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和他的作品及其文化精神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和他的作品及其文化精神

时间:2022-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晚上我给大家讲讲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和他的作品及其文化精神。他也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个人身份出现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所以我们说屈原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量写作诗歌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新时代。屈原作为一位爱国者、爱国诗人,其精神为后人所景仰,并且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

林家骊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晚上好。今天晚上我给大家讲讲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和他的作品及其文化精神。屈原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位诗人。他也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个人身份出现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中国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新时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尤其是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屈原之前,中国诗坛出现的诗歌是集体歌唱,作品选编后就是《诗》,又称《诗三百》,后来也称为《诗经》。《诗经》除了《载驰》这首诗歌可以考定是许穆夫人写作的以外,其他304首诗歌基本上很难确定作者。以前的诗歌史上讲某某诗歌是周公作的,某某诗歌是谁作的,其实都不太确定。只有许穆夫人的一首《载驰》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所以我们说屈原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量写作诗歌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新时代。屈原作为一位爱国者、爱国诗人,其精神为后人所景仰,并且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后世文人对屈原作品的解读有很多,较早的是《世说新语·任诞》所载王孝伯语,认为“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这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典范和评论诗歌的最高准则,所以一提到“风骚”,我们就知道一个指《诗经》,一个指《楚辞》,二者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屈原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在中国源远流长,而且影响着全世界。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评选四大文化名人,屈原便是其中之一,其他三位世界名人分别为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的文学家拉伯雷,古巴作家和民族运动的领袖何塞马蒂,可见屈原的影响是世界性的。

讲屈原,就不得不讲到他开创的诗体——楚辞。“楚辞”这个名称不知道起于什么时代,至少我们在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张汤传》里已经可以看到,《张汤传》中讲到了“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我们大家知道汉朝的开创者是刘邦,刘邦是楚地人,但他吸取项羽的教训,没有定都江南,而是定都陕西咸阳。他人在咸阳,经常想起楚地的一些文学作品,所以经常有人给他读“楚辞”,他是非常高兴的。他身边的朱买臣是会稽人,也是楚地人,能够读《楚辞》的主要有他跟庄助两个人,庄助就是严助,他们两人实际上就是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张汤传》里透露出一个信息,“楚辞”是当时的汉朝统治者非常喜欢的。“楚辞”这两个字我们今天按词的本意就是楚地歌辞的意思,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为什么叫“楚辞”呢?我们往往会引用宋代一位研究楚辞的学者黄伯思的话,他在《东观余论·删定楚辞序》当中曾经对“楚辞”进行过解释,他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屈就是屈原,宋就是宋玉,他们都是楚地人,他们的很多作品都是用楚地的语言来写的,读的时候可以用楚地的方言,记的都是楚地的事情,动物植物这些名物也都是楚地产品,因此给他定了个名称叫“楚辞”。那么,《楚辞》这一部书是什么时候编成的呢?汉代初年经济比较困难,后来到汉成帝时,国力强大了,皇室里一个人物叫刘向,他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的作品编辑成了一本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一、屈原的生平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提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认为屈原姓屈名平字原,是楚王的同姓。屈原在《离骚》里说自己的出身是非常高贵的,中国人历来有重视出身,强调出身这一习惯,所以屈原在《离骚》里讲“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认为自己是帝高阳氏的后裔。我的导师姜亮夫先生提出,“帝”是指“花蒂”,就是开始的意思;也有人说是最早的开始,我是高阳氏的后裔。“苗”是地上长出来的苗,“裔”就是衣服的边缘,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是高阳氏的后裔的意思。“朕皇考曰伯庸”,“朕”是我,先秦的时候“朕”是普通老百姓都可以用的,到秦始皇开始把“朕”作为皇帝的专用,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电视剧里面皇帝自称为“朕”。但是在先秦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称自己“朕”。“朕皇考曰伯庸”,我的皇考名字叫伯庸。“皇考”两个字照字面上的解释,我们今天把死去的父亲叫“考”,我的父亲名叫伯庸。根据闻一多先生的考证,认为“皇考”实际上可能不是屈原的父亲,也不是屈原的祖父,而是屈原的一个亲属。从“高阳氏”开始到屈原为止中间有个人,一个远祖,他的名字叫伯庸,他是屈原家一位非常出名的传人。这个说法是可信的。为什么?他的依据是《史记》三家注里的一个说法,是可信的。王逸《楚辞章句》里也提到了屈原与楚同姓,后来做怀王的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务。楚王是姓熊的,后分为屈、景、昭三姓,因为古人的姓有时候会改变。我们中国人的姓还是规矩的,大家知道有百家姓。不过我们讲到春秋战国的姓就有点麻烦,跟我们今天的姓有所不同,尤其到了宋朝制定了百家姓以后,我们大家都知道了我们中国有多少姓,有几百个姓。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到屈原做过左徒。“左徒”这个词我们今天可以在地下出土的一些文物中找到一些依据。楚国的出土文物当中提到了“左升徒”,还有宋玉留下的作品中有一篇叫《登徒子好色赋》,登跟升的意思是一样的。左升徒、左登徒,实际上都是左徒,估计都是同一回事。左徒到底是怎样一个官,我们今天也说不清楚。因为大家都知道楚地的风俗与中原不一样,生活习惯也与中原不同,所以我们中国有南北文化,黄河流域的文化我们叫做北方文化,南方的楚国是南方文化,很多同学在读古书的时候可能会碰到一个问题,到底左大还是右大。我告诉大家,一般中原是右大,而楚地是左大。楚地人尚东尚左尚赤。什么意思?楚地的人左比右大,所以左徒比右徒大,中原的官则相反,这是尚左。尚赤,楚地的人喜欢红色,楚国的旗帜是红色的。楚地一般是指湖南、湖北,后来江苏、浙江也成为楚地的一部分,还有河南的南部原来也是楚地的一部分。假如我们今天在湖南、湖北挖掘到一所楚国将军的坟墓的话,里面拿出来的旗帜都是红色的,有时候挖出来,因为没有见到空气,我们可以看得到里面的旗帜是红色的,血红血红,但是一见到风就马上没了。埋在地下2000多年了,有些保存得很好的话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本色。另外,楚地的人尚东,朝东向坐的位置是地位最高的。我们大家肯定读过司马迁《史记》中的《鸿门宴》,刘邦去见项羽的时候,范增坐北朝南,刘邦坐南朝北,张良向西坐,他的位置最低,那么朝东坐的是谁呢?是项羽和项伯。大家想想看,这个跟中原不同。假如按中原的文化一定是坐北朝南是最尊贵的位子,皇帝就是坐北朝南的,但是楚地的风俗就不一样了,楚地的风俗是坐西朝东的位子是最高贵的,所以,尚东、尚左、尚赤是楚地的一个风俗习惯。

