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推荐城市之县级区域

推荐城市之县级区域

时间:2022-04-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推荐城市之县级区域山东省商河县一、城市概况商河县地处山东省西北部,隶属山东省会济南市,是济南的北大门,是“山东省绿化模范县”“省级生态县”。2011年,商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2亿元,增长13.6%。从人均GDP来看,历下区、市中区和历城区最高,分别为13.87万元、9.42万元和7.33万元;济阳县和商河县最低。

第四节 推荐城市之县级区域

山东省商河县

一、城市概况

商河县地处山东省西北部,隶属山东省会济南市,是济南的北大门,是“山东省绿化模范县”“省级生态县”。该县南临黄河,北望京津,与德州市的乐陵市接壤,东靠滨州市的惠民县、阳信县,西与德州市的临邑县毗邻。商河现辖7镇(玉皇庙镇、怀仁镇、贾庄镇、殷巷镇、郑路镇、龙桑寺镇、白桥镇)、4乡(孙集乡、韩庙乡、沙河乡、张坊乡)、1个办事处(许商街道办事处),土地面积1162平方公里。2011年末,全县总人口62.52万人。

2011年,商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2亿元,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1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42.5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34.6亿元,增长16.9%。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32.8∶37.9∶29.3调整为31.9∶37.5∶30.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176元,比上年增长13.0%。

二、形势分析

2001年,商河县地区生产总值为39.9亿元;2006年达74.18亿元;2011年首次超过百亿元大关,为113.2亿元,是2001年的2.84倍,年均增长11.84%(现价计算)。2001年,商河县人均GDP为5563亿元;2008年超过万元;2011年为1.82万元,是2001年的3.27倍,年均增长12.83%。如图5-26所示,商河县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经济波动明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不多。

img285

图5-26 商河县地区生产总值[26]

商河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如图5-27所示。2001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38.62∶33.80∶27.57;2006年优化调整为33.52∶43.97∶22.51;2011年调整为31.9∶37.5∶30.6。十数年间,第一产业所占GDP比重下降了6.7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GDP比重上升了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上升了3.02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和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是该县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特征。

具体而言,该县产业结构呈典型的传统产业结构特征,三大产业比重差距较小,均在30%上下,这在我国东部省份是比较少见的。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决定着生产方式的落后,工业的不发达意味着经济的整体落后。改变这一局面的主要方式为工业化,通过第二产业推进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型,实现产业结构从“一二三”向“二三一”的巨大转变。根据罗斯托的经济成长理论,商河县才刚刚进入“起飞阶段”,需要大量的资本投资才能持续推动经济增长,摆脱静态循环。对商河县而言,大力发展工业,是一个长期而又持久的任务。

2011年,济南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06.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6%;人均生产总值64331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增长8.9%,折合9960美元。济南市各个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如图5-28所示。从经济总量来看,历下区、历城区和章丘市最大,分别为752.1亿元、675.8亿元和583.3亿元,平阴县和商河县最少,均在200亿元以下。从人均GDP来看,历下区、市中区和历城区最高,分别为13.87万元、9.42万元和7.33万元;济阳县和商河县最低。从这两组数据来看,商河县在济南市内属于经济最需发展的区域,与周边市区的差距很大。

img286

图5-27 商河县三次产业结构

img287

图5-28 济南各地区GDP和人均GDP[27]

商河县与周边县市的基本情况比较如表5-29所示。除了人口数据外,其他各项数据显示商河县与周边县市均有一定差距,虽然周边县市大都也处于欠发达状态,但总体情况好于商河。具体来看,工业、出口、固定资产投资这三项主要的经济指标方面,不仅远远落后于同处济南市辖区内的平阴、济阳二县,也落后于紧邻的德州、滨州县市。工业不发达、投资不足应该是商河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

表5-29 山东部分城县市基本情况[28]

三、产业定位

近些年来,商河县大力进行招商引资,通过大项目来带动产业发展,外力资本对县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十一五”期间,引进了晟朗能源、齐鲁化纺、博瑞路桥等企业,全县共引进项目272个,实际到位资金42亿元,其中内资39亿元,年均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4910万美元,年均增长7%。

