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虚词的特殊用法和作用

虚词的特殊用法和作用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七、虚词的特殊用法和作用我国古代称虚词为“词”、“辞”、“语辞”、“语助”、“助字”、“虚字”等,这是对虚词概念的一般和笼统的认识。这些虚词特性,在古今汉语中都有表现。虚词的运用,使两种句法交叉错落,虚实相间,对比鲜明,句法流动,开合。虚词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内涵。

七、虚词的特殊用法和作用

我国古代称虚词为“词”、“辞”、“语辞”、“语助”、“助字”、“虚字”等,这是对虚词概念的一般和笼统的认识。虚词在自然语言中表达意义的结构形式是灵活多变的,这是虚词的固定性、灵活性和复杂性决定的。所谓虚词的固定性,是指词有定类,如前面对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的概括。所谓虚词的灵活性,是指同一类虚词在不同结构中意义变化多端。所谓复杂性、指虚词在自然语言中受实词意义关系和语法关系的制约所产生的同形兼类异用词的情况比较复杂。这些虚词特性,在古今汉语中都有表现。虚词的灵活性、复杂性也决定了其表达意义结构形式的多样性,体现了虚词的实虚变化,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虚实实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正因为如此,产生了虚词的一些特殊用法和作用。虚词虽不像实词那样具有叙事状物,写景摹态等比较实在的意义和功能,但恰当的运用虚词,能产生实词难以产生的审美效应。

刘淇在《助字辩略》中说过:“构文之遂,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实词和虚词的能巧妙配合,彼此映衬。

虚词的巧妙运用,有助于语言的流动畅达,在文学语言中,一味地追求语言的紧凑整齐,难免使文句流于板滞,影响表情达意。恰当地运用虚词,能产生张弛顿岩的美感,化板滞为流动。如杜甫诗《白帝城最高楼》中,首尾两联:“城尖经仄施愁,独立缥缈之飞楼。”“杖藜叹世若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这两联的上联部是紧凑。下联由于用了虚词“之”和“若”,具有明显的“文句”倾向。虚词的运用,使两种句法交叉错落,虚实相间,对比鲜明,句法流动,开合。

虚词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内涵。在古代文人创作中,常借助语言形式的表达功能,达到独特的效果。虚词的运用就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例如作者往往会有意识用一些充当谓语的实词,从而形成语言表层的断裂,同时,又精心选择一些恰当的虚词嵌于句中,以虚为实,从而含蓄巧妙地表达出言之意。如杜甫《蜀相》中“映帘碧草白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句中省略了动词,而以“空”和“白”两个虚词连接主语和宾语,这种语法变异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文学语言的新奇感,使读者用一种全新的标准去审视这种结构形式,产生独特的感受。此种用法在杜甫诗句中就很多,诸如“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送远)“万象皆春气,孤星自客槎。”(宿白沙驿)“粉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藤王亭子)等等。这些虚词的运用,“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从而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杜甫另外一首诗中虚词用得也很绝妙:“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野人送朱樱)“也自”二字,自然而来,意趣横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