屈原为楚怀王的左徒,地位比较高,在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出印证。楚国有一位叫春申君,战国四大公子当中的一位。春申君就是由左徒升为“令尹”的。“令尹”就是宰相。《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面讲到“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好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在楚怀王初期时是很受重用的朝中大臣,但后来他遭谗被疏,谪居汉北,史记中记述了“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夺之,屈原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这里面我们注意几个字:见而夺之。这个“夺之”大家注意,两个朝廷大员夺草稿有伤大雅,我们从古汉语角度讲,实际上“夺”在先秦有“改变”的意思,《论语》中孔夫子讲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可改变他的是元帅,匹夫不可以改变志向,就是改变的意思。实际上,楚怀王信任屈原,让屈原起草方案,屈原在起草方案时,上官大夫作为改革派的反对者的代表,希望能改变其中的内容,屈原不同意,这个“与”在古代有“同意”的意思。上官大夫觉得面子放不下,就去找楚怀王,说了屈原那么一段坏话,楚王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就疏远了屈平,“疏”是指调到很远的地方。在中国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如果皇帝看你不顺眼,他就会把你送到远的地方去。一般封建社会中的人认为在皇帝身边的人及在最高领导人身边工作的人是最受重用的,贬的远则不被重用。举一个苏东坡的例子。苏东坡第一次被贬到黄州,第二次又被贬到雷州半岛,后又被贬到了海南岛,那已经到天涯海角了,表示最高统治集团最不喜欢他了,但苏东坡是非常旷达的人,一辈子写了很多诗歌。人们认为屈原被楚怀王疏远后到了汉北,就是汉水的北面。根据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屈原已经离开了朝廷,以后秦欲伐齐,齐与楚联盟,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大家注意,这句话是屈原一生中的关键,也是对楚怀王的评价的关键。屈原被疏远后,秦国要打齐,大家知道战国七雄,秦自商鞅变法后,越来越强大,但楚与齐联合起来,秦没办法,最后想离间楚与齐,他就派了张仪,跑到楚国同楚怀王讲,秦最恨的是齐,但齐与楚合纵,如楚真能与齐断绝,秦将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我们后代人评价是楚怀王贪图土地,大家注意这并不是贪图土地,商于之地对楚国来说意义不同凡响,它是楚国最早的发源地。商于之地在河南的南阳,南阳有丹水,丹水之阳就是商于之地六百里,所以他拿出来的土地很有诱惑力,因为楚与齐和好,秦不断发动战争,夺取了这块土地。假如能拿回这块土地,楚怀王会以为自己是最值得骄傲的君主。封建社会对君王也会有所考察。举个例子,清朝的前几个皇帝死后都会在陵墓立一座功德碑,康熙、雍正、乾隆都有,这个功德碑是为了歌功颂德,记载了该皇帝在位时对内、对外怎样,土地扩大得怎样,而清朝后几位皇帝却没有,因为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皇帝为了求和而割地了,所以没办法立功德碑,每个朝代的皇帝要做出一系列的功绩。第一要把土地管住,一寸土地也不能丢,楚怀王继位时,商于之地就已经不属楚国了,而现在你只要与齐断绝关系,就能得到这块楚国的发源地,这是多大的诱惑。现在的人写文章说楚怀王是昏庸的人,但很多人不了解商于之地原来的历史,那时楚国已经向南迁移到湖南湖北。司马迁曾记述“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于齐,使使如秦受地”。楚怀王宣布与齐断绝关系,与秦建立联系,秦国还没动静,楚怀王便派人去了齐国,当着朝廷大臣的面将齐王骂了一番,这次将齐王骂火了,与楚彻底断绝关系。楚派人到秦接受六百里土地,张仪开始装病,最后探听到楚与齐彻底绝交后,张仪见了楚国的使者说“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六里与六百里相差甚多,因此楚怀王大怒,派兵攻打秦,硬要攻取丹阳,可秦早已做好准备,楚国兵败得非常厉害,斩首八万,并且秦又取了楚国汉中之地,怀王不服气,召集各种兵以深入击秦,战于兰亭,魏国知道后,与秦联合,派兵袭楚至邓,齐竟怒不助楚,楚大困。第二年,齐与楚可能又要联合,秦又想了诡计,秦欲割汉中地于楚以和。楚王不愿得地,愿得张仪,楚王将六百里地的事情归结为是张仪私自所为,张仪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以我一个张仪来换取汉中的土地我愿意,因为张仪知道夺取汉中这片土地要死很多人。张仪请往入楚,这次去带了很多钱,他找到了很受怀王信任的大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后来怀王听信了他们的话放了张仪,适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与齐,顾反”。从这个很简单的记载中,看得出来,楚国吃了亏以后,屈原重新得到了信任,他到齐国去出使,看起来齐国跟屈原的关系不错,还是用他去联合齐国,他回来以后跟怀王讲“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后面写“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从这简单的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来,楚国一天天弱下去,几次打败仗,失掉了很多土地,死了很多人。秦国又玩花招,秦昭王要和楚怀王结为婚姻,屈平曰:“秦为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他认为秦国是个虎狼国家,并且讲话没有信用,不能去。但楚怀王的小儿子,名字叫子兰,他劝怀王去,他说:“奈何绝秦欢!”你为什么不让秦国高兴呢?怀王就去了。怀王去了以后,进了武关,就遭到软禁。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我们从这几句话中可以看出,楚怀王还是很有骨气的。亡走赵,赵不内。关在那里时间长了之后,他有一次跟他的随从逃了出来,逃到赵国的时候,赵国因惧怕秦国而不接受。他又想逃往魏国,但被秦兵劫回,最终病死于秦国。