根据商河“十一五”规划纲要,该县定位为“温泉生态之城、休闲健身之都、鼓子秧歌之乡”。第二产业的发展目标为: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充分发挥商河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优势,着力培植主导产业,建设纺织服装基地、农副食品加工基地、玻璃制品基地、医药化工基地等四大工业基地;充分发挥传统产业优势,以地毯、丝网、塑料为重点,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建设步伐,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特色产业。第一产业方面,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稳定粮棉生产的基础上,巩固发展高效种植业基地,改粮经二元经济结构为粮经饲三元结构种植。积极建设“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建设生态型高产农田、高商品率农业基地、规模化良种培育基地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围绕瓜果菜禽畜和名优产品展开,走特色之路,走产业化之路。繁荣发展第三产业方面,优化提升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社会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根据商河“十二五”规划纲要,该县定位为“活力充足、生态环境优美的区域强县和济南市的次中心城市”,按照“做大县城、做强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逐步形成“一城二带三区多点”的空间布局。第二产业发展方向,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玻璃制品、电子机械、纺织服装、农副食品五大工业产业集群;立足现有基础,大力发展新能源、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医药制品等产业,培植石油化工、农副食品等产业。第一产业方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按照温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旅游农业的功能定位,巩固和加强粮食主产区地位,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着力打造15万亩大蒜生产基地、4.5万亩大棚菜生产基地、1万亩黑皮冬瓜生产基地和1万亩浅水藕生产基地等四大主导产品生产基地,把畜牧业建成商河县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方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服务中心,加快发展温泉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支柱产业,提升商贸服务业,做强现代物流业,扩展金融服务业,稳健发展房地产业。

2011年,商河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6.67亿元,同比增长38.19%;实现工业增加值31.58亿元,同比增长19.1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70亿元,同比增长38.88%;实现利税7.46亿元,同比增长21.82%。规模以上轻工业累计完成总产值64.73亿元,同比增长37.81%;重工业累计完成总产值41.94亿元,同比增长38.78%,轻重工业实现协调发展。农副食品、纺织业、医药、玻璃制品四大主导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2.6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0.9%,同比增长37.3%。

商河县产业发展情况如表5-30所示。

从产业规模来看,2011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有4个,超过10亿元的行业有3个。其中,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塑料制品业规模最大,分别为30.51亿元、20.86亿元和13.88亿元,产业比重均超过10%,在13—20%之间。除此之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业规模也较大。

从产业发展速度来看,2007—2011年间,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倍数为2.44倍,高于平均值的有13个行业,增长倍数超过10倍的有有色金属冶炼、塑料制品业和木材加工业;超过4倍的行业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原料及化工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总体来看,增速快的产业基本上是原先产业规模很小的产业。

从产业变动幅度来看,产业比重提高超过1个百分点的行业有9个,其中,塑料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产业比重增幅最大,分别为11.37个百分点、3.43个百分点和2.57个百分点。产业比重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的行业有7个,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下降幅度最多,分别为16.02、2.82和2.69个百分点。大多产业发展较为平稳。

表5-30 商河县主要行业发展情况[29]

img289

续 表

img290

通过表5-30和相关数据,我们对商河县产业发展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该县产业发展速度较快,部分产业主导地位和支柱作用显著,部分产业增速明显,但总体产业规模偏小,产业大都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具体来看,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塑料制品业是该县最主要的产业,产业规模较大,发展态势很好;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产业萎缩明显;设备制造业领域有了一定成长。因为诸多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增速很快,导致了产业间的比重有较大变化。

四、编委会评价

商河县地处鲁西北,该县资源丰富,风景优美,作为济南市的辖区,有依托省会的各种优势。随着山东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济南城市群经济圈等经济板块利好政策的制定实施,该县土地、区位、环境优势日益显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基础的完善,为承接市区产业转移,尽快融入省会经济提供更加有利条件。这些都有利的促进该县经济的赶超式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区域的差距。

