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艺术之树常青

艺术之树常青

时间:2022-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艺术之树常青_英诗咀华艺术之树常青As Men Can Breathe,or Eyes Can see作为个体生命,人的一生,无疑是短暂的。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更是文人墨客讴歌人世间一切凡俗情态的不朽载体。西方诗人对永恒艺术美的优秀赞歌,不知凡几,这里选的两首十四行诗,以及一首济慈的颂歌,都把诗歌看作能使友谊或爱情常青的载体。斯宾塞的名作,除了《仙后》,还有《牧人历本》、《情诗小品》等。

艺术之树常青

As Men Can Breathe,or Eyes Can see

作为个体生命,人的一生,无疑是短暂的。因此西方就有谚语说:“生命短暂,艺术常青。(Art is long;life is short.)”若译得自由些,可以是“青春虽好总有暮,艺术才是常青树”。世界上,唯独艺术可以跨越时空,不被岁月的流川所湮没,不因光阴荏苒而老去。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更是文人墨客讴歌人世间一切凡俗情态的不朽载体。西方诗人对永恒艺术美的优秀赞歌,不知凡几,这里选的两首十四行诗,以及一首济慈的颂歌,都把诗歌看作能使友谊或爱情常青的载体。

斯宾塞(Edmund Spenser,1552—1599)的第七十五首十四行诗(Sonnet 75),是一首诗之美的永恒赞歌:

Sonnet 75

One day I wrote her name upon the strand,

But came the waves and washed it away;

Again I wrote it with a second hand,

But came the tide,and made my pains his prey.

“Vain man,”said she,“that dost in vain assay,

A mortal thing so to immortalize,

For I myself shall like to the decay,

And eke my name be wipe’d out likewise.”

“Not so,”quod I,“let baser things devise

To die in dust,but you shall live by fame:

My verse your virtues rare shall eternize,

And in the heavens write your glorious name.

Where whenas death shall all the world subdue,

Our love shall live,and later life renew.”

第七十五首十四行诗

一天我把她名字写在沙滩,

潮水来了被冲得一干二净;

于是我后来就写了第二遍,

浪花又把我心血化为无形。

“别自负,”她说,“再试也白费劲,

必朽之物怎能被化作永恒;

我自知也难逃腐朽的宿命,

我的名字将一样无印无痕。”

“不对,”我说,“卑鄙者机关算尽

终化尘土,而你的名声永存:

我的诗将永留你稀世德行,

高天上也会写下你的芳名。

即便死亡将整个世界征服,

爱使我们新生,爱必将继续。”

(黄遵洸 译)

斯宾塞是伊丽莎白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有着“诗歌王子”的美誉。他出身贫寒,靠奖学金在剑桥大学学成毕业。他学过哲学、修辞学、意大利语、拉丁语及希腊语,毕业后一心想当诗人。

斯宾塞在《仙后》(The Faerie Queene)中首创了一种诗歌体式,即九行体,其押韵的模式为ababbcbcc,前八行为五步抑扬格,最后一行却为六步抑扬格,被称作亚历山大体,后被称为斯宾塞体。拜伦、济慈、雪莱及彭斯等诗人都曾用过这种诗体。

斯宾塞的名作,除了《仙后》,还有《牧人历本》(The Shepheardes Calender)、《情诗小品》(Amoretti)等。他是一位从中世纪文学过渡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承上启下的诗人,既能写抒情诗,也能写叙事诗,诗坛上几乎跟莎士比亚和弥尔顿齐名。

这首十四行诗,选自斯宾塞的抒情小诗集《情诗小品》。这本诗集共有八十八首十四行诗,据说是写给他当时追求的女子伊丽莎白·玻意耳(Elizabeth Boyle)的,玻意耳最终成了他的夫人。

这首抒情诗起首清新平淡,收尾大气磅礴,极具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自信与对艺术的雄心——诗歌可以令世间美好之物摆脱腐朽肉体的束缚,到达形而上的永恒之境。我们对比一下莎士比亚第十九首十四行诗中的两行“但是,时光老儿,我不怕你使坏,/我的爱将在我的诗长盛不衰”[1](马海甸译),会发现情感如出一辙,而手法各有千秋。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第十八首十四行诗(Sonnet 18),更是把诗歌的功能抬高到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的程度。岁月可以让红颜凋零,死神可以夺走宝贵的生命,可是诗人的生花妙笔,能让青春永驻,能使活力长存:

Sonnet 18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re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第十八首十四行诗

我是否能把你比作夏日一天?