关于楚怀王这个人,在楚国的历史上有多少功劳很难说,但楚怀王在楚国的威信还是可以的,他做过一些对楚国有利的事情。楚怀王的灵柩送到楚国后,楚国的百姓夹道迎接,可见楚怀王在楚国的威信还是蛮高的。另外,项梁、项羽起兵以后,立了一个楚王的后代做王,也是用楚怀王这个名号,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楚怀王在楚国还是有很大功劳的一个人,是楚国人民怀念的一个人。所以我们不能单凭《屈原列传》这一篇课文来断定楚怀王的功过是非,对楚怀王的研究,我们要进行深入研究,而不是那么简单的,大家读一篇《屈原列传》,就说楚怀王非常昏庸无能,不能这样下结论。

武关位于陕西单凤县东武河北岸,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与函谷关、大散关等成为“秦之四塞”。关城北临高峻的少可山,南濒险要,关城周长1.5公里,东西各开一门,以砖石包砌卷洞。关西地势较为平坦,唯出关东行,延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当年楚怀王就是进了这个武关,被秦王关起来的。楚怀王走了以后,顷襄王即位。顷襄王就是宋玉作品中提的楚襄王,写得长一点的是楚顷襄王,写得短一点就是楚襄王。他立弟弟子兰为令尹,哥哥当楚王,弟弟当宰相。楚人既咎子兰劝怀王入秦之不反也。楚国人都批评子兰,都是你劝老国王到了秦国去,最后回不来,死在外国。屈原虽然流放,眷顾楚国,心系怀王,“不望欲返,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致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我们读到《屈原列传》的时候,会发现一个问题,这个传读下来,跟前面的语句都不一样了,大家注意,这里是有问题的。什么问题呢?司马迁,我们今天称他为史学家,同时我们更可以称他为文献学家。他这52万字不全都是自己写的,很多地方整合了古代的材料。我们读《史记》里面的很多传,比方说《淮阴侯列传》里韩信跟陈豨的对话,写得栩栩如生。但司马迁肯定没有听到过他们的对话,他是什么地方来的这些资料,我们分析这是当时的法律机关的判决词。因为韩信这样一位赫赫有名开国功臣,杀了以后要对天下人要有个交代,那么写判决词就要造很多东西,说陈豨跟韩信约好造反,所以吕后当机立断,把他杀掉。实际上它本身是个冤案。韩信这个人是讲了很多不该讲的话,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但不至于造反。刚才提到的《屈原列传》的一句话,语句读起来跟前后不连贯的,是从哪里来的呢?我的估计,当时有个淮南王刘安,他曾经向朝廷献过一篇《离骚传》,司马迁见到过《离骚传》,把它整合到他的《屈原列传》里面去的。刘安是什么人,刘长的儿子。刘长是什么人,是刘邦的儿子。刘邦一辈子生了八个儿子,最大的儿子是吕后生的,就是汉惠帝,还有七个,吕后死后,剩下两个,一个是刘长,还有个就是刘恒。刘恒后来就是汉文帝。按理说应该是刘长,刘长读书也好,并且也是正宗的刘邦的妃子生的。刘长的母亲生了刘长就死掉了。吕后把这个儿子养大。所以吕后一辈子养大了两个儿子,一个是亲生的,就是汉惠帝刘盈,还有个就是刘长。刘恒是什么人?是刘邦到外面去巡行的时候,那天很寂寞,找了个女人一夜情生下来的。大家不要奇怪,古代帝王出门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所以这个私生子被记下来了,是可信的,刘邦承认这个人是他的儿子。但是这个女人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受到过刘邦的召见。所以吕后对这个女人一点也不嫉妒,非但不嫉妒,还把她的儿子封为代王,代在北方靠近匈奴,这是个非常贫穷危险的地方,匈奴一打过来如果运气不好就会被杀掉。但汉文帝到底是汉文帝,天子的命,他运气好,没有被杀掉。非但没有被杀掉,后来还被立为皇帝。为什么?吕后灭掉了以后,实际上最可能做皇帝的是刘邦的几个孙子辈的,像朱虚侯刘章他们,但孙子们太能干总让大臣们不喜欢。