区位优势:商河县区位优势显著,交通便利。该县地处山东省会,北依京津,是鲁西北的经济辐射中心。从交通来看,省道248线纵贯南北,316线横跨东西,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上千公里,公路密度列全省之首,北接德滨高速公路,南到济青、京福高速70公里,距济南国际机场50公里。德龙烟铁路和新京沪高速公路相继建成后交通将会更加便利。

产业优势: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商河县逐步突破了原先农业为主的产业格局,第二、三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塑料制品业等支柱产业,玻璃、丝网、塑料、纺织、机械、食品、医药等主导产业逐渐形成。随着承接产业速度的加快和诸多产业政策的实施,商河县各个产业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形成自身的产业优势和产业竞争。

政策优势:为了鼓励支持外来投资,商河县在税收、土地、收费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为了更好地完善投资环境,商河县招商服务中心设有专门机构,帮助投资者处理相关事项。

五、投资建议

根据商河县的产业发展现状、未来的产业定位及比较优势,我们认为商河县值得关注的行业如下:农副食品加工和制造业;纺织服装业;机械制造业。该县的塑料制品业也值得关注。

湖北省仙桃市

一、城市概况

仙桃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紧靠中国特大城市武汉,素有“鄂中宝地、江汉明珠”之称。仙桃原名沔阳,1986年撤县建市,1994年列为省直管市。全市现有国土面积2538平方公里,人口152万,城区建成区面积63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50万,辖4个省级工业园区、3个市属街道办事处、15个建制镇。仙桃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的重要成员,是武汉城市圈建设总体规划中定位的五个大城市、六大综合物流基地和四大区域性商贸次中心之一。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30亿元,全市财政总收入27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连续10多年位居湖北省县市发展前列,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和中部“十强”县市。先后获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科技先进市、中国最佳粤商投资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湖北园林城市等多项殊荣。

二、人文历史

仙桃由古云梦泽演化而来,这里人杰地灵,文化源远流长,拥有1500多年的建制史,长江汉水的滋养,养育了代代俊贤英杰,造就了一大批政界、学界、商界、文化艺术界的精英之士,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比如法学家王利民、作家池莉、计算机领域的雷军等等,据不完全统计,仙桃籍的法学博士现在就有72名。从仙桃先后走出了李小双、李大双、杨威、郑李辉、廖辉5位世界冠军,仙桃因此被国家授予“中国体操之乡”和“世界冠军的摇篮”称号。尤其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仙桃奥运健儿杨威、廖辉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创造了“一座小城、两位冠军、三枚金牌、四块奖牌”的奥运奇迹。仙桃崇文重教,每年为国家输送1万多名优秀大学生,是国家高等学府的人才摇篮,自古就被誉为“文化之乡”“状元之乡”,人力人才资源十分丰富。

三、区位交通

仙桃北依汉水,南靠长江,西连荆州,东邻武汉,处在湖北“两江”(长江、汉江)经济开发带的交汇点上。境内沪渝高速、随岳高速穿境而过,京珠高速与沪渝高速交汇点距离仙桃城区30分钟车程。从仙桃到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均在1000公里半径范围内。仙桃紧邻大武汉,距武汉市中心、天河国际机场、武昌火车站、武汉港均只有1小时的车程,是名副其实的武汉卫星城。未来两年,武汉至仙桃城际轻轨和武汉外环孝仙嘉高速开通后,仙桃距离武汉市中心车程将缩短为20多分钟。沪渝高速铁路在仙桃城区北面和西面设有1个客运站和1个货运站。便利的公路、铁路网络,使仙桃北到北京,南到广州,东到上海,西到成都均在1000公里到达半径内。仙桃水运交通优势明显,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工程使得汉江成为最低通航能力增至1000吨的黄金水道。目前全市已形成拥有三条高速公路、三条铁路、一条国道、一条黄金水道的立体交通网络。仙桃之于武汉,如昆山之于上海,萧山之于杭州,东莞之于广州。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紧邻武汉的区位优势,使仙桃成为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最佳承载地之一。随着国家中部崛起的深入实施,湖北作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的地位日益突出,加之武汉城市圈被确定为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综合配套改革建设试验区,仙桃正在成为充满无限商机和投资活力的风水宝地。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纷纷进驻仙桃,将仙桃作为占领武汉市场、拓展华中市场、进军西部市场的“桥头堡”。很多企业家发出了“得仙桃者得武汉、进而得华中”的感叹。