你比夏天更可人也更为温婉。

五月的强风摧残娇弱的花蕾,

夏天的期限又确实过于短暂。

有时候苍天的眼光太为猛烈,

闪光的脸庞常常会变得阴暗;

美好事物有时难免花容凋谢,

出于偶然或天道,美遭到剥夺;

你永恒夏天娇容绝不会褪尽,

你拥有的美颜也不可能失去。

死神不敢夸口难逃他的阴影,

有不朽的诗行伴你成长、随行。

只要眼睛能视物、人能够呼吸,

这诗行将永存,并给你以活力。

(黄遵洸 译)

毋庸置疑,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坛上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莎翁对世上芸芸众生都有非凡的洞见,因此他的作品对人性刻画得入木三分。无论男女老幼、善人歹徒、乞丐帝王,在舞台上一律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几近呼之欲出。

除了剧本与叙事长诗外,他还留下了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莎翁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诗,几乎是我国读者最为熟悉的一首抒情诗。诗中的比喻独特而生动,歌颂青春的美好、友谊的常青和艺术的永恒。

莎翁这首十四行诗的前十二行分作三段四行诗(abab/cdcd/efef),用来陈述及引入主题,最后以一个对句(gg)压住阵脚,总结或提升主题思想。第一段四行诗里,诗人用了这样一个设问句:“我是否能把你比作夏日一天?”这新奇“出格”的设问句,确实让读者有些匪夷所思。但接着诗人立刻回答道:“你比夏天更可人也更为温婉。”因为夏天天气反复无常,“劣迹斑斑”:“五月的强风摧残娇弱的花蕾,/夏天的期限又确实过于短暂。”接下来的四行诗,继续列举夏天的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引入了“美好事物生命短暂”这样一个人们常常谈论或慨叹的议题。在第三段四行诗里,诗人说道:“你永恒夏天娇容绝不会褪尽,/你拥有的美颜也不可能失去。”为何如此?接着的两行诗,解开了这个谜团,让人终于松了一口气:“死神不敢夸口难逃他的阴影,/有不朽的诗行伴你成长、随行。”“你”之所以能够逃脱死神的魔爪,青春永驻,是因为你有我的诗行陪伴呀!只要有后来人读到这些诗行,你的种种美德也就跟它们一起永远活在世间!

最后的对句,换一个角度,强化了主题。这也可以看作文艺复兴时期文人们的共同艺术观——生命短暂,艺术常青——的一个注脚。

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1821)的《希腊古瓮颂》(Ode on a Grecian Urn),通过对古瓮的形态及它上面的浮雕的吟诵,从另一侧面歌颂了艺术美的永恒和不朽。他还在诗歌的结尾处提出了神谕般的命题:“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让我们一起来看:

Ode on a Grecian Urn

1

Thou still unravish’d bride of quietness,

Thou foster-child of silence and slow time,

Sylvan historian,who canst thus express

A flowery tale more sweetly than our rhyme:

What leaf-fring’d legend haunts about thy shape

Of deities or mortals,or of both,

In Tempe[2]or the dales of Arcady[3]

What men or gods are these?What maidens loath?

What mad pursuit?What struggle to escape?

What pipes and timbrels?What wild ecstasy?

2

Heard melodies are sweet,but those unheard

Are sweeter;therefore,ye soft pipes,play on;

Not to the sensual ear,but,more endeared,

Pipe to the spirit ditties of no tone:

Fair youth,beneath the trees,thou canst not leave

Thy song,nor ever can those trees be bare;

Bold Lover,never,never canst thou kiss,

Though winning near the goal—yet,do not grieve;

She cannot fade,though thou hast not thy bliss,

Forever wilt thou love,and she be fair!

