鉴赏的观点,并且还亲自删订诗书,把诗作为六艺之首列入教材,谱乐歌唱。他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把诗歌看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武器。他又说:“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可见,他是以修身教化为说诗目的的,重在培养学生温柔敦厚的品格。

曾子用《诗经》“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子贡用《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作为修身格言,借以砥砺自己的品格,都得到孔子的嘉许。孔子许多关于诗教的做法和观点对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仍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我们读到《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就燃起了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怒火;我们读到屈原《桔颂》“深固难徙,更一志兮”,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就树立了坚忍不拔、宁死不屈的意志;我们读到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就坚定了捐躯报国、虽死犹荣的信念;我们读到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秋瑾《黄淮舟中日人索句并观日俄战争地图》“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就下定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决心。

用这些光耀千古,气吞山河,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民族主义精神的光辉诗篇去教育青年学生,怎么能不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道德品质得到砥砺、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思维智慧得到启迪,从而做一个有远大理想、有爱国精神、有民族气节,思想纯洁、品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呢?

二、诗词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涵十分丰富。孔子经常用《诗经》含有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来施教。他说:“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不仅要全面锻炼思想品格修养,还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楚辞》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又一座高峰,内容也非常广泛。《离骚》是政治抒情诗,《国殇》是军旅诗,《渔父》是哲理诗……汉魏以后诗歌领域更广,意境更阔大。诸如山水诗、玄言诗、咏史诗、游仙诗、乐舞诗、禅佛诗……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将日月、星汉、沧海、山岛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高远的志向,雄伟的气魄。支道林《咏怀诗》“萧萧柱下迥,寂寂蒙邑虚。廓矣千载事,消液归空无。”诗融汇佛道,交合老庄,其道虽存,其事日非,虽事修炼,终归虚无,阐发了一种禅道佛理。谢灵运《登池上楼》“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抓住时令的特点,景物的本质,生动地描述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景色。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诗中的“紫”字,并非乱造,是阳光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漫射的结果,是符合光学原理的,可见光中光波波长最短的光线为紫光,漫射最长。李白所见所写恰是这种光色。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自横”写小舟在水流湍急时,是横在溪流中,而不是依水而流的纵置,这是水力学的原理。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很富有哲理,教育人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

教读这些诗篇,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哲学等知识,而且也能了解祖国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等,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眼界,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及科学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诗词能开拓学生思维想象空间

阅读诗歌对活跃思维、开拓想象有极大作用。中华诗词以其超凡而丰富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启迪着、开拓着人们的思维想象空间,呼唤着人们的创新意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大都与中华诗词结下不解之缘。如张衡、郦道元徐霞客、李四光、茅以升、华罗庚、苏步青等都有很高的诗词造诣。张衡的《四悉诗》古已有名,苏步青《老马》诗,也为时人熟知。正是这两种思维的有机结合,才导致他们在科学和艺术上作出极大贡献。

中华诗词中好的诗篇、好的诗句,不仅具有科学原理、文化内涵,而且思维空间广阔,想象造语奇特,往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屈原的《天问》是一部内容丰富,想象奇特,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奇杰之作。思维想象空间极为广阔。别的不说,就是那一百六七十个科学而又奇特的提问,就把人们的思想带入奇伟瑰丽的殿堂,无边无际的天空。政治历史、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宗教哲理……无一不是作者提问的对象,无一不能启迪人们思维、开拓人们想象。古人评价它说:“其创格奇,设问奇,穷幽极缈奇,不伦不类奇……奇气纵横,独步千古。”

中国古典诗歌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辞断意连,跳跃性强,空间距离大,讲究对时空的吐纳与表现,“咫尺中有万里之势”,供读者去思索、去联想、去补充、去开拓、去展翅翱翔。《汉乐府》:“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鱼儿忽东、忽西、忽南、忽北,镜头是跳跃的,思维空间大,全靠自己去联想补充。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峰断云连、似离似合、辞尽意属,那含蓄不尽的意味,是很能启发读者想象的。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杜甫《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其中的“直”、“圆”二字真实地描写了边塞的风光,“出”、“斜”二字形象地刻画了鱼燕的动态,而且我们的想象也被拉到大漠、长河、水槛、天空,引起我们无尽的遐想和思考。白居易《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更是令我们游目骋怀,心驰神往。“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令人一会儿想到急雨,一会儿想到私语,一会想到泉流……即使是音乐暂停的时候,也没有停止我们的思维想象。

四、诗词能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高尚情趣,使学生具有理解美、评价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进而塑造其高尚的人格、完美的个性。审美教育的特殊性在于通过审美活动来教育学生,这种教育不是靠讲道理、靠逻辑力量来说服人,而是以直观形象、靠感情力量来感染人、陶冶人,使学生在鉴赏和品味的过程中,既得到理智上的满足,又得到感情上的愉悦,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

我们读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等诗句,就会为他坚忍不拔、独立不迁的峻洁品格所激励;我们读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诗句,就会为他忧国忧民、舍己为人的思想所感动;我们读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哀鬓已先斑”,“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等诗句,就会为他年华流逝、报国无门的壮烈情怀所熏染;我们读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诗句,就会为她凄凉寂寞和孤苦无依的处境所叹息。这些审美体验和艺术感受往往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所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审美鉴赏能力即是人的“某一种本质力量的肯定”,它是从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培养出来的,是由于“反复的经验而获得的敏捷性”。包括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和艺术修养。诗多了,读熟了,有了比较和鉴别,才能提高审美鉴赏能力,领悟个中滋味。例如同写时光流逝,屈原《离骚》“日月忽其不掩兮,春与秋其代序”,曹植《箜篌引》“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杜甫《绝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四首诗的意象、寄托、风格各不相同。同是写忧愁,杜甫《咏怀五百字》“忧端齐终南,氵项洞不可掇”,李群玉《夜雨》“穷愁重于山,终年压人头”,石孝友《木兰花慢(送赵判官)》“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载得动”,都以山喻愁,但杜写忧国,显得庄重;李写穷愁,故觉压人头;石写离愁,因此连马也载不动。三诗意境、色彩、情调也各有不同,细细品味,区别自见。我们在比较中玩味、咀嚼,会得到各种审美享受。

中华诗词走进校园和广大青年学生打成一片,势必导致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中华诗词大步走进校园,充分发挥诗词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是时代的呼唤、国家的需要、民族的期待,也是新世纪人才素质竞争的要求。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创造一切条件为中华诗词的发扬光大、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而努力奋斗!

【注释】

(1)何怀玉,1958年生,安徽霍邱人。大学文化,高级讲师。系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外比较文化研究会、中华诗词学会、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