四、工业经济

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仙桃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以纺织服装、无纺布卫材、医药化工、食品加工、机械电子五大产业为主体,工艺先进、门类齐全、集聚发展的工业制造体系。2012年五大工业板块实现的增加值、税收均占全市总额的80%以上。以迈亚为龙头的纺织服装板块,拥有先进纺锭50万锭,年产各类服装7500万件;以新发、金仕达、裕民、宏祥等企业为龙头的无纺布和医用卫材板块现有加工及配套企业394家,年产无纺布制品5万吨,占全国40%的出口份额,彭场镇被授予“全国无纺布制品名镇”称号;以加多宝、旺旺、真巧、亲亲、燕京为代表的食品加工板块现有企业16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0家,生产规模近300亿元;以丝宝和德国拜尔斯道夫公司为龙头的精细化工板块现有企业31家,年创产值40多亿元;以台湾健鼎、富士和机械、康舒电子、北京神雾、瑞阳汽配、光庭电子等为代表的机械电子加工板块发展势头良好。在工业经济的强力拉动下,仙桃商贸繁荣、金融、信息、酒店、娱乐休闲等服务设施齐全,被称为“武汉的后花园”。

五、投资环境

仙桃始终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生命工程来抓,用硬投入改善硬环境,用硬措施整治软环境,大力建设“诚信仙桃”“生态仙桃”,着力将仙桃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最适宜投资创业、最适宜生活休闲的宜居创业型城市。目前仙桃正在举全市之力打造56平方公里的南城新区工业平台,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新区骨架已形成,招引了一大批优质企业落户。仙桃生态环境良好,百里排湖生态湿地公园、沙湖生态湿地公园正在加快建设,小桥流水、田园风光、荷塘月色、鸟语花香的水乡园林城市特色日益凸显。仙桃素有“湖北温州”的美誉,拥有一流的投资环境。在全市持续深入开展“百日环境大整治”活动,为各类生产要素、生产主体、市场主体的进入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宽松的环境,全市上下重商、安商、护商的氛围日益浓厚。

六、服务承诺

企业落户仙桃,市政府将实行“五个零”的服务承诺。一是证照代办服务,企业提供相关资料,仙桃市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条龙、一站式办理,代办实行零收费。二是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类服务实行零距离,由市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上门服务。三是厂区外基础设施配套实行零负担。将电力、给水、天然气、有线电视、通讯、宽带、排水排污、道路各项配套设施到达厂区红线边,免收开口费和接入费。四是项目开工建设和公司生产经营实行零干扰。市政府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五是项目建设中各类行政审批、兑现项目优惠政策实行零障碍。为保证上述各项服务落实到位,仙桃市对重点项目实行“六个一”的工作机制:一个市领导挂帅,一个会议纪要总管,一个专员督办,一个专班负责,一个代办员代办,一个警员驻勤。市政府全力支持企业在仙桃发展壮大,力争实现项目投资成本最低化、公司运营效益最大化、服务质量最优化,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云南省师宗县

一、城市概况

师宗位于云南省东部,云贵高原中部,辖5镇、3乡、109个村委会(社区)。有国土面积2783平方公里,人口42万。师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三千多年的时代变迁,以岳阳楼长联作者窦序,咸丰皇帝老师何桂珍为代表的历代仁人志士,为师宗赢得了“帝师故里、楹联之乡”的美誉。师宗气候温凉,雨水充沛,是典型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横断山区立体气候。境内最高海拔2409.7米,最低海拔737米,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降水量1146.4毫米。师宗县是3个国家级基地县、11个省级基地县,即全国烤烟生产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云南省速生杉木林基地县、云南省黑山羊保种基地县、云南省柑橘生产基地县、云南省优质梨基地县、云南省蚕桑基地县、云南省商品羊基地县、云南省干姜生产基地县、云南省无公害蔬菜基地县、云南省双低油菜基地县、云南省食用菌基地县和云南省中草药材基地县。