3

Ah,happy,happy boughs!that cannot shed

Your leaves,nor ever bid the Spring adieu;

And happy melodist,unwearied,

For ever piping songs forever new;

More happy love!more happy,happy love!

Forever warm and still to be enjoy’d,

Forever panting,and forever young;

All breathing human passion far above,

That leaves a heart high-sorrowful and cloy’d,

A burning forehead,and a parching tongue.

4

Who are these coming to the sacrifice?

To what green altar,O mysterious priest,

Lead’st thou that heifer lowing at the skies,

And all her silken flanks with garlands drest?

What little town by river or sea shore,

Or mountain-built with peaceful citadel,

Is emptied of this folk,this pious morn?

And,little town,thy streets forevermore

Will silent be;and not a soul to tell

Why thou art desolate,can e’er return.

5

O Attic[4]shape!Fair attitude!with brede

Of marble men and maidens overwrought,

With forest branches and the trodden weed;

Thou,silent form!dost tease us out of thought

As doth eternity:Cold Pastoral!

When old age shall this generation waste,

Thou shalt remain,in midst of other woe

Than ours,a friend to man,to whom thou say’st,

“Beauty is truth,truth beauty,”—that is all

Ye know on earth,and all ye need to know.

希腊古瓮颂[5]

1

你委身“寂静”的、完美的处子,

受过了“沉默”和“悠久”的抚育,

呵,田园的史家,你竟能铺叙

一个如花的故事,比诗还瑰丽;

在你的形体上,岂非缭绕着

古老的传说,以绿叶为其边缘;

讲着人,或神,敦陂或阿卡狄?

呵,是怎样的人,或神!在舞乐前

多热烈的追求!少女怎样地逃躲!

怎样的风笛和鼓铙!怎样的狂喜!

2

听见的乐声虽好,但若听不见

却更美;所以,吹吧,柔情的风笛;

不是奏给耳朵听,而是更甜,

它给灵魂奏出无声的乐曲;

树下的美少年呵,你无法中断

你的歌,那树木也落不了叶子;

鲁莽的恋人,你永远、永远吻不上,

虽然够接近了——但不必心酸;

她不会老,虽然你不能如愿以偿,

你将永远爱下去,她也永远秀丽!

3

呵,幸福的树木!你的枝叶

不会剥落,从不曾离开春天;

幸福的吹笛人也不会停歇,

他的歌曲永远是那么新鲜;

呵,更为幸福的、幸福的爱!

永远热烈,正等待情人宴飨,

永远热情地心跳,永远年轻;

幸福的是这一切超凡的情态:

它不会使心灵餍足和悲伤,

没有炽热的头脑,焦渴的嘴唇。

4

这些人是谁呵,都去赶祭祀

这做牺牲的小牛,对天鸣叫,

你要牵它到哪儿,神秘的祭司?

花环缀满着它光滑的身腰。

是从哪个傍河傍海的小镇,

或哪个静静的堡寨的山村,

来了这些人,在这敬神的清早?

呵,小镇,你的街道永远恬静;

再也不可能回来一个灵魂

告诉人你何以是这么寂寥。

5

哦,希腊的形状!唯美的观照!

上面缀有石雕的男人和女人,

还有林木,和践踏过的青草;

沉默的形体呵,你像是“永恒”

使人超越思想:呵,冰冷的牧歌!

等暮年使这一世代都凋落,

只有你如旧;在另外的一些

忧伤中,你会抚慰后人说: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就包括

你们所知道,和该知道的一切。

(查良铮 译)

济慈和拜伦、雪莱一起被称为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可他们都英年早逝。济慈死时,只有二十五岁。

济慈不像其他浪漫主义诗人那样去描绘形象,而是把形象呈现给读者。他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激发读者的感受力,使读者能如身临其境般看到诗人力图呈现的事物。他主张诗人在诗中尽力将自身隐于幕后,只有这样,主题才能完全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颂歌最早源自希腊的诗剧,演员们一边表演或舞蹈,一边吟唱颂歌,并有多人齐声伴唱。这类颂歌多半用在某种公众庆典场合,比如庆祝军队的凯旋等。这种源自古希腊的载歌载舞的颂歌形式,通过西方文化的承传,到了英国,就已经与歌舞相脱离了。

