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克己利人,常怀仁爱之心

克己利人,常怀仁爱之心

时间:2022-08-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的,人们都愿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仁爱则是实现人际关系和睦与融洽恒的媒介具体说来,仁爱之心包括三个方面。推己及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思去推测别人的心思,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推己及人,显示了宽容体谅的道德情怀,数千年来,它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善良的人,对奉公守法的人,应该对他宽宏谅让;对居心不良的人,对不法之徒,则须坚决与之斗争。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的,人们都愿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仁爱则是实现人际关系和睦与融洽恒的媒介具体说来,仁爱之心包括三个方面。

推己及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思去推测别人的心思,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

论语·卫灵公》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回答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为了使子贡具体明白“恕”的道理,孔子补充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按老师的教导去做。有一天,他对孔子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意思是说:我不喜欢别人强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子贡的话,可以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最恰当的解释。

推己及人,显示了宽容体谅的道德情怀,数千年来,它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代之所以成为举世著称的文明礼仪之邦是与此分不开的。

今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所以,在先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推己及人的美德,搞好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怎样才能做到推己及人呢?它要求我们以爱己之心来对待周围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想像别人的处境;站在对方的位置上,将心比心,把别人当做自己对待,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比如,你不喜欢别人伤害你的自尊心,你就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你不喜欢别人往你身上泼脏水,你就不要往别人身上泼脏水;你不希望被骗,你就不要骗人;你不愿意有声音干扰你的读书学习,别人读书写字时你的动作就要轻一些。如果你能够从别人的角度着想,你就不难找到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你就会成为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并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即使未能获得别人的理解,自己也是扪心无愧,因为自己是在堂堂正正地做人。

要做到推己及人,首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进一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对他的学生子贡说:“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同时也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使自己站得住那是“己立”,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那是“达人”。“己立立人”和“己达达人”是推己及人的积极表现。

当然,推己及人是有适用对象的。对善良的人,对奉公守法的人,应该对他宽宏谅让;对居心不良的人,对不法之徒,则须坚决与之斗争。否则,养痈遗患,祸害无穷。

推己及人这种替别人着想的道德情怀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某君,好计较个人利益,评功争功,调级伸手,而且工作拈轻怕重,吃苦受累的事推给别人,沾光得彩的事抢在前头。遇到要去外地出差,他冬天挑南方,夏天挑北方,不冷不热的季节挑富区不挑穷区。若是不能如愿,就说自己“吃了亏”。由于他总想占便宜,有人就私下给他取了个外号,叫“老占”。

由“老占”的事儿,联想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也确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入党入团之初,曾经牢记自己的誓言,一心为人民谋利益,吃苦在别人前头,享受在别人后头,凡涉及个人利益的事,很讲风格,调级让级,评奖让功,好处留给他人,自己乐于吃亏。但是后来,却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受“只占便宜不吃亏”的利己主义思想影响,渐渐变得像“老占”那样,心胸比针眼儿还小,对个人利益锱铢必较,由群众的榜样变成了他人奚落的对象,更有甚者,成了烟酒糖茶、金元美钞的俘虏,沦为人民的罪人。这种人生价值观的萎缩带来的道德的沦丧、人品的渺小,无疑是可悲的。

其实,一个人如果打定主意“只占便宜不吃亏”,那是绝对行不通的,因为它违反了生活的辩证法。

人生悠悠万事,正如志愿军老战士、“活烈士”井玉琢所说:“世上只有简单两件事:吃亏,占便宜。都想占便宜,那亏给谁?”他是从凡事要先为国家、集体、他人考虑讲的这番话。可说到底,世界上所以要有革命,正是为了改变旧时代那种少数剥削者总是占便宜、广大劳动人民总是吃亏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在这个革命中,我们的前辈毁家纾难,抛头颅、洒热血,推翻了三座大山,使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要巩固和发展革命成果,建设幸福美好的社会主义新生活,更需要后来人像井玉琢那样,处处克己利人,继续牺牲奋斗,毕生奉献不已。这样的人越多,美好生活的到来就越早。

两个人从独木小桥的两端,同时走到了桥中间,而小桥的宽度,只能容许一个人迈步,怎么办?房子里有四个人聊天,外面送来三个苹果,谁吃谁不吃?在交叉路口,两个骑自行车的人无意中相撞倒地,是互相指责,你厮我打呢,还是互相说“对不起”、“不要紧”?无缘无故,别人开你一通玩笑,甚至真真假假损你一顿,你又怎么办?……生活中几乎到处都有这种矛盾,而且几乎天天都有这种矛盾,在这种看来不争就要“吃亏”的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

生活就是运动,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关键是要有个正确的态度,妥善地处理矛盾。一个“让”字,往往是妥善地解决矛盾的关键。许多事情如果各自寸步不让,那就只好怒目相向,握拳相持;而高姿态,高风格的带头礼让,则可能使僵持的矛盾迎刃而解。

相传唐代有位张公艺,数代同居,合家和睦。唐高宗要他谈谈治家诀窍,这老兄一连写了一百个“忍”字,意思是说,彼此忍让,是家和之本。山东济阳有个“仁义胡同”,相传明朝时当地人董笃行在京都做官,母亲来信说家里因盖房砌墙与邻居发生争执,要他出面讲话,董笃行便写了一首诗寄给母亲,诗云:“千里捎信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墙又何妨。”董母照办后邻居受到教育,也主动退让,于是空出一条胡同,即“仁义胡同”。

清代中期,还有个“六尺巷”的故事。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修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见书明理,立即把院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院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礼让不仅仅是为了息事宁人,它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内容。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何处?仪在哪里?“让”便是具体内容之一。而所谓“让”,就是“厚人自薄”,就是先人后己,舍己为人,不怕吃亏。

当然,我们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礼让,并不是无原则的忍让,更不是逆来顺受。正确的态度只能如毛泽东所说的:“一切言论行动都必须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合乎这个标准,可让当让。否则,就不是让的问题,而是批评教育,甚至是起而斗争的问题了。”

仁爱之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精神力量。它能融化人的孤独感和分离感,使人与人的关系和睦温馨,男人应当常怀仁爱之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