二、区位交通

师宗交通网络纵横交织,东与罗平县接壤,东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隔江相望,南邻文山州邱北县,西南与红河州泸西县毗连,北倚陆良县,西经石林至省会昆明市183公里,北距市政府驻地曲靖123公里。南昆铁路、国道324线、省道以河线、师弥线等穿越县境,东西交织、南北贯通,公路网络基本形成了县级公路高等级化、通乡公路油路化、乡村公路网络化,辐射连接了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区,连接了曲靖、红河、文山、兴义、百色五地州市,是滇东连接内地、走向海洋的重要节点。

三、自然资源

1.煤炭

师宗县煤炭资源丰富,素有“乌金之乡”的美誉,原煤储量6.3亿吨,可采储量1.97亿吨,被列为全国首批61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全县共有39个矿41对井,生产能力267万吨/年,核定能力256万吨/年。

2.矿产

石英砂、白云石、石灰岩储量大、分布广、质量好、易开采。石英砂的储量600余万立方米,白云石的储量1亿吨,石灰岩储量20亿吨,黏土已探明储量3825万吨。此外,铁、锑、铜、钼、汞等矿产资源也有相当储量。金(锑)矿已发现矿点7处。

3.旅游

境内群峰叠翠,溪河纵横,形成“一山分四季,谷坡两个天”的独特地形地貌,造就独特的自然景观。境内有国家4A级风景区——中国唯一生命文化主题公园的凤凰谷,中国古老马缨花杜鹃自然群落——万顷杜鹃惊天下的英武山。此外旭日照南丹、松苍竹翠、秀水相映、橘红稻香的五龙是全省60个旅游小镇之一;“云南最具魅力村寨”的龙庆黑尔瀑布险秀飘逸,田园风光独特;水质优良的葵山温泉、白鹭翔集的耿家村、古木参天的翠云山、被誉为楹联之乡的窦垿故居等,汇织成师宗独特的旅游风景线。

4.林业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赋予师宗丰富的植物资源,是全国速生杉木林基地县。有林业用地251.7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74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3.8%,2012年林业总产值突破6亿。

5.水电

师宗地处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上游,境内水资源总量为17.6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12万千瓦,可开发利用5.78万千瓦,已开发利用3.3万千瓦。现总装机容量17.78万千瓦。有水电站7座,年发电量7.2亿千瓦时,有变电站16座,总变电量95.2万千伏安,全县有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0座、小(二)型水库42座,总库容量6188万立方米。

四、经济发展

201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6亿元,财政总收入8.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9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18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6亿元,工业总产值达86.02亿元,农业总产值42.7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7亿元,引进县外国内资金21.36亿元。“十二五”期间,师宗县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紧紧抓住桥头堡建设和片区综合开发等重大机遇,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龙头、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两翼,以培植壮大实体经济为突破口,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师宗。

1.工业

师宗工业园区是云南省级工业园区。“工业强县”师宗县的第一战略,以实现“工业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为目标,按照“打牢基础兴工业、改善环境引投资、集中连片搞规划、合理布局促发展”的总体思路进行园区规划和建设。园区规划为“一园两片、一重一轻”的组团式空间结构,规划总面积42.95平方公里,其中,大同片区面积22.83平方公里,矣腊片区面积20.12平方公里,以煤焦化、电力、冶金、建筑建材、林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为主,建成交通物流产业园、生物产业园、不锈钢产业园、建材产业园、煤焦化工产业园等专业园区。

2.农业

师宗县独特的立体气候,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该县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为目标,强化生产种植基地、农业庄园和标准化示范园建设,着力提升粮食、烤烟、油菜、畜牧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蔬菜、蚕桑、花卉、药材、林果、水产等特色产业,建设了一批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保障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3.畜牧业