这些老臣们在刘邦在的时候是不敢动的,战战兢兢的。刘邦一死之后,怕吕后。吕后也死了之后,他们就想自己掌权,找一个最无能的人做皇帝。自己可以继续掌权,想来想去,刘邦的私生子最好,他没有任何的势力,所以找了刘恒,放弃了刘长。对于这件事,刘长是很不愿意的,他想要轮也该轮到我,怎么会轮到你呢?我是在宫廷里长大的,封为淮南王,是正宗的。刘长后来是经常发牢骚,皇帝很恼火,你在背后说我坏话,把你关到囚车里面送到蜀郡去,一路的官员负责给他送饭,送饭送去他不吃,绝食而死。当时有一首歌谣说两兄弟都不能够相容,汉文帝下令把沿途的县官全部杀掉。因为查不出来到底是哪个站出了问题。再过了一些年,把刘长的儿子刘安立为淮南王。这个淮南王读书非常好,他总是觉得自己可以做皇帝,比皇帝要强。这个淮南王刘安的事情,我们看过《汉武大帝》,里面描写的有些符合实际情况。所以刘安心中不满,但是又不能表露,就研究“楚辞”以寄托。汉武帝召见刘安时,刘安给汉武帝上了《离骚传》。刚才提到的《屈原列传》的一段话,估计里面的话是刘安写的。刘安写得很有文采:“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刚才讲到楚怀王死后,人们怪罪于令尹子兰。“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他说整个世界显得非常混浊,只有我一个人是清白的。大家都喝醉了,神智不清楚了,只有我一个人是苏醒的。因此我被流放了。渔父劝他:“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辅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渔父劝他,聪明的人应该明哲保身、与世推移,假如整个世界都很混浊,你应该随波逐流,也弄得脏一点。假如大家都醉了,你也要喝一点酒,酒喝不了的话,你吃一点酒糟也可以,嘴巴里有点酒气,大家就觉得你不是另类了。你为什么要坚持理想弄得自己最后被流放为止呢?屈原回答说:“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饵,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大家注意,“温蠖”就是灰尘的意思。我听说呢,刚洗过头的人一定会弹弹自己的帽子,刚刚洗好澡的人一定会抖抖自己的衣服。哪个人会让自己非常干净的身体接受那种很脏的东西呢?我宁愿跳到长江里去,死在鱼的肚子里面,我不会用我洁白的身体接受世界的灰尘。这就是屈原对当时的统治者的回答。《渔父》主要写了屈原和渔父的对话,渔父应当是主张“与世推移”,高蹈遁世、游戏人生的隐者。屈原这篇文章通过屈原与渔父的问答,揭示了屈原的处世态度,表现了屈原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节操以及不惜舍生取义的精神。同时,本篇以渔父随俗俯仰,与世浮沉的处世思想来反衬,使两者形成强烈的对比。关于《渔父》是否是屈原所作的问题,很多人提出来屈原作品25篇当中,不应当包括《渔父》。它是用第三者的身份来写的。清朝有人叫崔述,比较早地提出质疑,但我们现在一批学者,如姜亮夫先生在《屈原赋校注》中已经驳斥,认为《渔父》是屈原所作无疑。这应当没有什么疑问。那么屈原的最后一篇作品是什么呢?许多人认为是《怀沙》。在这篇赋当中,我们今天可以考证他死于什么时候:“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泪徂南土。”孟夏,我们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时候是农历五月,是孟夏,这篇文章比较长,因时间关系我们就不详细讲了。怀沙就是怀石,抱着块石头,从汨罗江跳下去,自杀了。关于怀沙的含义,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抱着石头,就是怀抱着砂石而自沉。第二种说法认为“沙”是“长沙”的意思,是指地名。