雪莱和济慈的颂歌(ode),都有比较严格的章节格律,是传承罗马诗人贺拉斯(Horace)的颂歌体式——贺拉斯体。

这首诗的灵感源自诗人这样一个信念:永恒的美可以通过工匠的手来获得,即艺术是永恒美的最好载体。也许,青年济慈对古希腊的艺术怀有强烈的兴趣,流连于大英博物馆的古希腊艺术陈列室里,兴奋地看到造型别致、浮雕生动的希腊古瓮。在鉴赏和感叹艺人的巧夺天工之余,写下了这一永恒艺术美的赞歌。这位视诗如命的诗人,就这样开始了他的赞颂:“你委身‘寂静’的、完美的处子,/受过了‘沉默’和‘悠久’的抚育,/呵,田园的史家,你竟能铺叙/一个如花的故事,比诗还瑰丽。”故事通过艺人之手,用浮雕形态凝固在古瓮上。由此,瞬间变成了永恒,千百年以后的人们依然可以从中领略到当时那种热烈的情感。上面记录了一个不知年代、不分人神的欢聚场面:“呵,是怎样的人,或神!在舞乐前/多热烈的追求!少女怎样地逃躲!/怎样的风笛和鼓铙!怎样的狂喜!”诗歌的第一节到第三节里,随着浮雕一组组画面的变换,诗人与读者一起展开艺术和人生之间关系的思索。柔情的风笛声虽好,可是听不见的乐曲声更甜美,因为它是给灵魂的无声馈赠;鲁莽的热情小伙,要追吻美少女,只是始终也无法如愿,而欣慰的是,姑娘永远年轻、永远秀丽,爱的追逐也可以不断延续;四季枝叶扶疏的树木,永远新鲜的撩人乐曲,热恋情人的激烈心跳,这一切超凡的幸福情感,将维持到永远——“它不会使心灵餍足和悲伤,/没有炽热的头脑,焦渴的嘴唇”。艺术虽然不朽,但是跟现世情感相比,这一切也只是“冰冷的牧歌”,一种永恒的“寂寥”——“呵,小镇,你的街道永远恬静;/再也不可能回来一个灵魂/告诉人你何以是这么寂寥。”可以想见,诗人对艺术和人生的思考也非常矛盾,不知何以排遣这永恒的寂寥!

到诗歌的最后一节,诗人以抚慰的口吻安慰世人:“等暮年使这一世代都凋落,/只有你如旧。”他仍坚信只有艺术才能使一切幸福超凡的形态万古长青,还提出“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样一个神谕般的命题。

要理解这个命题,我们可以先阅读诗人在写这首诗的前两年跟朋友说的一番话:“我只确信心灵的爱好是神圣的,想象是真实的——想象所攫取的美必然是真实的——不论它以前存在过没有——因为我认为我们的一切激情与爱情一样,在它们崇高的境界里,都能创造出本质的美……”[6]这段话,为我们解读《希腊古瓮颂》提供很大帮助;同时为我们展现了诗人的艺术创作的整个运作链条:崇高的思想——炽烈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完美的艺术。从实质上看,我们也可以把“真”看作“知识或科学”,把“美”看作“艺术或诗歌”。济慈在这首颂歌中,把“审美”和“实用”(即“美与真”)之间的既矛盾又辩证统一的关系完全参透了;只有像诗人那样全身心地投身于艺术的人,才能提出这样深刻而又恒久的命题。

【注释】

[1]陈才宇等:《莎士比亚全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70页。

[2]Tempe:古希腊的一个山谷,后引申为可指任何美丽的乡间。

[3]Arcady:即Arcadia(阿卡迪亚),希腊的某一山区,人情淳朴、生活愉快,被认为是田园生活的理想之所,后引申为世外桃源。

[4]Attic:具有阿提卡或希腊风味的。

[5]孙梁:《英美名诗一百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225页。

[6]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6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