师宗县是一个畜牧业大县,年肉猪出栏可达80万头,肉牛出栏4.65万头,肉羊出栏17.5万只,肉禽出栏162.18万羽。通过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高质量建设4个生猪规模养殖场,大力发展獭兔和肉牛养殖等养殖基地。师宗县306.53万亩草山养育着肥壮的牛羊,其中峻王牌黑山羊,以毛色纯黑、生长快、体大肉质鲜嫩、抗逆性强等优点远销国内外市场。

4.物流

境内设有五个火车站和西南片区最大的战略装车基地——近期吞吐能力为460万吨,一期已投入运营,远期可达1000万吨。区域性物流中心初具雏形。

5.水电

以水电为主,风电、光伏发电为补充的电力资源格局将形成,为项目入住提供支撑。

五、投资环境

对重大外来投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对有利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形成和延伸产业链的重大外来投资项目,由县招商引资委员会牵头进行综合分析和评审,按照“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给予灵活的优惠政策。努力营造招商引资良好环境,落实重点项目领导联系制度,实行“一个重点项目,一名县级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牵头部门、一套实施方案、一抓到底”的“六个一”项目落实责任制。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主的县招商引资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掌握解决项目洽谈、推进、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全县各部门整体联动、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共同推进,在项目的洽谈、审批和建设的各环节上联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全力服务好企业和项目。

出台中共师宗县委、师宗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实施意见、师宗县招商引资优惠办法、师宗县招商引资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对招商引资工作业绩和服务情况进行年终考核,对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中介和个人进行奖励。

六、重点项目

1.工业项目

以规划建设西部最大的不锈钢园区为载体,依托已投产的天高镍业,重点引进10—20个不同类型的不锈钢深加工项目入驻园区,总投资达50亿元以上;依托矿产资源及山地资源,重点引进电石生产、电子陶瓷、金属镁、纳米碳酸钙、瓦斯发电等项目;对已建成的1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重点引进电子产品、汽摩配件加工、电动车生产、服装加工及生物能源、塑钢管材等项目。

2.农业项目

依托坚实的农业基础,按照“稳粮、增油、扩菜、优果、强药、重养”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重点引进黑山羊、肉牛等畜产品深加工项目;粮油、蔬菜、林果、食用菌等农产品基地建设及精深加工项目。

3.基础设施项目

按照师宗交通物流产业园区“一中心,两片区”的规划,依托师宗战略装车基地及便捷的交通优势,引资100亿元建成辐射三省五地州,年吞吐量达1000万吨,滇东连接内地、走向海洋的次区域物流枢纽中心。依托荣海新区、城南片区、石湖片区的开发,324国道一改高、省道纳河高速及高布线的建设,采取BT、BOT等模式,重点引进组团式地产开发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4.旅游项目

依托旅游资源优势,注重打造原生态、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品牌。重点引进集英武山景区、凤凰谷景区、葵山温泉、五龙旅游小镇于一体的综合开发项目,星级酒店建设和旅游系列产品开发项目。

5.社会事业项目

注重民生,以人为本,重点引进老城区改造,县城农贸市场改造,医疗卫生、文体、教育、老年公寓等社会事业项目。

银川市西夏区

一、城市概况

西夏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西部,是银川市市辖区之一。西夏区东起包兰铁路,西至贺兰山口轴线,南临永宁县,北接贺兰县,总面积1129.3平方公里,是银川市面积最大市辖区。现辖2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16个行政村、50个社区居委会,城市建成区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万亩,总人口45.8万。立足现实,展望未来,西夏区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建设工业基地、教育基地、旅游胜地、生态屏障、物流中心的战略目标。重点发展生态农业、教育产业、旅游产业、商贸物流业、构建工业核心区、教育中心区、旅游黄金区、生态示范区、建材集散区、人居优美区的发展思路,深入实施“新兴工业强区、商贸物流活区、文化旅游兴区、科教人才铸区、凝心聚力建区”五大战略。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城、现代大学城、陆港物流城、文化旅游城、运动休闲城,构建“五城同创,五业并举”发展新格局。