屈原的辞赋,我们说是光照日月,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出了很多的词赋家,如宋玉,唐勒……这些人都喜欢创作词赋,但是都学了屈原的从容辞令,终不敢直谏。以后楚日以削,数十年以后即为秦所灭。即屈原死了以后,几十年以后楚国就灭掉了。

所以我们讲屈原的生平,屈原应该是生活在战国的末期,就在楚国灭亡之前的这样一个时代里面。现在我们很多人研究屈原到底生在哪一年,死在哪一年,有多种说法,今天晚上时间限制,我们不能展开讨论。

下面我们讲讲第二部分——屈原的作品。

屈原的作品一般来说有25篇,为什么呢?因为司马迁说屈原的作品25篇。25篇作品根据姜亮夫先生的分法,可以把它分成三组。第一组是能够反映屈原生平、思想的作品,《离骚》、《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其中《九章》是9篇,这些作品是第一组。第二组是屈原改编楚地祭祀神祇的乐歌的作品,就是《九歌》,《九歌》是11篇。第三组是反映屈原学术思想的作品,就是《天问》。今天我们看起来,《九歌》是可以唱可以舞的,《离骚》等这些作品,有些是可以吟诵的,有些也是可以唱的,《天问》是四言诗,一般认为是不可唱的。

《离骚》是屈原作品当中最重要的作品。“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大家注意这段话也跟司马迁《史记》的行文有所不同,我怀疑这也是淮南王刘安《离骚传》的话。淮南王刘安是以谋反罪自杀的,他的作品肯定流传不下来,但是司马迁确实高明,在他的《史记》里面把不能保存的史料保存下来。刘安对屈原是极其推崇的,他认为屈原的《离骚》“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所以“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是淮南王刘安的话。今天我们的学者,大部分能接受这种说法,认为是淮南王刘安的话。屈原的《离骚》我们今天讲一个晚上也讲不完,开头几句话给大家讲一讲。“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个我前面讲过了。“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个降字不念“jiang”,念“hong”,是古楚音。“摄提贞于孟陬兮”,“摄提”就是寅年,“孟陬”是寅日,我们中国人讲究生辰八字,屈原生在寅年,寅月,寅日。这个生日非常好。“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出生时候的时间,“肇”有两个解释,一个解释是“开始”的意思,给我一个很好的名字,另外一个解释是“兆”的意思,就是占卜,甲骨文中的“占卜”就是用乌龟壳,凿了一些洞,放在火上面显示出一些痕迹,这个是“兆”,“肇赐余以嘉名”,就是占卜以后获得一个很好的名字,得了什么名字呢?名叫正则,字叫灵均。也就是名平字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屈原愿为楚王改革出力,意思表达得非常明确。他在第一段里面介绍了自己的出生,自己名字的来由,最后表达了自己要推动楚国的改革,做楚王的先驱。下面还有屈原讲的很多意思,今天晚上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办法一一讲述。屈原的《离骚》写得非常好。“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个“民”字千万别理解成人民的“民”字,这个“民”是“人”的意思。我们中国各个朝代都有避讳的做法。唐朝时,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把“民”字都写成“人”字,后来到了宋代的时候不避讳这个“民”了,所以把“人”字都改回了“民”字。这里没有贬低屈原的意思,你看,在屈原的所有作品里,他都没有提到过人民,我们今天说屈原的作品里有人民性,因为他整个作品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但他没有提到具体的人民。香港拍了部电影叫《屈原》,这个电影里面把这两句话打印出来的时候,他的背景是一群老百姓扶老携幼、离乡背井,“长太息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当然,这样子从简单的意义上说,好像是体现了屈原的人民性。实际上从古汉语角度来解释,这个应该是不准确的。