二、人文历史

始建于唐仪凤三年(678),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银川,是一座历史名城。唐时称为怀县城;宋天禧四年(1038),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西夏国,西夏国都立于此,称兴庆府;明代于此设置宁夏镇,是全国“九边重镇”之一;清代设宁夏府治此,为“西陲一大都会”。中国北方党项族在此建立了大夏国(史称西夏)并于189年建都,创造了灿烂的西夏文化。悠久的历史为西夏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

三、地理气候

银川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地貌自西向东为贺兰山地、洪积扇前倾斜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冲积湖沼平原、河谷平原、河温滩地6个部分,银川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3℃—8.6℃,无霜期150—170天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2800—3000小时,是全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年平均降水量203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300—19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53%。黄河流经市区长达78.4公里,地表水源充足,年引水量18.2亿立方米,境内沟渠成网、湖泊众多,保证了140余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银川四季分明,“冬寒漫长无奇冷、夏热较短无酷暑”,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农业经济发达。贺兰山矿藏资源较丰富,主要有石灰石、白云石、磷灰石、石英砂岩、陶瓷黏土等,储量颇为可观,为发展化工、冶金、建材等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投资环境

1.西夏区是重要的工业基地

西夏区拥有中国石油宁夏化工有限公司、西北轴承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宁夏炼化有限公司、丰友化工、佳通轮胎、长城须崎、赛马水泥、长城机床厂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5家。现已形成能源、化工、机电、建材、四大支柱产业链,并与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合作共建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二区)。目前以机械加工、数控机床、重型汽车、风力发电等大型知名企业入驻本开发区。有三条高等级公路进出开发区,连接内蒙古、甘肃、陕西及全国各地,西、北紧靠铁路线,区内大型仓库的铁路专用线直接入区,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2.西夏区是宁夏的教育重地

有宁夏大学、北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等大中专院校17所,在校学生10万人。科研院所21家,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是自治区和银川市知识经济、智力经济最重要的培育基地和创新基地。

3.西夏区是宁夏的文化旅游胜地

西夏区沿贺兰山东麓有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中国一绝“华夏西部影视城”,具有悠久历史,展现古代华夏文明成果的“贺兰山岩画”,贺兰山苏峪口国家级“森林公园”,贺兰山滚钟口“拜寺口双塔”等旅游景区,已逐步引起国内外旅游的瞩目。

4.西夏区是区域性交通枢纽

境内交通便利,是自治区、银川市的交通枢纽和窗口,银川火车站、长途汽车西客站设在本区,包兰铁路横贯其中,银新、银西专用线在此与其接轨,并连通辖区各大企业。环城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为西夏区的交通枢纽输入了新的血液。110国道沿贺兰山从西夏区由北向南穿过。市内主要干道均为8车道以上。借助铁路、公路交通便利的条件,西夏区开发建设了西北最大的建材城和建材物流疏散地及铁路南货场,规划面积7800亩的银川公铁物流城已开工建设。

5.西夏区是生态农业示范区

具有发展高科技农业的独特优势。区内土地优良,灌溉便利。宁夏特产枸杞最大的生产单位南梁农场和枸杞研发机构宁夏枸杞研究所均在辖区内。这里的气候和土壤还有利于枣、果类等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和深加工。区内现有一大批发展现代农业的农场、林场和园艺研究开发单位,是投资高科技农业、设施农业、经果林及城郊型农业理想的合作对象。