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感叹自己的人生道路是多么的艰难,“长长的叹息并且擦擦自己的眼泪,我感叹我人生的道路是多么的艰辛”,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要正确地评价屈原,不要一味地无原则拔高。屈原的《离骚》很长,我们今天的时间还是不够,所以《离骚》不可能讲完。屈原在《离骚》后半部分里面写自己上天入地,找人倾诉。“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写了自己找了“灵氛”等一些占卜者,希望能够给自己指明前进的道路。这我们一定要理解,我们不能离开屈原当时的时代背景来高度地要求屈原,这些当时都是可行的。巫咸劝屈原离开自己的国土,但是屈原最后没有离开楚国。我们大家知道,战国时期,“朝秦暮楚”是完全可以的,你在楚国做不了官,到别的国家去做官完全可以。像屈原这样博闻强识、善于辞令的人到了别的国家肯定可以得到很高的关注。但是屈原最后不肯走,《离骚》的结束语是怎样的?大家看一下,“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他说,算了吧,国家里没有人了解我,我何必怀念我的故都呢?既然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就到彭咸那里去!所以屈原没有死在自己的国都,他死在了汨罗江。“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我没办法实现我美好的政治理想,我准备跟着彭咸走了。关于这个“彭咸”,我们古代的历史上,包括神话史上,都没有记载,后来说这个彭咸是跳水自杀的,是因为屈原最后是跳水自杀的,这个叫做反推,这个考证不科学,倒过来了,但是无论如何也表达了屈原的最高理想、最后理想。《离骚》是屈原篇幅最长、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作品。在篇中,屈原反复申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诉说自己在政治斗争中所遭遇的挫折和迫害,批判了楚国任用党人、君子被疏的现实,并通过对幻想世界的寻求与描绘,表达了一片炽热的爱国之心,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清白自守、不与浊世妥协的斗争精神。

关于此篇的创作时间,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此说主要依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说作于楚顷襄王时期,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之句。

那么到底哪一种说法正确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可以展开讨论。“离骚”二字的解释,历来多有歧见。列举其中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王逸《楚辞章句》:“离,别也;骚,愁也。”清人戴震《屈原赋注》:“离骚,即牢愁也,盖古语,扬雄有《畔牢愁》。离、牢,一声之转,今人犹言牢骚。”

游国恩《楚辞概论》认为,《离骚》即楚古曲名,即《劳商》曲,《劳商》与《离骚》原来是一物而异其名罢了。

以上所说,到底哪一种说法对,我们在座的同学以后也可以自己进行研究。第一组作品中反映屈原生平思想的重要作品有《九章》等9篇作品,《九章》是屈原所作《惜诵》等9篇诗歌的总称。根据王逸的《楚辞章句》,我们大家晓得屈原离开郢都后,曾经往东面到了鄂城、岳阳,再到了枉陼(就是常德)、辰阳(就是辰溪),还到了溆浦,最后他流放到汨罗,在汨罗这个地方跳江自杀。因为江南多水,所以屈原写了《涉江》,这篇诗在我们中文系的教材作品选中都有,并且中学里都已经讲过了!我这里因为时间关系就不讲了。这里面提到了许多地方,就像溆浦啊,现在那地方还是叫溆浦,去年在那里还开了屈原的研讨会,所以《涉江》大家都读过。它是屈原在流放途中所作,叙说了他渡江南下的历程和当时的心情,在这篇中屈原申述他志行的高远,表达了自己尽管不为人所理解遭受打击但还是坚持理想的信念。屈原还写了含意非常深远的《橘颂》,这是对橘子美好品德的赞美。《橘颂》到底作于什么时候,可能作于屈原的年青时代,也有人提出来这是屈原晚年的一篇作品。在湖北秭归的屈原墓园,墓园里种满了橘树,现在搬掉了。新的墓园我还没去过,老的墓园我去过3次,老墓园造的还是蛮有气势的。