6.西夏区是宁夏葡萄产业集群区

贺兰山东麓是世界公认的生产优质葡萄酒的黄金地带,具有国家级的葡萄酒原产地优势。其特有的土壤和日照条件,最适宜大规模发展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产业,可与世界著名的葡萄酿酒之都法国的波尔多地区相媲美。贺兰山东麓百万亩葡萄文化长廊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推动贺兰山东麓科学发展,规范发展,长效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主要包括“一廊,一心;三城、五群;十镇、百庄”。目前西夏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近3万亩,申报审批酒庄40座,已建成16座,正在建设7座,红酒年生产能力13400吨。葡萄产业从种植、深加工、产业配套,以及休闲旅游观光等,涉及一、二、三产业,作为本区域重点产业培育、推进发展,不仅形成产业优势,并可带动种植业、旅游业发展,同时对提升地区形象、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意义非凡。

五、发展定位——产城一体、区域示范

秉承“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规划发展思路,将自然生态景观与城市建设、产业集中区建设融为一体,建设高品质、高质量的产城一体化城市新区示范,依托“十大经济合作平台”打造银川西中心。

1.围绕“一个中心”

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博览中心,依托镇北堡镇特色街区、红酒街改造以及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建设、西夏古城建设,将贺兰山东麓文化旅游和葡萄产业打造成宁夏第一张旅游名片。

2.推动“南北两城”

西夏国际公铁物流城、西夏国际农副产品物流城建设,构筑银川西夏区物流产业基地和东部产业适度转移纵深目的地。

3.通过“两场两城”

西夏万达广场、二手车交易市场、盈北商贸城及绿地大学城商业配套项目区建设,繁荣市场、丰富人民生活,为构建西夏区“产业经济”的战略提供支撑。

4.完善“三大平台”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滨河新区红墩子工业园西夏项目区、新材料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筑巢引凤,构建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先行区和重要的工业基地。

5.优化产业结构,打造银川西中心

将西夏区打造成为银川市西中心,是紧抓“两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的生动实践,也是西夏区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西夏区已经初具条件并有一定优势。作为宁夏的老工业基地、高校集中区,西夏区具备着得天独厚的特色优势,工业基础雄厚、高校人才技术集中、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明显,特别是近两年来“五城同创、五业并举”战略的实施,让西夏区的商贸、物流、教育和葡萄文化、旅游等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紧紧抓住“两区”建设这一难得机遇,西夏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打造银川西中心的战略构想。

六、重点项目

西夏(国际)公铁物流城、西夏(国际)农副产品物流城(润恒集团)、贺兰山东麓(天兆)葡萄文化博览中心、西夏古城、西夏万达广场、盈北商贸城、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滨河新区红墩子工业园西夏项目区、银川新材料产业园、大学城(绿地)商业配套项目、旧城更新改造项目。

【注释】

[1]数据来源:《重庆统计年鉴2012》。

[2]数据来源:各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数据来源:各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统计口径有所不同。

[5]“增长倍数”与“产业变动幅度”均是以2011年数据与2007年数据的比较。

[6]数据来源:《哈尔滨统计年鉴2011》。

[7]数据来源:各市2011年统计公报或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8]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部分数据为2010年数据。

[9]数据来源:《哈尔滨统计年鉴2011》,《哈尔滨统计年鉴2006》,“增长倍数”和“变化幅度”为2010年与2005年相比。产值低于亿元的行业均没有列入本表。

[10]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

[11]数据来源: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2]数据来源: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3]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

[14]数据来源:各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5]数据来源:国研网。

[16]数据来源:江西统计局。

[17]数据来源:《威海统计年鉴2012》。

[18]数据来源:各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12》,地区GDP和人均GDP为2012年数据,其他为2011年数据。

[20]“产业倍数”与“产业变动幅度”均是以2011年数据与2007年数据的比较。

[21]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

[22]数据来源:《湖北统计年鉴2012》。

[23]数据来源:《贵州统计年鉴2012》。

[24]数据来源:《贵州统计年鉴2012》。

[25]数据来源:《遵义统计年鉴2012》《遵义统计年鉴2008》。“增长倍数”与“变化幅度”均是以2011年数据与2007年数据的比较。

[26]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

[27]数据来源:济南统计局。

[28]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12》,部分数据来自各县市政府工作报告。

[29]数据来源于商河县统计局。“产业倍数”与“产业变动幅度”均是以2011年数据与2007年数据的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