屈原的第二部分作品是改编自祭祀乐歌的作品《九歌》,《九歌》共11篇。实际上第一篇《东皇太一》是迎神曲,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曲。中间9篇,姜亮夫先生把它分成四组半。《东君》和《云中君》是一组,东君就是太阳神,云中君是月神,当然有人认为是云神,这个不对,应该是月神。《河伯》跟《山鬼》是一组,《湘君》和《湘夫人》是一组,《大司命》和《少司命》是一组;《国殇》因为还没“成年”就“死掉”了,所以是单独的。太阳神和月亮神是一组,河神跟山神是一组,湘君跟湘夫人是一组的,大司命是管人的寿命,少司命是管钱财,是一组的,为国牺牲的烈士单独一类。还有东皇太一,大家看看太一这两个字,东皇太一是天上最尊贵的神,一般请不到的,所以作为开头的一个迎神曲。下面《礼魂》是送神曲,所以《九歌》一共11篇,实际上是祭祀九个神,《九歌》是屈原改编了当地的一些祭祀神歌,屈原觉得当地的祭神曲词写得不好,因此他改写了歌词。《东皇太一》,我们大家晓得他写得很短,他是迎神曲,东君就是太阳神,云中君是月亮神,湘君是湘江中的神,湘夫人写的是一个美女,还有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山鬼是写一个很美丽的少女,大家可以看看,第一句就写得非常有趣。好像有一个美人从山凹的深处出来,这个就是鬼,我们大家,在座的同学有没有见过鬼?没有。屈原笔下的女鬼是非常美丽的。最后当然所有的配偶神互相都没有见到,诗歌中写出了相思之情。

屈原的第三部的作品是《天问》。我们今天看来,《天问》实际上反映了他的学术思想。《天问》里面讲到了夏朝的历史,商朝的历史,讲到了周朝的很多传说,非常有意思的是今天假如你到南阳去的话,可以接触到很多画像砖,上面的画记载了《楚辞》里面的很多的神话。在南阳的墓地里面挖出来的画像砖的图像的内容,完全可以验证《天问》里面的很多故事传说。

下面我们讲讲第三部分——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因为时间关系,我讲得简单点。第一,我认为《楚辞》是浪漫主义的作品。与之相对的《诗经》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的作品写得规规矩矩,是现实主义作品。但是《楚辞》却完全相反,主人公能够上天入地,充满着理想化的色彩。屈原的文章写得非常长,他的《离骚》,大家看看写得那么长,到现在为止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屈原充分发挥了他丰富的想象,用大胆的夸张,融合了神话传说,其具有强烈楚地风情的自然景象,表现了他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复旦大学刘大杰先生认为一个文学作品的特征跟它的地域文化也是有关系的,像《诗经》主要产生于中国的北方,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一马平川,它的气候跟它的地形都差不多;但我们南方,尤其是三峡地区,大家晓得这个地方云雾缭绕,千奇百怪,能给人们以丰富的想象。屈原的文章也写得神神怪怪的。第二,比兴手法。《离骚》是依诗取兴,引用比喻,它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又进一步发展了比兴传统。《诗经》的比兴传统,我们大家知道比较单纯,都是比较简单的,比是比喻,好理解;兴,起兴,像《诗经》的第一篇《关雎》就是用起兴的手法引起下文。比兴手法的运用,我们大家知道效果是非常好的,比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的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句,如果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故事,开始就是十三岁怎么样,十四岁怎么样,十五岁怎么样,十六岁怎么样,这篇诗歌可能不会特别地引起大家的兴趣,但是开头是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这个起兴的作用就非常好。《离骚》产生的时代在《诗经》和汉乐府之间,他的这个比兴和所表达的内容合二为一就很有时代的意义,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比方说,《离骚》全诗用香草象征高洁品质,而《诗经》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段,那么《离骚》在长篇中以系统的比兴来表现内容。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显得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王逸的《楚辞章句·离骚经序》里面讲到了这个问题,还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第三,《离骚》的独特的句式,《离骚》的句式基本上是四句为一章,字数不等,形成了错落中显整齐,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第四,《楚辞》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较多地运用有楚地特点的语言。《离骚》的语言十分精炼,大量地吸收了楚地的方言,虚词的运用也十分灵活。除了诗人的内心独白外,还有主客问答,大段的铺张描写得绘声绘色,对后来的词赋有很大影响。

下面讲第四部分——屈原精神。根据刚才那位同学的回答,我觉得同学们对什么是屈原精神这个问题基本上是理解了。屈原精神,第一,爱国主义精神。因为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作为一位爱国者,作为一位爱国诗人为后世景仰。这里我要问同学一个问题——说屈原忠君爱国,这忠君爱国是谁提出来的,大家知道吗?是朱熹提出来的。我们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理学家叫朱熹。朱熹是个大学问家。他研究什么问题,都能将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来屈原这样一个人,统治阶级不太喜欢,但是朱熹一把他提到忠君爱国这个高度以后,统治阶级喜欢得不得了,号召大臣们都要像屈原那样忠君爱国,所以屈原的作品到宋代以后大量的流行。后代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屈原思想的影响,并且从他坚持理想至死不悔最后以身殉国的爱国精神中吸取了力量。像贾谊、李白、杜甫、苏东坡等很多人都是这样。第二,为了理想坚定执著地追求的精神。《离骚》里面讲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渔父》里面讲到的,刚才我们也讲过了。第三,文学贡献。战国时期,北方文化、南方文化都达到了成熟期,屈原以创作楚辞作为媒介,在文学上是融合了南北两种文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学样式。第四,我讲讲屈原的影响。屈原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到今天仍对中国人的精神及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屈原和《楚辞》,不但在中国,在海外也有很大的影响。端午节的赛龙舟我们大家都知道,都喜欢。2006年端午节,我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做合作研究访问学者,波士顿举行龙舟赛。这次2006年的龙舟节是香港一个集团举办的,很多参加的人不是中国人,大家看看照片,我和他们的合影。我去参加这个节目,拍了这个照片,他们也非常配合。我当然没有跟他们讲我是中国屈原学会的副会长,如果说了,他们说不定会把我扔到河里去。美国人高兴起来是不管你的,“砰”把你丢下去,大家开心。你看看,这个照片就是波士顿端午节,很多华人在上面表演,很多的外国人也来参加这个节目。很多人都不是我们中国人,他们都是自发的来的。赛龙舟、包粽子、唱歌、跳舞,高兴得不得了。大家看,这屈原文化是不是已经波及全世界了?好,今天晚上我们就讲到这里。

主持人:下面是互动时间。

主持人:谢谢林老师的精彩演讲!同学们先等一下吧。如果有谁还有问题想要问林老师的话,可以借这个机会来问一下。关于屈原的作品和他的精神方面的问题。

同学:林老师,您好!我们都知道,屈原是投江而死,以身殉国的。但我们也都知道另一句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请问您如何看待屈原投江这件事情?

林老师:因为屈原看到自己已经没希望,统治阶级显得非常腐朽,像别的国家都推行新的政策。像秦国从商鞅变法以后,一直采用变化的手法,它从一个很边远的陕西的一个小小的秦国,最后发展到全国最大的军事强国。楚国从楚怀王开始,楚怀王年轻的时候是有雄才大略的,他晚年的时候却是相当糊涂的,为了贪图商于之地600里,居然断绝了同齐国的军事同盟,做出这样的举动屈原是非常伤心的。屈原曾经寄希望于楚怀王,后来又寄希望于顷襄王,但是我们在《屈原列传》里看到由于子兰的挑拨,顷襄王对屈原非常不好,最后被流放了。屈原的流放,有的人说是两次,有人说是一次,现在很多人主张流放只有一次,另有一次就是把他疏远,还不是流放,就是把他放到汉北去工作。有人研究他到汉北去还是有点工作的,当一个很小的官,后来是完全的流放。流放是没有太多的自由的,流放到湘阮地区,湘阮地区是非常艰苦的。我们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些电影和电视剧,反映湘西地方故事的,那些地方是非常艰苦的。屈原在那里改写了《九歌》。但是最后他看不到希望,又不愿意与那些当政者同流合污,最后他下了死的决心。他没有到“外国”去,这个外国当然指其他诸侯国。我认为这个举动他还是忠君爱国的。当然“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也是一种做法。但是屈原决定以自己的死来唤醒后人。就像清朝末年徐锡嶙、秋瑾这样一些烈士,他们也没有选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样一个决策,从容就义。我觉得这些是中国人舍生取义的精神本性,也是屈原投江殉国的精神的延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